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国学大书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张骞出使

※原文

元朔三年,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伊稚斜逐于单,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大宛在汉正西,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多善马,马汗血;有城郭、室屋,如中国。其东北则乌孙,东则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盐泽去长安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皆行国,随畜牧,与匈奴同俗。大夏在大宛西南,与大宛同俗。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译文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向汉朝投降的人说:“月氏原本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匈奴的冒顿单于攻破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国王,并把他的头骨做成了一个饮酒的器皿。于是其余的月氏部众便逃到了很远的地方,与匈奴结怨很深,但是却没有可以和他们联合去进攻匈奴的队伍。”汉武帝于是征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人。汉中人张骞凭着郎官的身份应征,他率领一行人从陇西郡出发,径直来到匈奴的腹地;匈奴首领单于捉住了张骞,把他囚禁了十多年。后来张骞终于得到机会逃了出来,继续向着月氏国所在的西方走去,几十天过后,来到大宛国。大宛国早就听说了中原的富饶,一直想通使结好却都未能实现,如今见到张骞,自然十分高兴,便替他安排了向导和翻译,于是张骞一行又抵达康居国,后来才转送到大月氏国。大月氏国原来的太子做了国王,因为攻克了大夏国,分割了大夏国的土地才得以安居下来,那里土地富饶肥沃,几乎没有外敌入侵,他们已没有丝毫向匈奴报仇的打算了。张骞在那里滞留了一年多时间,却始终不知道月氏人到底有什么打算,不得不打道回府;张骞一行沿着南山走,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地返回,不幸又被匈奴人捉住了,这次被拘留了一年多。当时恰逢伊雅斜驱逐于单,匈奴国内正发生混乱,张骞于是就和堂邑氏的奴隶甘父趁乱逃了回来。汉武帝因此封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一行当时出发的时候有一百多人,中间隔了十三年,现在只有他们二人得以生还。

起初,张骞刚从月氏国回到汉朝,详细地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说道:“大宛国在我国的正西方,离这里大约有一万里。全是本地人在那居住,他们主要靠耕种生活。那里盛产汗血好马;其中城郭、房屋,和我们中原大致相同。大宛国的东北边是乌孙国,它的东面就是于阗国。于阗以西,河水都向西注入西海;以东的河水则向东注入盐泽。盐泽一带的河流都在地下流淌,形成了暗河,再往南就是黄河的发源地了。盐泽距离长安大概有五千里左右。匈奴国的西方边界位于盐泽的东面,一直到陇西长城,南面与羌人的部落接壤,正好阻断了我国通往西域的道路。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都是游牧国家,放养牲畜追逐水草居住,他们的风俗和匈奴的一样。大夏国位于大宛国的西南方,与大宛国有着同样的风俗。我在大夏国的时候,曾经看见我国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的布,于是问他们:‘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弄来的?’大夏人就说:‘这都是我国商人从身毒贩卖过来的。’身毒国在距离大夏国的东南方约数千里的地方,当地人民的习俗是定居生活,同大夏一样。据我估摸,因为大夏在我国西南一万二千里外的地方是事实,而身毒国又在大夏国的东南几千里以外,却能有我国蜀地的产物,这说明身毒国距离蜀地肯定不远。如今我国出使大夏国,如果取道羌人的地区,道路险恶不说,且羌人又厌恶我们;如果从稍微靠北一些的地区走,便又会落入匈奴之手;如果从蜀地走的话,道路应该十分平坦,而且也不会有强盗。”

※原文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王然于等四道并出,出冉,出徙,出邛、僰,指求身毒国,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莋,南方闭巂、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五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恋故地,又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

※译文

汉武帝一听说大宛及大夏、安息等国都是大国,而且盛产奇珍异物,都是本土的人在那里定居,和汉朝颇为相似,而军事力量却很薄弱,又很喜欢汉朝的物品;北面的大月氏、康居等国,虽然兵力强盛,但却可以通过贿赂、引诱等方法拉拢他们归附汉朝。如果果真能够不通过战争而争取到他们的归附,那么,汉朝的领土就可以扩大万里,远方的人必须通过多重翻译才能来朝见,各种不同风俗的国家都将划归汉朝版图,天子的威德将传遍四海。因此,汉武帝欣然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命令张骞从蜀郡、犍为派王然于等人作为使者,分别由冉、徙及邛、间四路向身毒国进发。各路使者都分别走了大约一二千里以后,北路被阻隔在氐、莋,南路被阻隔在昆明附近。昆明一带当时没有君主,是盗贼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动不动就劫杀汉朝使者,所以始终没有人能够从这里经过。此次汉朝使者为了找寻通往身毒国的道路,这才第一次去到滇国,滇王当羌问汉朝使者道:“汉朝与我国相比,谁更大?”后来夜郎王也向汉朝使者提出相同的问题。因为那里交通十分闭塞,他们都各自雄踞一方称王称霸,根本不知道汉朝的广大。后来使者回到汉朝后,便再三强调滇国是个大国,很有必要争取到它的归顺,这样就重新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于是开始重新经营起西南的蛮夷之地。

浑邪王自从投降了汉朝以后,汉军将匈奴势力一直驱赶到大漠以北,从盐泽往东,不再有匈奴的踪迹了,于是前往西域的道路畅通无阻了。因此张骞建议道:“乌孙王昆莫原本是匈奴的藩国,后来军事实力逐渐强大之后,不愿意再归附匈奴,匈奴于是就派兵前去征服,但未能取胜,于是只好自己转移到了远离它的地方。现在匈奴单于刚刚遭受我朝的重创,而以前浑邪王的辖地又空旷无人,蛮夷之族的习俗是依恋故地,但又贪图汉朝的财物,如今果真能用丰厚的财物拉拢乌孙国,吸引他们东迁,居住在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好与我朝结为兄弟之国,他们肯定会听从我朝的调遣,这样一来就等于斩断了匈奴的右臂。如果与乌孙国结盟,那么它西面的大夏等国也都能很容易地招来成为我朝的藩属。”汉武帝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随即任命张骞为中郎将,带领三百多号人,人手两匹马,以及数以万计的牛羊和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绢帛等;并有多人为手持汉朝符节的副使,沿途如果遇到通往别国的道路,随即委派一个副使前往。

※原文

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到,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西域凡三十六国,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合流东注盐泽。盐泽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循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循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故皆役属匈奴,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天子得宛汗血马,爱之,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其后益习而衰少焉。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译文

张骞一行抵达乌孙后,乌孙王昆莫虽然接见了他,但态度却十分傲慢,礼数也多有不周。张骞直接转达了汉武帝的谕旨说:“如果乌孙能够向东返回到故土居住,那么我们大汉将把公主许配给国王做夫人,汉朝和乌孙从此结为兄弟之邦,共同抵抗匈奴,你们匈奴就不可能不败落。”可是,乌孙因为自己距离汉朝太远,不知道汉朝的大小,况且一直以来是匈奴的藩属,距离匈奴很近,因此朝中的大臣全都对匈奴敬畏有加,不愿意向东搬迁。所以张骞在乌孙停留了很长时间,却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因此分别向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附近各国派出副使进行联络。乌孙派翻译、向导送张骞等人回国,并派数十人、数十匹马随张骞一道来汉朝行答谢之礼,汉朝廷乘机让他们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当年,张骞回到长安后,汉武帝升任他为大行。又过了一年多,张骞所派出的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大多数也都与该国的使臣一同回到长安,从此,西域各国就开始了和汉朝的友好往来。

西域地区总共有三十六个国家,南北有大山,中部有河流,东西绵延六千余里,南北纵横千余里,东边和汉朝的玉门、阳关接壤,西部一直延伸到葱岭。中部的河流有两个源头,一个源自葱岭,一个源自于阗,汇合后便注入了盐泽。盐泽距离玉门、阳关有三百多里。从玉门、阳关通往西域一共有两条道路:从鄯善依傍着南山北麓向前行,顺着河流往西便来到了莎车,这就是南道;从南道向西翻越葱岭,就来到了大月氏、安息,再从车师前王廷循着北山沿河流向西到疏勒,这就是北道;从北道向西翻越葱岭,就来到了大宛、康居、奄蔡。从前,西域各国都归匈奴统治。匈奴西边的日逐王设置僮仆都尉,让他统领西域各国,常年居住在焉耆、危须、尉黎一带,向西域各国征收赋税,并趁机掠取各国的财宝。

乌孙王既然不愿意向东返回故地,汉朝便在浑邪王的旧辖地设置了酒泉郡,逐步迁徙内地的百姓来充实这一地区。后来,又从酒泉郡划分出部分地区设置了武威郡,以此来阻断匈奴与羌人部落的联络通道。

汉武帝得到大宛出产的汗血马,甚是喜爱,给它取名为“天马”,去大宛求汗血马的使者络绎不绝。出使西域各国的汉朝使者团,多的一行有数百人,少的一行也有一百多人,他们所带回的物品也都和当初张骞出使时的大致相当,到后来随着人们对西域情况的日益熟悉,使者的人数以及所携带的物品也逐渐减少。大约在一年当中,汉朝出使西域各国的使者,多的时候有十几批,少的时候也有五六批;其间路远的要八九年,较近的也需要数年才能返回。

※评析

张骞出使西域,把西域纳入西汉的版图,这为各民族的大融合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若干年后,西方人就是顺着这条路,把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运到了西方各国。因此,西方国家第一次知道东方的富足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