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开封城下城的基本概况

大量的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开封城下共埋有六座城池: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金代汴京城、明代开封城和清代开封城。这六座城池按照时代由早到晚,地层自下而上地叠压在了一起。经考古实测,大梁城约距今地表12—14米深;汴州城约距地表10—12米深;东京城约距地表8—10米深;金汴京城约距地表6米深;明开封城约距地表5—6米深;清开封城约距地表3米深。

叠压在今开封城之下最深处、也是时代最早的城池,是战国时期的魏都大梁城。

魏大梁城不仅是开封城市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而且也是开封城市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国都。据《竹书记年》等史书记载,战国时期,雄心勃勃的魏惠王为了西避强秦侵扰,同时向中原地区发展霸业,于魏惠王六年(前364),将国都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至开封,在此兴筑了大梁城。后经过魏惠王、魏襄王等六君140年的苦心经营,大梁遂发展成为“人民车马往来,日夜不休”的名都大邑。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将王贲进攻魏国,由于大梁城池坚固,久攻不下,王贲就引鸿沟水灌大梁,大水围城三个月,最终城破魏亡。大梁城遂在滔滔黄水中化为废墟一片,开封也自此走完了其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光辉历程。大梁城遗址虽然至今尚未探明,但我们可根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对其位置作粗线条的勾勒。近年来,我们还尝试利用航空遥感等新技术在今开封市的西北郊地区进行了一些考古测试,为今后寻找大梁城遗址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另外,结合我们在河南大学新校区和河南省黄河水利技术学院新校区的考古勘探材料推测,大梁城遗址约深埋于今开封城下12—14米处。

今开封城下自下而上摞着的第二座城池是唐代的汴州城。唐代,是开封城市史上又一个大发展时期。开封自秦汉以来,经过数百年的衰落期,到了这时,渐渐开始复苏起来,北周时将开封改称汴州。特别是隋统一后,政治安定,经济迅猛发展。而位于京杭大运河汴河段要冲处的汴州,更是得此良机,很快发展为日益繁华的“水陆大都会”,成为中原地区的一大军事重镇。盛唐时期,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曾结伴畅游汴城,怀古赋诗,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需求,使南北朝时遗留下来的狭小的汴州城已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唐建中二年(781),驻守在此地的永平军节度使李勉对汴州城进行了“重筑”。

根据《北道刊误志》等文献记载,李勉重筑的汴州城周长为20里155步,面积较现存的开封城略小。近年来,在现存的开封明清城墙东西墙缺口处的勘探和对北宋东京内城北墙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在宋内城城墙遗址下发现了唐汴州城遗址。残墙残距地表深10—12米,残宽10米左右,系夯土版筑而成。残墙基厚约30厘米,墙基下是一层厚约10厘米的碎砖瓦层,作为城墙的基础。

今开封城下自下而上摞着的第三座城池,就是规模最大、蜚声中外、气势磅礴的北宋东京城。北宋东京城是在后周时期东京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后周时期,随着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和经济的日渐复苏,原来的汴州城已显得制度狭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于是到了周世宗柴荣执政时期,遂对东京城进行了扩建。世宗扩建之东京城,周回40里233步,为了与唐汴州城相区别,号曰外城,也称新城,原唐汴州城遂被称作内城、旧城。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开封城北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并仍然定都开封。由于当时开封地处中原,地势坦荡,无山峦天险可守,是古代建都的大忌,因此北宋王朝除派40万重兵常驻开封外,还对北宋东京城进行多次大规模的增筑和修葺。

大量的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北宋东京城共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形成了层层套叠、壁垒森严的国际大都会的宏大气势。外城,是东京城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由于历代的兵灾水患,昔日巍峨壮观的外城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并全部淤埋于地下约2—8米深。经过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外城的形制、轮廓、范围及主要城门的位置已基本清楚。经实测,整个外城呈一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四墙全长29120米,合今29公里左右。北宋时期,外城共有城门14座、水门7座,目前已探出10余座,多为直门两重或屈曲开门的瓮城门。尤其是西墙上的正门新郑门遗址,面积近2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内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来的。内城的位置、形制和部分门址也已基本探明。整个内城略呈正方形,其南墙位于今开封城南墙北约300米一线,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约500米的东西一线,东西墙叠压在今开封城东西墙的下面,四墙总长约11550米,其面积较现存的开封明清城墙略小。皇城,又称宫城或大内,位于今开封龙亭大殿前的潘、杨湖一带。经过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摸清了宋皇城的大致范围和形制。经实测,皇城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四墙总长2500米左右。皇城共辟有六门,其中宣德门是皇宫正门,威严壮丽,因是高大门楼,故亦称宣德楼。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队在今开封新街口附近,探出了一处早期门址,后经90年代勘探验证,该门址就是宣德门遗址。在大量的考古勘探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选择重点区域对皇城遗址进行了解剖试掘,从试掘的情况来看,北宋皇城遗址则又分别与金皇城、明周王府紫禁城遗址相叠压,这也是开封城下“城摞城”的又一典型例证。

北宋时期的东京城,不仅有三重城垣三层围护,更有四条河流横贯其中,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汴河和蔡河。汴河,是流经东京城的第一大河流。迄今为止,已探明了外城汴河西水门至古州桥之间约4000米的地段,河底深约12—14米,河床宽约20余米。同时,还初步探明了汴河上的东水门、西水门、汴河西角子门和古州桥等重要遗址。蔡河,又称惠民河、闵河,是东京城内的第二大河流,北宋时期,横贯京城南部。近年来,我队在旧城区南部的中山路至迎宾路之间的东西一线探明了其一段遗迹,河底距地表深约11.5米,河床宽近20米,探明长度约800米,同时还基本上界定了其上著名桥梁龙津桥的位置。

开封城下“城摞城”的第四座城池为金代的汴京城。靖康元年(1126)的宋金战争之后,北宋王朝轰然崩溃,统治大宋赵氏政权的南宋王朝,只好退守一隅,定都临安(今杭州),偏安江南,江淮以北的中原诸地从此更鼎易主,落入金人统治。金人立国期间,都城曾几易其地,分别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县)、燕京(今北京),其中金废帝(完颜亮,后称海陵王)和金宣宗(完颜珣)二帝还曾短时期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废帝曾在汴京大肆营建宫室,史称金故宫或汴故宫;金宣宗时期曾在汴京“再筑子城”。金汴京皇宫是在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皇宫的旧基之上加以改造、扩建而来的,范围已扩至“九里三十步”;金宣宗时期的“再筑子城”实际上就是对原北宋东京内城进行展筑。通过金人对汴京城的营建,使金代的汴京城较北宋时期的东京城而言,其结构布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内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城与宫城正式分离,宫室制度更趋完善。为探明宋金城墙的结构和叠压关系,我们曾在宋内城北墙西段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情况表明,金皇宫北墙叠压在明周王府萧墙遗址之下,其下又叠压着宋内城北墙遗址。金皇宫北墙距地表深4.15—4.45米,残存厚仅有0.3米。夯土呈灰褐色,土质较上层的明代城墙松软,很难看出明显的夯筑痕迹。夯层夯窝亦不明显。城墙底部铺垫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砖层,均为残青砖。墙体内出土的主要包含物有:宋白釉瓷片、临汝窑瓷片、绿釉及黑釉瓷片、唐民窑白釉瓷片、粗布纹瓦片和灰色带花陶片等。

开封城下“城摞城”的第五座城池是明代的开封城。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遣大将徐达攻下开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号为北京,开封前后又做了十年的陪都。由于明初朱元璋曾意欲迁都开封,因而曾在北宋东京内城和金汴京城的基础上对开封城墙进行加高增筑。除墙体仍为夯土外,城墙外表全部用砖垒砌,使之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砖城。明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封第五子朱为周王,领地开封。翌年,在宋金故宫基础上营建了规模宏大的周王府。周王府设萧墙和紫禁城两重城墙,萧墙为其外围城墙,系在金汴京皇宫皇城的基础上加高建造而成,周回九里十三步。紫禁城则是在宋故宫基址上建造而成,周回五里,是周王的活动中心所在。考古勘测表明,明代文化层距现地表下约5米深。明开封城墙叠压在宋内城和金汴京城之上、清开封城之下。明周王府萧墙遗址平面基本呈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南墙约位于今开封东西大街一线,东墙约位于南京巷、开封二十八中学南北一线,西墙约位于大兴街向北至开封渔场一线,北墙约位于开封市体育场东西一线,周长约5310米。明周王府萧墙至今保存大部分完好,淤埋于地面下3—5米深。明周王府紫禁城遗址与宋东京皇城的位置与范围完全一致,据探测,今午朝门以北龙亭大殿以南,包括潘杨两湖的区域便是紫禁城遗址所在地。皇城为一东西较短、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周长约2520米。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的城墙解剖情况看,发现城墙分为两部分,上层为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下层为宋皇城北墙,两墙相互叠压在一起,证实了明周王府确系利用宋皇宫旧基建造而成。

开封城下“城摞城”的最上面一座城池,即第六座城池为清代开封城,平均距地表深3米左右。清代开封仍为河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明末那场特大黄河水患,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儿墙,至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对开封城进行了复建。这次复建,主要是在明代城墙基础上进行加高重筑,城市格局尚无大的变化。道光二十一年(1841),开封又一次遭受了黄河特大水患,大水围困开封城八个月之久,开封城墙因遭洪水冲刷而再次破烂不堪,并淤埋了3—4米高的城墙。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政府再一次对开封城墙进行加高修葺,本次修葺之后,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开封城墙。另外,清代开封城的格局还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在开封城内龙亭以北,出现了一座满城。2000年5月,我们还在开封城墙西门北侧古马道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有地层上下叠压,时代早晚不同,修筑方法和形制也各不相同的三层马道遗址,这三层古马道上下层层相叠,宛如“叠罗汉”,以立体的形式真切地展示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观,也再次为“城摞城”现象的研究增添了更为确凿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