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引论(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3 五个特征的历史渊源

系统化、工程化、信息化、智能化与综合集成,是当代世界潮流的五个特征。它们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个特征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在中国,在华夏文化中。“化”者,乃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五个特征在古代和近代达不到“化”的地步,但是,其相关理念的萌芽状态与初级阶段是早就有的,下面依次逐一介绍。

先说与“系统化”与“工程化”相关的概念。“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SE)是一个复合术语,由两个基本术语“系统”(system)与“工程”(engineering)组成。英语单词system,源自拉丁语systema,后者意为“系统”“安排”,在17世纪初进入英语体系。systema最初源自古希腊语,意为“整体”。所以,英语单词system具有系统、组织、整体等含义。而中文“系统”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例如:

[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二(1257年成书):系统接绪,系唐统,接汉序。

[宋]林景熙(1242—1310年)《霁山文集》卷五《白石藁二·季汉正义序》:故以蜀汉系统,上承建安,下接泰始,而正统于是大明。

Engineering一词在欧洲是18世纪出现的,其本来含义是有关兵器制造,具有军事目的的各项劳作,后扩展到许多领域,如建筑屋宇、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而中文“工程”一词,最早见于唐朝(618—907年,其中627—649年为贞观年间),例如:

[唐]李延寿(在贞观年间为官)《北史》卷八十一:齐文宣营构三台,材瓦工程,皆崇祖所算也。

[宋]宋祁(998—1061年)《唐书》卷一百二十六《魏卢李杜张韩列传》: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

由以上引述可知:中文单词“系统”与“工程”都比英语单词早得多。本书在1.5节、2.3节还要进一步说明系统思想与系统工程的历史渊源。

接着说与“信息化”相关的概念。烽火台(烽燧)是中国古代的国防报警信息系统,周幽王(?—公元前771年)“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尽人皆知。它比欧洲的马拉松故事早得多。在第一次希波战争(公元前499—前449年)中,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了马拉松(Marathon)战役,雅典人打了胜仗,派士兵菲迪皮茨跑步回故乡报告好消息,他连续跑了42.193千米到达雅典城,太累了,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然后倒地身亡。现在的体育运动项目“马拉松赛跑”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这个故事是一个士兵跑步传递信息,而烽火台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

再说与“智能化”相关的概念。也可以联系到久远的古代,例如,传说春秋时期的能工巧匠鲁班(又叫“公输般”,公元前507—公元前444年)制作的木鹊可以连飞三天不落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181—234年)制造“木牛流马”为军队运输粮草。尽管都是传说故事,但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憧憬。

最后说“综合集成”。中国古人的综合集成思想与综合集成实践是非常杰出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这是很了不起的:国土辽阔,多个民族,人口众多,高度统一,统治者能够有效地治国理政、发展生产;尽管有过多次“内战”与外敌入侵,发生了多次王朝更迭,但是中国始终存在,多次出现太平盛世;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国与强国。鸦片战争是个转折点,中国从此遭受了一系列侵略,100多年被动挨打,但是,中国始终没有倒下,而是顽强抗争,使得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得逞。日本帝国主义尤其穷凶极恶,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惨败;1931—1945年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历时14年之久,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终于取得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洗刷了百年耻辱。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成就更是灿烂辉煌,举世瞩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快速推进,越来越接近全面实现目标。

世界潮流的五大特征,在今天的中国,是最明显、最壮丽的。

在世界范围里,系统工程的舞台将会越来越宽广。系统工程不但被用来研究和求解一国之内的问题,而且将会越来越多地研究和求解跨国之间的问题,研究和求解全球性、全人类的大问题——这种问题将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