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头部造型
头部由颅和面部组成,颅含脑,眼、耳、鼻、口舌等感觉器官位于面部。头部的骨头与肌肉结合而成面部的形体结构,决定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征。现代科技可根据头骨的形态模拟重现人脸的大致肖像。
3.1.1 头部构造
头部的整体形状近似蛋形,头骨的形状决定了头部外形的轮廓和起伏,包括前面的额骨、头顶的顶骨、头后的枕骨、耳旁两侧的颞骨、嘴以上的上颌骨、嘴以下的下颌骨,这些骨骼有的单一,有的对称,决定了前额、颧骨、下颌等重要面部特征。

3.1.2 头部脸形
正面水平地观察头部,将视线中的面部轮廓称为脸形,用笔在正面脸的上下和左右两侧对应地画一些记号并连接起来即可得到相应的脸形图。中国古代肖像绘画常用“田、甲、申、国、用、目、风、由”等字形区分脸形,称为“八格”,有“相之大概,不外八格”之说。

3.1.3 头部比例
“四高三低”配合“三庭五眼”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对面部特征的概括。中国传统审美认为,当脸长和脸宽的比例为“三庭五眼”时,易产生和谐的美感。“四高三低”可以帮助理解面部主要特征点的明暗关系。
1.三庭五眼
“三庭”针对面部的长度比例,将人物面部水平分为3个部分,从发际线到眉间为上庭,从眉间到鼻翼底为中庭,从鼻翼底到下颌底端为下庭,三庭长度基本一致。
“五眼”针对面部的宽度比例,将人物面部纵向分为5个部分,以眼形长度为单位,从左侧发际至右侧发际,将脸的宽度分5等分为5只眼形的宽度,其中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睛的间距,两眼外侧至侧发际各为一只眼睛的间距,各占比例的1/5。
“三庭五眼”的划分帮助理解面部的不同区域及五官与脸形的相互关系,现实的人物头部比例并不一定是固定比例。

头部比例的“三庭”示意

头部比例的“五眼”示意
2.四高三低
“四高”即面部4个位置相对向前向外突起的部分,接受光照后显示为高光部位,包括额头、鼻尖(这也是最高点)、唇珠(主要指嘴唇最饱满突起的两点)、下巴尖。
“三低”即面部3个相对凹陷的部位,易形成阴影,包括两个眼睛之间,鼻额交界处;唇珠上方,人中沟;下唇下方的凹陷,共3个凹陷。

头部的四高

头部的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