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干部管理方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1 以全球化的视野选拔干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早就已经超越了国界,从国内市场的小打小闹,逐渐演变成了国际市场的真刀真枪。为了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国际化、职业化人才的引进,以及自身干部队伍全球化视野的培养,也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作为国内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企业之一,华为对于干部的全球化视野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干部的国际化。在2005年第009号《EMT纪要》中,华为曾经提到:“干部队伍建设是将来的瓶颈,可以从国外调有两年经验的回来当用服、销售的机关干部,中高层干部全部要国际化,这样用两年时间可以实现用服、销售、财经干部国际化。”2007年,华为还明确提出了“注重公司海外办事处在当地的招聘”的要求,在干部岗位会任用本地区员工,以帮助公司实现在当地业务和管理的落地,更好地向客户传递华为的价值观,向客户传递价值。2016年6月3日,任正非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再次表示,近期华为在美国招聘优秀中国留学生(财务)、全部都要求去非洲,去艰苦地区,华为的口号是“先学会管理世界,再学会管理公司”。

除了注重海外办事处干部的本地化外,在国内,外籍干部的培养也得到了很高的重视,这是提升总部机关国际化水平,使公司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为了实现总部机关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华为公司将英语定为了平台语言,使总部对外输出英语化,扫清外籍干部上岗的障碍。

【辅助阅读】华为服销体系“掺沙子”行动

为了减少跨文化、跨语言、跨地域的障碍,华为的服销体系从2007年8月开始推行了“掺沙子”行动,为优秀的本地骨干提供培训,同时也提升总部机关的英文能力。

在“掺沙子”行动中,海外代表处推选优秀的本地员工到中国进行项目实践和培训,由总部机关的干部主管或业务骨干担任导师,对其进行指导、交流和答疑解惑。实践期在2~6个月不等,结束后还会组织正式的培训答辩检验“沙子”们的学习成果,由导师给出评价意见,指出优点、不足以及改进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掺沙子”行动,本地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司的价值观,拓宽视角,甚至是积累起“人脉”,对以后出任管理层有很大的帮助,而总部机关的员工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更加了解一线经验,拓宽了思维,也使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战场上将领的视野有多开阔,决定着一个军队能够杀死多少敌人,拯救多少队友。与带兵打仗一样,商场上干部的视野有多开阔,决定着事业能够发展到多高,企业能够走到多远。华为能够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就离不开任正非这样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者。

2007年初,IBM公司CEO彭明盛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寄信人的署名是:华为任正非。任正非在信中直言,希望IBM公司能够帮助华为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当然,华为不介意为借用相关专业人才付出应有的巨额酬劳。

很早之前,任正非便注意到,华为的销售收入虽然始终保持高速度的增长,但净利润却在逐年下降,这是很危险的。尽管对此华为早有应对,从2000年开始财务部门便已经参与指导成本核算,但是,在前瞻性预算管理方面,公司仍然一片空白。不仅仅是华为,国内的绝大分企业都是如此,而这一点,恰恰是那些跨国企业所擅长的。

不久,在就酬劳问题达成一致后,华为IFS(集成财务转型)项目正式启动。IBM公司CEO彭明盛同时宣布,华为成为IBM事业部正式客户。在IBM全球的十几个事业部中,华为是唯一一家中国企业。单纯从这一点来看,任正非的眼光已经超出其他国内企业许多。

时至今日,IFS项目给华为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财务精英。这些财务精英将规范的财务流程深深植入到华为的每一个运营环节当中,华为因此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平衡提升,实际上,这也正是近年来华为营销收入增长放缓,而利润增长却仍然持续的重要原因。

就干部而言,想要带动团队和企业的发展,便不能缺乏远见和洞察力,只有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如果干部将自己置身于隧道当中,那他只能看到身前的一点光亮,必然不能够做出高瞻远瞩的决定。

心理学原理中就有一个著名的隧道视野效应。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因为视野不宽,所见有限,所以无法对当前的环境和处境做出准确判断,更意识不到事物的长远发展趋势,从而容易使人做出目光短浅的决策。

因此,好的干部,应该具备足够广阔的视野,在目光所及的范围之内,布置出最合理的决策,这样企业才能够应对各方变化,快速平稳地向前发展,而目光短浅的干部只是注意到某一方面,那么企业则必然要面临多方碰壁的危局。所以,在干部选拔时,要用战略性的眼光选人,也选择有战略性眼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