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成功,是毒素最高的现代毒药
高老师的幸福解析
2007年8月的一天,我在《新周刊》看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有一种毒药叫成功”,说的是当今社会“成功学”大行其道,文章词句犀利,针砭时弊,我很喜欢这篇文章,他与我的幸福之道理念相似。
“成功学”最早起源于美国,最开始是以“励志”为主题的。事实上,这种“成功学”是从教会中分支出来。那时候,成功学的讲师都是以神父、牧师自居,讲一些看似真理却圆滑的教义,再添油加醋,把芝麻夸大成西瓜。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悖论把学员日后的作为都归结于“成功学”。如果学员日后成功,那都是“成功学”得功劳;如果失败了,那就是没好好听课。这样的“成功学”在我看来,真正成功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大钱的“成功学”讲师。
为什么在美国的社会里,大家对成功充满了向往。以至于后来这股“成功学”风还刮到了中国。有的研究者说,现在社会的自由度高了,反而使人失去了思想的主心骨。对此,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现代人总渴望‘逃避自由’,成功便成为一种新的精神鸦片,为空虚盲目的人生,涂抹一点虚假的意义。”
对于埃里希·弗罗姆先生的解释,我个人深表赞同。
什么是成功?关于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现在的人对成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渐渐对“成功”做出了一些定义。比如有车有房,月入过万,成为高管,创业成功当老板等等。用这些具体的事情,把成功形象化了。对金钱的渴望,对地位的渴望,在“成功学”出现后更强烈了。
在所谓“成功学”里,大多鼓吹人生只有成功和失败。甚至宣称,凡是学习过“成功学”的人,都能够成功,就像只有信奉上帝才能得救一样。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我把不只是成功的标准归于房子、车子、钱、地位这些,那么,也许我们能接受“人人都能成功”的说法。
事实是,如今的成功,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按照这个标准,这个社会到底能有多少人能成功?
宗教里的教义是“人人平等”,但是这些讲师们却歪化成“人人成功”;宗教的灵魂讲师摇身一变成为鸡汤大厨,一锅锅迷人的“成功鸡汤”让大家神魂颠倒;宗教的善恶对立被化作成功和失败的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甚至有的还升级为自由与专制、独裁与民主的对立,升级为政治概念。在“成功学”的教义中,仿佛“不成功”是一种罪过,如果我们每个人人的人生只有成功和失败,那也太简单了。
在这样的“成功学”的大肆宣扬下,我经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很多人为了追求成功,变成了没有感情、只知道达到目的的机器。
【情景再现】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位年轻人,当他工作不顺利时,他没有冷静地思考自己的问题。而是阅读了大量所谓的“成功学”书籍,然后几乎狂热般地、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于是,他不停我的劝阻,毅然地辞职了去创业。
本来年轻人创业也并非坏事,可他一没有资金,二没有项目,三没有特长,四没有人脉,甚至连创业从哪里开始都不知道。于是,他每天到处跑来跑去,一会儿去向别人借钱和,一会儿又让别人和他一起创业,一会儿又想做外贸,一会儿又想做是电商……
一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在街头遇到他时,他颓废的站在那里。看见我,他给我说起了他的近况——借的钱全部用完了,他仍然没有找到创业的门路,女朋友也离开他了,现在连生活都成问题。
于是。我对他说:“以你的文凭找到一份工作不难,为何不去找一个工作先做,积累一些资本再做创业呢?”
他摇了摇头说:“上班何时才能有钱?不要紧,我相信我能成功的。”
看他落魄成如今的样子,依然还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我就知道他已经中了“成功学”的毒。我知道我再说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走了。
本来,年轻人创业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但“成功学”却把它包装成一种“只要创业,就能成功”,这是一个和我们三观背道而驰的世界:有钱才能自由,要想有钱,先要放弃自由。成功,已经把人变成了金钱的奴隶。
我经常听人们说现在代社有三种毒药,分别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而在我看来,只有一种毒药,而且毒性最强,那就是“成功”。只要中了成功的毒,必然也会中另外两种毒。因此,成功是毒素最高的现代毒药。
高老师的幸福之道
成功学之所以大行其道,也从侧面证实了教育有缺陷,过多的重视应试能力,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以至于人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失败,只能听信成功学家的话。成功学火热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金钱的渴望,但是,有钱就算成功吗?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成功也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但是现代社会却把成功当成目标,如果有人中了“成功学”的毒,那就像罂粟一样,会让人上瘾。
关于我们如何不再中“成功学”的毒药,我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方法要教给大家。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晏子春秋》里关于“成功学”的故事,或许我们会有所启迪。
一个名叫梁丘的人十分钦佩晏子的才智和学识,对晏子说:“我怕是到死都不会跟先生一样有才华了。”晏子立刻抓紧机会给梁丘上了一堂“成功学”的速成课。晏子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努力做事情的人,往往能做成事,不倦前行的人常常能够到达目的地。
对于晏子的这句话,我非常认同。对此,我总结出三个成功的标准,这也是我倡导的成功的幸福之道:
第一:成功没有绝对的目标,没有那么庸俗的标准。“为者”可以“为”各种事,“行者”可以“行”各条路。
第二:不歧视失败者,失败了还可以走的别路。
第三:成功没有绝对性,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说有些狡猾,“常”的可能性较大是多大?五成?八成?还是百分之百?现在的成功学只会找一些真假难辨的案例,让你听的云里雾里,但是,晏子的成功学,简单易懂,那是一种成熟的人生智慧。
最后,我想把晏子故事的原文摘录给大家,读不读在于你: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摘录于《晏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