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 )指行为人对财产加以控制的可能性。
A.占有权能
B.使用权能
C.收益权能
D.处分权能
【答案】A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所有权的权能
【解析】A项,占有权能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B项,使用权能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C项,收益权能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D项,处分权能指为法律所保障的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原因有( )。
A.货币供给增加
B.个人所得税降低
C.技术进步
D.法定准备金下调
【答案】C
【考点】西方经济学——总供给曲线
【解析】总供给是劳动、资本和生产技术的函数。在同一价格水平下,技术进步会带来更高的产出,所以技术进步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而货币供给增加和法定准备金下调属于货币政策,个人所得税降低属于财政政策,都只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3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
A.再贴现率
B.存款准备金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不动产信用控制
【答案】D
【考点】货币银行学——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解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①存款准备金政策;②再贴现政策;③公开市场政策(业务)。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①消费信用控制;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③不动产信用控制;④预缴进口保证金;⑤优惠利率。
4关于公共物品的属性正确的是( )。
A.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
B.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容易造成免费搭车现象
C.公共产品不具有消费排他性,生产上具有竞争性
D.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会影响他人同时对该公共物品进行消费
【答案】B
【考点】西方经济学——公共物品的特征
【解析】公共物品通常不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消费者会利用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在不支付费用的条件下享受商品的效用,也就是“免费搭车”。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
5以下符合基尼系数的选项是( )。
A.基尼系数越接近1越趋于平等
B.基尼系数越接近1越趋于不平等
C.基尼系数越接近0越趋于不平等
D.基尼系数越接近0.5越趋于平等
【答案】B
【考点】西方经济学——基尼系数
【解析】洛伦兹曲线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
6古典汇率决定论包括( )。
①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
②利率平价理论
③国际借贷理论
④汇兑心理理论
⑤铸币平价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C
【考点】国际经济学——汇率决定的传统理论
【解析】汇率决定的传统理论包括: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国际借贷理论(又称国际收支差额理论)、汇兑心理理论和铸币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的提出者是凯恩斯,不属于古典汇率决定论。
7( )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A.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平价体系
B.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C.美元充当国际货币
D.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答案】B
【考点】货币银行学——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①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平价体系(双挂钩机制);②美元充当国际货币;③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④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法定平价一经IMF确认,便不可更改,其波动幅度不得超过平价的±1%。只有当成员国基本国际收支不平衡时,经IMF批准才能改变汇兑平价,所以又叫做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并不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8根据H-O模型,国际贸易的结果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率______,出现要素价格______趋势。( )
A.差异缩小/均等化
B.不变/不变
C.差异缩小/不变
D.不变/均等化
【答案】A
【考点】国际经济学——H-O模型及其分析
【解析】H-O模型有三个基本论点:①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②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如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个国家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③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地租、工资)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瓦尔拉斯定律
【考点】西方经济学——瓦尔拉斯定律
【解析】瓦尔拉斯定律也称为瓦尔拉斯法则,以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的名字命名,是一般均衡理论中的一个定律,即总超额需求的值恒等于零。它对于所有可能的价格选择来说均为零,而不只是对均衡价格来说才为零。或者说,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归结k+r个方程是否能得到k+r个价格的问题。瓦尔拉斯认为,这取决于这k+r个方程是否独立,就整个经济系统而言,无论价格有多高,所有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支出之和。用公式表示:
这一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由于瓦尔拉斯定律成立,不可能存在k+r个相互独立的均衡价格。但若取某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则问题可以解决。据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基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均衡价格存在。
2收入指数化
【考点】西方经济学——收入指数化
【解析】收入指数化是西方政府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收入政策中的一种,即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收入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指数化,即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即工资上涨的比例仅为物价上升的一个部分。
实践中形成工资上涨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出现之后,工人以此为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如果工资的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会形成新一轮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为此,经济学家建议执行收入指数化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是一种事后措施,它对降低通货膨胀在收入分配上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消除通货膨胀本身作用并不大。因此,收入指数化严格说来并不能构成一种反通货膨胀的方法。
3财政赤字排挤效应
【考点】财政学——财政赤字排挤效应
【解析】财政赤字排挤效应是指由于财政赤字或支出增加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减少的现象,一般分为完全排挤效应、部分排挤效应和零排挤效应。
4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考点】国际经济学——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解析】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是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用来分析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得失的有效工具。
①贸易创造: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②贸易转移: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货币政策时滞包括哪些内容?
【考点】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时滞
【解析】货币政策时滞又称为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是指政策从认识到决策,再到实施和产生效果,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的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它又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的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由于政策实施后首先要影响中间变量,再由中间变量影响到目标变量,这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货币主义认为,一个政策从制定到产生效果之间需要经过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经过这一系列滞后之后,在经济萧条时制定的扩张性政策在发挥作用时经济可能会出现高涨。
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大部分效应较快地有所表现,那么货币当局就可根据期初的预测值,考察政策生效的状况,并对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必要的调整,从而使政策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假定政策的大部分效应要在较长的时间,比如两年后产生,而在这两年内,经济形势会发生很大变化,那么就很难证明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是否出现。
2简述金融自由化的内容。
【考点】货币银行学——金融自由化
【解析】金融自由化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价格自由化、业务范围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金融市场自由化。
(1)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对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再贴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调节作用。
(2)业务自由化,即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可以相互渗透,银行可以从事保险、经营股票和有价证券,有价证券机构也可以从事银行、保险业务。
(3)资本流动自由化,即取消外汇管制,外汇可以自由流进、汇出,外资在国内投资的利润可以自由汇出,衍生品经济活动的自由化,短期资本可以任意流动。
(4)金融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
3分析本币对外币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与实现条件。
【考点】国际经济学——国际收支失衡的若干理论(弹性法)
【解析】(1)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
①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变化,可以调整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和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本币法定贬值会使在国际市场币计价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有利于增加或者促进出口。其机制流程为:本币对外贬值→本国出口价格下降→出口量上升→国际收支改善。
②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利用本币贬值,使出口的外币价格下降,促使出口上升,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下降,调整收支。本币法定贬值会使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币计价的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进口高价限制了消费,从而有利于减少或者限制进口。其机制流程为:本币对外贬值→本国进口价格上升→进口量下降→国际收支改善。
通过一增一减两方面的作用,出口得以扩大而进口受到压缩,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2)本币对外贬值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实现条件
依靠本币对外贬值达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效果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其中包括:对方不报复;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也就是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要大。此外,这种方法的使用还存在着J曲线效应,即本币贬值先造成收支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
4画出拉弗曲线并简要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
【考点】财政学——拉弗曲线
【解析】拉弗曲线说明的是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一种思想,如图1所示。在原点处税率为零时,税收收入也为零;随着税率增加,税收收入达到最大值;当税率为100%时,没有人愿意工作,所以税收收入也为零,因此曲线是倒U形。拉弗曲线说明,当税率超过图中的t时,税收挫伤积极性的影响将大于收入影响,所以尽管税率提高了,但税收收入却开始下降。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当税率进入禁区后,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要恢复经济增长势头,扩大税基,就必须降低税率。
拉弗曲线所反映的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还往往存在过多的减免或扣除优惠,造成税制不公平。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适度的低税率,从当前看可能减少收入,但从长远看却可以促进生产,扩大税基,反而有利于收入的增长。
(3)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亦即最佳税率。
图1 拉弗曲线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请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国企的治理结构如何体现“共同治理”。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共同治理
【解析】(1)“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共同治理
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中,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作是自身利益的源泉。因此,一个体现和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必须让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但这是机会的均等,而不是权力的平均化。
贯彻了“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共同治理的核心是经济民主化,通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则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这个共同目标之上。
共同治理模式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产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各个产权主体平等地享有监督权,从而实现相互制衡。
(2)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共同治理”的原则
①建立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包括职工董事制度和银行董事制度。建立职工董事制度是完善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国外的经验与我国的体制背景,我国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在构建董事会时有职工董事进入。建立银行董事制度是指银行可通过表决权代理或信托制合法地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实现对小股东和银行的权益保护。
②建立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职工代表以及银行代表也可以适当的方式进入公司监事会。
2垄断厂商的需求函数:P=10-2Q,长期成本函数:LTC=Q3-5Q2+10Q。试求:
(1)边际收益函数;
(2)利润最大化时,产量和价格;
(3)对垄断厂商征收一定量的固定税额,征收多少税时,使其没有超额利润;
(4)对单位产品征收3单位比例税,新的产量和价格;
(5)上述两种征税方式对消费者的影响。
【考点】西方经济学——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向垄断厂商征收固定税与单位税
【解析】(1)总收益函数:TR=PQ=(10-2Q)Q=10Q-2Q2。
边际收益函数:MR=10-4Q。
(2)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R=MC,其中MC=3Q2-10Q+10,MR=10-4Q。
则有:10-4Q=3Q2-10Q+10,解得:Q=2。将其代入需求函数可得:P=6。
(3)对垄断厂商征收一定量的税后,成本函数变为:LTC=Q3-5Q2+10Q+T。
利润=收益-成本,π=PQ-LTC=10Q-2Q2-(Q3-5Q2+10Q+T)。
没有超额利润,即π=0。将Q=2代入公式,解得T=4。
(4)当对单位产品征收3单位的比例税,新的成本函数为LTC=Q3-5Q2+13Q,MC=3Q2-10Q+13。
再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
则有:10-4Q=3Q2-10Q+13,解得Q=1,P=8。
(5)不征税时:Q=2,P=6,消费者剩余为CS=4。
征收固定税时:Q=2,P=6,消费者剩余为CS=4。
征收3单位比例税时:Q=1,P=8,消费者剩余为CS=1。
因此,征收固定税对消费者没有影响,征收比例税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