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前些年,国内曾流行将出国留学唤作“镀金”——那是指出国之后还要回来的,若是不再回来,便叫作“淘金”,犹如当年美国人到西部去一样(Gold Rush)。现在想来,之所以人们总愿意把出国读书与“金子”联系起来,无非是因为它能够为投资教育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我想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家会捧起手中这本《去美国读本科》小册子的原因。
大家不妨坐下来更仔细地想想,这丰厚的回报究竟包括了什么?
“是挺不错的收入吗?”
是的,这的确是一种回报,但这个说法恐怕不讨人喜欢。尽管留洋的“海归”(或海龟)们回国后,大抵都可以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但不出国似乎也可能获得良好的挣钱机会。更何况,“挣钱”这等事情,的确不适合作为出国奋斗的目标——至少不能是最主要的目标。谁叫咱是有品位的知识分子呢?就算果真如此,矜持的我们也会不好意思直接这样说出来。
“是良好的科学知识吗?”
这个回答倒是“堂而皇之”,大家大可以表达自己对国内大学教育制度及科研水平的不满意,而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科研水平的确不凡,留洋自然可以学习到更多更深邃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请允许我们对自己把话问得更直接些:“出国真的是因为热爱科学文化知识吗?”承认吧,大部分同学对所谓的科学知识并没有特别地热衷——即便是高中物理等科目考试分数很高的同学,也该问问自己:“是热爱物理这个学科本身,还是热爱由于物理考试得高分而带来的同学们、家长们甚至老师们的簇拥?”
另外一个简单却很值得提及的事实是,无论国内国外,很大一部分人最终所投身的事业,都与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不怎么相关。我自己便是一个糟糕的范例:念一个叫作农业经济学的专业到了博士,却开办了一家留学咨询公司。
好了,我相信大家已经开始等着要看,我究竟还要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尽管以上的两条都是可能的“回报”,但我却认定还有另外一条可能听起来颇为奇怪的回报。
“我们读大学,无非是为了见到那些以后要和我们生活在一个‘阶级’的朋友而已。”
请原谅我用“阶级”这样的带有“革命”色彩的怪异词汇,但在这里不具有政治含义。事实上,人们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分出了“阶级”,而“考大学”便是一个重要的“翻盘”的机会。如果优秀的你最终去了顶级的学校,就能有机会与其他一样优秀的同学一起成长。这时的圈子,几乎已经铺垫了自己一生的路。听过这个说法吗?计算一个人的价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取他生活圈子中朋友价值的平均值。与优秀的人扎堆可能是最快捷的成功方式了(显然,美国的学校中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当然了,大家也的确可以列举出一些没有读过好大学,却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但如果能够了解一些概率论的知识,就能知道我想说些什么了。
以上三条,当然没有包含所有出国读书可能带来的好处。其实以我的智商也的确难以穷举。
对于急于实现人生理想的你来说,出国留学也许不是唯一选择,但可能是最佳选择。
这本唤作《去美国读本科》的书,将为想要出国读书、正在奋力拼搏的学子提供帮助,希望它能够带来详尽的乃至手把手的指导,告诉大家身处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最好做什么。
我并不期待大家在看完(或仅仅是翻完)本书之后觉得出国是个简单的事情。与此相反,你可能会觉得痛苦极了,要做的事情太多,只恨自己没有长出三头六臂。不但要对付学校的功课,还需要对付包括TOEFL,SAT在内的诸多考试。若是想要去名校,SAT2甚至AP考试都得抓紧。我的无数老弟老妹们白天上课,晚上挑灯夜战托福、赛达,通宵达旦,几近无眠。说得夸张一些,现在的高中生出国,拼的不是“智力”而是“体力”。可是,这没有办法,我甚至不觉得大家应该有任何一丁点儿的抱怨。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选的,因为那个大学是自己的理想,是自己的梦!
当我在新东方教书的时候,我时常对着面前四五百名学生,说起一首最讨厌的诗歌,每当我了无斗志的时候,便会翻阅。此刻诵读,与君共勉: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
这是一首著名的、由Samuel Ullman先生写的名为《青春》的诗。而毫无美感的我讨厌这首诗,不是因为它没有韵律,也不是因为用词不雅,而只是因为它的第一句话“青春不是年华——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当我得知Samuel Ullman写这首诗是在已年过半百、毫无青春之时,我无语。
青春就是年华,青春就是桃面、丹唇、柔膝,青春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挥霍,挥霍到所有我们想要挥霍的地方。而现在我们怀着一颗炽热的心,一颗年轻而想要获得成功的心。我们若不行动,会不会在年过半百之后,孤独地躲在角落里,只能失落地独自吟唱一首所谓“青春不是年华”的诗歌?
—激动过后华丽的分割线—
去年,我那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录取的老弟在成功申请之后,周游了一下祖国。马上就要展翅飞翔了,总要到处看看。路过江西,正赶上休假中的我。我们哥俩躺在乡下的破院子里的露天竹椅上,抬头可以看到满天星星,还有一瓶冰啤酒,生活真美好。
希望以后,能与你喝一杯。
胡言乱语一通,是为序。
你的
文勇
于人大品园3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