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2011~2015年中国客观福祉总体走势
依据本次调整完善后的中国居民客观福祉指标体系,可以分别得到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中国客观福祉评价指数(见图1)。从图1和表2可以看出:2011~2015年中国客观福祉有明显的提升,评价得分从2011年的0.3398提升到2015年的0.4112,增幅为21.01%。相较于2006~2010年42%的增幅,2011~2015年中国客观福祉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图1 2006~2015年中国客观福祉评价指数
对五个具体领域的分析显示(见表3),五年间除环境福祉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表现有所不同:社会福祉增幅最大,为34.09%;经济福祉、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文化福祉增幅稳步提升;环境福祉则是在经历了明显下降后,有小幅回升。
表2 2011~2015年中国客观福祉评价得分
表3 2011~2015年中国客观福祉评价指数
社会福祉的评价维度包括保障救济、社会互助和福利性服务三个方面,共9个指标。表4是社会福祉评价2011~2015年各指标指数走势。与上个五年人均社会捐赠款数的显著带动效应不同,2011~2015年对社会福祉增长带动最大的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五年间指数翻了一番多。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称“规划”),以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优化社区服务内容、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和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等为建设目标,指导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体现共享互助的理念,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城乡社区服务机构27.4万个[5],比2010年增长79%,从实际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投入,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社区服务”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城镇每万人公共厕所数则出现了小幅的下降,这一结果反映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速度未能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匹配(2011年年末,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2015年进一步提高到56.1%[6]),而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在“十二五”期间虽然有一定增长,但未能如期达到“规划”预期的90%的目标,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投入,积极应对城市棚户区改造、城乡接合部改造等难度逐年加大的现实,同时通过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逐步推动“开放式小区”建设等措施,开源与节流并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保障服务水平。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2006~2010年我国数度面临重大自然灾害,人均社会捐赠款数增长幅度较大,而2011~2015年趋于平稳,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2011年轰动全国的“郭美美事件”,对中国慈善互助体系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慈善互助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捐赠基金的使用管理和信息公开,重塑公信力,进一步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互助,逐步推动慈善捐赠常态化、体系化。
表4 2011~2015年中国社会福祉各指标指数
经济福祉的评价维度包括收入、消费和劳动就业三个方面,共8个指标。2011~2015年中国经济福祉次于社会福祉,增长了26.75%,与上个五年的增幅类似,稳中有升。其中居民人均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带动最显著(见表5)。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4581.91元增加到22514.43元[7],呈持续增长趋势。而随着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基尼系数比2006~2010年有所改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调整以及养老“双轨制”的取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效果逐步显现,下一阶段应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表5 2011~2015年中国经济福祉各指标指数
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的评价维度包括健康质量和基本生存质量两个方面,共8个指标。表6显示了2011~2015年我国居民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各评价指标的指数走势,可以发现,千人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与万车车祸死亡率这两个体现交通出行质量的指标指数变化明显。“十二五”期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占世界60%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2万公里,居民交通出行舒适度和安全性持续提升[8]。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虽然中国千人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00辆,增长迅速,但与欧美国家(美国千人民用载客汽车拥有量超过800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各地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未伴随着居民车辆拥有量的增加而改善,道路拥堵的经常性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基本生存福祉的提升。“十二五”期间,中国不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使得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表6 2011~2015年中国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各指标指数
文化福祉的评价维度包括教育水平和文化休闲资源两个方面,共7个指标。2011~2015年,中国居民文化福祉指数提升了18.40%,与2006~2010年23.84%的增幅相比,有所放缓。其中万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和人均文化事业费增幅较大(见表7)。“十二五”期间,随着4G网络的建设、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网络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提升居民福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2015年成人识字率有所下降。成人识字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教育普及的程度,与国民义务教育的实施等有着密切关联。2011年,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15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中国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得到有效巩固。[9]然而在网络日益普及、电子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如何提升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的阅读兴趣,防范阅读和书写能力退步,政府和社会应加以关注。
环境福祉的评价维度包括资源与环境和环境污染及治理两个方面,共8个指标。“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福祉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其中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这两个与大气质量紧密关联的监测指标指数下降明显(见表8)。与五年间居民的主观感受较为一致,这一改变反映了一段时间内我国相当部分地区空气质量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环境福祉在一些方面的提升,其中工业废水排放处理率提升了近1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1%。总体而言,我国居民环境福祉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在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仍需进一步强化。
表7 2011~2015年中国文化福祉各指标指数
表8 2011~2015年中国环境福祉各指标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