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1700万人口。壮医药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壮族先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为保障壮族人民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广西对壮医药进行了较系统的发掘整理研究,先后出版了《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中国壮药学》《中国壮医内科学》《中国壮医病证诊疗规范》等多部专著,但是,还未有壮医方剂学方面的专著出版,这不利于壮医医教研的应用。为适应壮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有一部关于壮医方剂学的工具书。
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资助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该项目涵盖我国11个民族医药集中和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拟出版150部民族医药文献,筛选推广140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其中,广西15本壮瑶医药文献整理书目、20项壮瑶医药适宜技术被列入该项目。
《壮医方剂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与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的子项目之一,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阐述壮医方剂基本理论,如方剂内涵、方剂分类、方剂组成与变化、方剂常用剂型、方剂煎服方法等;下编为各论,介绍常用壮医方剂207首,包括解毒剂、补虚剂、调气机剂、通调三道两路剂、治巧坞病剂、止血剂、止痛剂、专科方剂等,每首方剂均介绍其组成、用法、功效、方解、运用、方剂来源等。
本书为较早系统整理壮医方剂的专著,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在整理壮医方剂治疗理论时,首次提出壮医方剂的三大治法特点,即对因辨病论治、对证辨证论治、对症辨症论治,是壮医辨病为主,辨证为辅,随症变化理论在方剂学中的实际体现;对壮医方剂的五个组成部分,即公药、母药、主药、帮药、带药,除了理论上的诠释之外,还用书中的方剂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可增加壮医初学者对壮医方剂的感性认识;本书还首次提出了壮医方剂的六种命名原则,即以疾病为主命名、以疾病加功效命名、以药物为主命名、以药物加功效命名、以功效为主命名、以剂型为主命名。本书中大部分方剂原无方剂名称,经过整理后,提出了较为规范的方剂名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壮医医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及水平所限,本书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读者予以指正。
编者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