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都江堰
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这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功劳。
这个距今2200多年的水利工程,使“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的岷江上。大家都知道,岷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四川西北部。岷江的上游是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挟带大量沙石,一到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流速也随之减缓,沙石就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淤塞河道。每逢夏季雨水季节,由于河床抬高,水就会泛滥成灾,暴发洪水。雨季一过,枯水季节又会造成干旱。在这种不是洪水就是干旱的情况之下,早期的人们很难发展农业生产。
为了彻底治理岷江的水患,治理开发好西蜀,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任命很有才干的李冰为蜀郡守。有关李冰的生平,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秦汉战争的毁坏,很难找到相关记载,我们只能从民间传闻中知道,他是战国时期秦人,“能知天文地理”,是一个杰出的科技专家,同时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地方官。
李冰父子塑像
李冰到达蜀地之后,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之下,广泛召集有治水经验的人,然后对岷江的地形和水形进行了实地勘察。经过充分的论证和研究,李冰决定开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战国时期,科技还不发达,营建都江堰这么浩大的水利工程,李冰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克服了许多困难。例如要凿穿玉垒山,因为当时还没有炸药,难度非常大,李冰就让人们把木柴堆积在岩石上,放火点燃,岩石被烧得滚烫,然后再浇上冷水,岩石就在急骤的温度变化中炸裂了。再例如,在水流湍急的岷江中,修筑堤堰十分困难,石块很容易被水冲走,李冰就让人从山上砍来竹子,并编成竹笼,里面装满鹅卵石,层层叠放在一起,这样就不容易被冲走了,分水堤也就修筑起来了。
李冰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筑成了一座集防洪、灌溉、航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由鱼嘴、“人”字堤、飞沙堰、宝瓶口、内外金刚堤和百丈堤等构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作为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是整个工程的核心。
鱼嘴,又叫“都江鱼嘴”或“分水鱼嘴”,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首于岷江江心,将岷江一分为二。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的正流,主要功能是排洪;东边沿山腰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主要功能是灌溉。鱼嘴的设置非常巧妙,不仅能够分流引水,而且能在洪、枯水季节起调节水量的作用,这既保证了灌溉又防止了洪涝灾害。
飞沙堰,又叫“金堤”或“减水河”,因其具有泄洪排沙功能而得名。它长约180米,主要功能是把多余的洪水和流沙排入外江。飞沙堰的设计高度能使内江多余的水和泥沙从堰上自行溢出;若遇特大洪水,则自行溃堤,洪水沙石也可直排外江。“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内河在岁修时深淘是为了避免河道淤塞,保证灌溉;低作堰则为了恰到好处地分洪排沙。
宝瓶口宽20米,高40米,长80米,是前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开凿而成的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其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得名。它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内江水流经宝瓶口后通过干渠。
这三大主体工程,虽看似简单,却包含着系统工程学和流体力学等处于当今科学前沿的科学原理,它所蕴藏的科学价值备受人们推崇,连外国水利专家看了整个工程设计之后,都惊叹不已。
李冰在治水的过程中,排除了种种迷信的阻挠,坚决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水患,而且他成功地解决了秦王的亲戚华阳侯的嫉妒以及制造的一系列的谣言和中伤事件,及时地处理了工程当中的问题和紧急状况。但是华阳侯的险恶用心还是让李冰受到了革职的处罚。温柔贤惠的李夫人甘当人质,为李冰赢得了宝贵的治水的机会,工程才取得了最后成功。百姓们对李冰感恩戴德,但李夫人却病死在咸阳。以后,他又多次对都江堰进行改进,保证了都江堰对水患的遏制作用。
都江堰,作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以其千载传承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当之无愧成为一座丰碑!
除了都江堰,李冰在蜀郡还兴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水利工程,他在成都市建了7座桥,修了石犀溪,对沫水(又名青衣水)进行了治理。他组织百姓开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还对管江、汶井江、洛水(今石亭江)进行过疏导,又引水到资中一带灌溉稻田。李冰还在蜀郡修筑桥梁,在广都主持开凿了盐井,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