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新闻真实(北师2018年研;厦大2018年研;华南理工2017年研)

答:新闻真实是指新闻与其反映对象是否符合:符合,就是真实的;不符合,就是不真实的。新闻真实既有真实性的问题,也有真实度的问题:真实性是好把握的,但真实度是难计量的。就具体的或单一的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真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实有其事;二是,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确的。就整个新闻传播界来说,面对的是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两个方面。但要实现整体真实非常困难,对新闻传播来说具有理想性的色彩,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此外,新闻真实具有以下特性: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真实;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真实;新闻真实是即时性真实;新闻真实是公开的真实。

2新闻真实性(华南理工2017年研;北师2016年研;上海财大2014年研;中国地大2014年研;武大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3年研;华科2011年研;上海大学2010年研;山东大学2010年研)

答: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真实性含义的基本要点就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合,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细节准确真实;新闻报道的事实和客观的事实总体要一致;揭示事物的本质。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3事实真实(北大2016年研)

答: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之一,即每一个具体新闻报道中的每一项事实,都要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换言之,新闻报道中的主要新闻要素,均要引之有据、确凿可信,而且对这些要素的细节描述,不容许有丝毫的“合理想象”;另外,新闻报道中引用的一切资料,也要求有可靠的来源,必要时要有明确的交待。事实真实是最基本的新闻真实,是新闻工作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基本规范。

4新闻客观性(上海大学2015、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

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5新闻失实(西南大学2007年研)

答: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事实不准确和不真实,或将带有偏见的解释编入新闻报道之中。以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就其性质来说,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性失实和非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是指在采写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故意性失实是指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

6标题党(暨大2018年研)

答:“标题党”泛指那些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赚取点击率的网民和网站管理者。这是对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上通过制作幽默、新奇、耸人听闻或者媚俗、低俗、庸俗等的标题来吸引网友注意力,以达到增加点击量、知名度或者谋取经济利益等各种目的的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标题党”现象伴随着传媒开始追求经济利润而生,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一种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感性情绪等追逐商业利益的做法。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西南大学2018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新闻传播真实性以及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上海大学2018年研)

(2)简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电子科大2013年研)

(3)新闻真实性的含义是什么?(江西师大2009年研)

答:(1)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

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在实际工作中,这个要求存在一定的复杂度,因为任何新闻报道都是经过选择的。这种选择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中选择极其有限的事件用以公开传播;二是对选中的每一个事件还得再选择其中的部分事实公开传播,这里有主次、轻重、缓急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价值取向。于是,同一个事件,不同传媒报道出来可能会大相径庭,但谁都会宣称自己的新闻是唯一真实的。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

新闻业承担着向社会提供信息的职责,这是人们决策的前提。没有真实可靠的信息,人们就无法即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客观世界,做出恰当的决策。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在我国坚持新闻真实的极端重要性

a.只有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b.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

c.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d.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我们的新闻媒体才能具有权威和公信力。

e.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2怎样保障新闻的整体真实?(山东大学2015年研)

相关试题:什么是总体真实?(武大2015年研)

答:新闻的整体真实又称总体真实、宏观真实,是指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整体真实不再把新闻的个体真实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而是同时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要求在报道复杂或具有漫长过程的事件时要反映各个事实的联系与事物的全貌,揭示全部的事实真相。保障新闻的整体真实要求:

(1)连续报道的整体真实。指若干条报道准确地组合,如实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社会和自然界的许多事件都有广阔的时空延续,媒体对它们的报道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反映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形。大的事件一般都有持续的发展过程和多种因果关系,媒体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报道,揭示它的各方面的联系。从理论上看,个体事实的报道只能体现局部真实,只有随着事件发展进行多次报道,体现的才是对整个事件或全局的真实。

(2)反映事实量比的整体真实。指按照不同类型的客观事实的比例,真实地报道这些事实的量比。即坏事与好事、消极现象与积极现象、成绩与挫折、优点与缺点、顺利与困难等这些对立事物在社会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有的具有普遍性,是大量的;有的不具有普遍性,是个别的、少量的。记者从事实的联系中观察、分析不同类别的事实的量比,按照不同比例再现这些事实,达到对立事物分布的整体真实。把整体真实视为选择不同类别事实比例的真实,是记者从宏观角度认识生活的重要理念。

(3)反映真象与假象的整体真实。指对客观事件的报道要符合该事物固有的真相,分清假象与真象,在真象事实与假象事实的联系上,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事物的假象与真象都是实际发生的,被反映后都具有表象真实。事物的真象是和事物自身的本质一致的,而假象则恰好与事物的本质相分离。误以假象为真象或误以真象为假象,都蒙蔽了事实的真相,常常造成新闻报道的整体失实。

3谈谈你对“新闻真实有限性”的理解。(人大2014年研)

答:(1)新闻真实的含义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与其反映对象是否符合:符合,就是真实的;不符合,就是不真实的。新闻真实既有真实性的问题,也有真实度的问题:真实性是好把握的,但真实度是难计量的。就具体的或单一的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真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实有其事;二是,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确的。

就整个新闻传播界来说,面对的是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两个方面。但要实现整体真实非常困难,对新闻传播来说具有理想性的色彩,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此外,新闻真实具有以下特性: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真实;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真实;新闻真实是即时性真实;新闻真实是公开的真实。

(2)新闻真实的有限性

新闻活动是一种在价值观指导下的认识活动,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束缚,因此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真实。作为一种新闻理想的新闻真实在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新闻真实的有限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传播主体受时间、精力、经济的限制,个人并不能做到万事全知。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传播主体打上深深的烙印,个人的认知是明显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取向下的认知,新闻传播活动是精神活动,必然受传播主体认识的影响。因此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

新闻认识活动的特性限制新闻真实。新闻认识必须及时、迅速地反映。快,就容易看“走眼”。在追求时新性时,往往很容易忽视事实的真实性。新闻真实的发掘需要过程,它是个有机的运动过程,因此新闻真实并不能保证一次无限制的真实。

新闻真实是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真实。构成新闻传受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新闻真实的范围和程度。新闻真实是传受双方相互承认的过程,新闻传播符号的有限、传播文化中的刻板印象、传播工具的限制、传播体制的控制等因素,决定了新闻真实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

综上所述,新闻真实并不是绝对值,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其范围和程度有限,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日常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要注意新闻真实受限的因素,避免新闻失实和假新闻的出现。

4简述新闻的客观性。(人大2011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中央民大2009年研)

答:(1)新闻客观性的内涵

新闻客观性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以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主观因素改变对象本来的面目。客观性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基本途径。客观性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新闻报道的客观理念,即传播主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要超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特别是自己的利益需要,将新闻事实的实际面目反映出来;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其核心原则是把事实和意见相分离。

(2)新闻客观性的要求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不仅仅指向主体对客观事实的符合,还意味着新闻传播主体的理性互动,即超越对事实的单面符合和个体理性能力的片面限制而达到“综合理性”。新闻客观性包含着动态地呈现客观事实的理性过程,除了准确、公正、多面地报道之外,还深入事实,通过理性的解说道出真相。

就内容而言,新闻传播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或客观上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事实。这种事实是一种实在物,是经过变动后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产物,或是正在变动过程中的事物,以及变化中呈现的各种状态,还可以是即将要出现变动的事物。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为了显示所报道事实的客观性,常常采用交代新闻来源、说明陈述事实的出处、忠实地叙述事实发生演变的经过、详尽地描述相关事件的细节、不厌其烦地引证大量资料以及提供多种第一手材料等方法。

就形式而言,新闻的客观性要求通过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等手段,运用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显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即作者的立场观点不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直接讲话,而是依靠事实的客观陈述表达出来的。报道者应善于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在新闻实践中,客观性的形式要求,常令报道者置身于事实的背后,隐匿自己的观点,更不能直接出面讲话,而是通过对能够表明自己看法的事实的精心选择,让事实自己“诉说”观点与见解,间接表达报道者的倾向性。

(3)新闻客观性的意义

客观性是新闻传播真理的基本方式,因为真理都是客观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倾向是绝然对立的,怀疑或反对客观性必然导致对事实的歪曲。

人们获取正确认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新闻的客观性是受众认识生活的最有效的途径。新闻的表达虽然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来自客观,客观报道能够促进人们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媒体能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就基本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面貌。

新闻的客观性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真理性的基本标志。客观性是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全面、准确的前提条件,只有客观,才能接近事实,只有不断接近并揭示事实,才能得到真实。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和准确才得以存在,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体现。

5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操作层面的要求。(人大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何为新闻客观原则?它是怎样确立的?如何保证新闻的客观性?(陕西师大2018年研)

(2)请阐释新闻客观性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要求。(武大2013年研)

答:(1)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客观性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基本途径。客观首先是以超然的实录方式将事实的本来面目记录下来,这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基础。新闻客观性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以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主观因素改变对象本来的面目。客观性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基本途径。客观性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新闻报道的客观理念,即传播主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要超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特别是自己的利益需要,将新闻事实的实际面目反映出来;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其核心原则是把事实和意见相分离。

(2)新闻客观性原则在操作层面的要求

完整(或称全面)。西方新闻学有“多维的背景材料”一说,即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

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篇幅、播放时间)上偏袒一方。

使用不带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在进行客观性报道时,要剔除感情色彩,尽量使用中性语言。

引语的运用。引语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性,使读者觉得记者在新闻现场聆听了原话或接触了消息来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直接作出评判,避免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麻烦。

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在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报道是主要的报道方法。

6新闻客观性的要求是什么?新闻工作能够做到客观吗?为什么?(中山大学2017年研)

答:(1)新闻客观性的内涵

新闻客观性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以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主观因素改变对象本来的面目。客观性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基本途径。客观性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作为新闻报道的客观理念,即传播主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要超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特别是自己的利益需要,将新闻事实的实际面目反映出来;

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其核心原则是把事实和意见相分离。

(2)新闻客观性的具体要求

诚实。在报道事实之前,没有故意隐瞒和突出某方面的念头,不能随便添加个人的好恶在其中。

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对一件事总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不同的利益所在,因而新闻记者要十分小心地面对事实,尽可能全面展示,给当事的各方以表达、表现的空间。平衡,应成为职业新闻工作的一种本能表现。

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在报道的时候,记者不能按照个人的观点倾向和偏好来报道。要克制个人既定的看法,尽可能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报道。

不牵扯个人利益。有些事实如果涉及个人利益,也要尽可能跳出个人利益的圈子,从职业角度去衡量和报道这个事实。

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以理性和冷静的态度看待事实、报道事实,以便于读者从客观的叙述中发现真相。

(3)新闻工作中很难做到客观

新闻客观性原则长期生存于悖论之中,因为客观性理念指导下的新闻报道并不能保证新闻都是客观的,即使真诚地采取客观的态度,也可能会无形中受到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造成报道不真实。作为一种可望但不完全可即的目标理念,客观性原则应当成为一种新闻职业的追求、一种评判新闻工作的原则。将客观性原则作为职业理念,是一种对新闻职业的保护策略。

影响客观性实现的障碍因素包括:a.政治事件中的价值观;b.新闻人物的欺骗行为;c.很难做到观点的完全中立;d.新闻时效性的要求等。

新闻主观操控。客观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常常为“道德”所绑架,除了正面拔高典型人物外,反面的情形便是较常见的“媒介审判”等。

要求新闻旗帜鲜明与要求客观公正的矛盾。“有立场的客观性”是政治家对所控制的新闻传播的要求,这是一种较为开明的政治要求,但不是新闻职业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如果事实与原有立场不冲突或冲突不大,客观可以做到;如果事实本身在根本上不利于报道者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客观难以坚持,隐瞒和歪曲不可避免。

影响新闻客观传播的自然而无形的因素包括:

a.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

b.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

c.记者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

d.即使真诚地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仍然难以让每位信息接收者都感到“客观”。

7简述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优势。(中传2012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客观性报道原则的内涵。(西南交大2018年研)

答:(1)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

报道内容的客观。指新闻报道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事件和现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新闻报道者不能虚构、夸张,更不能无中生有,任意编造。客观报道原则对报道内容的客观要求是由新闻事实本身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因为凡是新闻事实都应当是客观实在的、可以感知和认识的东西,否则,新闻将无法存在。

报道形式的客观。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不宜直接在新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性意见,而是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将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意见寓于所报道的事实之中,通过所报道的事实的内在逻辑力量来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客观报道原则对报道形式的客观要求是这一原则能够发挥作用、取得效果的前提和条件。

(2)客观报道的优势

从实践看,客观报道原则之所以被新闻界广泛认同和普遍应用,是由于它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传播的新闻,强调以客观叙述事实的形式报道新闻,新闻提供的都是客观实在的事实本身,因而更加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传播的新闻,传播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不随意作主观上的解释,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寓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靠客观叙述的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说话,因而更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客观报道方式是一种报道艺术,它是报道者熟练驾驭新闻体裁,巧妙表达立场倾向的智慧和能力的体现。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报道者往往善于运用这种报道方式报道新闻,善于通过客观的报道形式去追求主观的传播效果。

客观报道原则的这些特点,使它具有其他报道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这一报道原则和报道方式一直为西方新闻界所推崇,也为世界新闻界所接受。

8请简述“标题党”现象。(清华大学2016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网络中“标题党”的危害。(黑龙江大学2014年研)

答:(1)“标题党”现象

“标题党”这一称呼泛指那些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赚取点击率的网民和网站管理者。这是对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上通过制作幽默、新奇、耸人听闻或者媚俗、低俗、庸俗等的标题来吸引网友注意力,以达到增加点击量、知名度或者谋取经济利益等各种目的的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标题党”现象伴随着传媒开始追求经济利润而生,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一种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感性情绪等追逐商业利益的做法。

(2)“标题党”泛滥的原因

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标题党”现象泛滥且屡禁不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媒体及其编辑,尤其是新媒体编辑,作为新闻生产者,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摒弃新闻专业主义,不遵守新闻道德规范。

新闻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标题党”们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或即使有明确的规范,因其违规成本非常低,并没有充分的约束力。

公众的媒介素养仍有待提高,“标题党”现象主要是信息的生产者迎合受众的某些窥私、猎奇、感性、偏见等社会心理而产生的,受众的媒介素养仍不够高,缺乏对信息真伪的甄别能力以及价值判断能力,这是“标题党”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过于丰富,信息爆炸使得公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部分新闻生产者迫于生存压力铤而走险,采用低俗恶搞的手法争取公众注意力。

(3)“标题党”现象的危害

“标题党”的出现违背了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原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观的原则,使新闻报道脱离实际,失去了新闻的价值,是对新闻事业的破坏。

“标题党”误导事实、扭曲真相,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标题党”对新闻当事者的声誉造成极大的伤害,损害了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可能在国内国际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

“标题党”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标题党”刻意突出新闻事件中的不和谐音符,从新闻事件本身或新闻当事人的言论中挖掘敏感话题大肆渲染,以掀起社会舆论的浪潮。由于“标题党”涉及的报道领域往往与当下最敏感的政治改革、社会矛盾冲突、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新闻等有关,与新闻事实不相符的标题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挑起公众情绪,甚至诱导错误行为,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对于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4)“标题党”现象的治理

“标题党”现象产生、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标题党”也需要多主体联动来共同净化网络空间。

各类媒体应当加强自律,履行“把关人”职责,为自身发展争取空间;同时相关部门要落实可操作、可监督的具体职业规范,使政府管理部门的他律和新闻媒体的自律相结合,切实营造健康有利的新闻传播环境。

有关单位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不仅信息生产者要加强媒介素养,也要引导信息消费者增强对信息的辨别、分析和批判能力。

专业的新闻从业者更应当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恪守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通过专业的操作赢得受众的认可,培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做到专业自信,并为其他非专业媒体的传播者树立典范。

受众应主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标题党”泛滥的主要原因在于迎合受众猎奇、窥私的心理,受众应该主动提高媒介素养,拒绝“标题党”新闻,为网络环境的净化作出贡献。

三、论述题

1结合当前我国新闻传播的现状,试述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中南财大2009年研)

答: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

(1)只有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一切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都建立在真实的、全面的情况之上。大众新闻媒介是人们获得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动,不论是领导机关的重大决策,或是企业单位的生产安排、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

搞假报道,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所造成的严重恶果,最明显的例子是1958—1960年报纸上的浮夸风和十年内乱时期的“造谣新闻”。这两次事件虽然性质不同,但对政治、经济所造成的破坏力都是很大的。新闻的真实性直接关系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工作和人们的思想、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来维护新闻真实性,细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个事实。

(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全部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在革命战争年代,尽管我党的新闻事业的物质条件极差,规模也很小,但它却能赢得人心,并击破国民党的谣言攻击,一是靠我党的新闻事业为人民说话,二是靠真实取信于民。而报纸上只要有一个事实失实,人们就会怀疑九十九个事实的准确性。一旦人们对报纸心存戒意,将信将疑,报纸的宣传作用就将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党的方针、政策,总是根据现实的变动,考虑到全面的情况来制定的。要使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所理解、所接受,不但要讲清道理,还需要把现实情况真实地、全面地告诉人民,让人民和党一起来思考,人民才能正确理解它,自觉地去执行。一旦真实性原则受到动摇,党和人民相互联系的桥梁也就不再稳固。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我们的新闻媒体才能具有权威和公信力

宣传要使人民信服,最重要的因素是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一旦受众怀疑宣传者的诚实,那么宣传者即使讲真话也一时难以使受众信服。在当前开放的环境中,新闻媒介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显得更加重要。现在,国外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通过各种手段瞄准中国,和我国的新闻媒介激烈地争夺受众。在此格局下,谁在受众的心目中信任度高,谁就能争取到受众;同一事件,不同的说法,哪家新闻媒介的信任度高,受众就相信哪一家的说法。

(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当前,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中国经济加速和国际接轨,中国公众通过媒介来了解世界,世界各国公众同样通过媒体了解中国。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判断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事务的判断。

2我国每年年终都会出炉“年度十大假新闻”之类的盘点文章,令本应“真实的新闻”反而成为了一种期待,请根据实际,论述如何防止和克服新闻报道出现失实的情况。(西南大学2009年研)

答:捍卫新闻的真实、防止和克服新闻报道失实,应该成为新闻界的常规动作。消除新闻失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背景、认识和操作的各个层面。

(1)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规范

从职业的标准进行考察,新闻工作因具备“提供公共服务”和“专门的知识和长期的集中准备”等诸多职业要求而成为一项职业。基于我国传媒业发展的特殊环境和历史传统,我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规范意识较为淡薄。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职业操作规范,它是行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从业人员依靠这套规范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并把它作为自身行为的底线。从职业规范的层面应对新闻失实,是一种较为长远的做法。

(2)在保障新闻从业者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创新传媒体制

市场机制引发了利益、生存、发展之争,引发记者行为的多种选择,外部的诱惑越来越多,追求传媒自身利益和记者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这种利益驱动对新闻的真实形成很大冲击。在新闻传播体制方面保障从业者的基本生存条件,建立系统的职业培训制度,健全职业规范,形成职业意识,这是传媒制度创新必须要走的几步。没有这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就可能成为一句没有实在意义的套话。

(3)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公众是媒体运作环境中各方利益的集结点,来自社会的监督对减少假新闻具有根本意义。从长远看,面向公众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公众熟悉媒体运作的特点和流程,就能对传媒形成一种无形的受众监督的压力。展开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涉及到各方利益和安排,因而需要依赖文化、宣传方面的力量共同来推动。传媒一方则应健全“更正与答辩”制度,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

3论述新闻失实的表现有哪些?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什么?(湘潭大学2017年研)

相关试题:

(1)论述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以及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人大2011年研)

(2)联系实际谈谈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危害,并说明应如何防止新闻失实。(电子科大2012年研)

(3)简述新闻失实的表现。(简答题,中南财大2018年研)

(4)简述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及其防范。(简答题,中传2010年研)

答: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新闻失实就是说在这些环节上的真实性缺失。

(1)新闻失实的表现

以实际情况看,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当前新闻失实最突出的表现是凭空捏造,每年各类媒体发布的“年度假新闻榜单”中的“新闻”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

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作者以为“油多不坏菜,好话说多人不怪”,说了许多过头的好话。

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

因果不符。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而互联网生态下新闻失实的突出表现是煽情八卦、捕风捉影。新闻煽情和八卦是指在报道中提供带有娱乐性质的事实信息,只注重选择那些离奇的、情绪化的、给受众带来感官刺激的内容。具有这类倾向的失实新闻主要有两类:“悬疑新闻”和“标题党”。

(2)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

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党风严重不正,个别领导人想利用新闻来自我吹嘘,骗取荣誉;或掩盖劣迹,欺上瞒下。他们或者亲自出面向新闻记者提供假情况,或指使、暗示、强迫本单位的通讯员搞假报道,或采用组织手段,精心布置一些座谈会,提供假情况。

记者、编辑队伍中的作风问题是造成新闻失实的重要原因。有些记者心浮气躁,急于成名,不惜弄虚作假博取知名度;有些记者怕苦怕累,不深入实际,靠电话、道听途说、想象编造故事。

近年来专业媒体记者恶意造假的新闻相当罕见,更多是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产生的失误,其中对新闻信息的核实不足尤为突出。

此外,近几年来对新闻真实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的是网络谣言。其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政治、商业、技术力量的博弈,是世界范围内的信任缺失与组织化操纵。

(3)治理新闻失实的有效手段

从思想上看,要深刻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重要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全面形成治理虚假新闻的舆论压力。新闻行业要形成广大从业者认同的伦理规范,并将其内化为发自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

从制度上看,要建立健全严格的防止失实报道和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要经常开展新闻自律,有错必究,发生新闻失实要公开道歉,立即更正,接受社会监督。新闻失实发生侵权,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和后果的,要依法处罚相关责任人。

从新闻行业、组织队伍方面看,要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组织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清除出去。要切实加强新闻行业的职业伦理建设,大力加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培育与养成,促使新闻从业者恪守真实、客观、公正等新闻专业准则,逐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制定与修正过程的共同协商机制,让新闻从业者更加自觉地参与并认同新闻伦理准则。虚假新闻问题主要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范畴,主要依靠道德伦理来规范。在此意义上,治理虚假新闻的约束机制主要还是要靠新闻单位的自律与新闻行业的自律,特别是新闻行业的自律。

在法律方面,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通过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做斗争,制裁造假者。建立健全治理虚假新闻的约束机制。一般而言,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尽快建构起制度化的、来自传媒外部的新闻监管体系,包括主管机关的行政监督、新闻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督、新闻评议会等对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

在媒介批评方面,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开展媒介批评,对虚假新闻进行公开的批评。媒介批评是对媒介产品、媒介行为、媒介现象乃至媒介体制、媒介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的分析评判,抨击虚假新闻是媒介批评义不容辞的使命。通过对虚假新闻的曝光与批评,可以充分发挥媒介批评惩恶扬善、祛邪扶正的作用,让新闻界对虚假新闻始终保持警醒,防微杜渐,自觉地抵制虚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