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市扩张,迎战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李嘉诚对其旗下的和黄的经营策略有了大幅的调整。从和黄这家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更能体现出李嘉诚的迎战危机的智慧。
经过和黄长期以来多元化的发展,“长实”形成了以港口、地产、零售和制造、电讯、能源和金融为主的业务范围,相应的其盈利的组成也是多元化的。这使得和黄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期,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日益加深,香港整体的经济都出现了衰退的趋势,1998年和黄的地产零售等业务也开始出现萎缩。其中,地产业务,在不计算巨额的特殊拨备的情况下,税前盈利已经比上一年减少23%,零售、制造和其他服务部门该年的经常性息税前盈利同比减少37%,其中,零售部门的百佳超市和屈臣氏大药房在内地出现亏损,香港丰泽电子器材连锁店盈利持续疲弱。
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袭击的时候,和黄通过出售部分公司的股权获取大量资金收益,平滑业绩,脱离了困境。当时,李嘉诚的和黄出售了宝洁和记有限公司的部分权益。此外,还出售了其持有的亚洲卫星通讯54%的股权,获得净利润23.99亿港元。1998年,和黄通过出售和记西港码头10%的股权获得收益4亿港元。从和黄连续三年的业绩来看,1997年净利润比1996年增长2.05%,1998年净利润比1997年下滑29.02%。正是得益于和黄及时出售三宗股权,获取了利润,才保证了正常的运营,防止了危机的蔓延,平滑了业绩波动。同时,资产出售的利润,为和黄在资金匮乏时期大举投资其他行业提供了可能。
2008年金融危机时,李嘉诚再次展现出了应对危机的高超水平。2007年,李嘉诚在股市高涨时抛售了多只中资股套现,在2008年内多次增持旗下公司股份,略微摊低了持股成本。正是由于李嘉诚未雨绸缪,采取多种策略的应对使得他在由于受到“长实”与和黄的股价大幅下跌甚至逾40%的拖累,个人财富在2008年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损失,最大程度上扭转了资金缩水的局面。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为和黄逆势扩张、拓展多元化业务提供了契机。1998年,“长实”就从住宅地产扩展到出租物业等方面,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较为稳定,盈利也相当可观。
和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依靠一系列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为投资回报周期长、资本密集型的新兴行业提供强大的现金流支持的模式。这些新业务通常称之为“准垄断”行业。不同业务优势和黄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亚洲金融危机为和黄大举进入这些行业提供了机会。李嘉诚在遭遇到亚洲金融危机中,不但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善于把握时机,反而逆市扩张。
在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李嘉诚就成就了一段低谷拿地,继而被业内奉为经典的案例。1998年1月,香港政府采取招标的方式先后出售两处地产,分别是位于沙田马鞍山的一块酒店用地和位于广东道前警察宿舍的住宅用地。按照惯例,政府不对以招标方式出售的土地限定底价,只对公开拍卖的土地限定底价。之所以选择投标方式的原因是最高投标价通常比次高投标价高出很多,而最高拍卖价往往只比次高拍卖价高出一个价位,再加上当时的地产市场已经非常不景气,竞标者有可能并不多,很难拍卖出好价钱。事实上,由于没有准确地对形势做出判断,地政总署仅仅收到了两份标书。之后,“长实”轻松中标,给出的最高投标价为1.2亿港元,仅仅相当于楼面价2150港元/平方米。而在招标前,香港地政总署对马鞍山土地的估价则为10.56亿港元。这起竞标案成为香港地产拍卖史上的经典。同样,“长实”在竞标广东道前警察宿舍土地上仍然所向披靡。以“长实”为首的财团以28.93亿港元中价,楼面地价仅为2840元/平方英尺。而政府出售前对该地估价总值超过40亿港元,地价大概为4000港元/平方英尺。
和黄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开始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收购港口,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公司之一。1997年,李嘉诚增持了仰光柜货柜港权益至80%;同时,还进一步拓展了英国的港口业务,不仅购入了泰晤士货柜港,而且签订了收购哈里奇国际港口的协议;另外,还取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及克里斯托瓦尔港的经营权,掌握了两个港口72%的实益权益,并且收购了大巴哈马机场公司50%的权益。1998年,他一连在三个月内都有新的收购行动,先是在2月,和黄收购刚刚竣工的英国泰晤士港货柜港;紧接着在3月,和黄对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的权益从85%增至88%;在盐田港的实益权益由47.75%增至49.95%;4月,收购哈尔威治国际港90%的权益。
在大举收购港口的同时,李嘉诚还瞄准了电信行业。为拓展在美国的移动电话业务,和黄在1997年收购美国西部无线公司(Western Wireless, Inc)5%的权益及西部个人通讯服务公司(Western PCS Corporation)19.9%的权益。第二年,和黄对印度Hutchison Max电讯公司的股权从29.4%增持至49.5%,并认购了这家公司一名大股东发行的优先股;与以色列一家运营商合资建立Partner电讯公司,开辟了以色列市场;这一年,和记电讯还进军比利时市场,与荷兰皇家电信公司移动通信部门(KPN Mobile)成立合资公司。此外,和记电讯还于1998年在加纳收购一家拥有全国移动电话牌照的公司80%的股权。
1999年全球电信企业的股票市值一路攀升,市场前景看好。李嘉诚在这一年完成了他所谓的“最骄傲的交易”,即出售“橙股份”,赚取了超千亿的巨额利润。“橙”出售分两次完成,首次是在2月份同构出售约“橙”股份的4%,套现50亿港元;接着在10月份,全部出售“橙”其余的约45%的股权给德国电信商曼内斯曼,套现1130亿港元。出售完成后,和黄的2G业务从欧洲移动市场上撤出。和黄将卖掉“橙”的资产用于和黄进军3G业务的资金支持,在全球竞投3G牌照。然而,和黄3G业务的经营并不理想,连续出现了不断扩大的亏损状态。2002年,亏损20.7亿港元;2003年,亏损扩大到183亿港元,2004年亏损高达370亿港元。并且,受到3G业务的影响,和黄的股价大幅下跌。到2004年底,对3G业务投入累计高达2000亿港元。
尽管如此,和黄仍然没有放弃3G业务,李嘉诚面对危机,采取了零散出售、分拆上市的办法。和记电讯澳大利亚公司(HTA)于1999年8月在澳大利亚公开招股,并上市交易。11月,和黄通过将以色列的子公司Partner电讯在纳斯达克和伦敦证交所IPO,取得13.92亿港元的利润。2000年2月,和记电讯把持有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转换为5%的沃达丰电讯股权,获得利润500亿港元,随后又通过出售沃达丰电讯约1.5%的股份,获得利润16亿港元;2001年5月,和记电讯以300亿港元盈利出售其在Voice Stream Wireless中持有的股份;2002年4月,通过出售香港和记电话有限公司19%的股权给日本NTT DoCoMo公司,获得盈利22亿港元。
到2004年,3G后续资金存在很大漏洞,为了最大程度上缩小3G业务的影响,李嘉诚选择了分拆旗下主要的电信资产上市的办法,最终解决3G的困扰。首先分拆香港的固定电话业务上市。2004年1月28日,和黄宣布将香港的固定电话业务注入中联系统控股有限公司,借中联系统上市。第二天,中联系统复牌后股价攀升40%,效果显著。3月5日,中联系统改名为和记环球电讯控股有限公司。
其次是分拆2G业务。和黄通过分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印度、以色列、泰国、斯里兰卡、巴拉圭及加纳等八地电信资产上市,获得41亿港元的盈利。
第三步是由和记电讯国际“私有化”和记环球。2005年5月3日,和记电讯国际与和记环球对外声明,双方以签订协议方式实现和记环球私有化。这个举措的成功就在于市场行情看好的时候配售,行情暗淡的时候回购,能够获取盈利。
最后,进一步分拆3G业务。2004年12月,和黄透露有意出售25%意大利3G业务的股权并将该业务在当地上市。但是,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和黄的IPO计划始终未能实施,于2006年宣布无限期搁置。
分拆上市,是和黄在特定情况下的战略选择。由于新业务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运作才能盈利,而零散出售资产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将项目分拆上市能够减轻资金压力,同时各项目独立运作后,项目的潜力被充分挖掘,也能够提升和黄的股价。
李嘉诚在商战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魄力,即使在遭遇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他也不会退缩,甚至非常善于以进军新领域、逆市扩张的办法,使他不仅摆脱危机,而且能够拓投资领域。
李嘉诚一向对创新技术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期的1996~1997年,他旗下的“长和系”开始进军互联网行业。此后在1999年1月,“长实”、和黄与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合资设立Tom.com;2000年,“长实”、和黄与香港两家最大的银行——汇丰、恒生银行合资成立汇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网络领域。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7年5月,李嘉诚斥资大概4500万美元支持全球第一个提供高清网上电视服务的Joost网站。这次注资是通过旗下信托基金,与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等共同合作,支持Joost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并推动拓展全球市场。而在此之前,在微软宣布投资2.4亿美元获得Facebook公司1.6%的股权之后不久,李嘉诚信托基金也向Facebook投资6000万美元获得该网站0.4%的股权。
此外,李嘉诚还进军中医药行业。早在1998年,李嘉诚就与香港新世界集团联手打造香港“中药港”。2000年,和黄成为同仁堂科技第二大股东。此后和黄通过进一步与同仁堂的合资,在2003年12月,和黄的附属公司和记中药,与同仁堂集团总部合作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占有49%的股份。通过合资,和黄在同仁堂的一些项目上,内地开设药店、药品或药材生产以及同仁堂海外开店等都可以发挥自身的影响力。2001年8月,和黄出资1.1亿元与上海药材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和黄药业,双方各占50%的股份。2004年5月底,和黄斥资10亿元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白云山中药厂为基础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
◇李嘉诚应对危机的“秘诀”◇
李嘉诚的长和系在应对经融危机时采用了稳健发展型的财务战略。研究发现,长实与和黄的危机应对策略有很大不同,而正是因为二者的策略互为补充,才使整个“长和系”历经危机而不断壮大。
在经济危机时期,为了增加公司的盈利,同时也为了降低风险,李嘉诚往往选择行业内实力雄厚的企业,要么共同控股,要么进行少量投资,实现逆市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