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五脏与气血关系

【原文】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提要】气血在五脏系统中起到了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五脏在内,色、脉在外,色、脉之所以能观察出五脏的变化,是通过气血来实现的,气血在其中起到了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

【讲解】先就此段文献的几个字做个说明。“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朝夕”即“潮汐”,“朝”“潮”是一个字。“血行而不得反其空”的“空”,与“孔”是一个字。“凝于脉者为泣”的“泣”为“冱”字之误。“人有大谷十二分”的“分”,应该读成四声。

“诸脉者皆属于目”,这是讲“脉”与“目”的关系。为什么说“诸脉皆属于目”?《灵枢·大惑论》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五脏六腑的精气之所以都能达“目”,是通过“脉”的输运。人体有宗筋、宗气、宗脉,“目”是宗脉所汇,“膻中”是宗气所汇,“前阴”是宗筋所汇,“宗”是“总汇”之意。“诸髓者皆属于脑”,“髓”属精血,髓合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节”是骨节、关节,“筋”维系着大小的骨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这很好理解,心主血脉嘛。“诸气者皆属于肺”,各脏都有气,为什么气皆属于肺?因为宗气在肺及膻中气海的缘故,营气、卫气都要靠宗气来推动。总之目之于脉、脑之于髓、节之于筋、心之于血、肺之于气,都是气血大量汇聚的地方。

“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八溪”指肘、腋、膝、髋等八个大关节,意思是说气血在这些地方好比大海之潮汐一样,海水涨潮曰“潮”,海水落潮曰“夕”,人体的气血如潮汐之起浮,如环无端周流全身。血是随着营卫之气运行,到晚上人睡觉的时候,血循环减弱,多余的血藏于肝,即有“肝藏血”之说。“目”是肝之窍于是“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些都是气血的作用。这其中有个动、静关系,“人卧血归于肝”是“静”,能视、能步、能握、能摄是“动”,之所以能动是靠静血的供应。

以上是讲气血的正常生理,那么出现病理现象又会怎样呢?“卧出而风吹之”是对感受风邪的一种描述。因为人卧时血归于肝,运行在三阳经表的气血比较少,人从醒后眼睛一睁开,卫气从足太阳睛明穴开始运行,此时三阳经的气血都处于不足的状态,特别是这时的卫气不能固于表,“卧出”就是刚起床就跑出去,人的生理状态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极易感受风邪,首先就会影响人体的气血,特别是血。于是“血凝于肤者为痹”,“肤”就是表,体表经脉的血液凝聚,出现麻木、疼痛等“痹”病的表现;“凝于肤”者病尚轻浅,“凝于脉者”病情就深一步了,出现经脉不通的表现,如疼痛、肿胀等均是“为冱”的表现;“凝于足者为厥”,四肢是三阳经之本,风寒凝于“足”,即风寒邪气凝于足三阳经,形成阳衰阴盛的病机,阴寒之气重则“为厥”,出现种种不同的厥逆症。以上三种轻重不同的感受外邪的情况,一个比一个重,血“凝于肤”最轻,“凝于脉”较重,“凝于足”就严重了。这三种病变都是一个原因和病机,即“血行而不得反其空”,“空”即“孔”,“反其孔”是“返其脉”之意,即由于风寒邪气或者在络,或者在脉,或者在足经,堵塞了血脉的运行,血液循环障碍,造成为痹、为冱、为厥的发生。这段文献的主要精神在于,“脉”为心所主,“血”为肝所藏,其运行是贯通表里的,内行于脏,外护于表,所以表现于外的脉、色,反映的是气血的情况,这个精神大家一定要领会。

“人有大谷十二分”,“分”是指部位而言,即十二个部位。“大谷”就是大的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共计十二个大关节。关节越大,需要的气血就越多,气血在这些大关节部位汇聚,以提供运动的需要。“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小溪”是指人体体表的经穴而言,有三百五十四个经穴;“少十二俞”即“不包括十二俞”的意思,“十二俞”指背上的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胆俞、胃俞、膀胱俞、大肠俞、小肠俞、厥阴俞、三焦俞等,这“十二俞”直接与五脏六腑相通,“小溪三百五十四名”不直接与五脏六腑相通,是一般气血所过的地方。这些不同部位的经穴,是卫气所要流通的部位,若卫气不能正常地留止于这些部位,邪气就要从这“大谷”“小溪”之处乘虚而入,所以这些部位既是卫气之所留止处,又是邪气易于侵犯的部位,故曰“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一旦感受邪气,“针石缘而去之”,“针石”是治疗的手段,“缘”是“因”之意,看病是因于哪个经穴来的,是太阳经来的,或是阳明经来的,还是少阳经来的?随证治之。“针”“石”是指不同的治疗工具。

这段文献主要讨论了“气血”这个主题,五脏在体内,色脉在体表,内脏与体表的关系是通过“气血”来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