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成语对待(全三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導讀

[日]竹越孝 陳曉

《滿漢成語對待》(满文名:Manju nikan-i fe gisun be jofoho aqabuha bithe)一書,是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滿漢合璧會话教材,共四卷。在此書的現存版本和相關歷史記載中,尚未見到與此書作者或年代有關的記載,但德國滿語學家福克斯(Walter Fuchs,1902—1979)曾提出,此書的作者爲劉順(?—1761),出版年代爲1702年(即康煕四十一年)[4]

據《清史稿·列傳》《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滿漢名臣傳》等記載,劉順,順天人,雍正五年(1727)武進士,授藍翎侍衛。乾隆十三年(1748)赴金川(今屬四川省阿垻藏族羌族自治州),二十四年(1759)擢安西提督,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卒[5]。劉順的其他著作有《廣彙全書》(與阿敦、桑格合編),該書爲一部滿漢辭典。

《滿漢成語對待》的現存版本主要有以下五種:

聽松樓刊本:現可見的藏本主要有日本東洋文庫藏本、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藏本、大英圖書館藏本、法國國立圖書館藏本。

先月樓刊本:日本内閣文庫藏本。

二酉堂刊本:日本大阪大學圖書館藏本。

雲林堂刊本:日本天理圖書館藏本。

出版署不詳刊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據筆者調查,這幾種版本大同小異,差别不大。除了一些漢字和滿文詞彙方面的差異之外,最主要的區别在於兩方面:一、部分内容的前後順序顛倒,有的是單純的排列順序不同,有的則似乎是排版印刷時的錯誤;二、根據各版本的比較,聽松樓刊本與先月樓刊本應爲同一系統,二酉堂刊本與雲林堂刊本爲同一系統,而出版署不詳刊本融合了前兩個系統的内容,有取長補短的傾向,可能爲較晚的刊本。另外,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所藏的聽松樓刊本對每一漢字用手寫體加以滿文注音,寺村政男(2008)[6]將此版本的滿文全部轉寫成了羅馬字。

此書的主要内容是将467段古训(滿語fe gisun,即“成語”)分爲十類來記述。此十類的名稱、滿文名以及每類所包含的古訓如下:

第一卷

强亮第一(fulu ujui fiyelen)43段

不及第二(eberi jai fiyelen)40段

良善第三(sain ilaqi fiyelen)19段

第二卷

凶惡第四(ehe duiqi fiyelen)63段

高貴第五(wesihun sunjaqi fiyelen)13段

下賤第六(fusihvn ningguqi fiyelen)18段

富貴第七(bayan nadaqi fiyelen)7段

貧窮第八(yadahvn jakvqi fiyelen)12段

第三卷

事情第九(baita uyuqi fiyelen)125段

第四卷

東西第十(jaka juwaqi fiyelen)127段

《滿漢成語對待》一書的叙述形式并非是《清文啓蒙》(1730)、《清文指要》(1789)那樣的對話體,而是獨白體。每一段内容有一個題目,其漢語部分大多爲“某某的”這一形式,如“强亮第一”的題目爲:“去得的”“剛强的”“硬正的”“得了主意的”“正道的”“亂了綫兒的”“抱怨人的”“不管閑事的”“着了事的”“拿定主意的”等等。内容大多是滿族老輩對年輕一輩講的訓教話語,其中生活上的斥責、牢騷之類較多,亦有對家畜、自然現象的描繪。序文及跋文中作者多次强調學習滿語的重要性,尤其重視老一輩所説的滿語。因此此書的主要編纂目的應該是鼓勵滿人學習滿語,但同時亦有傳達滿族傳統思想與處世方法這一目的。

《滿漢成語對待》的卷一尤其具有特殊性。開篇首先是“序”,其後爲“文法”,其三爲“雜話”。“序”與“文法”衹有滿文,“雜話”則是滿漢合璧形式。“文法”是一種滿語語音系統的概述,Tawney(2007)[7]曾將此部分的滿文拼寫爲羅馬字并翻譯成英語。“雜話”這一篇是由“主”與“賓”的對話構成的會話篇,每部分的對話内容前都明確標明了説話者是“主”還是“賓”。此篇的漢語部分口語性極强,摘録如下:

主:身上好麽?打那里來?家下都好麽?進來,現成的飯,快抬來。阿哥來的好,我也没吃飯,大家一塊兒吃些。

賓:别,咱們許久没會見,因没得見來會會,從家裏吃了飯出來的。果若没吃肚裏餓,誰于改着頓兒吃好東西有讐呢?你們家你跟前,我還装假麽?要着吃還使不得麽?

主:装烟,送茶來。這一向在家裏作甚麽來?爲甚麽一個人也不打發了來?我還疑着怎麽了呢,要看去來着。事情絆住了,一下子就忘了。

賓:是,你家裏的事我明知道,來了也不得安然,故意兒的打了個沉兒。

主:過日子的人,誰家那一日些須没點子事?推着事故,就不會人麽?來的只管來,事情狠不要緊,管他呢?把事情撩在一邊子,騰個空兒罷了。

從上文可以看出,“雜話”這一篇的漢語生動自由,富有口語性,内容反映朋友間的日常對話。另外,筆者認爲,此篇不僅具有漢語史研究的價值,還有另一種價值,即語言教育史上的價值:即使用“主”和“賓”的説話者標記來編寫對話的語言教材在明代以前的中國本土文獻中極少見到,我們可以將此“雜話”篇視爲其最初的例子[8]

除了上述的“雜話”篇,其他部分漢語的整體語言面貌也都具有很强的口語色彩,并且反映的是當時的北京話。根據太田辰夫先生1969年[9]提出的“清代北京話的七項詞彙語法特點”,《滿漢成語對待》符合其中六項:一、第一人稱代詞的包括式與排除式用“咱們”與“我們”區别;二、有介詞“給”;三、使用句末助詞“來着”;四、提醒對方注意的句末語氣詞使用“呢”而不用“哩”;五、有禁止副詞“别”;六、程度副詞“很”用於狀語。其中,最能反映北京話特點的句末助詞“來着”的出現頻率很高。另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北京話特色詞彙及語法現象,例如(判斷標準參見太田辰夫1964[10],陳曉2015[11]):

動詞後加詞綴da形成“扭撘”“闖撘”“抽答”“吹撘”“跳撘”一類,句末助詞“……的慌”(跟在某些形容詞和動詞之後,表示程度深),句末助詞“……是(似)的”,悄没聲兒(表“没有聲響或聲音很低”),編派(表“僞造”),跋拮(表“努力”),多昝/偺(表“什麽時候”),善査兒(表“容易對付的人”),扣扣搜搜(表“吝嗇”),數囉/落(表“絮絮叨叨地斥責”),吣(表“口吐污穢言語”),半拉(表“半個”),敢是(表“當然”),没溜兒(表“不正經”),克化(表“食物消化”),折餅(表“反復翻身”),打登兒(表“結巴”),鼓盗(表“搬弄”)等。

另外,此書中漢語的句末語氣詞也非常特殊[12],尤其是“罷咱”“把咱”“不咱”這樣的b-z型語氣詞在滿漢合璧文獻及其他北京話文獻中極少出現,這些語氣詞的用例大都與滿語的動詞詞尾-kini或-qina相對應,這兩個詞尾均爲終止詞尾(finite form):-kini表示説話者的願望或容許,-qina則表示説話者的委婉願望或祈使。但“罷咱”“把咱”“不咱”的詳細歷史面貌及變化還需進一步研究。

此次校注本使用的底本爲前文所述之出版署不詳刊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同時參照聽松樓刊本(日本東洋文庫藏本)、先月樓刊本(日本内閣文庫藏本)、二酉堂刊本(日本大阪大學圖書館藏本)以及雲林堂刊本(日本天理圖書館藏本),將各版本的區别體現於注釋之中。另外,由於卷一的内容結構較爲特殊,因此句首編號也進行了相應改動,“S-”系編號指序文(siui),其後的“G-”系編號指“文法(gisun-i kouli)”篇,而“雜話(turgun forgoxorongge)”篇爲了突出説話角色的轉换,使用“A-”“B-”交替的形式表現。正文的“强亮第一(fulu ujui fiyelen)”則用通常的“1-”系表示,“不及第二(eberi jai fiyelen)”用“2-”系表示,其後依次類推。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順治至康熙年間的滿語與雍正以後的滿語有着系統性的差别,由於《滿漢成語對待》年代較早,處於康熙年間,且書中强調老一輩的滿語,筆者因能力有限,其中個别滿文意義不詳的,暫時無從查考,這些滿文也標於注釋之中,望讀者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