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李嘉诚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欲擒故纵买“港灯”

李嘉诚求胜之策,胜在不动声色,静待机遇。

1889年1月24日,在香港宝地上成立了一家其后产生巨大影响的公司——香港电灯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港灯”。1890年12月起,它开始全面向港岛供电。当时的“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也就是说,它的股东当属各英资洋行。在漫长的90多年间,“港灯”都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

直到1980年11月,“长实”与“港灯”集团合组上市,开始了对“港灯”位于港岛的电厂零散旧址地盘的开发。

“港灯”在那时当属众人觊觎的一大块肥肉。它盈利稳定,已成长为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又有香港有关当局“鼓励用电”收费制即将出台,“港灯”的供电量的大幅增长是完全可预见的,必然也少不了盈利的迅猛递增趋势。供电这一业务,是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要求,因而不管经济如何波动,它之于电业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这对于投资家自然具备了巨大的吸引力。

1981到1982年间,怡和、长江、佳宁这些集团都对“港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怡和系置地因海外投资不顺而转回到香港,大肆扩张业务,购入了“港灯”公司的公用股份。

李嘉诚自然也是看到了“港灯”的价值和前景,各集团的争夺趋势他都看在眼里,置地的举动自然也引起了他的关注,但他并未采取任何举措,倒是静观其变,反而让他将局势分析得更加透彻。

1982年4月,市面上已开始流传置地即将拟订收购“港灯”计划的消息。4月26日开市时,上周收市时还是5.13元价格的代表置地做经纪的怡富公司,就以高出1元多的价格(时价每股6.3~6.35元),收购了2.22亿股“港灯”股份,同时以9.40元的价位买入“港灯”认股证1200万股,占认股证总发行量的20%。就这样,置地以高于市价31%的条件,顺利收购了“港灯”。但同时它又让自己陷入了万难的尴尬境地——急速扩张的投资过分庞大,以至于除了耗尽了现金之外,还欠下大笔贷款,负债高达160亿港元。

与此同时,当时有名的文章《“港灯”易手时移势转》有言论道: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摔,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恰那时又逢世道不顺。岛内,港岛民众庞大的移民潮撼动了整个市场,向外涌出的民众连同资金一同转出,疯狂抛出港币以套取外币,直接导致了汇率的大幅跌落。国际上,又有欧美以及日本的经济日渐衰退,使得香港的工商界遭遇了严峻的凄迷之势。随之而来的,便是地产市道的滑落。楼盘崛起却丝毫得不到市场,高投资的兴建如同海市蜃楼,大量的楼宇由销转滞,使得地产大户纷纷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置地的形势便可想而知——不仅欠款难还,更是有高额利息的亏空,这足以令他们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

于是,到1983年,随着地产的全面崩溃,置地的欠款已高达13亿,这种情况,已经足以将它的公司拖垮。果然,母公司怡和的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立即暴跌80%,同时引得怡和内部人员马上有了巨大的变动。任职8年的置地大班纽璧坚在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责备中默然离开了服务30年的怡和。

这样一来,置地的大班继承人成了西门·凯瑟克。对此,社会舆论众多,各大媒体大幅报道和预测怡和未来发展趋势。面对社会舆论的各种说法,李嘉诚仔细研读各类报道,静坐分析怡和的情况。潜在的竞争必然会始终存在,作为有力的竞争对手,坐怀不乱着实是李嘉诚令人钦佩的素质。他了解了关于凯瑟克家族的大量信息,对于不久之后将和怡和展开的竞争的现况和未来发展,已早有盘算。

当时李嘉诚已与尚未正式加盟和黄的马世民有了密切的接触,在收购“港灯”问题上,两人不谋而合。曾在怡和有14年工作经历的马世民很清楚,怡和的致命弱点,正是高层的决策。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置地陷入困境时,两人都看到了从其手中夺过“港灯”的可能性。但此时的李嘉诚是清醒的,他知道可能性事件自然有其发展趋势的必然性,主张以温和的谈判来取胜,毕竟,已经可以预见,怡和出售“港灯”是早晚的事。加之纽璧坚任大班时李嘉诚已曾表过态有意收购“港灯”,剩下的就是等待时机成熟了。

李嘉诚在这一时期也针对凯瑟克反复研读了许多相关报道,初步构思已有所把握。但此时的李嘉诚仍旧不做任何表示,按兵不动,等待事态的自然发展。

到了1984年,和黄收购了Davenham公司,李嘉诚委任马世民为董事行政总裁,即和黄第二把手,马世民正式加盟“长实系”。他的加入使得“长实”的盈利额又进入一个空前辉煌的阶段。

这时,西门·凯瑟克为缓解怡和的财务紧张状况,出台了一系列计划,欲出售部分海外资产及在港非核心业务。而置地作为怡和的核心业务,其旗舰地位无论如何要保住。但在当时,汇丰银行已开始穷追不舍地向置地要债,使得西门无措,不得不舍弃“港灯”以减轻债务。

既有此打算,首先考虑的出售对象必然是财大气粗的李嘉诚。李嘉诚向纽璧坚表达对“港灯”的觊觎之意时,凯瑟克当时恰也在场,深知此人有能力出理想的价钱,也确信此人有意收购“港灯”。但令人费解的是,一年来李嘉诚丝毫没有任何音信,凯瑟克疑惑万分。前景十足看好的“港灯”,他岂会弃之不取?

然而李嘉诚仍旧静待时机,耐心坐观局势,最终凯瑟克还是按捺不住了,主动派人员前往李嘉诚办公室讨论转让“港灯”股权的问题。约16个小时之后,和黄正式决定斥资29亿港元现金从置地收购34.6%的“港灯”股权,成为中英会谈后港市首次的大规模收购。同时,6.4元的折让价使这次收购为和黄省下了多达4.5亿港元。和黄全面掌控了“港灯”。一时全港哗然,有人分析,李嘉诚闪电完成收购,实则“蓄谋已久”。李嘉诚以静制动,看似不动声色,实际上他是做足了功课,对于“港灯”最终归入“长实”,李嘉诚早已胸有成竹,只是他比别人更善于忍耐,或者说更懂得欲擒故纵,所以他能够在最佳时机以最合理的代价完成收购。就如同李嘉诚自己所言:“我们不像买古董,没有非买不可的心理。”当然,李嘉诚的每一次收购都没有“血战沙场”的味道,事实上他更奉行互惠原则,他说:“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当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能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欲擒故纵的商战之道◇

李嘉诚经商之道不在于一味地求快,而是要懂得“欲擒故纵”的策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及时下手。

figure_0079_0015

同年3月,包玉刚完成对英资洋行会德丰的收购。至此,英资四大洋行中——和记黄埔和会德丰先后归入华资。当时,这在港内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李二人据此更是声名大振。

李嘉诚这次斥巨资收购“港灯”,作为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中的一役,对恢复港人的信心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马世民仍就此事对李嘉诚称道:“一共花了16个小时,而其中8个小时是花在研究建议方面。”可见策略之于李嘉诚,才是取胜的关键。他自己也曾说:“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着这个意念和没有透彻研究“港灯”整家公司,试问又怎能在两次会议内达成一项总值达29亿港元的现金交易呢?”确实,李嘉诚对形势判断精确,才使得这位出色的商人能够在商业前锋不断胜出。难怪马世民如此诚挚地赞叹他——“李嘉诚综合了中式和欧美经商方面的优点,一如欧美商人,李嘉诚全面分析了收购目标,然后握一握手就落实了交易,这是东方式的经商方式,干脆利落。”更有经济评论家高度肯定:“不必把商业行为太往政治上扯,别忘了他们是商人,当然是出色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