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
何秉孟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的政治报告紧紧把握住“时代阶段性本质”这个牵涉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在系统总结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五年来我国各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果断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阶段性转换和我国社会相应发生阶段性跨越的判断;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所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涵义:其一就是为人民谋福利,一切从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要出发;其二就是不忘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就其本质而言,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这两者归根结底是一致的。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反复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既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又作为我们党的基本方略予以强调,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
一、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扭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这个中心工作,将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作为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
我们将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作为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住了“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因此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我们知道,“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命题或理念,是20世纪中期成型并逐步于七八十年代被确立为联合国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原则的。其直接背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几次石油危机。所以,“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命题或理念的成型和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是人类反思以往通过高消耗、高污染来谋求所谓发展这样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或传统的“现代化路径”的成果,是对传统发展模式、传统“现代化路径”的一次革命。所谓现代化,是指从不发达社会向发达社会迈进的渐进过程。从根本上说,现代化的动力是科技革命,由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自18世纪中叶在英国发生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又先后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即: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磁学、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20世纪中叶以原子能理论、原子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问世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在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至今已持续了两个半世纪。分析四次科技革命和两个半世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我们会发现,由于科技革命的内容不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也不相同。比如,前三次科技革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与动力、能源有关。因此,这三次科技革命,均直接或主要作用于第二产业领域,是通过能源、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工业化,提升工业化的程度。也就是说,工业化、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是前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容。这种传统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在使人类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人们的生活品质留下巨大隐患。这200余年的工业化以及工业化程度的提升、现代化的推进,是靠能源、动力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和高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实现的,使人类的生态环境、能源及动力等资源的永续开发陷入空前危机。20世纪70年代发生、当前仍在持续加深的石油危机,以及近几十年来全球性的气温升高、环境污染等,向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现代化路径发出了警告。就在人类生存、发展面临巨大危机的背景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动的人类现代化进程同前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现代化进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各种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提升工业化程度、实现经济增长,而是通过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装备第一、第二产业,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精密配置,实现自然资源的少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支撑;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长期缺乏可贸易性的服务实现了贸易区域化乃至国际化,推动以服务型为主的第三产业空前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经济的产业领域。以服务型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巨大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我们还必须看到,发端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目前仍具方兴未艾之势,正在向前蓬勃发展。其突出特点是信息化与髙端制造相结合,形成所谓“智能制造”。这种智能化与信息化的结合,创造出了众多的新产品乃至新服务,进而还将催生岀更多的新行业,既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新需求,又为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开辟无限广阔的、令人神往的未来。因此,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是第四次科技革命赋予当代的“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极其重要的内涵。可以这样说,在当代,所谓“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是GDP的增长、经济的现代化,还有社会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等。没有社会现代化,没有以人的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为主要内涵的人的全面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现代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作为“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住了“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真谛,是“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做好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大文章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具有历史和逻辑的内在统一性,但并不是说或者意味着,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在这里,国家制度的安排、国家政府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比如,美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的启动比我们要早几百年,其科学技术不可谓不发达,前述近现代史上的几次科技革命,尤其是方兴未艾的“智能化+信息化”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就是首先在美欧兴起的;“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发展理念也是首先由美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界、思想界提出并倡导的。但近几十年来,美欧诸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了吗?似乎不能做出这一结论。远的历史事实且不说,以近十来年的美国现实为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8—2015年广大劳动民众失业率高企,年均高达7.56%;不仅大批普通劳苦大众失业,而且工资下降,不少劳动者家庭只能靠借贷为生,导致美国家庭债务攀升,在2008—2014年期间,美国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比率高达130.18%,大多数普通民众家庭已经事实上处于破产状态;与普通民众民不聊生相对应的是,资产大亨们却利用金融、经济危机横征暴敛,大发横财:占人口总数1%的最富有的阶层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9%上升至近年的20%,致使1%最富家庭占有全国家庭净资产的1/3,占人口总数9%的较富有的家庭又占了1/3。两者合计,占人口总数10%的最富和较富家庭占有了近70%的美国全国家庭净资产!不仅如此,美国政府债务高企,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1.8%上升至2016年的106.1%,使整个美国事实上处于破产。为缓解国家债务风险,美国政府不但不想方设法去拯救因金融经济危机而陷入水深火热的贫困百姓,反而向贫困百姓去转嫁政府债务危机,大幅削减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支出。代表金融、石油、军工大资本利益的共和党特朗普总统上台伊始,便迫不及待地推出“医保议案”,力图废除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党总统奥巴马的意在扩大医保覆盖面、将占美国人口总数15%的处于最底层的约4000万人纳入医保体系的《平价医疗法案》,把几千万最底层的平民重新抛入无医疗保障的悲惨深渊。其原因就在于: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所有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资本增值,就是生产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或“绝对规律”。在这一基本经济规律、“绝对规律”的支配之下,资本“守门人”不可能损害资本利益去满足99%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与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或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其基本经济规律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所具有的历史和逻辑的内在统一性,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或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才有可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