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集聚经济圈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集聚经济圈,促进产业集聚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现有有关产业集聚的文献对集聚经济圈演进过程中产业集聚的动力、效应与演化等规律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和局限,因此,从理论与实证层面研究这些文献,对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和集聚经济圈的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江三角洲集聚经济圈近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为研究集聚经济圈的发展、形成与演变等规律,提供了实证样本和发展典范。本研究立足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着眼区域、产业与产业集聚三者相互关系,按照区域要素优势—政府推动—内生集聚—集聚效应—动态演化这样的研究逻辑,研究集聚经济圈发展、形成与演变过程中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效应与演化等内在规律,构建反映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演进规律的相关理论体系。

本研究分五个部分,共八章。

第一部分为导论。理论界有关产业集聚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然存在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研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动力、效应与演化规律,须在对现有各种产业集聚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发现不足,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构成项目研究的第一部分,即第1章。具体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对现有有关产业集聚原因、机制、效应与演化等文献进行综述,明确现有研究的局限;二是对后续研究中使用的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与区域要素优势的范畴进行界定;三是阐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二部分对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动力进行研究,包括第2章和第3章,分别通过区域要素优势的分析框架和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与外部动力。

第三部分研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包括第4章、第5章,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地区经济发展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索洛剩余递增与规模报酬递减效应,以及集聚经济圈点轴增长、分权竞争等因素给集聚经济圈内部带来的非均衡发展效应和产业同构效应。

第四部分从集聚经济圈整体的视角研究经济圈产业集聚演化过程中集群产业的扩散转型,产业在集聚经济圈内部集聚竞争与转移,以及集聚经济圈竞争力的提升等问题,包括第6章与第7章。

第五部分总结前文各章的研究,深化研究的论题,突出研究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当前正在实施的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发展战略的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意义,构成研究第8章。

各章在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又具有紧密联系,构成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演进的理论体系。集聚动力、集聚效应、集聚演化构成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主要内容,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建立在集聚动力的基础上,产业一旦集聚就将影响集聚经济圈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区域技术进步,改变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与产业绩效,促成区域产业的产业演化与空间演化。某种程度上,产业集聚的产业演化与空间演化构成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效应的一部分。

与国内外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有:

1.研究视角的创新

现有文献没有从集聚经济圈整体及其要素优势的视角去考察集聚经济圈中心—外围式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效应与演进特征,本研究从集聚经济圈整体及其要素优势的视角去研究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与演进特征问题,更能全面地把握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规律性。

2.研究内容的创新

(1)提出了社会关系的“逆嵌入性”范畴,基于这一范畴,论述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以集聚经济圈基于社会关系“嵌入性”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以及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双重分工优势为内容。这不同于现有通过偶然性扰动、外部性或者区域创新条件等阐述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源动力的论述。

(2)为分析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外部动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为政府”的分析框架,认为政府通过政策手段改变了集聚经济圈产业外在的发展环境,从而改变了其要素禀赋的使用与发展方向,发挥了其要素禀赋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促成了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成为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外部动力。这不同于现有文献对政府在促进产业集聚作用方面比较片面的研究,这些文献认为政府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不明确,或者有严格的约束条件。

(3)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垄断竞争增长的分析框架,根据时间序列数据从宏观增长的视角研究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地区发展效应,认为集聚带来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三类集聚效应。与新经济地理学有关产业集聚效率源于规模报酬递增观点不同,研究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市场竞争程度函数的假说,认为产业集聚过程未必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4)基于次区域城市“异质性”比较优势,通过基尼指数、泰勒指数的分析,结合增长收敛解构了集聚经济圈内部次区域产业集聚点轴增长的空间黑箱;同时基于工业化进程的差异,研究了次区域产业同构的机理。研究认为,集聚经济圈内部的产业集聚是一种非均衡增长;城市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它反映其内部城市的点轴增长特征,不存在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5)与现有文献强调单一集群产业竞争引起资源稀缺或者制度锁定、路径依赖等因素导致集群产业衰退理论不同,研究认为全球化背景下集聚经济圈多元化集群产业的发展存在由协调发展到竞争排斥的趋势,其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演化和多元化集群产业的集聚竞争是促进集聚经济圈低层次集群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向外扩散与集群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经济圈集群产业的发展要顺应这一趋势。

(6)修正区位商统计方法,提出了“区位商—产业部门增长率”主导产业的判断法,基于此提出和论证了集聚经济圈次区域主导产业倒U形演进假说,提炼出集聚经济圈次区域主导产业集聚论。研究认为:高速增长的集聚经济圈竞争力提升关键在于按次区域主导产业倒U形演进规律和次区域之间工业化进程的差异,实现主导产业在次区域之间按“雁行状态”的转移。

3.研究方法的创新

(1)基于集聚经济圈要素禀赋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双重分工优势的分析框架和系统的分析方法等,分析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效应与演进特征。

(2)通过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引入种群竞争模型,揭示了集聚经济圈多种群集群产业由协调发展到扩散转型的内在驱动机制和转型路径、转型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