第3章 “铁军”纵横
一、铁血先遣团
湖南,是北伐军必经之地,处于南北交通要塞,这块肥肉惹得众多军阀眼馋,所以,要北伐,首先得解决湖南的问题。
可是,解决起来谈何容易!湖南省主席赵恒惕搞湖南自治,明里是为了响应民意,暗则为拉民意之大旗作虎皮,不让外省军阀染指湖南,以求自固自保。可彼时北方的段祺瑞和南方的孙中山都不吃这一套,他们都想一统中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盘踞湖北的军阀、儒将吴佩孚以驰援赵恒惕为名,悍然起兵攻占湖南,兵锋直指长沙。节骨眼上,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受南方三民主义的影响,突然起了反心。蒋介石趁势委派亲信第四军代军长陈铭枢前往湘粤边界的坪石策反,与唐生智就北伐之事密谋。最终唐生智决定反赵,率全师加入北伐革命阵营。之后不久,广州国民政府任命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唐生智部成为北伐战争的一支生力军。
由于唐生智的选择,北伐的时间也提前了。北伐本计划7月份出征,但唐生智倒赵之际,担心北洋军阀反扑,一面电请李宗仁派兵援助,一面请广州国民政府提前北伐。李宗仁当即亲赴广州请求率军入湘助战,并派手下钟祖培一旅准备星夜兼程驰援唐生智。蒋介石大喜若狂,立即答应李宗仁出兵援湘,并拨发广西军费二十万元,又调陈铭枢第四军第十师和第十二师张发奎部入湘援唐。
此时,吴佩孚和赵恒惕的联军已经攻占了长沙!一封唐生智的急电报告,送达蒋介石手里。然而,一个问题却让他犹豫了,北伐军打头阵的入湘先遣团,任务很艰巨,派谁去,是个让他头疼的问题。
军事总指挥部,一位身材高大、留着短须的军官引起了众将军的注意,他身子有些摇晃地走近蒋介石,俯身查看《北伐军事全图》,然后又抬头看看挂在墙上的湖南地图,他就是化名加伦的苏联将领——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
布留赫尔,1890年生于俄罗斯雅罗斯拉夫省一个贫苦农家,只读过几年书,便到彼得堡当学徒,后当钳工。1916年参加布尔什维克党,在一次大战中腿受伤,手术后右腿截短了1.5厘米,因此走路左右有点摇摆。
1921年,布留赫尔任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总司令,翌年任军长。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实行联俄容共政策,布留赫尔受苏联政府委派,化名加伦来华到广州。在三年大革命期间,加伦一直担任首席军事顾问,蒋介石很尊重他,二人搭档也比较合拍。
蒋介石把目光从鲍罗廷身上移到布留赫尔脸上,郑重说:“如果我们等到全部北伐军主力完全做好准备再行出兵援助唐生智,那就为时已晚,湖南全境将沦于敌手。刻不容缓,必须迅速出兵,以救湘急!你们认为派哪支部队当先锋好?”
“派叶挺独立团!”加伦脱口而出。
“好!他们都是我的学生,非常好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一期二期三期的……”蒋介石看着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说,“叶挺独立团的军事力量,我不怀疑。不过它的政治面貌似应加以注意!”
显然,李济深有点不明蒋介石的意思:“请总司令明言!”
“据反映,现在的独立团似乎有些过于‘独立’,对我的命令经常抵牾,甚至置若罔闻。这是不好的。任潮、向华,你们应该代表我去独立团走一趟,把我的意思给叶挺和其他指挥官讲一讲。告诉他们,北伐军只有一个总司令,独立团不能太独立!”蒋介石严肃地说。
当时的北洋军阀有三大势力: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着湖北、湖南、河南3省及河北保定,拥兵二十万;原属直系后自成一体的孙传芳,占据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5省,拥兵二十万;奉系军阀张作霖占据东三省、热河、察哈尔和北京、天津地区,连同受其节制的张宗昌军队,共有三十万。三大军阀共有兵力七十万。而国民革命军只有8个军,共10余万人,作战司令部由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组成。
显然,国民革命军的军事力量与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三大军阀相比,明显是敌强我弱。因此,蒋介石根据加伦的建议,提出了“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实行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即先集中兵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会议决定了先由国民革命军入湘助战,计划攻克湖南后,再挺进湖北、攻夺武汉,国民政府也将由广州迁都武汉。
1926年5月1日清晨,当第一缕晨光射穿薄雾,在远处若隐若现的炊烟中,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遣部队,从肇庆出发来到广州。
提前北伐!这是叶挺之前没有想到的,按他之前的想法,独立团会随大部队一起出发,这样的话,战士们的刺刀劈刺训练时间就更充足一点。由于枪支弹药缺乏,叶挺把白刃战训练看作极为重要的一门战术,叶挺和陈赓亲自授课。陈赓要求“必须以真枪在野外地形或山地练习刺杀,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练上面”。
同时,为了补充士兵的营养,周恩来也做了许多努力,要求后勤多想办法。“中山舰事件”之后,叶挺又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秘密调集了40多名共产党员加入独立团,担任排长、班长。
叶挺对于军官阶层不担心,这些都是独立团的老骨干,他有些担心由新兵组成的班组在战场上的表现,这些新兵大都来自农村,因为家庭贫困饥饿而当兵,虽刻苦耐劳,然凭他以往作战经验,许多学生兵头一次上阵,听到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飞过,看到对面敌军呐喊着杀过来,就会惊慌起来,离开阵地,四散跑开。因此,中央学生军督战团就有对逃跑者就地射杀的权力!
有过丰富战场指挥经验的叶挺知道,此次战役非同一般,万一有士兵临阵逃跑怎么办?特别是军官带头逃跑而得不到严厉制止,很可能马上如同瘟疫般传播开去,整个前线可能出现雪崩一样的溃逃。为此,叶挺事先与独立团官兵立下生死状,临阵逃脱者一律就地正法,包括他自己,同时以“猛冲、猛打、猛攻”作为首要战术行动指南!
这天上午,一身整洁戎装的叶挺匆匆走进了中共广东区委,找到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部长周恩来汇报独立团的训练和装备情况。肃穆的办公室里,周恩来、陈延年、恽代英、中共中央特派员张国焘等静静听他汇报。
“武器是粤造七九式步枪,全团只有两挺重机枪。”
装备如此低劣,却充当了北伐先遣团。有人提出质疑。
“我对我自己的队伍心里有数。”叶挺简洁自信地回答。
为确保北伐先遣团万无一失,第二天周恩来召集独立团连以上党员干部到叶挺家中集中开会。周恩来对独立团提出五项要求:“一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二要准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三要注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友军,共同战斗;四要作战勇敢,要有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五要注意起先锋作用、模范作用和骨干作用。”最后,周恩来用“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豪言壮语相赠。
全团待命出发。
1926年5月20日,叶挺独立团奉命开拔的日子。
上午,万人空巷,广州街头锣鼓喧天,彩旗飘舞,到处是送行的队伍,独立团在学生、市民的热烈欢送下,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叶挺独立团沿途经过地,百姓喜气洋洋,宰猪煮酒。
5月31日,天气异常闷热,独立团经过湘南汝城渡头司、资兴,到达永兴县城,唐生智突然发来一电:“据各方探报,敌军将于此一两日内施行总攻击,特令你的一团驰往安仁援助,因为那方面我们的军力太弱!”
前方战况十万火急!
“急速向安仁县进发。”叶挺命令。
突然,阴霾密布,天河决堤,大雨倾盆,一场豪雨瓢泼下来,部队人疲马乏,大炮陷入泥潭。战士们在泥泞的道路行军,十分缓慢。叶挺一刻也不敢停留,冒雨赶了100多里山路,于6月2日上午到达安仁。
安仁硝烟弥漫。
火蛇似的电光聚拢又扩散,交织成一片燃烧着烈焰的战云,死亡罩在两军的阵地上。
五颜六色的旗帜飘扬其间,吴佩孚的军队已占据高地,吴赵联军从几个侧翼向唐生智的阵地猛攻。
一声巨响,唐军阵地上的湘军旗被炸飞,只剩下百孔千疮的民国旗摇摇欲坠。
一位唐军指挥官命护旗手抓紧了军旗,站在烈火中,用一口衡阳话高喊道:“兄弟们,我们现在已经是国民政府的军队,再不是军阀草寇。蒋总司令的北伐军马上会来支援我们!我们一定要把吴佩孚这个老军阀赶出湖南,把投靠他的湖南败类赵恒惕彻底消灭!兄弟们,打啊!”
对面北洋军阵地上,突然蹿出一排身穿五颜六色衣服的“神汉”。他们身上挂着河南地方戏的打击乐响器,跳出战壕一气猛敲,口里唱着“关公显圣灵,精魂附我身”……
吴佩孚很迷信,他从各地搜罗“何麻姑”“毕善人”等神婆、神汉,保佑士兵旗开得胜。
“兄弟们,杀退唐军,晚上回安仁城,喝酒、抽烟、搂湘妞!冲啊!”吴赵联军士兵跳出战壕猛冲。
眼看敌军强大,唐军四散逃跑,兵败如山倒,阵地被吴赵联军占领。
由于唐军全面溃退,独立团二、三营刚进入阵地,就遭到吴赵联军多面夹击。虽然二营五连第一排将敌军一部分击退,但坚持到晚上7点钟,最终还是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
第二营在渌田南方的400米高的高地苦战。第三营与敌人混战在一起。
第二天一大早,叶挺临时指挥所,二营长许继慎报告:“敌军谢文炳部两千余人向渌田猛攻。”三营营长张伯黄报告:“我营第八连到了龙家湾以后,立即驻往黄茅镇警戒,马上有唐福山部千余敌人来战,七连、九连赶往援助。”
叶挺立即将剩余部队分兵两路,命团参谋长周士第和一营营长率领侦察部队、担架队,以及一营的三连作为第一路,增援渌田;叶挺亲率机枪连、通讯队、特务连以及一营的两个连,作为第二路增援龙家湾。叶挺深夜11点赶到黄茅镇,立即将一连派往三营侦察。
晚上,叶挺彻夜未眠,迅速拟好了作战计划。
凌晨4时,独立团向敌人发动了总攻。渌田方面,由二营许继慎营长担任正面进攻,周士第率增援部队包抄侧后;黄茅镇方面,由三营带机关枪一连攻击右方敌人一营高地,曹渊带两挺机关枪进行正面进攻。叶挺带侦察队和特务队往前线指导作战。全团两千多人隐入夜色,全部投入战斗。独立团和敌人混作一团,分不清敌我。叶挺即令号兵吹起冲锋号,号角一响,阵线分明。吴军以为北伐军大部队已杀到,顿时阵脚大乱,叶挺不失时机,骑一黑马杀入敌阵,独立团一鼓作气,士兵斗志昂扬,猛冲猛打,一下子把敌人击溃。
前进者生,后退者死!这是独立团的作战口号,猛冲、猛打、猛攻!这是独立团战斗的不二法则。
独立团以少胜多的捷报在广州迅速传开。
渌田、龙家湾战役不仅救了唐生智,震动了广州,也震动了全国。一直忧心如焚的蒋介石,得知叶挺的捷报后,由忧转喜。北伐战争的前哨战一举告捷,更加坚定了国民政府北伐的信心。
在叶挺的指挥下,独立团马不停蹄,猛打猛追,很快夺安仁,克攸县,以一团兵力战胜几倍于己的敌人,稳定了湖南战局。残敌陆续向茶陵、莲花、湘东撤退,大部分向醴陵北逃。
此时第四军尚未全部进入湘境,独立团恐孤军深入,暂停向醴陵败退之敌追击,在攸县占领有利地形,以掩护北伐军后援部队集中会师。
6月17日,第四军陈铭枢第十师和第十二师入湘援唐,经乐昌、九峰、郴县到达攸县,与叶挺独立团会师。醴陵共产党组织暗中组织侦探队、向导队、运输队,协助北伐大军,并将醴陵的地形和敌情向北伐军做了详细汇报。随后,第四军制订了醴陵作战计划,由独立团在左翼,经泗汾桥向醴陵进攻,掩护大部队前进。
1926年7月9日,广州东校场。拂晓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吐出壮烈的晨曦。
“……嗟我将士,为民前锋,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我们的总理,还照临在我们的头上,虽然已经看不见总理,然而总理的精神是不死的,我们必须协同一致,必须为完成总理之志愿而奋斗。中国存亡在此一举,中正誓必竭尽愚忠,为国牺牲!”
蒋介石激昂慷慨的出征誓言说完,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
十万大军分左右两翼出征,右翼由第一、二、三、六军组成,从广东进入江西、福建;左翼由第四军十师、十二师,第七,第八军组成,从广东出发,进入湖南、湖北。
这是一支看上去衣衫褴褛、营养不良的杂牌队伍!
法国记者哈雷特·阿班《民国采访战》曾如此报道:“7月起军队开始开出广州,北伐启动了,我申请随国民革命军一起北征,被断然拒绝了。日复一日,我看着他们登上火车,他们是毫不起眼的一群脚蹬草鞋的士兵,绝大多数身材矮小,穿着不合身的制服,不是脏灰色就是土黄色。我目送部队零乱地开进群山,所经之处最多只是一条羊肠小道,一切都显得杂乱无序。北伐看起来是毫无希望的愚蠢行为。”
后来,成为《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的哈雷特·阿班为自己之前的判断打了零分。
1926年7月10日拂晓,进攻醴陵的战斗打响。叶挺独立团在当地农民向导的协助下,命特务连赶到泗汾桥,消灭敌岗哨,隐蔽接近泗汾桥后,突然发起攻击,占领了泗汾桥北岸。然后从泗汾桥左侧渡过渌水北岸,从腹部侧击敌人。叶挺率领独立团主力,一路策马前行,沿攸县大路正面向醴陵进军。部队在泗汾桥与敌军谢文炳残部遭遇,双方展开了激战。
炮火连天,在一片火光中,数十个独立团战士被炸飞。眼看子弹打完了,吴军冲上来了,步步逼近,紧要关头,共产党员、一营营长曹渊率先装上刺刀,大喊:“同志们,上刺刀!”
白刃战是最能表现血性的作战方式,也最考验心理素质。战士们快速把刺刀装上枪头,紧随卢德铭、周子昆冲上去,曹渊挺着枪,跃出壕沟:“我们是英勇的北伐军,叶挺独立团,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我们要用鲜血守住阵地,让军阀和帝国主义看看我们的威风!”
“杀!”
脸上稚气未脱的曹渊一跃冲进敌群,年轻的士兵们受到鼓舞,无所畏惧向前冲去,一场残酷的一对一白刃战开始了,曹渊一连几个前刺,吴兵倒下几个,这种令人胆寒的气势,一下震住了吴兵。独立团一名新兵在吴军刺入自己身体之后,满身是血地迎刃而上,也一刀刺中对方,二人同归于尽。“啊呀!”满耳是惨叫声,周遭一片血人,独立团一个顶几个,由信仰、血性、胆量和勇气汇集而成的一种精神,引领着独立团将士英勇杀敌。
此时,张发奎的十二师攻下沈潭,击退正面敌人后,迅速攻克楚东桥,而萍乡、株洲铁路已被当地工人武装破坏,吴军全线溃败。
两天后,渌水以南敌谢文炳、唐福山部全部被缴械。第四军占领南岸高地后,向醴陵城发起了猛攻,但因有渌水之隔,流水湍急,正面攻击十分困难,部队先后发动了八次猛烈冲击,还没有突破防线。
怎么办?久攻不下,独立团战士伤亡人数不断扩大,又找不到带路的人。关键时刻,叶挺一面派人与醴陵农协联系,一面反复勘查地图,研究方案。大家正一筹莫展时,农协派人前来带路,告诉叶挺:“我有办法,我知道渌水上游有个浅滩,如果能从那里过去,从西边腹背打击敌人,就能把醴陵攻占。”
叶挺大喜,重新制定了作战方案。在向导的带领下,独立团从右翼上游跨过渌水,向醴陵城进发。叶挺登高用望远镜察看,发现醴陵城内吴军在四处抢劫,准备逃窜,于是命令二营和卫生队迅疾向城内发动进攻,吴赵联军终于抵挡不住,只好四处溃逃。
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等兄弟部队和独立团一起攻城,占领了醴陵。叶挺独立团损失很大,牺牲70多人,其中有两名连长和那位至今连姓名也不知道的带路人。
独立团占领醴陵,吴佩孚煞费苦心经营的涟水、渌水防线全面崩溃。湘军叶开鑫、刘铏两师退到长沙,贺耀祖、邹振鹏等溃退益阳、常德,吴军谢文炳领溃兵退至岳阳,鄂军余荫森退守汨罗。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一线,沙鸥翔集白帆点点渔舟唱晚。
此时,吴佩孚的兵力主要集中在平江、汨罗江防线,他以洞庭湖西边为依托,东边以大山为依托,组成汨罗江防线,派董政国、孙建业、陆沄等部十万余人重兵把守。又以平江城为支撑点,派心腹名将陆沄为平江防御司令,拨他一万兵马,令他死守平江,宣称“平江失,则岳阳不保,武汉亦危”。吴军在平江、汨罗江南岸,构筑坚固工事,配备大量的机关枪、山炮、野炮,并在阵地前设置鹿砦、铁丝网、地雷。
由于敌军阵地过于坚固,兵力过于雄厚,一时难以攻破。叶挺一方面请求支援,一方面命令:“二营,回渡汨罗江,包抄童子、审思二岭的敌军。”
二营立即对扼守在童子岭和审思岭的敌军实施了釜底抽薪,敌军原来挖掘的战壕和设置的铁丝网、地雷以及射程远、威力大的山炮及野炮都变成了聋子的耳朵,再加上农民自卫队使用燃烧鞭炮、打松树炮及吹冲锋号等手段迷惑敌军,敌军以为阵地已被我攻破,立刻慌作一团。
通信兵报告叶挺:“一营经过猛打猛冲,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攻破平江城北门,已经在城内与敌军展开巷战。”
“打得勇猛,打得神速!”叶挺喜悦地一挥拳头,下达了新的命令:“四连,火速迂回童子岭,在侧后对敌实施突袭,打乱其防御重心”。
叶挺在特务队的护卫下,登上距平江城北门不太远的一块高地,拿起望远镜向城内眺望,只听城里枪声疏落,不时升起缕缕烟尘,显然,城内巷战并不十分激烈,看得出一营进展顺利。叶挺将望远镜移至童子岭和审思岭一带,见那里硝烟蔽日、枪声大作,硝烟升起处是在敌军阵地上空,说明我军攻击猛烈,敌军虽仍顽固抵抗,但已近于被彻底击溃。突然,叶挺发现审思岭北麓一个村庄里,有一支几百人的敌人队伍在集结,从行动预向观察,可能要对一营背后实施包抄。
“马上命令二营,火速赶到审思岭北边那个村庄,全歼那里威胁我一营之敌。”
二营官兵百米冲刺般到达叶挺指定的村落,接着一个冲锋,将正准备偷袭一营的敌军打得四处逃散,被毙伤的敌人躺满了场院,不少弃枪被俘。
北伐军攻占平江,再次获得大胜,乘胜追击,左中路进攻长沙。
7月12日,北伐军占领了湘阴、益阳,吴军的湘赣交通线被北伐军彻底切断。长江之敌纷纷向后撤退。
8月24日上午,唐生智部在蒲圻(今赤壁)市民的一片欢呼声中,浩浩荡荡开进了这座古城。当地农协早早在沿途设立了茶水站,给士兵送水送饭,又组织运输队,为部队送子弹、抬伤员、当向导、提供情报。之后,北伐军一路占领岳州、通城、羊楼司等重要城镇。自诩“百战之雄”的吴佩孚从湖南一路往北溃退,在鄂南的汀泗桥、咸宁、柏墩一线防御,令其部将宋大霈、董政国收集残部万余人,以宋任指挥,据守汀泗桥;又令悍将陈嘉谟部万余兵力南下驰援;并准备亲率其精锐部队陈德麟、刘玉春所部共三万大军昼夜兼程南下。
二、林彪尖刀排
汀泗桥是由湘入鄂的第一道门户。
汀泗桥位于鄂南咸宁,始建于南宋,桥东群山叠嶂,桥西湖泊密布,素有天险之称,是北伐的必经之路。汀泗桥东面横贯的河流水深浪急,南北只有粤汉一条铁路桥可以通行。桥北更是丘陵起伏,只有桥南猪姆冈高地,稍稍平坦,为入鄂必经之要道。
吴佩孚已派出4个旅守护该桥,试图阻止北伐军进入鄂境。如果北伐军被阻断于汀泗桥,等到吴佩孚的七万援军到达夹击,北伐军将被迫回师广东,北伐也将宣告失败。
汀泗桥之役是北伐最关键的一仗,也是吴佩孚北洋军生死所系。四军由第十二师张发奎部下3个团:缪培南第三十五团、黄琪翔第三十六团、叶挺独立团担当主攻任务。
汀泗桥一带,北洋军更是集中了三万人马。就连实力最强的洛阳军官学校六千名久经战事的军官也拉上去了。这些军官,被吴佩孚编成两个军官团,每团配备数十门火炮,六十余挺机枪,分别由少将刘维黄、上校张大庆担任正副团长。这可是自直系北洋军建军以来,少有的超级装备!督战委员会由第三师师长、吴佩孚的亲信张席珍全权指挥。
“这样的部署,再守不住一个汀泗桥,岂不成了古今笑谈?”吴佩孚信心十足。
四军指挥层观看地图,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点:粤汉铁路上汀泗桥以南的中伙铺车站,占领此处可以截断粤汉铁路,扼住溃敌退路。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受领任务的部队必须在30个小时之内强行军100多里,翻越3座高山和两条河流,在行军途中还可能与溃敌相遇或被南下的直系部队主力咬住。
“哪个部队愿意担任抢占中伙铺的任务?”
军事会议上,广东清远人、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一连问了三遍,手下师团长面呈苦色,无人作声。坐在陈可钰身旁的党代表廖乾吾知道,各部队连续几天作战已经十分疲劳,需要做一些休整,马上又去执行这么艰巨的先遣队任务,各师团长都怕自己的部下吃不消,再打起仗来冲不上去,万一失手责任重大,所以,大家都不肯冒这个险。
“希夷呀,你们独立团是不是再当一次先遣队呀?不过,困难是有的,但军部相信你们能够征服困难,完成任务。”廖乾吾看着叶挺发了话。
张发奎也希望叶挺先去挑些能讲鄂语的士兵,组成一个尖刀排。
“上级叫我们去,我们就去,”性情刚烈的叶挺豁地站起来,向“老袍泽”们一拱手,“明天我们在中伙铺恭候诸位。”
当天,叶挺从团里还未减员的后卫营里,挑选出了能讲鄂语的两湖籍官兵组成一个尖刀排,由一周前刚出任后卫营第七连排长的林彪率领出征。
林彪,原名育容、育荣,1907年12月5日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五卅”反帝运动中,林彪以一腔热血投身学生运动,并发起成立“共进图书社”,后来,又在陈潭秋等指导下创办“共进月刊”。父母当时为他谋到一份教师职务,林彪说服父母,弃教从戎,经当地中共组织批准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1925年冬,林彪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从此,操练场上多了一个浓眉细眼、操着浓重湖北口音的军人。
就是这个寡言多思、常用心计和周士第、刘志丹比武的学生,赢得了蒋介石的欣赏与喜爱。
要斩断粤汉铁路,就要和火车赛跑!
对于黄埔军校生来说,这不算太难的事。在学校,每天雄鸡鸣白时,只要不是雨天和雪天,全校各科学生都要围绕长洲岛公路跑一周,全程大约15公里,尤其来自两广和湖南的战士以善于爬山见长,经过反复拉练,练就了一双飞毛腿。
茫茫夜色里,尖刀排连夜急行军,灰色的军服,跃动的人影,行进的队列像一条灰色的巨龙,蜿蜒曲折地在黑漆漆的山野上蠕动。几十人的步伐,由近及远汇成了犹如无数条小溪低语似的沙沙声。
尖刀排出通城,过崇阳,于8月25日拂晓到达汀泗桥南的中伙铺火车站,并联系到了铁路工人阻击队。铁路工人告知林彪,有一列兵车正从蒲圻开往汀泗桥,马上就到中伙铺。林彪赶紧命尖刀排战士沿火车站散开,并让部分士兵化装成铁路工人,与工人阻击队组成一个拆轨的交通破坏队,分组用铁锄、锤子、扳手拆开铁路钢轨,使敌人军车、铁甲车无法开动。
天蒙蒙放亮,一列满载由岳阳北上的敌军列车向中伙铺车站方向隆隆开进。刚驶入中伙铺火车站,即被尖刀排截住。尖刀排猛烈开火,突突地撂倒一大片。
火车站一片混乱,不断有敌军跳窗逃命。尖刀排投掷出一颗颗手榴弹,烟幕中,敌军被炸得身首异处。
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吴军第二团团长李精明、营长邹化被迫投降。叶挺独立团一举切断了湘敌北撤的通道。
随后赶到的北伐军占领了黄石桥、大路寥、北路学校一带的敌军据点,敌阵渐乱,纷纷溃退。
扫清了进攻的屏障,独立团待命进攻汀泗桥。
汀泗桥最高的一座山名叫塔垴山,这是关系到双方成败关键的制高点。
1926年8月26日10时30分,国民革命军总部下达命令:缪培南三十五团沿铁路两侧向汀泗桥正面进攻塔垴山,黄琪翔三十六团从聂家港进入汀泗桥东张兴国一带,与北伐军第十师从右翼包围攻击。叶挺独立团作为预备队。
三十五团的前卫营向汀泗桥发起进攻,遇到敌人顽抗阻击,炮火非常猛烈,吴军部队在塔垴山上用十几挺重机枪向桥南居高向下扫射,三十五团连续三次冲锋均被击退,前卫营伤亡过半。三十五团必须仰攻,又受阻于急流,死伤惨重,却没有丝毫进展,又遇江水暴涨,第四军只有望桥兴叹。
黄琪翔三十六团的进攻也没有进展。
黄琪翔派出一组熟悉水性的士兵,到汀泗河秘密侦察河水深度,侦察敌人阵地配备情况,待后续增援部队到来。
枪声稀疏下来。北洋军已将船只掳过北岸,并在汀泗河上游浅水处及河心插上了密密匝匝的尖刀和竹签,黄琪翔派出的突击组用大刀扫除了尖刀和竹签,三十六团从浅水处过河,向塔垴山冲锋,敌军居高临下,用机关枪疯狂向北伐军扫射。红浪翻滚,鲜血四溢,短暂的几秒钟,战士就倒下五六个。
凌晨4时,援军第十师从峡山冲启程,快速抵达汀泗桥骆家塆,占领了后山阵地,炮兵营放列,向塔垴山轰击。第十师和黄琪翔三十六团的勇士趁夜色乘十几只小木筏顺汀泗河而下,在接近对岸时突然遭到吴军机枪扫射,小木筏纷纷被击沉,一排长和战士跌落湍急的河水,顷刻间被洪流吞噬。
进攻受阻,张发奎部伤亡惨重。
天快亮时,陈可钰、张发奎、廖乾吾等急急赶到汀泗桥南前线查看地形,只见塔垴山地势险要,河水一片汪洋,浩如烟海,桥上布满铁丝网和炮楼,桥四周也布满机枪和火炮,易守难攻。要从三万守军手中夺下汀泗桥,拿下塔垴山,实在不易。陈可钰心中不免焦急万分。
关键时刻,黄琪翔三十六团立了大功。黄琪翔,广东梅县人,长得仪表堂堂,气宇轩昂,是一位著名的美男子。他不光长得漂亮,而且骁勇善战,是员虎将。他早在激战前就已经派人侦察地形,建议当晚开赴上游水浅处,强渡河流,直取汀泗桥的北岸,抄敌人的后路,大部队则从桥南猛攻敌军,腹背夹击,必可一举歼敌。叶挺也再次献计,让自己的尖刀排包抄到敌人后方进行突袭。
陈可钰、张发奎同意了黄琪翔、叶挺的作战方案,但关键是缺少渡河的船只。
黄琪翔微微一笑,原来,他已经从当地渔民那里买下了几十只渔船,足够一次性将全团渡过河去。
总攻击开始了。
一开始依然不顺利。北洋军在铁路桥上架设了铁丝网,又集中火力把大桥封锁起来,吴军团长刘维黄组成敢死队,用强大的炮火作掩护,往铁路桥南冲杀过来,北伐军抵挡不住,一些学生兵怯战,纷纷往后退守。驻在魏家塘的四军主力亦受到严重威胁。四军代理军长陈可钰急调战斗力强悍的叶挺独立团投入战斗。
“即刻驰援军部”,独立团二营营长许继慎接到叶挺命令后,振臂一呼:“跟我上!”二营战士们绕过吴军往北冲锋,向敌军后面发起进攻。猛烈的枪声使正往南冲的吴军大刀队阵脚大乱,一名凶悍的大刀队员举着大砍刀向许继慎挥来,许继慎往左一闪避过,反手用力一刀,大刀从敌军前心穿出,鲜血如泉,如坠落的石头般向水中跌落!又一名大刀队员哇哇叫着冲上来,许继慎眼中闪过团团怒火,匕首一闪,已经刺透敌军心口,带出一道血泉。
夜里,叶挺从团里选调了5名政治觉悟高、很能打仗的共产党员补充到尖刀排,再次由鬼点子多的林彪率队出发。
更深夜静,尖刀排绕到塔垴山北坡,在村子里找到了几个农民,询问地形。一听是给兵带路,农民怕了,没有一个人愿意,林彪心急如焚,几经周折,才终于找到当地一个农人做向导,并许诺事后给银圆作为酬谢。
午夜时分,尖刀排随向导穿过丝茅窝,往西南方向进山。向导带着大家沿着米埠垅上坡后,指着前面的山间小路说:“笔直上去是古塘角,那就是塔垴山的后方,你们自己上去吧。”
林彪边用袖子擦汗边对他说:“我们也不要你上去了,再上去就危险了,子弹不长眼睛。给你两块银圆,算作酬劳。再给你一张条子,证明你带路有功,如果我们胜利了,将来北伐军给你记功。”
尖刀排绕道爬山越岭走了40里山路,冲向塔垴山北后山窝。塔垴山守敌除了少数值班的,大部分还在睡觉,尖刀排悄悄摸至营房,用刺刀刺杀各碉楼守军,然后与潜伏在中部阵地上的黄琪翔三十六团、缪培南三十五团策应,一路横扫过去。本以为据险无忧的北洋军正在酣睡之中,忽然听到喊杀连天,都从睡梦中惊醒,不知敌从何来,只顾得夺路而逃。
此时,担任主攻的黄琪翔三十六团和十师二十九团也来到上游,向塔垴山方向涉水冲锋,北洋军居高临下疯狂扫射,北伐军死伤多人,继而在北桥头和敌军展开肉搏,双方死伤过半。三十六团的勇士们透着无尽杀气,如疯魔般向北洋军阵地猛冲,纷纷加入肉搏中,手臂挥动,血刃划破虚空,甚为惨烈。
“南兵疯了!南兵疯了!”
北洋军吓傻了,全线动摇,溃退到铁路桥北,纷纷逃入河中逃命。
北伐军所有部队全部投入进攻,三十团、二十九团吼叫着冲向塔垴山。双方激战至次日凌晨,塔垴山主阵地和北面的米埠垅一带被北伐军占领。残敌跑上铁路,向北面的咸宁城溃逃。四军炮营立即开炮拦击,巨大的爆炸声中,吴军的护桥工事被彻底摧毁,紧接着,缪培南的机枪连集中扫射扼守桥北的敌人,敌人被迫向东进入铁路。街上淹水一尺多深,被打败的北兵用装煤油的大铁桶垫在水中、上面铺着木板,一边踩着木板向后撤,一边扳动扳机,胡乱地往背后放枪,往咸宁方向溃退。黄琪翔与叶挺独立团南北夹击,终于全歼敌军,在8月27日凌晨夺下了汀泗桥,占领了塔垴山。
汀泗桥战役北伐军获得大胜。
“北伐中汀泗桥立下首功的当推黄琪翔团。”张发奎曾如此评价。尽管张发奎公开直言并不喜欢黄琪翔,但有一说一也是张发奎的个性。
黄琪翔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民主党派之中的所谓“大右派”。
当然右派身份属于错划,1980年黄琪翔得到了平反昭雪。
北伐军势如破竹。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凭险固守,待机反攻”的美梦又一次破灭了。
三、贺胜桥
鄂南第二门户贺胜桥,本是一个小镇,但地势起伏不平,漫山遍野的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其西南有黄塘岗,东北有梁子湖,河流纵横交错,低洼处早已被水淹成一片汪洋,唯有一条铁路可以通行。
从贺胜桥北至武昌只有50公里,这样,贺胜桥就成了防守武昌外围的唯一关隘了。
8月的贺胜桥,炎热如炽,泼一盆水在地上,咝咝一阵细响,腾起一缕白烟,霎时间地面上滴水不见。虽已入秋,但秋老虎正猛,依然烙得脚板像盐撒在伤口,辣蜇得生痛。无风闷热的火炉武汉,人稍一动弹就汗淋如雨,令人烦躁。
一连几日,吴佩孚在距贺胜桥不远的大帅专列火车里宛如一只庞大的困兽,来回踱步。
吴佩孚原本坐镇长辛店,准备大举征讨叛变南下的冯玉祥队伍,他认为冯玉祥就是一条趋炎附势的变色龙,倒戈专业户,墙头草,忽儿左忽儿右,所以对冯玉祥恨之入骨,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北伐军身上。谁知自北伐军四军入湘以来,占安攸,破醴陵,夺平江,刚刚又端掉他的汀泗桥,摧枯拉朽,连战皆捷,势不可挡。这个时候,吴大帅才真正意识到北伐军的强大,他决定亲临贺胜桥排兵布阵,与北伐军决一死战。
“三个月内,我吴佩孚不消灭南兵叛逆,誓不为人!”
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原乃一介书生,1898年在天津投军,从此披上戎装,两年后当上了管带(营长)。此后在直系老军阀曹锟的培植与宠信下,在各路军阀混战中大有斩获,很快晋升为团长、旅长、师长,不到几年就拥兵几十万,封为威孚将军,盘踞于洛阳,控制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还遥控北京的曹锟政府,成为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阀,也是北洋军阀中最善战的骁将。
吴佩孚吸取平江和汀泗桥惨败的教训,率领鄂督陈嘉谟、总司令刘玉春、张占鳌、娄云鹤残部到贺胜桥,又集中嫡系两万多兵力,在桃林铺、印斗山和贺胜桥构筑了三道防御工事,还在可以监控贺胜桥的每个丘陵山头,都修了坚固的环形碉堡,配以火炮、重机枪,既能威慑前方又能兼顾左右,并且在北伐军任何能够通过的地方都设置了障碍物,埋设了地雷,还将主要阵地设于桥前杨林墚等处,盯紧后山尾巴,以防北伐军的尖刀排再度“插翅”飞到防线后面突袭。
1926年8月29日,炎热的夜空中,一列装甲列车徐徐由蒲圻驶抵咸宁,几个戎装男子簇拥着身披黑斗篷的蒋介石,匆匆进入一间临时战地指挥部。
李宗仁、陈可钰、张发奎、唐生智、白宗禧、黄琪翔、缪培南等将领早已在里面恭候。
会上,蒋介石和加伦将军经过反复商讨,制订了作战计划:第七军李宗仁部出咸宁东,进攻铁路以东之敌,从侧翼为正面进攻的第四军提供强大火力支援,其中,夏威指挥的第一队向徐家铺前进,准备占领鄂州;胡宗铎指挥的第二队向贺胜桥、王本立及以东地区之敌进攻,为整个部队打开通路;第四军李济深部沿铁路线及以西地区前进,正面攻击贺胜桥之敌,随后进攻武昌;第八军唐生智之一部及第一军之刘峙第二师为总预备队,随第四军沿铁路推进。
次日早晨,李宗仁七军由咸宁向第一道防线横沟桥前进,遭吴军警戒部队猛烈火力射击,前进受阻。北伐军即转向吴军主要阵地进攻,守军依托碉楼顽强抗击,以优势兵力向北伐军阵地反扑。一时间,两军阵地炮火连天,官兵血肉横飞。关键时刻,唐生智第八军直捣敌阵,第四、七两军从左右两侧夹击敌军,将铁路沿线敌军阵地突破。吴佩孚见势不妙,急令卫队临阵督战,十几门大炮一起射击,依然挡不住北伐军兵锋。吴军退守,利用杨林以北的丛林和湖水,倾其全部兵力死守贺胜桥。第四军很快冲到敌军前沿阵地前。
贺胜桥的地形有利于北伐军,遍地都是茅草和小丛树,视线十分不利于北洋军。诚然北伐军的行动难以掌握,而北洋军守兵的移动也不易察觉,这等于大家都看不清对方。只能盲打!
一时间,贺胜桥前各种枪炮齐鸣,震耳欲聋。
北伐军第四、第七两军担任主攻。
七军夏威部一马当先,攻破敌军第一道阵地后,上午9时向第二道防线进攻。守敌见北伐军凶猛冲来,慌忙跑人,跳水逃跑者数以千计。
吴佩孚以治军严明、训练有素而闻名,征战数十年,从没有遇到过这样勇猛的敌人,看到自己的部队节节败退,急令卫队临阵督战,令机枪手“向退却者扫射”。
可是依然阻止不了四散奔逃的官兵,吴佩孚羞愤至极,先后手刃旅、团长十余人,悬其头于电线杆上示众,以惩戒后退之官兵。他还令陈嘉谟、刘玉春率大刀队分赴几路作战。
刘玉春的大刀队会耍六合刀、追魂剑,每名士兵都配备一把大刀,这刀与一般的单刀不同,是由山西的镔铁打成,每把重7斤,全长7尺,刀面最宽处有4寸,刀沉力大,舞起来虎虎生风,很有杀伤力。大刀队员个个身强力壮,会使暗器,功夫过硬。
有大刀队助威,溃退残兵顿时有了斗志,拼死上前反击。当面的张发奎十二师,士兵们大多是手动上膛的枪支,火力羸弱,很难阻止吴军的靠近,于是大呼一声,冒着弹雨冲入敌阵,抵近肉搏,吴军的精锐大刀队也在督战队威逼下气势汹汹地杀来。
北伐史上最猛烈的进攻和最顽强的抵抗开始了。
在督战队咚咚战鼓声中,吴军的大刀队极为顽强凶暴。无数大刀翻着跟斗,冲北伐军官兵横飞而去,可怜一些北伐军不及招架,就被连劈带砸,血肉横飞,侥幸躲过的官兵,也被大刀队蜂拥围上,剁成肉泥,很多官兵吓得魂飞魄散,撒腿就跑,只恨腿短。突然,一声暴喝响起,独立团新上任的二营营长卢德铭握紧短匕首,领着士兵冲在前面,卢德铭的勇敢激发了北伐军的血性,三十五团许多官兵从他身旁一跃而出,吼叫着向吴军冲去。
吴佩孚的北洋军大多是些久经沙场的老兵,临危不乱,拼死抗击。一吴兵如同疯了一般,大吼一声,抡起带血的大刀,就朝卢德铭刺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卢德铭一拳击中吴兵的眼,趁着对方天旋地转,一刺刀捅进了他的心脏。刀光剑影中,一只只血淋淋的断手断脚掉在地上,鲜血将土地都渐渐染红。独立团和三十五团拼死肉搏,咬牙死撑,死伤过半,终于,吴军抵挡不住了,防线出现了崩溃。
吴军退潮般向后逃跑,迎面泼来督战队的弹雨,顿时积尸累累,血流成河。一溃逃的班长见督战队无情射杀自己人,怒火中烧:“弟兄们,当官的逼我们送死,断了自己的后路,横竖是个死,不如像刘维黄团长那样,投降北伐军,保住脑袋,将来还有一碗饭吃啊!和他们拼了。”
他端起一挺机枪,对着督战队一顿扫射,逃跑的士兵退无可退,也都掉转枪口向督战队开火。
突突突……没几下,督战队一片片倒下。敌军内部互相厮杀,乱作一团。
独立团和三十五团乘乱夺取贺胜桥。吴军将领仓皇驱车逃跑,车过处,败兵攀缘欲上,卫士急挥刀砍其臂,人纷纷随臂而坠,惨叫呼号,实不忍闻。
下午3时30分,吴军再度向北伐军阵地发起猛烈反击,吴佩孚决心不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拔掉北伐军第四军、七军这两颗钉子,第四军、七军凌厉还击,守军损失严重。炮声停止了,怒吼声隐隐传来,吴佩孚突然发现中央阵地上的守军正在向阵地后面退去,他以为北伐军开始撤退,高兴起来,即刻传令,命预备队驰援,又令各阵地严阵以待,并整夜施以枪声,以震慑北伐军,为部队壮胆。
是日午夜时分,如漆的夜空,又下起了大雾,滑腻腻、黏稠稠地,就像天地间注满了浓稠的墨汁。
次日凌晨3时,尖厉的冲锋号声划开了雾的衣裳和夜的胸膛,汗涔涔埋伏在贺胜桥百米处的第七军奋力向敌军发起冲锋,吴军也施以雷霆万钧之还击,顿时,急风暴雨的枪弹声犹如海潮扑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似山崩地裂。
指挥部里,黯淡的油灯下,张发奎、叶挺、缪培南、李宗仁、聂荣臻等紧张地分析敌情,认为敌我距离太近,相峙过久,于我不利。敌彻夜放盲枪,表明他们也看不清我方,应集中兵力,破其一点,而后实施总攻击。
拂晓,十二师向铁路沿线左右两侧之敌进击。全部预备队对吴军阵地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进攻,顿时,战场上尘土蔽日,三十五团团长缪培南一马当先,如同旋风一般领兵向吴军阵地冲去,狭小的战场上人头挤着人头,北伐军战场态势出现好转,已经分片包围敌人。
一面青天白日旗跃出山峦,“活捉吴佩孚!”的喊声传来,吴佩孚听到杀声越来越近,出来观看。吴佩孚本是个迷信之人,一看北伐军的一颗炮弹正中“吴”字帅旗,觉得是一个凶兆,在北伐军还未到达之前,马上命令撤退。吴佩孚原先依仗重兵把守天险,加之“贺胜”两字吉兆,以为稳操胜券,不想遭到如此惨败。至此,北洋军在贺胜桥铁路线布设的试图阻挡北伐军的三道连环防线全部崩溃,吴佩孚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进武昌城。
战后论功,张发奎这样认为:“在我的心目中,贺胜桥战役从未占据重要地位。该战役被说得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吴佩孚亲自指挥了这场战事。他想死守贺胜桥,遂用执法队砍杀后退官兵的脑袋来阻止退却。事实上,此时吴佩孚军队已丧失战斗意志。贺胜桥的地形与汀泗桥大不相同。那儿也有一座铁路桥,但我们不必先拿下它。白泥湖水浅,我们不费事就过了河。此役毙敌1000余,俘敌军官159名、兵2386人,缴获大炮20门、机枪30挺、步枪2000余支。敌人在车站遗下粮食尤多,殆如山积。我军伤亡497人。贺胜桥胜利的首功应记给三十五团团长缪培南。”
四、喋血武昌
汀泗桥与贺胜桥两场大血战对决,都以常胜将军吴佩孚的失败而告终,折了他一世威名的正是第四军和第七军。从此,以广东军人为主组建的第四军得名“铁军”,声威一直流传到今天,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四集团军第一二七师的前身正是叶挺独立团,全师官兵的臂章上就印着大大的两个字“铁军”。
立下卓越功勋的新桂系第七军,也得到一个外号“钢军”。
逃回武昌的吴佩孚,悲愤交加,又羞又急,丢人啊。
“张发奎、李宗仁韬略无前,陈铭枢指挥若定,蒋光鼐谋定而战,叶挺勇冠三军。我军若是武昌一役再败,吴氏此生再无颜见列祖列宗了。”
吴佩孚不禁连连叹息。打仗,可不就是一攻一守吗,吴佩孚强打精神,连夜从指挥部走出来,打着手电筒检查防御工事。他跟士兵们趴在战壕里,盯着钢板、三角铁、沙袋麻袋,大卡车一辆一辆送过来,再看看桥上碉堡,也都由钢板和三角铁筑成,坚固无比。从缝隙里伸出去的枪口,是德国、捷克的新式武器,火力够猛。为了既便于指挥,又不被对方的枪弹伤着,吴佩孚令人用厚钢板搭了很多个临时隐蔽所。
第二天凌晨,地雷运来,回到指挥所的吴佩孚喜不自胜,远眺南岸武昌的高墙深沟,心潮澎湃,成败在此一举。
北伐军第四军十师受领先锋印,日夜兼程,沿粤汉铁路向溃退之敌追击,越过纸坊,一直追到武昌城郊,炮击炸毁了敌军郊外的全部工事。
1926年9月1日,北伐军大部队开始向武昌进发。
1926年9月3日,拂晓时分,长江、汉水无声无息地奔涌着,波光潋滟、一望无际的水面缭绕着浓郁的硝烟气息。城外仍在黑暗里,城头却灯火通明,城上城下亮如白昼。
北伐军兵临武昌城下。
高大的城墙逶迤几十里,阻挡了北伐军前进的步伐!
北伐军万名官兵扛着向民间征集的数百架木梯直扑向城墙,第四军十师、第一军二师及第七军一部高举军旗呐喊着冲来。武昌城墙高耸,坚实无比,城外又有护城壕沟,部队接近城墙用梯攀登,却够不到城墙上端。城墙上的吴兵居高临下,滚木、礌石、机枪、手榴弹一齐倾泻而下,北伐军伤亡惨重。
攻城总指挥李宗仁只好下令停止攻城,第一次攻城没有成功。
子时过了一大半,北伐军再次强攻,又遭遇顽强抵抗,伤亡更加惨重,第二次攻城失败。
次日,北伐军又发动了5次攻城战斗,仍被吴军强大的火力击退。
久攻不下,蒋介石心急如焚,当晚,他乘车抵达武昌附近的涂家湾,命令李宗仁和第四军副军长兼副总指挥陈可钰率部再攻,“限于48小时以内攻下武昌”。态度严厉,没有丝毫商讨的余地。
战局更加胶着、悲壮而惨烈!
翌日,李宗仁和陈可钰召开军事会议,重新调兵遣将,命令第四军全军及第七军胡宗铎部、第一军二师刘峙部配置9门大炮合编为攻城军。二师暂归第四军指挥,各师选400人,军官15人,组成10支奋勇队,皆以营长为队长带头冲锋。张发奎指定勇敢善战、足智多谋的军官欧震指挥这个攻城营,并着手准备竹梯。
奋勇队就是敢死队,只不过字面上文艺一点而已,这意味着谁参加奋勇队,谁就要把命舍掉。李宗仁釆取了抓阄儿打乱建制、编制组成敢死队的办法,也即抓阄儿决定生死。谁来帮他们抓“生死阄”呢?
如果没有人带头抓,这个办法行不通,难道用枪逼着跟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吗?这个办法很残忍,却也很管用,李宗仁、陈可钰、张发奎一时陷入矛盾中。
无人站出来,毕竟生命只有一次,长久的沉默里,共产党员、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以平淡而又坚定的语气说:“我看,我们团每个营都是一把尖刀,官兵勇猛,敢打硬仗,就不必打乱建制了。”
曹渊的壮举感染了四军、七军的所有官兵们。
一个小时以后,一营几个连、排长拿着几十封家书,交给了曹渊。
“战亦死,不战亦死,天下宁有不战而死、束手待缚之壮士哉?”
“我视死如归,立志已久,只恨一死未足以尽责。”
“请弹从口下!”
这些气吞山河的绝句,仿佛穿过山重水复的岁月,穿过发黄的历史,在耳边依然鸣响。
“好,都收下,都收下。”曹渊看着这些遗书,把溢出的泪水用力擦掉。当一脸稚气的曹渊把全营官兵写的家书交给团长时,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叶挺捧着这些“家书”,激动得泣不成声,泪如泉涌。
战事紧急,叶挺不敢怠慢,马上将第一营官兵的“家书”交给陈可钰和廖乾吾。捧读着一封封遗书,陈可钰和党代表廖乾吾强忍泪水。独立团留书攻城的壮举,立刻不胫而走,迅速在北伐各军和当地群众中传播。
4号拂晓,担任主攻任务的独立团第一营、第四、七军敢死队借着黯淡的星光,冒着敌军炮火潜近城脚。一营刚刚接近护城河,就被城头敌军发现,如蝗的步骑枪、机枪子弹嗖嗖地飞来,十几个士兵和两个排长胸膛中弹倒下了,热血直淌,几个腿上挂了花的敢死队员,也咬紧牙关,一个个忍痛爬着往前冲击。护城河水深没颈,再往前爬会溺水而亡,但他们宁可爬到护城河里赴死,也不肯留在原地求生。叶挺带领其他官兵在远处向城头猛烈射击,守城敌军在龟山、蛇山和楚望台等高地架设了多门山炮、野炮,加上长江中敌舰上的火炮,一齐向攻城的北伐军轰击,密集的炮弹冰雹般落在掩护攻城部队的阵地上,部队伤亡惨重。
尽管失去了后续部队的策应,曹渊仍手持云梯到达了城墙脚下。呼啦啦,十几架高达两丈的云梯矗立在墙头上,官兵攀缘而上,个个争先,一人倒下,众人冲上。吴军马上集中火力反击,爬在长梯上的敢死队员全部壮烈牺牲。
曹渊眼睁睁看着战友纷纷倒下,泪如泉涌,悲愤中掏出钢笔迅速给叶挺写了简短的一封信:“现状至危,但革命军有进无退。我誓必率我可爱同志达成竖战旗于城上之任务!”
曹渊脱下帽子,把信交给身边的勤务兵,纵身跃上云梯。一排子弹射来,曹渊身中数枪,仍拼命双手扒住城垛,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插上青天白日旗,高喊一声“革命军万岁”。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武昌城头,曹渊壮烈牺牲,时年24岁。
张发奎指挥部电话铃骤响。夹着嘈杂的枪炮声,话筒那端传来叶挺颤抖之音:“师长,曹渊牺牲了!”
张发奎心中一颤,含泪道:“叶团长,代我向一营问好,告诉他们,曹营长精神不死。我们北伐军是支铁军,是打不烂打不垮的!”
一营敢死队勇士冒死攻城,一排子弹射来,敢死队无所畏惧,奋勇攀上城墙,宛如猛虎出笼,与守军展开了肉搏,“咔嚓”一声,一位班长右手被切掉,鲜血四溅。
“别救我,让我死!让我死!”一位勇士抱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痛得撕心裂肺的班长,号啕大哭起来。猛烈的子弾射来,两人倒在血泊中。
一营敢死队全部牺牲。北伐军在遭受重大伤亡后再次被迫退了下来。
城墙下满是横七竖八的尸体,熊熊火焰冲淡了许多的血腥气,第四军和第七军敢死队死伤大半,仍未能攻下城墙。
5日,钢七军再次攻城,敢死队队长大吼一声,纵身跃上城墙,搬开沙袋,三四十人拉住缰绳,吱嘎吱嘎将千斤闸一点点拉起来,突突突!猛烈的机枪火力从各个枪眼口喷射,第七军敢死队勇士全部牺牲。
情急之下,李宗仁对蒋介石的蛮干颇为不满:“那是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呵!那么年轻,不能这样强攻了,乱弹琴。”
李宗仁决定挖开城墙地基,埋设炸药,炸掉城门。
叶挺本是学工程的,由他指挥爆破。他在通湘门附近改装了两辆吴佩孚弃置的载货车厢,四周围上钢板,两侧钻了枪眼,每辆铁甲车装载数十名独立团官兵,夜间用一节火车头推动这两节车厢向通湘门进发。一批士兵跳下铁甲车挖掘炸药坑,其余人留在铁甲车厢上用机枪火力掩护。
刘玉春不会束手待毙,当日即组织了一支600余人的精锐敢死队开路,阻击北伐军靠近蛇山炮台,又命三千人冲出通湘门,阻止叶挺独立团挖掘地道,并夺取了城外仓库的存粮。
埋设炸药行动失败。
一时间,北伐军陷入停顿和困境!
一天傍晚,天边仍有淡淡的血色余晖,城里传来稠密的枪声。心情沉重的蒋介石约李宗仁一道赴城郭视察,商量对策。李宗仁谈起汉阳地形和敌军守兵,谈起守城总司令刘玉春的部下第三师师长吴俊卿,蒋介石眼睛一亮,因为吴俊卿是他的旧交,他想到了派人策反吴俊卿,里应外合拿下武昌城的办法。
两天后,吴俊卿私下派他的参谋长混在出城的饥民队伍里,单独与第四军接洽,表示了投诚之意,并秘密商定择日打开第三师管辖的保安、中和、通湘三座城门,接应第四军进城。
1926年9月6日,第八军何键、夏斗寅两师渡过汉水,夏斗寅攻下了汉阳,翌日何键登陆汉口,切断了长江南岸武昌敌军的粮食供应线,并向汉阳龟山炮台发起猛攻,付出了极大代价,占领了龟山炮台。北洋军防守龟山炮台的刘佐龙躲到文华书院,被革命军擒获,解往第四军司令部。蒋介石下令优待,刘佐龙声明加入革命军,蒋介石即委其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刘佐龙随即指挥龟山炮兵,炮击吴佩孚在汉口的司令部。
9月10日晌午时分,汉口查家墩吴军总部树林中一间隐蔽的院子里,吴佩孚同幕僚们席地而坐,谈论前方战况,忽有炮弹数枚自龟山方面飞来,落于院内荷花池里,大家极为惊讶。初时报说是自己的炮,调错了方向,继而才搞清楚是刘佐龙师倒戈。
吴佩孚遂率总部各处官佐及卫队一团,登车北上,逃离战场。刘玉春拒绝投降,紧闭城门死拼。
10月1日,吴俊卿第三师打开通湘门,叶挺独立团与第十师、第十二师立刻攻进武昌城,独立团官兵如脱弦利箭,扑向位于江边的蛇山炮台,因为武昌争夺战中,蛇山是一个要点,蛇山上的炮台可以俯瞰城内每一个角落,可以支援吴军每一处作战。
独立团攻到蛇山炮台之下,敌守军疯狂阻击。
“重机枪连全部瞄准敌炮台,狠狠地打!”叶挺大声怒吼,额头上暴跳的青筋和冒火的目光似一头发怒的雄狮。
“为曹渊烈士报仇。”
霎时间,蛇山上的敌炮台被交织的电光罩得密密实实,像一团烈火在燃烧,在焚毁。
吴佩孚也组织了精锐的敢死队反击,在通湘门向独立团发起突袭,夺去了独立团掩护工兵发掘坑道的铁甲车,并占领了通湘门车站及梅家山高地。叶挺再度暗遣两立奇功的林彪率其尖刀排,潜伏到敌军眼皮底下。林彪以3人为一组,亮刀出鞘,分散截杀,并命战士吹响冲锋号,大声呐喊,吴军敢死队听到冲锋号,以为陷入北伐军大部队重围,赶紧扔下到手的铁甲车,撒腿就跑。独立团尾随掩杀,经一日鏖战,敌军大部被歼,独立团攻占了蛇山敌炮台。
武昌城内的守敌见蛇山炮台被占领,失魂落魄,纷纷停止抵抗,缴械投降。
10月10日,辛亥革命十五周年之际,名城武昌终克复!
武汉三镇全部被北伐军占领,吴佩乎被逐出两湖,溃逃洛阳,从此一蹶不振。
多年以后,张发奎在谈到北伐军克复武昌时说:“我的部属中在围攻武昌之役居首功者无疑是叶挺,他确是一员勇敢的斗士,他的部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段话,反映了叶挺以及独立团,在一年后的八一南昌起义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预示着叶挺以及独立团在创建人民军队中的深刻影响!这是后话了。
战后论功行赏,叶挺升任第四军二十五师副师长,李硕勋任政治部主任。独立团改番号为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周士第任团长,卢德铭任团参谋长,符克振任一营营长,部队驻扎在武昌南湖。
克复武汉的巨大胜利,震惊了全国!广州国民政府兴高采烈地迁都武汉。
之后,北伐军作了重大调整,中路军由蒋介石总司令亲自挂帅指挥,统率第三军、第六军、第七军为主力,与李宗仁率领的江左军以及程潜率领的江右军三管齐下,分进合击南京孙传芳;东路军由何应钦为总指挥,率第一军由粤入闽,讨伐驻扎在福建的孙传芳部第四方面军;西路军以唐生智为总指挥,率第四军、第八军,自孝感沿京汉铁路进攻退到河南的吴佩孚。
蒋介石返回江西指挥战事,命兼任总司令部汉口行营主任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代行指挥权。
北伐军又开始征战新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