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阳伤邪陷经脉病变

【原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提要】阐发阳气受伤以后,邪气陷于经脉的病变。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是讲阳气的生理功能。阳气能够化生阴精,阴精则能够内养人之神志,五脏所主的神志均需阴精来濡养,这是“精则养神”的意思。阳气能够化生津液,津液能够外养人体肌肉中的筋膜,筋膜柔和四肢才能屈伸自如,这是“柔则养筋”的意思。据此,阳气的生理功能包括:化阴精以养人之神志,化津液以养肌肉之筋膜,内而养神,外而养筋。若阳气受损邪陷经脉会出现下述的病变。

1.大偻 人体的阳气有令体表“开阖”的功能,“开”则能散热出汗,“阖”则能保持体温,这是阳气卫外功能的具体体现。若阳气受损,开阖不利,甚至“开阖不得”,便不能抵御风寒邪气,寒气从之而入,故曰“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偻”字还可读作“吕”音,是“拘挛”之意,如前面所云“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緛短”即为拘挛同类。筋膜失去了阳气的温养而拘挛,腿弯不能伸,背驼不能直,不能伸张,这就是“偻”,是伤了阳气的缘故。在临床上,不用说重症的拘挛,就是“葛根汤证”都可以见到拘挛的表现。阳气不能输送津液,或邪气伤了津液,筋膜失去濡养,就会出现拘挛的表现,所以“葛根汤”的主要功效就是鼓动阳气输送津液,以缓解拘挛。

2.瘘 寒邪陷于经脉之中,这叫“陷脉”。邪气陷入经脉之中就要变为“瘘”。“瘘”可以理解为一种慢性的溃疡症,如瘰疬、鼠瘘,包括淋巴结核这类病证,中医学统称作“瘘”。正因为呈慢性表现,所以云“留连肉腠”,即这种病不容易痊愈,病程较长。

3.惊骇 “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俞”就是经之俞,指人体经络上的俞穴;这里的“薄”与前面讲的“薄”意义不同,这个“薄”是“薄弱”的意思;“传”是“传变”。这句话的意思是,阳气受伤,风寒邪气从经俞而入,阳气的气化功能受到影响渐趋薄弱,邪气乘虚“传变”,通过经俞而入于内脏,伤人之神志,就出现了善畏、善惊、善恐等神志不安的表现。

4.痈肿 若邪气进入营血,营气不正常运营,即所谓“营气不从”,“不从”是不正常之意。“逆于肉理”之“逆”指营气“逆”,即营气不通畅。“乃生痈肿”,于是就要发生痈肿的病变。这是言“痈肿”发生的病机。

5.风疟 “魄汗”的“魄”也可读成“bó”,“魄汗”就是大汗,出汗很多。这是由于精神紧张而逼迫出来的汗,与气温的高低无关,这是“魄汗”的意思。“魄汗未尽”,是说大汗不断。于是“形弱而气烁”,汗多伤气而“形弱”;汗多伤精而阴虚燥热,“烁”是“热”之意,津液伤,阳气缺少阴精的濡养,就转变成内热;“穴俞以闭”,过汗会引起俞穴闭塞不通;热气瘀于内,加之阳伤不能固外,易感外寒,形成寒热往来的拉锯局面,这就是“风疟”。中医学对疟疾的认识,总不外热在于内而寒在于外,临床表现为先寒而后热。

文献针对上述病证而就其病因、病机、预后进行总结性议论:“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就外感邪气而言,感受风邪的机会最多,因为寒、热、暑、湿等都要通过风邪的引领,所以称“风者,百病之始也”。这里又出现了“清静”一词。前面讲“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时说过“清净”是“安定”之意;这里的“清静”是同样的意思,只要人的阳气安静、平稳,卫外而为固,“则肉腠闭拒”,“闭拒”就是“关闭”“拒绝”的意思。尽管风邪很容易侵害人体,但只要人体的阳气清静,安定于肌腠之间,风邪就不能对人体构成威胁,哪怕是“大风苛毒”。“苛”是“细”之意,即巨大的风、细微的毒。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因时之序也”,即因时养阳的结果。何谓因时养阳呢?春天阳气要少发散一点,夏天阳气要多发散一点,秋天阳气要收敛一点,冬天阳气要内藏一点,这就是“因时之序”以养阳,来保证阳气的“清静”状态。

如果病久不愈,阳气衰弱不复,病情就会恶化,会出现“上下不并”严重情况,“上下不并”是指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正常情况下人体气机升降交替,如天气在上要下降于地,地气在下要上升于天,人体内的火为阳要下降,水为阴要上升;如果病久阳气伤到极限,上下就阻隔不通了,在上的不能降下来,在下的不能升上去。临床上“水火不济”的病机表现就属于这种情况,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交于心,这也是“上下不并”,多见于虚证。若病到这种程度,再有本事的医生也无能为力,故曰“良医弗为”。

人体之阳气妄动而成邪热后,蓄积不散而太盛,就要给人的生命带来威胁,此即“故阳蓄积病死”。多见于实证,如高热伤津,五脏津伤,就要危害到人的生命。为什么“阳蓄积”会“病死”呢?这是由于“阳气当隔”,“隔”是阻隔不通的意思,是说阳气蓄积不通了。如何治疗呢?“隔者当泻”,要用泻法来达到通阳的目的。“不亟正治,粗乃败之”,实则泻之这是“正治”之法,如果粗枝大叶,没有认识到阳不仅有虚的时候也有盛的时候,阳盛属实证,是阳有余邪气盛实,不及时分辨出是阳虚还是阳实,是真阳还是假阳,就要出医疗事故,故曰“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