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9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吉芬商品
答:吉芬商品指需求与价格之间呈正向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提出而得名。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作为低档商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但其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从而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2经济地租
答:经济地租是指超出生产要素竞争性收入的那部分超额收入。竞争性收入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上能够吸引生产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其生产要素的最低收入,也可以定义为要素所有者取得的收入超过其机会成本的剩余。供给曲线越陡峭,经济地租就越大。当供给曲线是垂线时,全部要素收入均为经济租金,这时的经济地租也被称为纯经济地租。
3流动性陷阱
答: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类似于流动性陷阱。
4世界市场
答: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是指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是指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5相对剩余价值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
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二、简答题
1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
答: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结论的证明如下:
(1)根据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的定义,如果MR>MC,意味着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大于为生产该产品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利润为正值,这时,厂商继续增加产量还可以使总利润增加;相反,如果MR<MC,则意味着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小于为生产该产品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利润为负值,这时,厂商减少产量反而能够使总利润增加;以此类推,只有当MR=MC时,厂商才能实现最大利润。因此,厂商只有遵循MR=MC的原则进行生产,才能实现最大利润。
(2)从数学推导讲,MR=MC是利润最大化的一阶必要条件。根据收益、成本和利润的关系,可得到利润函数:π(Q)=TR(Q)-TC(Q)。满足利润最大化的一阶必要条件为:dπ/dQ=dTR/dQ-dTC/dQ=MR-MC=0,即MR=MC。确切地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最大利润,还必须具备充分条件,即二阶条件。
2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有何异同?
答:(1)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相同点
消费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是一种主观心理评价,都表示心理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都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2)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不同点
①含义不同。消费者剩余是指购买者对某一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或者说,是一种物品的总效用或总的市场价值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②计算方法不同。令反需求函数为Pd=f(Q),反供给函数为Ps=g(Q),且市场均衡价格为P0,厂商的需求或供给量为Q0,则消费者剩余为:
生产者剩余则为:
③图形表示不同。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生产者剩余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SMC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
3解释国民收入变动机制和价格变动机制的异同。
答:国民收入变动机制不同于价格变动机制,它不是通过价格的变动而是通过厂商存货的变动来调整产出水平的。
(1)国民收入变动的机制是靠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调整其产量来实现的,若社会的供给超过需求,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反之,若社会供给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从而企业增加生产。因此,企业根据社会总需求来安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均衡状态。
(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格的变动。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由他自己决定,生产出来的成果也归他自己所有。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1)这一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一切内在矛盾的根源。私人劳动只有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们之间的矛盾才能解决。实现这种转化的唯一途径是交换。在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必须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决定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进而又决定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2)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在简单商品经济中,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转化为多少社会劳动,决定着其在竞争中的地位,从而决定着他的命运。
(3)这一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由于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因而产生了商品交换的必然性,于是产生了简单商品经济。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私有制的发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不断发展,从而推动着简单商品经济向社会化商品经济过渡。
5简述市场调节的长处和短处。
答: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在市场上调节生产和流通的作用机制,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表现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是以市场信息的变化为导向的。
(1)市场调节的长处
①市场调节是商品经济的自动调节器。这种自动调节器的作用,使人力、财力、物力在自我调节中求得平衡,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市场上最迫切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于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盈利率提高,将成为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首选目标。社会资源将流向经济效益最高的部门中去,得到较有效的利用。
②市场调节是以企业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为前提的。在市场调节的情况下,企业微观活动的决策,由商品生产者直接依据市场信息各自分散做出,因此决策快,效率高。
③在市场调节的情况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决策者就是执行者,因此,对决策的执行必然是积极的。
④市场调节也是竞争起作用的有效机制。竞争的压力,迫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地革新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促进生产发展,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2)市场调节的短处
①市场调节只能对商品生产的微观平衡起自动调节器的作用,不能自动地导向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这是因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以消费、储蓄、投资等总量的平衡为条件的。这种宏观平衡是市场调节无能为力的。
②自由价格只反映市场的短期动态,不能反映供给和需求的长期趋势。商品生产者可以依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但他无法知道这同一的市场信息究竟使其他商品生产者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因此,在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的行为总带有盲目性。市场调节的结果总会出现过犹不及,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③市场调节的作用,是靠企业以追求局部利益为动力来贯彻的。企业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不仅有互相一致的一面,而且有互相矛盾的一面。有些领域市场也是无能为力的,需要国家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统一管理。
④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引向垄断。如果不限制垄断,竞争所推动的生气勃勃的局面,必将被伴随着垄断而来的停滞和腐朽倾向所代替。
以上的分析表明,对于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必须持有全面的观点。
6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使国有企业在经营机制上出现哪些重大变化?
答: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现代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①产权清晰
产权清晰就是以法律的形式界定企业的出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产权关系表现为:出资者享有的财产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拥有的法人财产权分离,即企业出资者拥有企业资产的法律所有权。谁投资,谁拥有,投资多少,拥有多少。但这种终极所有权仅表现为企业财产的所有权证书,作为终极财产所有权的凭证和对资产使用收益和剩余财产索取权的凭证。出资人投入的企业现实资本则独立化为法人财产权归企业法人所有。企业依法享有排他的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②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出资人和企业法人对企业财产各自拥有的权利、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照向企业的投资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包括资产收益权、股权转让权、剩余财产分配权和经营管理者的选择权等。当企业破产时,出资者以其向企业的投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③政企分开
政企职责分开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行政、社会管理职能要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分开。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政策法规和经济手段来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一种职能,企业不是政府行政机关,不承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政府不能按行政机构来管理企业。此外,企业不承担社会福利、教育职能、就业职能,这些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通常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来承担。
④管理科学
产权制度的创新带来了企业内部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依法形成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和执行机构、监督机构,职责明确,相互制约而又各司其职;企业内部一系列涉及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市场营销等科学管理制度以及劳动用工制度、工资等收入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调节着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在经营机制上出现的重大变化
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必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信号、国家计划及宏观经济政策,自主协调自身行为,推动企业经济运行的内在条件和功能。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现代企业制度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是:必须理顺财产关系;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领导机制。
三、论述题
1用IS-LM模型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如果LM曲线不变,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它和LM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和收入都高于原来的利率和收入;如果IS曲线不变,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它和IS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低于原来的利率,而收入则高于原来的收入。虽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产生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然而,政策效果的大小却因IS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大有差别。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①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从IS-LM模型看,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如图1(a)和(b)所示。
图1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②凯恩斯极端下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
LM越平坦,IS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大;LM越平坦,IS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图2所示。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对收入也没有作用。如果LM是水平的,IS是垂直的,则必然是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图2 凯恩斯极端
(2)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①货币政策效果因IS和LM斜率而异
图3(a)中有两条IS曲线,IS0较陡峭,IS1较平坦。当货币供给增加使LM从LM0右移到LM1(斜率不变)时,IS较陡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而IS较平缓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大。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3(b)所示,IS0和IS1的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从LM0右移到LM1时,LM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甚少,而LM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多。
图3 IS和LM斜率对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②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
与凯恩斯极端情况相反,如果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则就出现了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如图4所示。当出现这种古典主义极端情况时,财政政策就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图4 古典主义极端
2我国应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答:(1)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途径。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称为外延型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这是通过生产要素量的增加来实现的;另一种称为内含型或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这是通过生产要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两者的关键性区别就在于: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有没有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改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是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实现扩大再生产,集约型经济增长则要求有技术进步,各种生产要素在使用效率上必须提高。
(2)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包括三个方面:①从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基本建设规模,转到对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改组和扩建上来;②从主要追求产品数量和增长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品种,提高经济增长的实际效益上来;③从主要依靠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
(3)要实现上述转变,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坚决纠正重速度轻效益的老思路,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新路子。同时,要加快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才能迫使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加快走上集约型增长的道路。
因此,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基本途径必然是:
①注重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并重视把它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产品中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
②发展教育与培训事业,通过发达的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和企业领导成员经济管理的科学水平。
③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④实行适当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着重开发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全国各地区推行产业多样化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防止过多的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化,引导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形成有本地区特色的产业结构。
⑤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五个方面,涉及的面非常广。从再生产的环节看,涉及生产、基建、流通等领域;从产业部门看,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部门,涉及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从地区看,涉及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动员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踏踏实实地工作,才能见到实效,任何急于求成和侥幸取胜的想法都必然是要落空的。而在以上五个方面的工作中,最关键的就是科技和教育。要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