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中国留学生国际流动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人赴海外留学的总体情况

国际学生流动规模同高技能人才的迁移规模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Dunnewijk,2008),分析中国人赴海外留学的情况有助于从总体上更好地认识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海外的整体情况。基于数据的可用性,这里分别对中国大陆和台湾进行阐述。

(一)中国大陆人才赴海外留学的总体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赴海外留学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特征,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大陆各类赴海外留学人员总数达39.96万人(具体参见图2—8)。自90年代中期起,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赴海外留学人员输送国。

具体来看,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洋务运动以后。1872~1900年,中国共有官派学生360人,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自费留日的人数累计有2万多人;清朝后期,中国则利用庚子赔款,于1909~1929年累计派出1279人赴美,采取其他途径自费留美或欧洲的学生也为数众多。民国时期,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也非常多,其中包括留法勤工俭学的1700多人,赴苏的2000多人,总人数也在万人以上。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赴海外留学的人数总共在8.86万人左右(贾浩,2000)。而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期间,中国累计向苏联和东欧地区、欧洲派遣了留学生14000多人(王辉耀,2009b)。整体上,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留学海外的并不多,合计约10万人。

受留学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的三重影响,中国大陆的出国留学人数在1978~1985年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1985年的4888人,年均增长66.9%;在1986~1991年则基本上处于徘徊和下降的趋势,从1986年的4676人减少到1991年的2900人,年均减少12.2%;1992~2000年,则又处于稳定的恢复期,从1992年的6540人增加到2000年的38989人,年均增长62.0%;而2001~2007年则处于高位的平稳变化期,从2001年的83973人增长到2007年的144610人,年均增长12.0%;2008年以来,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较快增长期,从2008年的179800人增长到2012年的399600人,增长122.2%(具体参见图2—8)。整体来看,大陆的海外留学生规模仍处在较快的增长期,回国留学生规模也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而且近年来开始出现回国人数增速高于赴海外人数增速的积极态势。

此外,中国大陆赴海外留学的人数占中国高校在校学生的比例(赴海外留学率)变化则相对较小。1985~2009年,中国赴海外留学人数与中国国内高校在校生的比例曾经历过三次起落,其中最高时赴海外留学率达到2.06%(1999年),而最低时则只有0.47%(1993年),近几年来则处在缓步提升的阶段。而从中国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占全世界的比例来看,在经过2000~2003年的波动以后,2004年以来基本上保持在8.5%~9.0%,并未出现大的变化。

image

图2—8 中国大陆1985~2012年赴海外留学人数及赴海外留学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和教育部留学公报等。

从世界的基本走势来看(具体参见图2—9),中国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的变化趋势同国际发展趋势一致,只是中国该类人口的增速(13.83%)明显快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5.57%),导致中国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占全世界的比例迅速从1998年的7.18%提升到2010年的17.73%,几乎占了全球的近1/5,是全球高等教育赴海外留学学生的最大来源国,2010年输送的留学生总数比排名第二的印度高出近两倍。

image

图2—9 1998~2010年中国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新生人数与全世界的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UNESCO数据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中,潜在高端人才所占比例较高。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2009年中国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赴海外留学的比例为0.69%,211院校本科毕业生的留学比例为1.64%,而211院校中高考成绩最高的10%的本科毕业生的留学比例则达到3.65%(王辉耀和陶庆华,2011),呈现出越高端的潜在人才越希望留学的倾向。

(二)台湾人才留学海外的一般情况

台湾人才留学兴起于1950年,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相继有大量人口赴海外留学,为台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台湾赴海外留学的学生的规模在过去的近60年中由于重大历史变故和其他经济社会因素而出现了五次较大的变化。1950~1961年,台湾经济处于恢复期,海外留学人员的规模较小,不足千人,但增长较快,从1950年的216人增加到1961年的978人,年均增长35.3%;1962~1975年,由于在美国的帮助下加快实施了第四期经济建设计划,台湾的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升,留学人口也一跃超过1000人的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总规模增长不大,但波动比较大,从1962年的1833人增加到最高点的3444人以后又回落到1975年的2301人;1976~1988年,蒋介石逝世以后,相关政策有所调整,留学人口又开始持续稳定地增加,从1976年的3641人增加到1988年的8178人,年均增长10.4%;1989~2000年,蒋经国去世以后,台湾的政策又出现了新一轮较大的变化(例如不再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留学人口在较大的规模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从1989年的16879人增加到2000年的31907人,年均增长8.1%;2001~2007年,民进党上台,台湾经济停滞不前,相关留学政策也有所调整,导致留学人口规模有所波动,增长和下降的年份各占一半左右,总规模也从2001年的30402人略微增加到2010年的32346人。整体来看,目前台湾的海外留学规模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时期(具体参见图2—10)。从台湾的海外留学率变化情况看,在经历了1950~1970年的剧烈波动以后,1970~1990年和1990~2010年这两个时期都较平稳,但两个时期之间的差别则比较明显,前者在0.7%左右,后者在1.8%左右。

image

图2—10 台湾1950~2011年留学海外的人数及海外留学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

受数据来源的限制,作者对香港和澳门的情况的分析集中于1998~2010年这段时期。香港在这一时期的海外留学人数比较稳定,除了2000年和2001年低于3万人(分别为25345人和27857人)以外,其余年份均在3.1万人到3.5万人之间波动。澳门由于基数较小,海外留学人数一直呈现上升的态势,在12年间,人数从774人增长为1747人,增长了约1.26倍。从留学率来看,由于上述两地的本地高等教育飞快发展,其海外留学率均大大降低,其中香港的高等教育海外留学率从2003年的23.86%减少到2010年的12.42%,而澳门的高等教育海外留学率则从1999年的10.43%减少为2010年的5.93%,只不过两者的区别是香港的留学率一直朝着下降的趋势变化,而澳门则在2004年以后呈现出缓步回升的态势(具体参见图2—11)。

image

图2—11 香港和澳门1998~2010年高等教育海外留学人数及留学率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UNESCO数据库。

二、中国人才海外留学的地域分布情况

本部分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分析。

(一)中国大陆人才海外留学的地域分布情况

对1998~2009年的 数据所做的分析显示,1998年中国大陆人口赴海外留学的目的地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是在美国和日本,人数均超过2.5万人,而其他目的地都在5000人以下,之后虽然留学美、日的学生人数整体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是留学地点的分布更加广泛。1998~2009年,赴新西兰、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留学的人数都增长了10倍以上,赴德国和加拿大留学的人数也增长了3倍以上,也就是说西方七国(G7)除了意大利,再加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这些都是老牌的发达国家。同时,中国大陆学生赴亚洲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留学的势头也非常迅猛,这些地区短期内就从非重点地区一跃成为重要目的地,包括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此外,2009年去欧洲的意大利、荷兰、芬兰、爱尔兰、奥地利和亚洲的菲律宾留学的人数也都超过了1000人,这些地区正在成为新的热点。总体上看,中国大陆赴海外留学的人数正从美、日独大向美、日、澳(大利亚)、英领衔,德、韩、法紧随其后,新(西兰)、加、(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快速追赶,其他国家和地区为补充这样一个层次鲜明的新格局转变。从洲来看,2009年留学北美洲(美、加)的人最多,占28.0%;其次是东北亚地区(日、韩),占26.4%;再次是西欧(英、德、法),占23.6%,之后是大洋洲(澳、新),占16.4%;此外,东南亚(港、新、马)也占了5.6%的份额(具体见图2—12)。

image

图2—12 1998~2009年中国大陆人口赴海外留学的地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库。其中加拿大、泰国部分年份的数据缺失,用通过插值法得到的数据替代。

从2011年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具体参见图2—13),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名列前四位,占中国大陆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均超过10%,其中美国占比高达24.7%;其次是韩国和加拿大,都超过了5%;此外,法国、德国、新西兰、俄罗斯所占的比例也都超过了1%。中国大陆大规模的留学生对这些地方的外国或国际留学生构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对韩国和日本的影响最大,这两个国家分别有75.8%和62.8%的留学生来自中国大陆;其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国家分别有34.3%、25.3%、25.2%、24.7%的留学生来源于中国大陆;在英国、芬兰、瑞典、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中国大陆留学生的比例也都在一成左右。这说明,中国大陆留学生的目的地分布较为分散,但由于总规模大,对很多国家而言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image

图2—13 2011年中国大陆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地域分布及其比例

资料来源:OECD(2013a)。

(二)香港人才海外留学的地域分布情况

由于英语的使用较为普遍,香港赴海外留学的学生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于英语国家,其中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稳居前三,1998~2011年赴上述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香港学生占香港全部赴海外留学人数的比例均超过20%,其中赴澳大利亚留学的比例超过30%;接下来是加拿大,所占比例一般在3%至7%之间波动,其他国家和地区合计占比在多数年份不超过2%(具体参见图2—14)。

image

图2—14 1998~2011年中国香港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目的地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同图2—13。其中加拿大2011年的数据缺失,用2010年的数据替代。

(三)台湾人才海外留学的地域分布情况

美国一直是台湾地区最主要的留学目的地,赴美留学的台湾学生占台湾全部外出留学学生的比重虽然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相对比例仍非常高,在1988年以前一直占到75%以上,在1988~1994年也都超过了50%,之后也都超过了40%。除了美国外,台湾地区海外留学生数量增长最快的地区是英国,2007年赴英留学生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所占比例达28.8%。澳大利亚、日本和加拿大也是台湾地区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其所占比例在2007年均超过了6%。此外,法国、德国和新西兰也均占到2%左右的份额(具体参见图2—15)。

image

图2—15 1998~2011年中国台湾地区学生赴海外留学的地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网站。

(四)澳门人才赴海外留学的地域分布情况

澳门地区留学人员的地域分布更加集中于澳大利亚和美国两国,其接收的澳门留学生人数占比均超过26%,合计占比接近70%,其中澳大利亚的占比持续增加而美国的占比持续下降;其次是英国,其所占的比例在9%到17%之间波动,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除了上述三国,其他相对重要的目的地包括加拿大、香港和葡萄牙,近年来赴这三个目的地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所占的比例都在5%左右(具体参见图2—16)。

image

图2—16 1998~2011年中国澳门地区赴海外留学的学生的地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同图2—14。

整体来看,中国各地区赴海外留学的学生的地域分布与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渊源有很大关系,母语为英语的发达国家是其共同的选择,港澳台地区的学生主要选择的是发达国家,而中国大陆学生的留学目的地则相对更广泛一些,还包括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新兴国家。

三、中国人赴海外留学毕业后的去向

中国大陆科技人才赴海外留学后的去向一般有三个:学成回国、留在留学所在地和迁移至第三地。其中留在留学所在地的人才规模最大,以在美国硅谷工作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人才为例,79%的人都是在美国学成以后留下来从事各项专业工作和技术工作的留学毕业人员(Saxenian,Motoyama and Quan,2002);其次是学成回国的人员;迁移至第三地的留学人员的比例相对较小。

从留学回国的情况看,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1978~2012年,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达109.13万人,总共有28.4%的留学人员选择学成后回国发展。其中,1978~1980年这三年为奠定基础期,处于开始留学的时期,因此留学回国人员很少,学成回国率最低只有9.8%,为第一次下降期;1981~1988年为留学回国人数稳定增长期,学成回国率提高至1988年的33.5%;1989~1992年为第二次下降期,学成回国率最低降至25.0%;1993~1996年为第二次上升期,学成回国率最高增至34.5%,与上一个增长期的最高水平相当;1997~2003年为第三次下降期,学成回国率最低为2003年的20.9%;2004年以来又开始新一轮的增长,学成回国率最高达到2012年的34.4%,但还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最高水平。整体上来看,中国留学回国的绝对人数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而学成回国率则更明显地表现出“三落三起”的规律(具体参见图2—17)。

image

图2—17 1978~2012年中国大陆留学回国人数及学成回国率

资料来源:OECD报告和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12.34万人,其中82.2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的学习或者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学术访问等,长期停留在外的留学人员有30.05万人。具体而言,在不同国家留学以后的学成回国率差异较大,例如OECD对中国1978~1999年所做的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学生学成回国率最高的留学目的地是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均超过了45%;其次是日本、加拿大和德国,均为37.4%,而美国只有14.1%,其余国家的平均学成回国率仅11.5%(Zhang,2003)。对中国最主要的两个留学目的地美国和日本所做的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学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以后计划留下来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超过50%,90年代以后更是高达90%以上,其中明确表示要留下来的留学人员的比例虽然变化不明显,在40%到60%之间波动,但总体上仍呈上升的态势(见表2—7)。1978~2006年,在日本完成学业的有4万人,其中有1万人留在日本工作,其余的3万多人都回国工作了(其中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有6 000多人,占全部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的2/3),也就是有75%左右的人选择了回国工作(王雪萍和苗丹国,2008)。不过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而言,其情况又有所差别,作者在对世界排名前两百名的高校中自然科学类的助理教授以上级别的华人科学家所做的调查显示,有71.6%的人是在所在国获得博士学位,也就是说大部分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学成以后留在攻读学位所在的国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回国意愿比一般留学人才弱,这其实从他们出国的意愿中就可看出端倪。麦肯锡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留学前有回国意愿的占31.4%,而211院校高考成绩最高的10%的毕业生中有回国意愿的只有23.7%,远低于普通本科生(王辉耀和陶庆华,2011)。加州大学的学者2011年的最新调查结果也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美国博士毕业生中只有23%左右正在坚定地做着回国的准备(Zeithammer and Kellogg,2011)。

对中国大陆有关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的分析发现,中国主要的国家人才科技计划中,全职回国发展的人数接近6万人,回国创业人员中仅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就超过4万人,回国服务的“春晖计划”和“赤子计划”总计就超过2.4万人,这些政策和计划已成为补充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参见表2—7)。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高质量人才回流的总体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北京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2006;孙瑜,2007),但高质量人才占回流人才总数的比例却在下降(孙大海、乐文和施立华,2009),目前高层次华人科技人才的学成回国率仅8%,远低于留学生和学者的30%左右(王辉耀和陶庆华,2011)。

表2—7 中国主要的国家级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和基地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聘用情况


image

注: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计划”、“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千人计划”的数据截至2013年,“海智计划”截至2012年,“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截至2011年,“春晖计划”截至2009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聘用人数按照2006~2008年平均每个基地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推算2011~2013年两期新建基地的人才引进数以后求和得到。

资料来源:主要来自各计划的官方网站,此外,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数据来自(任社宣,2013),“赤子计划”的数据来自(刘祖华,2011;盛若蔚,2013)。

整个中国大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海外流动的规律一般是,通过留学进入西方发达国家,毕业后多数留在留学所在国家,只有少数回流国内,还有一小部分留学毕业后进入第三国(也多为发达国家),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直接或者工作几年以后出国。以美国为例,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愿意继续留在美国的高层次人才有减少的倾向,中国留美博士愿意留下来的比例从2007年以前的90%以上下降到85%以下即为有力的佐证。但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人才学成以后其选择更趋于多样化,其中无论是计划留下来的比例还是明确表示留下来的比例都远低于中国大陆,只及后者的七成左右,仅占全部获得博士学位人才的50%左右。相反,回中国台湾或者去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例则显著高于中国大陆(具体参见表2—8)。

表2—8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博士留学人员学成之后的去留意向变化情况


image

资料来源:美国自然基金会美国大学博士获得者调查数据,其中中国大陆的数据包括香港。

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相比,中国香港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由香港出境留学的海外人才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就目前已有的引进计划看,多是针对内地居民或海外的中国公民,没有专门针对香港的海外留学人员的计划。从整体的实施效果看,以引进海外学生为主的“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自2009年才开始实施,平均每年只吸引3000人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并不属于高层次科技人才(汪怿,2012)。

此外,从第三国或地区迁移的人才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也不可忽视。例如,作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在当前居住国工作的华人高层次科技人才中,有15.92%的人既不是在当前居住的国家获得博士学位的,也不是在其出生的国家获得博士学位的,而是在第三国或地区获得博士学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