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味辛、苦,大热,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驱寒邪而止痛,开冷滞而破结。
《伤寒》二白散方在桔梗,用之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以寒实郁结,痞塞不通,巴豆破寒实而决郁塞也。
巴豆辛苦大热,破沉寒积冷,止心疼腹痛,泄停痰积水,下宿谷坚癥。治霍乱胀痛,不能吐泄,疗寒痰阻闭不得喘息,排脓血而去腐秽,荡积滞而断疟痢,消死肌弩肉,点疣痣疥癣。种种奇功,神异非常。
去壳,炒,研用。强人可服二厘。
[1]白粉:即铅粉。味甘、辛,性寒,有毒,入脾、肾经,有杀虫解毒之功。
[2]祖气:物因气而化生,初生本原之气称为祖气。
[3]胥:全,都。
[4]五德:古代阴阳家将木、火、土、金、水五行视作五德。
[5]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作“白术附子汤”。
[6]者:原字漫漶,据咸丰本、同治本、家塾本补。
[7]摩荡:相磨擦而变化。
[8]圣圣心符:指大禹、仲景二圣均善治水,其心相合。
[9]於潜:浙江省於潜县。白术以产於浙江省於潜县者品质最佳,又称“於术”。
[10]清:同治本、家塾本作“消”。
[11]伤:咸丰本、同治本及家塾本并作“阳”。
[12]胎:使化生、初始。《尔雅·释》:“胎,始也。”
[13]黄庭:指中央。《黄庭内景经》务成子题解:“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
[14]四维:指四方。
[15]保:咸丰本作“补”。
[16]苓桂甘枣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7]肝:原作“肺”,据咸丰本、同治本、家塾本改。
[18]新加:即《伤寒论》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19]木:原作“水”,据同治本、家塾本改。
[20]堙(yīn音)郁:郁结。堙,堵塞。
[21]畏:咸丰本、同治本作“制”。
[22]降:原作“隆”,据咸丰本、同治本、家塾本改。
[23]粳米半斤半夏半斤:同治本、家塾本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并作“粳米半升,半夏半升”。
[24]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孙子·九地》:“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此以喻用药前后响应之灵。
[25]挛:原作“孪”,据同治本改。
[26]疸:原作“疽”,据咸丰本、家塾本改。
[27]养:咸丰本作“治”。
[28]柴胡桂姜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作“柴胡桂枝干姜汤”。
[29]齁(hōu呴)喘:病证名。指喘急而喉中有痰鸣声。
[30]木:原作“水”,据同治本、家塾本改。下“金逆而木陷”之“木”字同。
[31]愦愦然:烦乱貌。《素问·至真要大论》:“愦愦欲吐。”张介宾注:“愦愦,心乱也。”
[32]金匮理中丸:“理中丸”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故当作“《伤寒》理中丸”。下同。
[33]斤:同治本、家塾本并作“升”。
[34]丸:原作“汤”,据咸丰本、《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改,与下文“蜜丸”语合。
[35]鹤胎龟息:道教语。认为鹤善存神,故胎固而千年长生;龟善养气,故不食而百岁不死。
[36]纸素:指纸张。素,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
[37]殷庐:深宅。殷,深也。
[38]旋覆花代赭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作“旋覆代赭汤”。
[39]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40]朴姜甘夏人参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41]平:咸丰本、同治本并作“中”。
[42]橘枳生姜汤:《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作“橘枳姜汤”。
[43]桂姜枳实汤:《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作“桂枝生姜枳实汤”。
[44]栀子香豉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作“栀子豉汤”。
[45]栀子甘草香豉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作“栀子甘草豉汤”。
[46]栀子生姜香豉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作“栀子生姜豉汤”。
[47]神宇:神之所居,此指心。
[48]伤寒瓜蒂汤:瓜蒂汤方及下文“太阳中暍……而脉微弱”《伤寒论》中未载,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故当作“《金匮》瓜蒂汤”。
[49]蜀漆散:原作“汤”,据《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金匮悬解·卷五》改,与下文“为散”之语及服药法合。
[50]晏(yàn宴):迟,晚。
[51]次:咸丰本、同治本并作“决”,义胜。
[52]班班:班,通“斑”,斑点众多貌。《释名·释长幼》:“皮有班点。”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吴校班作斑。”
[53]麻仁丸:《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作“麻子仁丸”。
[54]甘遂半夏汤方在甘遂:原作“甘草半夏汤方在甘草”,《金匮要略》与本书甘草条均无“甘草半夏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金匮悬解·卷十四》并有“……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语,据改。
[55]五劳:见于《素问·宣明五气》,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56]七伤: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