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5移动Web开发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移动互联网Web技术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5G时代的到来和各种应用的推出,互联网已从桌面PC走向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融合的速度逐渐加快。移动互联网让人们在上下班途中、外出旅行、等候及户外休闲娱乐时均能便捷地享受互联网服务,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层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最大的不同是随时随地和充分个性化。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方便地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通信。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容、应用的个性化。互联网内容和应用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交网络服务、博客(Blog)、聚合内容(RSS)、Widget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2001年秋,互联网公司泡沫破灭是互联网的一个转折点,但互联网先驱O'Reilly公司副总裁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注意到,互联网此时更重要,新的应用程序和网站开始规律性地涌现,幸存的互联网公司有着共同特征。为区别于之前的互联网,Web 2.0由此诞生。Web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

用户使用通用的Web浏览器,通过接入网络(网站的接入则是互联网)连接到Web服务器。用户发出请求,服务器根据请求的URL地址连接,找到对应的网页文件并发送给用户,两者对话的“官方语言”是HTTP。网页文件是用文本描述的,为HTML/XML格式,在用户浏览器中的解释器把这些文本描述的页面恢复成图文并茂、有声有影的可视页面。

图1-1 Web系统结构示意图

Web 2.0这一概念是在2004年由O'Reilly Mdeia公司和Media Live国际公司举办的首届Web 2.0会后得到普及的。由于受数字2.0的影响,该术语曾成为争论的主题。数字2.0并不是指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一个新版本,而是Web软件开发者和Web用户应当采用的新方法。Web 2.0意味着Web站点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应用模式,是一系列技术的提升。

1. Web2.0产生的背景

Web2.0产生的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互联网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全球的网民数量与日俱增,根据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为6.88亿,同1997年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网民人数是当初的1109.68倍。当网民数量急剧增加时,互联网的使用就从原来的少数人使用的工具,变成了大众集体参与的工具,即量变引发质变。随着Web 2.0的出现又使网民数量进一步增加。

2)互联网用户的需求逐步增加,并呈现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需求不同的个性化现象。当用户的性别、年龄或职业等基础情况不同时,对互联网使用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需要互联网可以适应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

3)各种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Web 2.0相互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博客、RSS、XML、SNS等技术实现了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流与传播,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社交网络。

目前对Web 2.0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组织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关于Web 2.0的定义及其解释。Web 2.0概念的提出者Tim认为:“Web 2.0是有效利用消费者的自助服务和算法上的数据管理,便能够将触角延伸至整个互联网,延伸至各个边缘而不仅仅是中心,延伸至长尾而不仅仅是头部”。IBM的社区网络分析师Dario认为Web 2.0是一个架构在知识上的环境,人与人之间交互而产生的内容,经由服务向导的架构中的程序,在这个环境被发布、管理和使用。

2. Web 2.0的特点

Web 2.0是在Web 1.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模式与特点等多方面两者都存在不同。例如在页面风格方面,Web 1.0的结构相对负杂,页面比较繁冗,而Web 2.0的页面非常简洁,风格流畅;在个性化程度方面,Web 1.0是大众化的,而Web 2.0是突显自我的,个性化非常强;在用户体验方面,Web 1.0的参与度很低,用户是被动接受的,而Web 2.0是以互动的形式让用户高度参与和接受的;在内容创建和开发方面,Web 1.0是由专业的网站开发者进行开发和管理,而Web 2.0可以由任何对其感兴趣的人进行开发和管理。

通过以上的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Web 2.0的显著特点就是开放、自由和合作。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Web 2.0的特点:

1)从大众分类方面。由用户个人对信息进行自由分类,分类标签是公开共享的,而且允许用户集体进行分类和查找信息。

2)从丰富的用户体验方面。Web内容更具动态性,能够及时响应用户的输入信息。

3)从用户的参与性方面。去除了中心化,互联网成为了一个信息发布、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任何用户都可以在其上进行信息的浏览、发布和评论。

4)从信息的组成和协同方面。Web 2.0的服务是面向需求的,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发布。在信息的组织上采用的是自组织系统创作,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集体的力量。

5)从集成性方面。把分散的、独立的开发者们开发的自治系统和网站进行汇集和聚合。

3. Web 2.0的主要应用

Web 2.0模式和理念的实现是由多种技术作为支撑的,而且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已有的技术也会快速更新。

Web 2.0的主要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Blog(博客)

Blog最初的名字为“Weblog”,后来被缩写为“Blog”。Blog是一种由个人或群体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内容的网页;一般情况下,博客内容根据发表时间的倒序形式排列。Blog是一种典型的Web2.0模式,体现了用户的个性化。

(2)Wiki(维基)

Wiki是一种采用“多人协作”模式的超文本写作系统。它是一种使用者不需要知道HTML,但仍然能编辑出具有许多HTML特征的网页的网站。1995年坎宁安设计了第一个Wiki,其意图是建立一个协作式的超文本数据库,方便社群交流。

(3)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SS,即简易信息聚合,起源于网景公司的推(Push)技术,是一种描述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XML应用。RSS搭建了信息即时传播平台,使每个用户都成为潜在的信息提供者。

(4)网摘

网摘,即社会化书签,是一种收藏、分类、排序、分享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方式。使用它存储网址和相关信息列表,使用标签(Tag)对网址进行索引,使网址资源有序分类,使网址及相关信息的社会性分享成为可能,在分享的人为参与的过程中网址的价值被评估,通过群体的参与使人们挖掘有效信息的成本得到控制,通过知识分类机制使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更容易彼此分享信息和进行交流,网摘站点还呈现出社团聚集的现象。

(5)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SN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主要作用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爱好和互动的用户创建一种在线社区,将这部分用户聚集到一个小组内。这一服务往往是基于互联网,并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工具。SNS为用户的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较为知名的社会网络站点包括Facebook、Twitter、豆瓣、人人网等。

(6)P2P(Peer to Peer)

P2P,即对等网络,通过直接交换来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在应用层形成的网络称为对等网络。在P2P网络环境中,成千上万台彼此连接的计算机都处于对等的地位,整个网络一般不依赖专用的集中服务器。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既能充当网络服务的请求者,又对其他计算机的请求做出响应,提供资源和服务。

(7)IM(Instant Messaging)

IM(即时通信)是一种允许用户在互联网上进行私人实时通信的系统服务,即传递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信息流。目前常用的即时通信软件包括QQ、MSN Messenger、微信等。

4. Web 2.0的主要技术

Web 2.0的各种应用涉及到很多技术,其中最核心的技术包括XML和AJAX。

1)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是一种用于标记电子文件使其具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它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允许用户对自己的标记语言进行定义;适合万维网传输,提供统一的方法来描述和交换独立于应用程序或供应商的结构化数据。

2)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 XML)并不是一种新的技术,而是几种己经在各自领域运用效果良好的技术的结合。

随着Web 2.0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习惯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的应用与服务,同时将自己的数据在网络上共享与保存。个人计算机渐渐不再是为用户提供应用、保存用户数据的中心,它蜕变成为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