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针灸治疗技术
第一节 技术项目
一、针刺疗法
【适应证】
荨麻疹、湿疹、瘙痒症等。
【禁忌证】
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方法】
1.强刺激 又称泻法。进行深度或弧度捻转,有强烈的针感。
2.中刺激 即平补平泻法。全身穴位都适用。
3.轻刺激 又称补法。患者有轻度针感即可。
4.取穴 皮肤病常用穴位有合谷、曲池、血海、风市、肺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长强、阿是穴等。如遇特殊需要,可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或全身取穴。
【按语】
1.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及治疗等,皮肤科应用极为广泛,效佳。
2.每种皮肤病,可采用的针灸疗法极多。
如荨麻疹:
(1)针灸处方: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天井,毫针刺用泻法。
(2)皮肤针处方:曲池、风门、风府、委中、肺俞、三阴交、合谷。
(3)耳针处方:肺、下屏尖、枕、神门、脾、平喘,捻转中强度刺激。
又如带状疱疹,针灸处方:
(1)曲池、合谷、支沟。
(2)血海、三阴交、太冲。
两组交替使用,提插泻法。
(《中医皮肤科临床手册》)
二、耳穴疗法
【适应证】
瘙痒症、银屑病、扁平疣、斑秃、过敏性皮肤病。
【禁忌证】
耳部有湿疹等病灶者。
【方法】
1.耳穴部位皮肤常规消毒。
2.刺激方式 即耳针刺:割耳法、耳埋针、耳埋药、耳埋丸(中药王不留行),以上任选一种,埋针或埋丸需用胶布贴牢固定。
3.治疗操作
(1)耳椒疗法
主治:扁平疣。
药物:黑胡椒籽,研磨成细粉,装瓶密封,消毒后备用。
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先将双耳的对耳轮上脚或下脚皮肤用酒精消毒;用手术刀片于双耳各划一个5~10mm大小的切口,以微出血为度,撒上椒粉少许,盖以消毒药棉,外覆胶布固定。
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耳甲疗法
主治:银屑病。
药物:穿山甲10g,冰片5g,黑胡椒85g,共研细末,过80~100目筛后混匀,装瓶,消毒后备用。
方法:取双耳支点穴:阳溪(双)、大椎、解溪(双);用酒精消毒,再用手术刀或三棱针划“一”字形或“十”字形切痕,以微量出血为度;撒上药粉少许,敷上棉片,胶布贴敷固定。
每周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3)耳泥疗法
主治:带状疱疹。
药物:取白胡椒细粉10g,去皮紫蒜20g,共置乳钵内,捣烂成泥,贮瓶密封备用。
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对光找好两侧耳背静脉,皮肤常规消毒,以三棱针或手术刀尖点破静脉远端,令出血5~12滴,用无菌干棉球盖之即可;继而在同一侧耳轮脚凹陷处消毒后,采用手术刀轻轻划破表皮,以不出血为宜,再将豆瓣大一块“胡椒泥”放在小方块胶布上,贴于伤口处。
每2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双耳交替治疗。
(4)耳麻疗法
主治:痤疮。
药物:麻黄20g,滑石30g,硼砂10g,雄黄20g,薄荷脑5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此品称耳麻散。
方法:取穴:主穴为内外肺,配穴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耳穴常规消毒,右手持刀片,以刀尖划破上述穴位,皮肤出血少许,将蘸有耳麻散的干棉球敷压在耳穴上,贴上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
每3天割治1次,4次为1个疗程。
血小板减少者、耳穴处有皮肤病者禁用;如痤疮严重时,可服痤疮煎(金银花30g,连翘20g,黄芩12g,赤芍10g,桔梗9g,野菊花15g,当归12g,川芎12g,牛膝9g)。
(5)耳炭疗法
主治:银屑病。
药物:艾叶、血余炭、野菊花、马齿苋、地榆、苦参、蛇蜕、大枫子、乳香、没药各100g,共煅为炭粉,称为耳穴炭粉。
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取耳部的肺、心二穴,常规消毒后,用手术刀尖划一长2~3mm的小口,使之微有出血;随即把药炭粉涂于切口处;再置无菌棉球并用胶布固定,使药物不致脱落。
每周割敷1次,5次为1个疗程。
(6)耳冰疗法
主治:痤疮。
药物:冰片5g,白胡椒粉15g,紫皮独头蒜20g,均放入25%酒精中浸泡10分钟后取出,在加热消毒过的乳钵中捣碎成糊状备用。
方法:耳部取穴:主穴为肺、内分泌、子宫、胃,配穴为肝、肾上腺,以及病变部位的耳穴;取主穴1个,配穴2个,穴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划破表皮以微出血为度,将药糊敷于划痕上,外用胶布包贴。
双耳交替应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期、孕期禁用。
(7)耳黄疗法
主治:银屑病。
药物:雄黄、冰片各5g,胡椒粉5g,大蒜1~2头。先将前二味药研成细末,加入胡椒粉和匀,将大蒜洗净去皮捣成泥状,与前三味混匀,调成黏稠糊状,装入瓶内备用。
方法:取双耳背中点,皮肤消毒后,用手术刀尖划破5~7mm长,勿深,以不伤及软骨膜为限;少许出血后,用消毒棉球擦干血液;取少许药物放在刀口上,然后用2cm×2cm大小的胶布覆盖。
每3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8)耳刺疗法
主治:神经性皮炎。
药物:蜈矾油剂:干蜈蚣粉、枯矾粉各50g,加入芝麻油100mL,调成油膏即成。
方法:先在皮损处消毒,用梅花针对患处由内至外,由轻至重叩打,见有微血渗出,拔上火罐,约5分钟后起罐;后用干棉球拭去污血,用能量康复器照射30分钟(如无,可用艾条施灸);灸后涂敷蜈矾油剂;最后取双侧耳背近耳轮处的静脉血管一根,割刺放血,5日内勿沾水,以防感染。
每日1次,割耳每周1次,30天为1个疗程。
【按语】
1.耳穴疗法是中医传统的特色疗法,现已有新的发展。
2.本法对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等确有显著疗效。
(《现代名医证治丛书·皮科临证心要》)
三、足穴疗法
【适应证】
斑秃、痤疮、雷诺病、疖肿、丹毒、鹅口疮、足癣、口疮等。
【禁忌证】
足部急性湿疹皮炎,糜烂、渗脂、溢脓等。
【方法】
1.斑秃
(1)按揉足底中部、足底后部、趾腹部三个反射区,每区5~10分钟,每日2次。
(2)维生素B12针剂0.5mL,注射足太溪穴,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
(3)配制:桑白皮10g,枸杞子6g,黄芪6g,何首乌6g,骨碎补6g,侧柏叶6g,红辣椒6g,加75%酒精300mL,浸泡1周后,滤渣存酊,名为“斑秃灵”。外搽脱发斑块处,每日2次,药渣少许敷贴涌泉穴,外包,每日2次。
2.痤疮
(1)按揉足底后部、足底前外侧部,每区5~10分钟,每日2次。
(2)配制:大黄、肉桂、黄柏、枇杷叶、桑白皮各10g,研成细粉,名为“痤疮贴粉”。每次取1g,贴敷足涌泉穴,外包,每日2次。
3.雷诺病
(1)按压反射区,即足底后部、中部、趾腹部,每区5~10分钟,每日2次。
(2)利血平针剂0.125mL,注射足太溪穴,每日1次(1穴),10天为1个疗程。
(3)配制:当归、丹参、桂枝、细辛、红花、通草各10g,煎水,温热浸泡足部,每次30分钟,同时取药渣少许敷贴足涌泉穴,外包,每日2次。
4.疖肿、丹毒(早期)
(1)按揉足底后内侧及足背上部,每区5分钟,每日2次。
(2)双黄连针剂0.3mL,足昆仑穴注射,左右交替,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
(3)配制:紫草、黄连、连翘、穿心莲各10g,共研细末,加凡士林200g配成20%软膏,取膏贴敷于足涌泉穴,每日2次。
5.小儿鹅口疮
(1)足穴散配制:蓖麻子、吴茱萸各30g,大黄、制南星各6g,共研细粉,过筛后瓶装备用。
(2)用法:将药粉少许用鸡蛋清调搅成糊状,于每晚临睡前贴敷于足涌泉穴处,用胶布固定,外包,第二天早晨去掉。
上药1料,分5次贴完,15次为1个疗程。
6.足保健
(1)本法主要可用于防治足癣、足部皲裂症、足跟痛、胼胝、冻疮等。
(2)配方:人参10g,当归20g,红花10g,川椒10g,荷叶心10g,明矾10g,玄参10g,丹参10g,黄芪10g。
(3)制法:诸药加水1000mL,文火久煮,浓缩成50mL,药水及药渣均留存备用。
(4)用法:脚盆内放本品50mL,兑入温水约1000mL(稀释为1:20),双足浸入药水中浸泡,同时,双足相互搓洗,并用于按压各处穴位(如太冲穴、涌泉穴、内庭穴、侠溪穴、昆仑穴等),每次半小时。药渣少许敷贴涌泉穴,每晚1次,30天为1个疗程,有防病健身作用。
7.口疮
(1)口疮贴粉的配制:大黄40g,吴茱萸30g,胡黄连20g,天南星20g,共研极细末,贮瓷瓶内备用。
(2)临用时,取贴粉20g,加入米醋调成糊状,贴敷于足涌泉穴处,上盖塑料纸,用胶布固定,次日清晨去掉,再贴。
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按语】
1.足穴疗法,我国历代早有记载,《脉法》云“暖足”,《黄帝内经》云“取于足”,《寿世保元》称“灸涌泉穴”等,本疗法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
2.理论
反射学说:认为足是全身上下内外器官组织的缩影,足部的穴位及反射区有敏感区点,故而刺激足穴可促进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国外有学者称“足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进化学说:人从猿进化而来,主要是“手”与“脚”的分工,因此“脚”是人的标志、人的焦点,所以治足防病在国内外已形成为一种新的疗法。
3.应用 除治疗斑秃等有效外,“足保健”还有突出的防治作用。
4.展望 目前国内已报道137个足敏点(65个足穴、72个反射点),尚需更进一步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
(《现代名医证治丛书·皮科临证心要》)
四、灯火疗法
【适应证】
小儿暑疖、成人头部慢性毛囊炎等。
【禁忌证】
枕后穴位有脓皮病者。
【方法】
1.取穴 瘛脉、风池,穴位处用酒精消毒。
2.取灯心草一段,蘸上植物油(豆油)点燃灸穴,使穴位处发出“叭”或“喳”的响声,穴位上见有芝麻大小的小水疱即可。
3.灸后,穴位处外涂2%甲紫。
4.每次只灸1侧,3~5天后可灸另一侧。
5.10次为1个疗程。
【按语】
1.本法为民间疗法。
2.可配合外搽紫草油,内服黄柏胶囊治疗。
(《现代名医证治丛书·皮科临证心要》)
五、贴脐疗法
【适应证】
荨麻疹、瘙痒症、痒疹、湿疹、色斑、银屑病等。
【禁忌证】
神阙穴有炎症、渗液等。
【方法】
1.贴脐Ⅰ号疗法
主治:荨麻疹、瘙痒症、痒疹、丘疹性荨麻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等。
药物:脐药Ⅰ号(即祛瘀散方):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100g,冰片1g。前四味药各研极细粉,加入冰片粉,充分混匀,瓶装待用。
方法:
①临用时取脐药Ⅰ号粉与凡士林或蜂蜜(按3:7比例)调成糊状;
②用棉签蘸糊剂少许,直接填入脐内;
③再用直径为2cm的方形小纱布覆盖,外贴胶布条固定;
④每天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
⑤填脐后脐部可出现瘀血斑,出现早的疗效快而佳,反之则缓而差。本疗法副作用较少,应用亦多。
2.贴脐Ⅱ号疗法
主治:小儿湿疹。
药物:脐药Ⅱ号(即消风导赤散方):生地黄、赤茯苓各15g,牛蒡子、白鲜皮、金银花、薄荷、木通各10g,黄连、甘草各30g,荆芥、肉桂各6g。上药各研极细粉,充分混匀,瓶装备用。
方法:
①小儿仰卧、暴露脐中,用75%酒精棉球拭去浮污;
②用小药匙取脐药Ⅱ号粉2~4g,填脐上,用小纱布块覆盖,胶布条粘贴,再加绷带固定;
③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
④小儿湿疹严重病久者,可配合外用疗法。如渗脂者,用黄连粉干撒;渗脂减少时,用芝麻油调黄连粉为油糊状,外搽,每日3次。
3.贴脐Ⅲ号疗法
主治:妇女颜面色素沉着斑。
药物:脐药Ⅲ号:乳香、没药、穿山甲、葛根、山楂、厚朴各100g,桂枝、甘草各30g,白芍150g,冰片15g。
山楂、葛根、甘草、白芍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浓缩成膏;穿山甲、厚朴、桂枝共碾成极细末;乳香、没药共溶于95%酒精中,过滤去渣存液。以上三者混合、烘干、研成极细粉,加入冰片粉,充分混匀后放入瓶中待用。
方法:
①仰卧,先将肚脐用温开水或75%酒精洗净擦干;
②取脐药Ⅲ号0.2g敷于脐窝中;
③上盖小纱布块或卫生纸块,再用胶布固定;
④3~5天1次,90次为1个疗程;
⑤用药期间,脐部注意防水。
4.贴脐Ⅳ号疗法
主治:黄褐斑。
药物:脐药Ⅳ号:乳香、没药、穿山甲、葛根、山楂、厚朴、鸡血藤、桂枝、甘草、细辛、白芍、冰片各100g。各研极细粉,充分混合,装玻璃瓶内密封待用。
方法:
①仰卧,清洗脐穴待干;
②取脐药Ⅳ号粉0.2g敷于脐窝中,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③3~5天1次,90次为1个疗程;
④患者要防晒,禁用化妆品,多食蔬果,适当休息,调理月经等。
5.贴脐V号疗法
主治:银屑病。
药物:脐药V号(即加味升麻葛根汤方):升麻9g,葛根30g,赤芍10g,生地黄30g,大枫子9g,丹参9g,甘草9g,水牛角粉9g,冰片6g。各研极细粉,混匀装瓶备用。
方法:
①仰卧,露脐,洗净擦干;
②将脐药V号药粉0.2g填入脐眼内,再贴上肤疾宁贴膏固定;
③每2天1次,30次为1个疗程。
6.贴脐Ⅵ号疗法
主治:小儿口腔溃疡。
药物:脐药V号:细辛30g,米醋80mL,甘油20mL,调成浓糊状,瓶装备用。
方法:
①抱卧,露脐,清洁,擦干;
②将脐糊直接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
③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按语】
1.贴脐疗法,又称填脐疗法、敷脐疗法,简称“脐疗”。
2.“脐中”穴,又称“神阙”穴。古书记载,此穴不宜针刺,可隔盐灸或温灸。古人认为此穴有调节人体的气机,加强防御功能,促进人体内环境的调整作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代名医证治丛书·皮科临证心要》)
六、针拔疗法
【适应证】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局限性慢性湿疹。
【禁忌证】
晕针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孕妇等。
【方法】
1.病灶部皮肤常规消毒。
2.用梅花针(七星针)做弹刺法,熏刺皮损,通常由内向外,使皮损稍微出血。
3.将准备好的罐子(竹制、陶质、玻璃均可),采用贴棉法(或投火法、闪火法均可),立即压吸在皮损上,吸力强的可达10~15分钟,吸力弱的可达3~5分钟,并按常规起罐。
4.每2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起罐后如皮肤颜色红紫,可用纱布包好,以防皮肤擦破。
【按语】
1.1个疗程即可有效,可连做2~3个疗程。
2.治疗后可配合外搽丹皮酚软膏、老鹳草软膏、地奈德乳膏等。
(《现代皮肤病性病学》)
七、挑刺疗法
【适应证】
慢性毛囊炎、疖肿、痤疮、肛门瘙痒症等。
【禁忌证】
背部皮肤有脓皮病者。
【方法】
1.患者取俯卧位或反坐在靠背椅上,暴露背部。
2.皮肤治疗处用碘伏及酒精消毒。
3.从第七颈椎至第五腰椎为止,两侧至腋后线,在此范围内不褪色之小丘疹,用注射针头挑刺,用力挤出1~2滴血为度,用干棉球擦干血液,再用碘伏消毒皮肤。
4.隔日挑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按语】
1.本法为民间疗法。
2.治疗后皮损处可外用紫草油膏,或莫匹罗星软膏等。
(《现代皮肤病性病学》)
八、冬病夏治发疱疗法
【适应证】
银屑病(冬季型)。
【禁忌证】
穴位处有炎症者、药物过敏者。
【方法】
1.发疱散的配制 黄芪250g,防风、白术、丹参各200g,研细末,装瓶备用。
2.发疱酒的配制 乌梅、大枣各750g,斑蝥200只,陈酒500mL(酒量以能浸泡药物为度),每日搅拌1次,装瓶备用。
3.穴位选择 双侧肺俞、心俞、足三里、血海、大椎等穴。
4.用一只小玻璃杯,放入发疱散适量,倒入发疱酒,调成稠泥状,做成5分硬币大小的药饼,敷于穴位上,外用塑料纸及胶布固定。每次用1~2对穴位。
5.一般3小时后去掉药饼,如局部疼痛或瘙痒,可提前去掉药饼,但敷药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6.24小时内敷药穴位处若出现红斑、水疱,则说明有效。
7.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各治疗1次。第二年继续治疗,对预防银屑病(牛皮癣)冬季型的复发有一定的作用。
【按语】
1.冬病夏治发疱疗法,又名“天灸”,目前应用广泛。
2.一般1~3年连续治疗,防治作用明显。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
九、饼灸疗法
【适应证】
黄褐斑、色素斑。
【禁忌证】
脐部及脐周有炎症或湿疹者。
【方法】
1.祛斑粉的配制 黄芪、当归、川芎、赤芍、羌活、白附子各100g,各研极细末,混匀瓶装备用。
2.分型粉的配制 肉桂粉、大黄粉、冰片粉各100g,分别用玻璃瓶密封备用。
3.患者仰卧于美容床上,循环按摩神阙穴周围。
4.分型敷药
(1)气滞血瘀型:祛斑粉5~10g,加冰片1g;
(2)胃肠积热型:祛斑粉5~10g,加大黄粉2g;
(3)脾肾两虚型:祛斑粉5~10g,加肉桂粉2g;
药粉混匀后用少许温开水调成糊状,做成药饼填于脐中。
5.药饼上置蚕豆大小的艾炷后点燃,至患者自感局部发烫时除去,此为1壮,每次灸3壮。
6.灸毕后,即用2cm×2cm的塑料薄膜覆盖在药饼上,再用胶布固定。一般24小时后将药饼取下,如局部发痒者,可提前取下。
7.每周2次,16次为1个疗程。
【按语】
1.本法为中医按摩、艾灸、贴穴三联疗法。
2.疗效尚佳,亦可配合口服八珍颗粒,外用珍珠霜。
(《皮肤病中药外用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