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应试中的大局观
有一件事情是很多人整个高中阶段都没能真正想透彻的,那就是一张卷子几乎是没法得满分的。想要拿到高分不需要我们会做每一道题,甚至某些难题完全不会也可以,并不存在一种“这道题的分数必须要拿到”的说法,没有哪道题是非做不可的。
(1)简单的比较
作文45分和作文50分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天差地别的(全国卷作文满分为60分),但是从总分的角度看,这5分和数学一道选择题的5分并没有任何区别。对我们来说,作文想要从一个接近平均分的45分提升到算是高分作文的50分,需要付出的努力非常大。而练熟一个自己经常犯错的数学题型(比如解析几何的选择题)的困难程度,绝对要小于作文提升这5分的难度。同理,英语作文的几分之差、数学压轴题的最后一问做不出来所失去的那几分,放在个人失去的总分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很多时候值得我们发愁的不应该是那些华而不实的“硬骨头”,而应该是更多来自其他方面的问题。这并不是告诉大家不要去争取这些分数,而是提醒大家明白主次。
(2)考试时的取舍
平时训练时可以尽情地给自己加难度,比如限制时间、限制方法,再比如看到难题也要努力啃下来。但考试的时候目标是拿到更高的分数,那么选择题可以使用排除法,填空题可以半猜半算获得答案,碰到难题也不一定要死磕,或许用省出来的时间检查会更加有收获。如果一道题的难点在于计算和过程分析,那可以试着多投入些时间,耐心攻克一下。但如果难点在于找寻巧妙的思路,那在一番尝试无果后就大可以放弃,安心去做其他的题。
(3)考虑边际效应
饥饿的人吃到的第四个包子远不及第一个包子更美味,想要把分数从80分提升到100分所要付出的努力远大于从60分到80分。随着分数的提升,我们需要在一科中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之前差不多的效果。提分的最优策略应该是直面弱势学科,在最容易看见收益的地方耕耘。这和我们提到的“品牌意识”似乎有些矛盾,但事实上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在于对程度的把握。目标不同的同学需要突破的瓶颈是不一样的,比如有志于凭借高考进入顶尖大学的同学,英语、数学的140分是一个迟早要面对的“坎”(不同地区或许有差异)。如果你不愿意上这个线,那其他的科目就要承担更大的压力,最后算起来还是得不偿失。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普通通、没有哪一个科目算得上是“天资卓越”的同学,终究还是要靠所有学科一起发力才能获得理想的分数。仔细想想,自己所有的学科是否“水平相当”,对轻重缓急的分配是否真的合理。
“提升总分”的策略
一直以来,小C的语文、英语都属于尚可的范畴,而数学、物理则是一塌糊涂。小C“提升总分”的方案是这样的:每天抽出时间来背背英语和语文的知识点,但是不过分费心。牺牲一部分相对不重要的作业时间,开始按照板块复习物理题目,从受力分析,到能量与功,再到万有引力与航天,每一个阶段稳扎稳打地复习。选择题的正确率和基础中档大题的得分率在一个月内迅速提升。那之后,他没有选择继续花费时间在物理上,转而投身数学专项学习。这样的决策让他的总分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并为下一轮“分数提升”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