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通史第三卷:专制、启蒙与改革时代(1648-18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与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历史特征非常突出。一方面,启蒙运动在德国发展的显著成就表现在政治领域,导致出现“启蒙专制”,即开明专制;另一方面,开明专制作为德国特色的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普鲁士、奥地利等德意志邦国的崛起;终于,也是这段历史的第三方面特征,以普鲁士王国为代表,强盛起来的德意志邦国在法国大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冲击下,清除了持续八百余年的帝国残余,促使德国历史进入欧洲历史主流,并向着统一大国的方向发展。

首先,开始于英国、兴盛于法国、总结于德国的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运动的锋芒所向是禁锢人们思想的君主专制和罗马教会。然而,在德国,所谓君主专制和罗马教会则是启蒙运动发展的起点,甚至是发展平台。就君主专制方面而言,在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以及萨克森和汉诺威等德意志邦国,借助启蒙运动的基本理想,君主专制以启蒙专制或说开明专制的形式出现,在获得政治功绩的同时,促进了本邦思想文化的繁荣。就罗马教会方面而言,经过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发展重点集中于收复失地,即重新天主教化,并集中于振兴信仰,即唤醒信众的神恩感念。结果是,启蒙运动的诸如宗教评判与教会改革、破除迷信与普及教育等等基本理想,逐步地成为统治者和知识阶层的实际观念,从而引发了几乎是德国独有的天主教启蒙运动。此时,德国历史的特征表现为:在启蒙运动的大形势下,专制邦君适应时代的要求,开辟了一条开明专制的、顺应欧洲历史发展的独特道路。

其次,至少在西欧地区,开明专制是德意志地区独有的政治体制。作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不经过人民”的政治体制,开明专制同时启用君主集权的专制机构和专业官吏的管理部门,其统治战略,不仅为了富国强兵而将经济发展放在万事之先,而且为了争取或巩固国际地位而将稳定本邦的社会秩序当作内政之首要。“开明”专制突出政治民主和司法平等,而开明“专制”则要求邦君的绝对权利。因此,德意志地区大大小小的几百、上千个领地邦君,经过17世纪中叶以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保障之下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其中的强者,特别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增加领地规模的强者,如北部的普鲁士、南部的巴伐利亚,到18世纪中叶,已经具备跻身欧洲强国(而不仅仅是德意志强邦)的潜力。但是,此时欧洲的形势已经不再适宜君主专制,英国以及法国的专制君主已经走上或者正在走向断头台。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那些具备强盛潜力的德意志邦君选择了开明专制的治国方针:既要民主也要专制,既要为平民谋福利也要保护贵族的权益。此时,德国历史的特征表现为:在具有德国特色的、开明专制的道路上,德国以地方邦国为基础成功地向着欧洲强国的目标发展。

结果,当法国大革命、革命战争直接决定欧洲历史进程的时候,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五大强国中的两个——奥地利和普鲁士,其强国地位的维持和发展直接将德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摆上桌面。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后的德国政治体制问题。它直接涉及德意志民族的独立和统一。在奥地利一方,自15世纪以降,奥地利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核心;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来,它成为罗马教会的德意志堡垒;17世纪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后,它又借助《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获得了宗教、军事和外交的邦国自主权。在18世纪实行开明专制统治的过程中,奥地利差不多同时利用了帝国、邦国和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国际法权优势,成为欧洲强国。然而,被法国大革命颠覆的波旁王朝直接威胁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使之不仅断然失去了已经顶戴数百年的罗马皇冠,而且迅速缩小了世袭领地和势力范围。奥地利的强国地位岌岌可危。与此同时,在普鲁士一方,自15世纪以降,霍亨索伦家族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资格;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这个家族的成员继承了普鲁士骑士团的领地并将之改名为普鲁士公国;17世纪通过家族内部联姻,勃兰登堡选侯国与普鲁士公国合二为一,并在18世纪初年得到皇帝的认可,上升为普鲁士王国。由此开始,在18世纪推行开明专制统治的过程中,普鲁士王国通过发展军备经济,通过战争和外交途径,成功地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然而,法国大革命及革命战争几乎使普鲁士王国在欧洲地图上消失。原因主要是,为了与奥地利竞争,普鲁士不顾德意志帝国的利益,先是支持尼德兰的雅各宾党人,又在第一次反法战争失败后,解除与奥地利的反法同盟,保持中立,任由法国割让帝国的领土(1795年、1797年) ,任由帝国的教会领地还俗(1803年) ,任由法国军队彻底摧毁奥地利与俄国的联军(1805年) ,任由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解体、拿破仑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建立两个法国附属国、英国开始与法国协商德国的汉诺威(1806年)的时候,曾为“军事强国”的普鲁士才向法国宣战。但是,为时太晚;仅仅经过几天的战斗,法国的军队就开进了王国的首都柏林。普鲁士王国屈辱地存留下来,绝地求生,比其他几个德意志邦国更加努力地推行改革,奋发图强。当法国军队终于退出德意志土地、欧洲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平会议(1815年)的时候,普鲁士已经有能力与奥地利齐头并起,重新试图主宰德国的历史。此时,德国历史的特征表现为:虽然新的邦联形式取代了古老的帝国体制,虽然各种形式的专制集权逐渐地让位于立宪代议制度,虽然曾经遭受城市行会和庄园领主严重束缚的市民和农民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等等,但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与神圣罗马帝国体制下的邦联,几乎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它们都是主权成员邦;并且帝国解体后几个德意志邦国在《拿破仑法典》影响下的改革,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各类贵族的政治特权;市民和农民这一社会的基本劳动者阶层,则在统治者不断变换的过程中陷入新的生存危机。这一切将汇成德国革命乃至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

本卷主持人 刘新利

2016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