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杨绛:世间最“全”的女子不过如此!
但凡读了几本书的,莫不喜爱才女。而才女又未必都是性格姣好、容貌美艳的。就是有了这几个方面的优点,她也未必有着向善之心和甘于平淡的品质,更别说在学问上有超过甚多男子的成就。
这样一提,很快就想到了民国,那是一个大师纷纭,才女辈出的时代。有张爱玲、苏雪林、陆小曼……凌叔华、冰心、林徽因等一系列文字书画、笔墨诗词样样精通,甚至容貌上也算国色天香的奇女子。可是若从百年之后的影响力来看,纵然她们当日各领风骚,争妍斗艳,也终不能与一人相论。那便是杨绛。杨绛能超越林徽因等人的“才女”称号,而被称之为“先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妨从她的百年人生中细细品味,或许能得到一点儿艺术与生活的启发!
拒绝早恋,读书乃人生第一大乐事
张爱玲等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一开始就深陷爱情不能自拔,最终将自己层层包裹于迷雾之中,难以再看透世事。而杨绛就不同了。她在21岁之前根本没谈过恋爱,直到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从此开始了一段旷世奇缘。那么在遇到钱钟书之前岁月,那个还叫杨季康的女孩子在干嘛呢?答曰:学习。
杨季康的父亲杨荫杭,不仅是律师,还是一位学者,他对小女儿阿季的影响是身体力行的。父亲喜欢读书,他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还经常将一些好看的借给阿季。可是,如果她一个星期不读,那本书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对阿季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一直积极地看父亲给她的书。
一天,父亲将季康问:“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样?”
“不好过。”季康说。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过了。”
父亲笑道:“我也这样。”
此外,父亲不仅鼓励读书,还教授她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态度。他常对季康说,他以前班上有个同学,各科都考一百分,但却是个低能。而对于孩子兴趣,他一直十分尊重和支持,并不要求她们非要做什么。季康于东吴大学上了一年,学校要进行分科了,她为了选择百般煎熬。她的老师说她适合理科,但她自己心底里却喜欢文学。回家请教父亲,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父亲的这番高论,今天读来仍令人叹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杨季康选择了文科,之后整天泡在图书馆里,阅书无数。后来,因为她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院。而就在那个才子才女竞相涌现的大花园里,古月堂前,她遇见了人生的另一半。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两人如星辰相互吸引,终于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所以,杨季康的爱情应证了一句话:当你让自己变到最好,你就值得拥有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爱情也是一样。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上天注定的姻缘,一开始就那么浪漫。诚如宝黛初会荣庆堂,杨季康与钱钟书也从第一瞥开始,就结下了剪不断的缘分。季康描述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而钱钟书却说: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果然,今世姻缘,前世注定。两人一见钟情。钱钟书说:“我未尝订婚”。杨季康也说:“我和费孝通也并非男女朋友。”
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就算你不在乎天下人怎么看你,可是总有一人,你会在意她怎么想?那便是你所系之人。
钱钟书将季康描画得惟妙惟肖,不仅面洁如雪,色润如花,清新脱俗,蔷灌醍醐。而且比较腼腆,就连老师也说她“娴静得让人喜欢靠近”。那时追她的人据说有孔门贤者“七十二”之多。不过她偏偏顺应上天安排,选择了自己命中注定的钱钟书。在经过一番短暂的别离后,两人之间的爱情更加如火似荼。1933年暑假,杨季康和钱钟书在两家父母的主持下于苏州订婚。从此,季康多了一个新身份,那就是钱钟书的未婚妻。
1935年,钱钟书参加留英考试,并被成功录取。拿到通知书后,他告诉季康,希望她能陪自己一起出国。无奈季康所在的外语部不输送留学生。为了照顾他的日常起居,陪他一起学习,季康决定自费出国。盛夏,他们在杨家的大院内举行了婚礼,从此夫去妇随,形影不离。这就有点像《家》里面的觉民和琴吧?!
因为天气炎热,钱钟书的白衬衫衣领被浸得黄蜡蜡的,后来季康说:“《围城》里面那位结婚穿黑色礼服的新郎曹元朗,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不是别人,正是锺书自己。”究竟是多么深的情,才会在打趣儿里也透着爱呢?
赌书消得泼茶香,最是寻常
在牛津的日子里,他们每天除了去各种地方“探险”,就是待在屋子里安安静静地读书。每日晚间,还要比谁读的多。真是将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后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杨季康还学着做饭,完全忘却了以前小姐的身份。而且,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一生中有多少东西都是自学来的?!包括后来在丈夫不能进食时给他做的瘦肉泥、鱼肉泥。钱钟书不会修电器,她来修;钱钟书不会用煤气灶,她来烧;钱钟书将墨水打翻在桌布上,她来洗。如果没有她,这个大才子的生活会是怎么样呢?
杨季康细心照料丈夫的日常,而钱钟书则为家庭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他写给妻子的情书多得数不清,已然超过了普希金。无论是二人出去游玩,或者是短暂的分别,抑或是下乡改造,各自处于艰难之中。他总能苦中作乐,带给妻子不一样的幽默感。他的幽默,被称为“钱氏幽默”,一般人非才情智慧俱佳,自是学不来的。
朋友们都说钱钟书有很强的“誉妻癖”。季康问:“你誉了吗?”钱钟书说誉了,而且又当着她的面说:“你才情高邈,温柔贤淑,真是世间难寻的伴侣……你的散文是真的好,没人能学;按理我应该妒忌你,可我却最欣赏你。”季康忍不住笑了,让他别“吹”了。后来他又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一语令人歌叹。因为,他的确做到了一生只爱一人。
蜕变“杨绛”,大师留名
世上的女子除了羡慕杨季康烂漫旖旎的爱情外,更无一不佩服她的才学造诣。钱钟书说她是“世间最才的女”,这点并不夸张。
民国大师们普遍具有的一项“本事”就是:精通多国语言。最厉害的能掌握二十多种。这在语言学上的天赋可想而知。同样,杨季康也在语言上也有很高的天赋,她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自学西班牙文,随后翻译《唐•吉诃德》,其实力可见一斑。此外,她还精通英语、法语,鼓励年轻人多去学一门外语,这对学术研究很有帮助。
1943年春天,季康的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上演,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时在宣传片上,她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杨绛”。于是,这个深情缱绻的名字就伴随了她后来的魅力一生。除了亲人,大家都爱以此称她。在此之后,她又创作了《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喜剧,取得了很大反响。甚至到她100岁再看时,仍然为之感慨。
杨绛一生只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即《洗澡》,到了89岁时,她还用两年时间完成了纪事散文集《我们仨》。这部作品的名字还是女儿钱瑗取的呢。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还想艰难地多写几个字,可惜最终还是没逃出病魔的毒爪。在她去世之时,《我们仨》已列出了大纲。三年后,这位老母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带着追溯的心情,开始写这部书。因为写作就是与逝去的人和事相遇,所以这次写作对于杨绛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宽慰呢?
两年后,《我们仨》出版,并且很快成了畅销书。它究竟告诉人们什么呢?也许就如她所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悲喜交加便是人的一生,婴儿落地,有人哭有人笑,由此便知道这一生注定不好走。
人淡如菊,真隐士也
《红楼梦》里有一次“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诸钗都掷了不同的花名签,譬如林妹妹的“芙蓉”,宝姐姐的“牡丹”,探春的“红杏”,李纨的“老梅”……无一不与她们性格命运息息相关。那么仅从性情上讲,杨绛应是什么花呢?答曰:菊花。
她曾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并对其中一段情有独钟:“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仿佛变成了她一生命运的写照。尽管这当中有爱情,但就她的人格理想来说,丝毫没有变化。
晚年的杨绛,独身一人住在BJ三里河的小区里,她的房屋很朴素,生活也很简单。除了整理一下钱钟书的遗稿,翻看书,仰望天,似乎也做不了什么了。那些日子,她每晚写作到一点半才睡,睡梦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将她唤醒。这并不是寂寞,而是平淡到极点的写照。
2016年5月25日凌晨,在无比平淡的幸福中,杨绛走完了如菊的一生。
“淡极始知花更艳。”平淡到了极点,却显得更加得绚烂迷人。她一生都在逃离喧嚣,专于学术,因此称得上大师。不慕名利,心净若泉,当得起“先生”二字。
见证过世上的悲惨、残忍、不公,却始终泰然伫立,经历了人生的富贵、功名、利禄,还依然淡泊宁静,这就是杨绛。她如一泓水,清净、无为、高洁,又像深山里的一株兰,自由自在、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