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气数的概念和内涵
【原文】从“帝曰:余已闻天度矣”至“当其时则甚也”。
【提要】讲“气数”问题,又分作三段。
第一段天度与气数的联系
【原文】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提要】“气数”亦由“天度”而来。
【讲解】问曰:天度已如上述,那么“气数”又是怎么与天度相合的呢?前面讲过,天地均合于360这个数,那么“十日”是什么概念呢?古人认识到“十”是个极数,因为“十”过了又是“一”,如十一、二十一、三十一等。在相术中一般不谈“十”,只到“九”,认为“九”是最大的一个数,因为“九”是个生数,而“十”是个尽数。如《难经》名作《黄帝八十一难》,还是“九九”数之意;《素问》《灵枢》为什么安排八十一篇?也是这层意思。中国古代用“天干”来表示十位的每个数字,称作“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我国的甲子纪年法,在汉章帝以后才有,但是用甲子纪日却很早,可以推到夏商周时期,最迟不会晚于商代。中国在早期奴隶制时期,没有一、二、三、四等符号,计算天日就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什么叫“天干”?“天”是“日”之意,“干”是“个”之意,天日用“十”来计算,后世称作“十天干”,故曰“天有十日”。
“日六竟而周甲”,“竟”是“进”之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循环一次,称作“一进”,经过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六进,把天干数排六次,这就是“日六竟而周甲”的意思。与“天干”之数相对的是“地支”之数,地支是十二个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数与地支数相合来纪年,称作甲子纪年法,甲子纪年不容易记忆,但可以通过排列组合计算出来。把天干之数排在上面,共排列六次,下面配以“地支”之数,正好可以排五次,五六相合就是六十个组合,称为一“花甲”。“花”是阴数和阳数混合排列的意思,“周甲”就是一轮甲子之意。
“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甲”仍指“甲子”计算法,一个甲子数是六十,“六复”是反复六次之意,六个六十,共计“三百六十”,“而终岁”即“一年”之意。由此看来,这篇文献与《素问》其他篇比起来,较为晚出,因为这个纪年的方法在汉朝以前是没有的。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这是在引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的话,但有删减,这里不再重复。
“故其生五,其气三”,这是说“五”这个数是由“三”来的,“三”是阴阳的爻数,是阳一、阴二之合,是个奇偶数。阴阳变化而生五行,就有了“五”这个数,如十天干就是两个“五”。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意思是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体也有阴阳,从这个角度来看“皆通乎天气”,即指天、地、人之共性。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三个“三”就是“九”,所谓“九分”是泛指无穷之意,“九”是生数嘛。因此“九野”既指整个太空,也指整个中国地域,天上有九野,地下有九州,在人体有九脏,前面还讲“其气九州九窍”,对这些议论不要机械地去理解,要从宏观的角度去体会,其要旨是指“阴阳”而言。
“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王冰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按照“三部九候论”来解释的,他认为,“形脏四”,一指头角,二指耳目,三指口齿,四指胸中,这是根据《素问·三部九候论》那篇文章来谈的,这个解释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的“形脏”是指膀胱、胃、大肠、小肠等四腑,因为六腑中的“胆”属奇恒之腑,为中正藏精质之腑,与其他脏形的四个腑不一样,古人又认为“三焦”是无形之气,除此而外剩下就是膀胱、胃、大肠、小肠,故曰“形脏四”。因此说,形脏有四,神脏有五,合为九脏,这是具体解释人体“九脏”的含义。
第二段 气数与五运的联系
【原文】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提要】发挥气数问题,还谈到五运的阴阳盛衰关系。
【讲解】问曰:“六六九九之会”已经了解了,所谓“积气盈闰”之“气”何谓?气度从“五”,是由“三”演变而来,“五日”为“一候”,即太阳行天之5度为之一候。为什么要以“五天”为一候呢?因为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五天就是六十个时辰,“六十”是一甲子的周数,故曰“五日谓之候”。三候是十五天,即为一个节气,故曰“三候谓之气”。六个节气,即六个十五天就是一个时令即一个季节,故曰“六气谓之时”。四个时令,即四个九十天就是一年,也就是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故曰“四时谓之岁”。当然这是个基本的算法,因为闰月的关系,有的时候会有些小的变化,但大致如此。
依照运气学家的概念,“气”要分成“节气”和“中气”两部分,在月初者为“节气”,月中者叫“中气”,合称作“节气”。比如正月有“立春”“雨水”,“立春”一般都是在正月初,初二或初三,总之在月初,这叫“节气”;“雨水”一般在十五、十六,或者十四、十五前后,是在一月之中,这叫“中气”。以此类推,又二月有惊蛰、春分,“惊蛰”总是在二月初为节气,“春分”总是有二月中为中气;又“清明”总是在三月初为节气,“谷雨”总是在三月中为中气,等等。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有十二个节气、十二个中气。“六气谓之时”,这个“时”不是“时辰”的时,是指“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各从其主治焉”,意思是就四时的气候而言,春、夏、秋、冬的节气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
“五运”是指运气学说,该学说是用五行理论来诠释的,故曰“五运”。“袭”是“承”之意,“承袭”嘛,“承”是“克制”之意,即五运是遵循五行相克规律运动的。《素问·六微旨大论》云:“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可说是对“五运相袭”的具体解释。而这种承袭关系,对维持阴阳的平衡是非常必要的。以“火”为例,“火”一定要有“水”来承袭,才能够维持火气温而不亢的正常状态。大家也许容易理解五行的相生关系,认为相克关系就是不好的、无益的,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五行相生是必要的,相克也同样是必要的,只有相生,没有相克就会出现阴阳偏胜的不正常状态,生态总要平衡才好,这就是“而皆治之”的意思,“皆”指五行的五个方面,“治”就是正常运动的状态。
“终期之日,周而复始”这是指自然的循环规律,如一年四季的顺序是春、夏、秋、冬,今年是这样,明年还是这样,这叫“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时”泛指一天之时、一年之时,“时立”是秩序井然之意;“气布”指正常气候的分布,如春时即木之气布等。“如环”是往复运动之意,“无端”是无穷之意,这就是说,任何物质运动都是永恒的,不仅周岁如此,节气之候也遵循这个法则,故曰“候亦同法”。
“年之所加”是指天干的计数方法而言,因为十天干之数便于推算五运,如“甲己”化土,逢甲、逢己之年均为土运之年,如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寅、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不过“甲”是阳土运,“己”是阴土运。这样看来“五运”与“五行”是有区别的,在五行中“甲”属“木”,五运中“甲”为“土”。年之所加的“加”,是指年干的属性所加,例如今年是甲年,就是阳木所加,今年是乙年,就是阴木所加。意思就是看是什么年,属什么运,阳年就是阳运,阴年就是阴运,如果不懂得年干之“五行之气”加“五运之气”,就搞不清楚“气之盛衰”。如逢甲之年是阳土运,即为盛、为太过;如逢己之年是阴土运,即为衰、为不及。“气之盛衰”会导致虚、实的变化,阴年为“虚”,阳年为“实”,此即“虚实之所起”之意。搞不懂五运阴阳的盛衰虚实关系,就“不可以为工矣”,“工”是“专”之意,意思是不能很好地掌握天度气数的规律,就不能专于养生、保健、治疗等实践活动。
第三段 五运对人体的影响
【原文】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其中“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应是错简之文。
【提要】自然界阴阳五运之气变化与人的关系,即自然界的气数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人要掌握这些规律来适应天度、气数的变化,而达到保健之目的。
【讲解】问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无端”是“无穷”之意,即“五运”的运行如环无穷,其中有太过、不及的情况,其规律是怎样的呢?答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更立”,指纪年更迭的规律,如遇甲年,这是土年,甲过了是乙,乙年是金年,按照五行推算,土年之后是金年,金年之后是水年,水年之后是木年等。“各有所胜”,即指每一年因主运不同各有主要的气候特点,如土年的胜气是土。“五运”是依据年天干之数来推算的,因此每一运中有两个天干数,如每逢甲年、己年同为土年,甲年为阳土之年,己年为阴土之年,阳土主“胜”,阴土主“虚”,故曰“盛虚之变,此其常也”,这是五运的基本规律。如何推算一年的运势?是阴运,还是阳运?是虚,还是实?这个内容暂不细谈,以后有机会再讲。
问曰:“平气何如?”什么叫“平气”呢?既然五运中有太过之运,有不及之运,也应该有既不太过又无不及之“平气”吧?前面“其生五,其气三”的“三”也包括了这个意思,每个“运”都有太过、不及、平运三气。答曰:平气即“无过者也”。“无过”就是又不太过又无不及之意。
问曰:太过、不及之运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没有直接解释,只是说“在经有也”。“经”应该是指《素问》中几篇“大论”文献,如“天元纪大论”“六微旨大论”“至真要大论”“五运行大论”等,在这些文献中有具体的解释。实际上,关于太过、不及之运,我刚才已经讲了,即逢阳之天干就是太过之运年,逢阴之天干就是不及之运年。既然阳干属太过,阴干属不及,怎么又会出现平气呢?这需要具体地讲运气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简单地说,比如今年是“甲”年,主运太过,但是今年的“司天”之气是不及,两者就抵消了,出现“平气”;今年是“甲”年,如果“在泉”之气是不及,这两者也能抵消而产生“平气”。由此看来,产生“平气”的条件很多,这里暂不讨论这些话题。
问曰:“何谓所胜?”“所胜”是指相互克制而言,即五运之相克说。答曰:以四时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春属木,长夏属土,据五行木克土之说,故云“春胜长夏”;长夏属土,冬属水,据五行土克水之说,故曰“长夏胜冬”;冬属水,夏属火,据五行水克火之说,故曰“冬胜夏”;夏属火,秋属金,据五行火克金之说,故曰“夏胜秋”;秋属金,春属木,据五行金克木之说,故“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时”是指春、夏、秋、冬四时,每一时均有自己的属性,遵循的是五行生克的规律,可以用自然气运的规律来解释人体之藏象。如肝应春属木,心应夏属火,脾应长夏属土,肺应秋属金,肾应冬属水。至于为什么,这就是从大量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经过临床观察是有道理的,这样就把气数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了。
问曰:“何以知其胜?”意思是这些规律是怎样推算的呢?下面是回答。“求其至也,皆归始春”,“其”是指五行之气,“皆归始春”,即把“春”作为计算的始端。在“运气学说”中要计算运气之五运相交,是从“大寒”开始计算的。“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一过就是“立春”,在“大寒”节气之间就开始交接第二年的气运了。中国的历书、《资治通鉴》都是这么计算的,这就是“皆归始春”的意思,“大寒”为春之始嘛。有了这个概念为前提,下面来分析太过、不及的问题。
“未至而至,此谓太过。”“未至”是指节气未至,“而至”是指五运之气而言,如“大寒”节气还没有到,而春木之气就已经来了,这是木气太盛。“太过”的气候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什么是“所不胜”“所胜”?在五行相克中,凡是所言“不胜”都是指“所不胜”,如木气“所不胜”的是“金”,是指“克我”之气而言;“所胜”是指“我克”之气,如木气的所胜是土,就土、木来说,木是“所胜”的一方。“薄所不胜”,“薄”是“迫”之意,《内经》中的“薄”字在五运六气中都是当“迫”字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太过之木气要逼迫金气,即临床上所谓的“木火刑金”,就是因肝气太旺,而限制了肺金。“而乘所胜也”,“乘”是“加”之意,土是木的“所胜”,木气有余要加给土气,即临床所见肝木克制脾土就是这种现象。总之,这种因“太过”而引发的现象叫做“气淫”,“淫”就是“太过”之意,淫盛、淫掠嘛。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前一个“至”,是指节气而言,后一个“至”,是指五运之气。如大寒已过,而春木之气还没有迹象,这就是主运之“不及”。“不及”的气候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则所胜妄行”,如肝木之气弱,则脾土之气妄行。“所生受病”,“所生”是指“生我者”,如生木者是水,木气太衰就要累及肾水,此即“所生受病”。总之,木气不及,不仅脾土妄行,还要影响“所生”之肾水。“所不胜薄之也”,如木气薄弱,金气就逼迫木气。这就是主运不及的规律,主要会影响到两个方面,第一是“所胜”者要妄行,第二是“所生”者要受病,这种因“不及”而引发的现象就叫做“气迫”。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求其至者”是指运气,“气至之时”是指节气,意思就是要掌握节气和气运之间的关系。如“大寒”时节期间,春木之运是提前了,还是迟到了?提前了是木运太过,迟到了是木运不及。“谨候其时,气可与期。”“时”是指天度、气数而言,“候”是观察之意,“期”是计算之意,意思是一定要仔细地观察,不断地积累观察到的现象,这样才可以摸到规律,并可将其计算出来,预测出来,或者分析出来。否则“失时反候,五治不分”,不掌握天度、气数的运动规律,就没有预见,不能预测太过或不及,假使遇到反常之时运、气候,因为不掌握气运的规律,不懂得天度、气数,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措施。于是“邪僻内生”,“邪僻”是指病变,人就会生病。“工不能禁也”,“工”指医生、大夫,“禁”是禁止、控制之意,作为医者,若对自然界变化规律没有认识,就解决不好疾病的问题。这几句话的精神是说,一定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要认识天度、气数,不这样,在临床上就发挥不出做医生的智慧和能力,不能治病救人。
问曰:“有不袭乎?”“袭”是“承袭”之意,是制约的意思,五行之气是不是也有不承袭的呢?答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这是个否定的回答。“苍天”是指宇宙、天体,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包括天度、气数,“常”是“规律”之意。这是说,自然之气数不能没有规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相袭”(相互制约)是自然法则,若五运之气没有了相互承袭、相互制约的关系,“是谓非常”,“非常”就是不正常,“非常则变矣”,“变”是违背规律而发生紊乱的意思。这个概念是很科学的,对有些事物我们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没有掌握的不等于说就不存在。
问曰:“非常而变奈何?”假使“非常”而突然发生变化,将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答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一旦出现了“非常而变”的情况,人体将受到危害,故曰“变至则病”;“所胜”者病,病变不会太严重,如逢木运之年,木克的是土,若变化是由土气引起,即病也微,故曰“所胜则微”。“所不胜”者病,病变就要严重很多了,如克木的是金,若变化是由金气引起,则情况就比较严重,往往会出现一些大病,故曰“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这是针对“所不胜”者致病而言的,若自身的基础调养就不好,再感受“克我”之邪气,两个不利因素共同致病,故曰“重感”,情况就更严峻了。
“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举例来说,如春天到了,而不是风木之气至,或是寒水主气不退,或是湿土之气提前到来,这些都是“非其时”之气,这种情况影响不会太大;若春天来了,风木之气异常旺盛,到了亢盛的程度,此即“当其时”之气,往往影响就会比较大。
综上所述有两个要点:第一,要区分“所胜”(即我克),还是“所不胜”(即克我);第二,还要区分是“非其时”,还是“当其时”。下面所讲太过、不及对人体的影响,就是遵从这样一个关系来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