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华工学校讲义德育(7)
从前巴律西制造瓷器,花了十八年的时间作试验才取得成功。蒲丰写作《自然史》,历经五十年才写成。布申学习绘画,从十几岁开始一直学到老。假如这三个人都是做了不久就改行干别的事情去了,也就不可能成名立业了。
可喜的是,这三人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并非因为他们保守而不求上进。巴律西用了数百件陶器,多次改进新窑,在这些陶器上涂以新的涂料来作试验。多次试验之后终于将栗色的陶器变白了,可算是大功告成了;但他又反复试验了八年,才造出了更为精美的瓷器。巴律西又在这些瓷器上精心地描绘了花卉虫鸟的图案,一切完成妥当后,这样的瓷器才被世人所珍重。蒲丰的《自然史》,原稿修改了十一次而后才公之于世。布申一开始跟着他家乡的画工学习绘画,将画工的技术全部学到手后,师傅已经无法再教他了;布申仍不满足,就去了巴黎,得以目睹学习美术界的洋洋大观;可是他仍不满足,立下志愿想去罗马,因为贫穷的缘故,第一次只到达了佛罗伦萨就不得不返回了,第二次到了里昂停止,第三次才终于到达罗马,得以在罗马综观古人名作。他又学习解剖学,以古人所造雕塑为摹本进行绘画,向朋友借来绘画的著作阅读,如此这般,他绘画的技艺才大为进步。晚年时,法王召唤他,让他在巴黎的画院任职;最后两年,他又辞职再次前往罗马;等到布申老年生病之时说道:“我年龄虽然大了,但我追求精益求精的上进之心却更加奋发激昂,我一定要使自己的绘画技艺达到最高的境界。”假使让巴律西只试验成功白色的陶器就满足了,蒲丰的《自然史》写成初稿就自我满足了,布申对于从乡村画师那里或在巴黎学到的东西感到自足了,那么这些人著述或作品的价值,又怎么能达到如此名扬天下的地步?他们都可谓是有恒心而又不保守的前例。没有恒心的人,做事情东张西顾、心有旁骛,没有一定的原则。保守的人,只在一块很小的地方原地踏步,徘徊不前,而且常常照着前人已有的足印走路。有恒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向着一定的目标努力进步。以上就是这三种人的区别。
文字
人类的思想之所以能够高出其他动物,而且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同时还有整齐划一的文字来记载语言。语言虽然足以表达标识思想,但如果没有文字记载语言,那么要记忆所说过的话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人们说话时不仅限于简单的字词;而且语言传播不远,也不能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自从有了文字帮助记忆和传达语言,一切过去的思想就都能保留下来作为将来的财富;交换知识的范围也可以达到无论多远都能实现的地步。这就是思想之所以能一天天向着更为高深的境界进步而不会停止的原因。
中国的文字笔画以象形为主,由笔画组合而成文字,其基本的构字法有会意、形声等,一个字基本只有一个音节。西洋各国的文字,以字母记录读音,将字母组合成单词,一个单词大多不止一个音节。这是中西文字大概的不同之处。
字词组合成句子,句子组合成段落,段落组合成篇章,这就是所说的文章了,也可以单称为“文”。文章有三类:一是叙述的文章,一是描写的文章,一是辩论的文章。叙述的文章,有的叙述自然现象,有的叙述古往今来的人物事件,比如自然科学的记载、历史记载等等,都属于这类。描写的文章是用来描写人类感情的,如诗、赋、词、曲等,都属于这类。辩论的文章,是用来证明真理、纠正谬误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著作,古文中的论说辩难等,都属于这类。这三类文章常常互相杂合,如历史文章常常掺杂着论断,诗歌有的也是叙述故事。我们写信有时候叙述事情,有时又表达感情,有时还辩论道理,三种类型的文章,在写信时都被随时拿来采用。今天的报纸,有论说、有新闻、有诗歌,则是三种类型的文章都兼而有之的创作。
图画
我们视觉所看到的,都是平面。依赖皮肤触觉的帮助,才能感受到立体。建筑、雕刻,是平面和立体互见的艺术类型。舍弃立体,只取平面,而在平面之中,仍还有立体感的艺术类型,则是图画。
立体感从何而来呢?答案是:起源于远近事物的大小比例,明暗的层次掩映。西方人更加用绘影写光的绘画技巧,使画中景物更加接近自然。
图画的内容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宫室、山水、宗教、历史、风俗。图画内容比起建筑、雕刻艺术来更为繁多复杂,又含有音乐及诗歌的意味,尤其能感动人心。
给图画上颜色,要用水彩,中外都是如此。西方人的油画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至今仍盛行于世。也有不上颜色的图画,如水墨画,用墨笔来渲染画中景物的浓淡。再如白描,纯用细笔勾勒事物形象外廓。这种不上颜色的图画,其打动人心之处纯粹在于用绘画的形式和笔势等技巧;上色的图画,其打动人心之处则在绘画的形式、笔势等技巧之外,还有色彩的刺激。
中国的画家,学画多从临摹旧作入手。西洋画家,学画多从描写实物入手。所以中国画重写意,除肖像画外,多以画家自身任意构思,即使是名山大川的山水画,也多是画家凭借自身记忆画出来的。西洋画重写实,凡人物必有模特范本,山水必有真实景物,即使是理想派的作品,也是先有蓝本,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增损和润色。
中国画与书法有紧密的渊源,二者中多含有文学的意境趣味,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西洋画与建筑、雕刻有密切联系,再加上科学的观察、哲学的构思,所以中国画以气韵取胜,善于绘画的人大多既工于书法又能填诗作词。西洋画以技能和意蕴取胜,善于绘画者有的兼通建筑、绘画两种艺术,而且西洋画的发展常与科学、哲学的进步相伴随。中国的绘画艺术起始于上古三代虞、夏之时,极盛于宋代,其后从事于此的人较少,但绘画名家仍是人才辈出。西洋的绘画艺术起始于古希腊时期,在14、15世纪获得发展,极盛于16世纪。近三个世纪以来,西方教授绘画的艺术学院大为齐备,画家众多,而标新立异的人才也层出不穷。
音乐
所谓音乐,乃是用一定的规律,组合很多种声音,用以达到娱乐听觉而感染情绪的目的。音乐的载体有两种:一是人声,也就是歌曲。二是乐器,自古有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即所谓的“八音”;今天常用的,是金(如锣、铙)、革(如鼓)、丝(如琴、筝)、竹(如箫、笛)这四种材质的乐器。音乐中所用的音,以一秒钟三十二颤的频率为最低,八千二百七十六颤的频率为最高。其中又划出各自不同的阶层,比如从二百五十颤到五百一十七颤的频率为一阶,五百一十七颤到一千三十四颤的频率又是一阶,这就是音阶。一个音阶之中,我国古人选取其中五个音用来作曲,后来又增加为七音和九音。西方人今天所通用的,则是七个正音,五个半音,一共十二音,即西洋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
音与音相连续,每个音所占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这就是音符。以最长的全音符为基本单位,以它为准依次缩减,有二分之一音符、四分之一音符、八分之一音符、十六分之一音符、三十二分之一音符以及六十四分之一音符。同一音符,因为演奏乐器的不同,而在相同之中也会有所差异,这便是音色。
不同的音,有的可以配合得非常和谐,或者相隔八位,或者相隔五位,或者相隔三位,这称为谐音。
组合各种高低音阶,用音符时值来协调,用和弦来修饰,用适合的音色来应和,组成曲调,这就是音乐。所谓音乐,是用有节奏的音符变动作为一个系统,而又一点儿不会凝滞、断续的声音艺术。音乐在生理上,有调节呼吸节律、帮助血脉流动的功能。而在心理上,人生的共通体验,社会的大千变化,宇宙的洋洋大观,都可以从音乐中意会领悟。这便是音乐可以感人至深,而能轻易起到移风易俗作用之所在。
戏剧
在宏伟壮丽的建筑之中,有雕刻、装饰及图画,用以象征自然的景物。再加上歌舞的表演,音乐的唱和,集合各种艺术的优点,从而使得观众心领神会,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这不就是戏剧才有的功能吗?我国戏剧起源于古代的歌舞和俳优;到唐代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到宋、元时期开始有了完备的剧本;到今天,戏曲之中较为高雅、声调较为沉郁的,唯有“昆曲”,却不为现代人所喜好,于是“汉调”及“秦腔”兴起取代了“昆曲”的地位。汉调也被称为皮黄,即所谓的西皮和二黄。秦腔也称为梆子。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那时候就已经分为了悲剧、喜剧两种,各自都有著名的戏曲作品。今天的西方戏剧,则大致分为歌舞剧和话剧两种。歌舞剧又分为三种:一为正式歌舞剧(Opera),全部都用歌曲,而题材性质常常倾向于悲剧方面;二为杂体歌舞剧(Opera-Comique),除了用歌曲,还兼有对白,其内容多在悲剧中又掺杂有喜剧的性质。三是小品歌舞剧(Operette),内容题材全部为喜剧性质,也是歌曲和对白兼具,情节结构较为轻佻。话剧又分为两种:一为悲剧,一为喜剧,都是没有歌舞,不用音乐唱和,全靠剧中角色表演时的言语行动,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习惯一样。今天我国所谓的新剧,就是仿照西方的话剧而创作的。西方人将戏剧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戏剧中设置周全。剧中的歌曲唱词以及对白,都是著名的文学家所编写的;有的学校甚至用戏剧剧本作为语文课的教科书。戏剧的乐谱则是著名的音乐家所谱写的。戏剧的演员,都按照其本身特性所适合扮演的不同角色,而在专门的学校研究排练,这样才能深刻揣摩体会剧本的内涵真意,用适当的神情将之表演传达出来,够感人至深,而能起到教育社会大众的功效。由戏剧的方式演化出来的艺术形式,还有一种影戏: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其感化力虽然没有戏剧那么巨大,然而名家所编创的电影,也能以剧中人物的种种动作,描绘传达某种内涵意境;而且对于自然的美景,科学的成果,影戏尤其可以刻画其中层累曲折的过程状态,可以弥补图画书本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这也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有力的形式。
诗歌
人都有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惧、怨恨、急迫等,凡一切心理上的状态,都是感情;感情产生于内心,则用声音表达出来,于是有哎、呀、啊、嗨、吁、嗟、呜呼、咄咄、呵呵等词,称为感叹词。
尽管如此,感情的产生是由于人的内心和外界事物发生了联系。其中有的外部事物成为感情发生的原因,有的外部事物成为感情所希望的结果。感情的程度,有时由弱变强,有时由强变弱,有时又由这一种情绪而突变为另一种情绪,有时还汇合很多种不同的情绪而熔于一炉。因此有很多感情绝不是简单的感叹词所能描写表达的,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复杂多变的语言来形容这些感情。于是诗歌就产生了:
所谓声调,就是韵和平声、仄声。“平声”是指语言中位于长短缓急之间的声调。最长最缓的声调被称为“去声”,较短较缓的声调称为“上声”,最短最缓的声调称为“入声”,这三种声调合称为“仄声”。
所谓语言,就是词句的组合。我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每一句多为四言;其后每一句多为五言、七言,而以八句组成一首的,称为律诗;十二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四句的五言诗或七言诗,称为绝句(绝句偶尔也有每句六言的)。古体诗则句数没有一定的标准。诗歌的字句有确定的规格,唱诗的人为了应和乐曲的节奏,有时不得不将一个字的音调延长为对应几个音,有时又不得不将几个字压缩为一个音,于是又产生了专门依照歌曲韵律的长短变化而写作的诗歌,古代称之为乐府,后世则称之为词。词里面节奏复杂而语句通俗的称为曲:词中所用的字,不但要分辨平声、仄声,还要分别清音、浊音,这样词才能和演唱时的曲调相和谐。
古人将诗按性质分为三种:风、雅、颂。风,完全用于表达感情;雅,表达感情之外还兼有叙事功能;颂,用来赞美歌颂功德的。后世的诗歌也不外乎这三种类型。和诗歌体裁类型相似的还有赋和骈文。这两种文体对声调的要求都不如诗歌那样严谨。赋要用韵,而骈文则不必用韵。
历史
历史,是记载已经过去的社会现象,用以给后来人垂戒启示的学科。我们读历史,从中获得古人的知识,以古人的知识为基本的依据,加以进一步的研究,这便是人类知识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因所在。我们读历史,从中了解古人的行为,分辨其中的是非对错,探求其中的成败得失,学习其中对的和成功的事情,以其中错的和失败的事情为戒,这便是人类道德和事业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因所在。以上都是历史的有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