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1月
1月1日 蒋介石在南京召见军委会办公厅主任朱培德、重庆行营主任顾祝同、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甘肃绥靖主任朱绍良、参谋本部厅长林蔚等会商,决定“以政治为主、军事为从方略,以解决西北问题”,并令顾祝同驻节潼关,指挥陕、甘军事。
△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表告同胞、同志书称,经过西安事变,“实足以证明吾国家之统一基础,确已稳固;全民族之集体力量,确已形成;吾全国同胞对于国事之关怀及对于本党领袖之拥护,亦已为世界所共认”。
△ 毛泽东、周恩来电潘汉年称,速与陈立夫接洽,中共愿与宋子文、孙科、冯玉祥各方面商洽团结一致挽救危局之方法;并告知红军已集结训练,静待划定防地,准备抗日,绝无扰乱中央军及侵入国民党区域之企图。
△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团发出指示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红军及地方部队应停止向中央军及马鸿逵军之进攻,并请国民党军亦勿再有攻击行动。
△ 西安各界10余万人举行庆祝大会,杨虎城主持阅兵式,声言决与红军“联合起来,为抗日救亡而奋斗”。
1月2日 蒋介石由南京飞往奉化休养,陈布雷等同行。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分析张学良被扣留后的形势,决定主要方针是力求和平。毛泽东称,现在“仍是打击右派,争取中派”。张闻天阐明中共在目前的主要方针,“是巩固内部与动员援助西安,反对内战”。
△ 中共中央指示潘汉年以全权代表身份与蒋介石、陈立夫继续交涉;并指示其了解蒋介石与何应钦对西安问题的意见是否一致;中共在当前仍应保持调人的地位。
△ 张闻天、毛泽东电周恩来、秦邦宪,指出“目前全局重心,在巩固张、杨两军团结于红军周围,以对抗亲日派,推动时局转向有利方面”。
△ 中共中央军委令红军各部在驻地集合待命,随时配合友军抵御对方进攻。野战军从明日起秘密向栒邑、淳化二县集中。
△ 日本军用飞机在青岛散发五色旗帜与荒谬传单,青岛市政府向日本驻青岛领事馆提出严重抗议。6日,外交部亦就此事向日使馆提出抗议。
△ 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梁宇皋、张祖荫、革乐思、陶乐尔在老厂开第二届首次会议。中立委员长为伊思林。
△ 归绥伪军李守信部300余人在察哈尔商都(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哗变。
1月3日 军事委员会发布对陕、甘作战计划及战斗序列令:顾祝同第一集团军下辖10个师,据东线潼关正面;蒋鼎文第二集团军下辖五个师又一个旅,据西线甘肃、宁夏一带;朱绍良第三集团军下辖九个师,据西线陕南、陇南及兰州附近;陈诚第四集团军下辖10个师,据东线左翼潼关以南至商洛地区。刘峙前敌总司令部直辖部队及预备军共10余师,分布潼关、新乡、川鄂边境及宁夏一带。空军部队指挥官为毛邦初。作战计划旨在“乘陕、甘叛军未与共匪合股以前,先图迅速击灭叛军”。以东路为主,西路对兰州、平凉均为牵制。蒋介石命令顾祝同,在未得到命令前,不许攻击。
△ 行政院代院长孔祥熙密电国民政府,请特赦张学良。
1月4日 国民政府命令:“张学良所处10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 深夜,周恩来、秦邦宪将所拟防御中央军进攻作战纲领电中共中央。纲领分东线、西线、北线三个作战方面,主要作战方面在东线。纲领决定组织三人团,以张学良(由何柱国或王以哲代)、杨虎城、周恩来领导作战,由杨虎城统一指挥。
△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命陈诚率第四集团军,主持陕西东路军事宜。
△ 杨虎城、王以哲请红军主力速开赴关中地区,全力支援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周恩来、叶剑英与杨虎城及东北军、第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共同拟定三方面的联合作战计划。
△ 莫德惠、刘哲、戢翼翘自北平应邀至南京,劝慰张学良。
△ 铁道部派员勘测武汉铁桥。
△ 日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例行阅兵式,特别陆战队司令官大川内传七与川樾茂大使等3000余人参加。
1月5日 国民政府令西安绥靖主任杨虎城、甘肃省政府主席兼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应即一并撤职,仍留原任。国民政府令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着即裁撤。国民政府特派顾祝同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国民政府令免甘肃绥靖主任朱绍良本职。国民政府令驻甘绥靖公署着即裁撤。国民政府特派王树常为甘肃绥靖主任。国民政府令准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辞职;任命孙蔚如为陕西省政府主席。
△ 中共中央批准防御中央军进攻作战纲领方案,命红军第十五军团集结西安西南地区待命。
△ 张闻天与毛泽东电在上海的潘汉年,要其与宋子文接洽,促使宋子文履行蒋介石在西安应允的“停战撤兵”等六项条件。
△ 毛泽东电周恩来、秦邦宪,指出应向国民党谈判代表表明:(甲)“南京在蒋回后重新宣布‘剿共’方针,重新向西北进兵,并扣留张学良,破坏协定与破坏信义”;(乙)“同意南京用政治方式解决西北善后问题,但须在下列条件之下:(一)立即撤兵;(二)立即释放张学良回陕;(三)保证西安协定之实行”;(丙)“两党关系,三大纲领已与蒋、宋磋商,并已明白为蒋、宋所承认,细目委潘汉年全权接洽。恩来无去南京之必要”。同日,又电周恩来、秦邦宪称,应“向张冲表示,只要南京军不开火,红军决不向南京军开火,仍处于调人地位”。
△ 军政部发表整理陕、甘军事办法,中央军万耀煌、樊崧甫、毛炳文、曾万钟各军分驻潼关、渭南、西安、咸阳、宝鸡、天水;胡宗南、关麟徵、孔令恂各军驻甘肃东部各地;杨虎城部移驻陕西中部及西北部;张学良部恢复12月1日前之位置。
△ 国民党中央决定《陕甘军事善后方案》。“陕甘军事之善后,主用政治方式解决之”;东北军与西北军各部,入驻划分之一定区域,“由中央严加整理充实”。人事方面,以顾祝同为西安行营主任,综理陕、甘、青、宁军事及西北国防准备事宜;以王树常为甘肃绥靖主任,担任甘肃绥靖事宜;杨虎城、于学忠撤职留任,冯钦哉为第二十七路军总指挥。驻地区分:由潼关沿铁道至宝鸡,再沿渭河至天水、秦安之线,归中央军驻防。第十七路军直属各警旅移驻正宁等11县,第十七师移住甘泉等四县。冯钦哉部编为第二十七路军,仍驻原地。东北军一律恢复12月1日以前位置。“以上方案,为促张、杨部队能切实遵行,我前方军事仍应积极准备,向西安压迫”。
△ 杨虎城、于学忠等九将领通电全国称,中央军西进,“欲以武力造急性之内战”,表示“虎城等欲求对内和平而不得,欲求对外抗日而不能”, “惟有起而周旋,至死无悔”。此即有名的“歌电”。
△ 杨虎城致蒋介石电称,张学良虽蒙特赦,但“尚未恢复公权”,“此间情形,张副司令一日不归,即西北军民一日不安”。
△ 军事委员会电令第四路军总指挥刘建绪、广东绥靖主任余汉谋,立即向中国工农红军闽赣浙边区游击队进攻,“务于短期内完全廓清”。
△ 日浪人志贺秀二、山口勇男、田中教夫在郑州大同路通商巷百华银楼后院设立秘密机关,雇用汉奸赵龙田制造毒品,密谋勾结禹县山中土匪刘桂堂部千余人,破坏交通,抢劫快车,为当地军警拘捕。6日,三名日本浪人由日驻郑州领事馆引渡。外交部向日使馆提出抗议。
△ 由昌黎南大寺等地运至天津之私货达3000万元之巨,致天津私货山积。
1月6日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北行营主任顾祝同飞洛阳转陕西,办理陕、甘善后事宜。
△ 宋子文电杨虎城称,“弟为汉兄事声嘶力竭,负疚实深,嗣后吾兄关于军情电文,请遥呈委座(蒋介石)”。杨虎城复电,要求宋子文对“汉公出处,及全国抗日问题”应“排除万难,继续周旋”。
△ 何应钦据蒋介石电令,密电刘峙、顾祝同,补充《陕甘军事善后方案》中驻地区分办法,“东北军全部应先调集甘境,归王树常节制指挥,并负责整理”;第十七路军除准在西安酌留一部外,余照方案办理。
△ 第四路军总指挥刘建绪在浙江衢县主持开闽、浙、皖、赣边区绥靖会议,讨论进攻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部队办法;会期两天,到会者70余人。
△ 毛泽东、张闻天联名电周恩来、秦邦宪称,“(甲)目前中心在坚决备战,拒顾(顾祝同)迎张(张学良)。(乙)顾来则张(张学良)、杨(杨虎城)两部全被宰割,红军将被迫登山”。
△ 罗马教皇颁给中国天主教领袖陆伯鸿教廷剑袍爵士勋位。教廷驻华代表蔡宁总主教代表教皇举行授勋礼。陆伯鸿为远东获得此项勋位的第一人。
1月7日 蒋介石致书张学良,提出陕、甘军事善后办法,要旨为:一、东北军应集中甘肃,由张学良推荐一人率领前往;二、杨虎城或酌留若干部队在西安,使其行使绥靖职权;嘱其与顾祝同切商办法,余应照已发电令办理;并谓“请由兄手谕告虎城及各将领,勉以切实服从中央命令”。
△ 张学良致函蒋介石,提出解决陕、甘问题意见书,同意派人持其信函前往西安商谈。其意见书略谓:“甲、剿匪”:“一、调东北军全部驻开封、洛阳或平汉线上。……二、调虎城出洋考察养病半年,不开缺,以孙蔚如代理。……三、余(张学良)陪同墨三(顾祝同)到洛阳,最好到潼关或临潼,由启予(商震)或庞炳勋派兵陪同前往,请虎城及各军长来会商”; “乙、匪不剿”:“一、调虎城到甘,以何雪竹(何成濬)或刘经扶(刘峙)为西北行营主任。……二、调东北军驻豫、鄂一带整理训练,担任国防,由王树常负责,由良(张学良)帮助整理完毕,良愿去读书”。
△ 杨虎城、于学忠等七将领密电何应钦称:“委座(蒋介石)在陕确称密纳积极抗日主张。抗日主张即日不实现,虎城等一日不能放弃其要求。军委会所指人事办法与部队部署,远非委座再三容纳抗日主张之本意。以此言抗日,不啻南辕北辙。此间全体官兵,以汉公(汉卿,张学良字)被扣,军队进迫,均已愤极万分,中央始终不能开诚,则此间亦难为中央维持威信。”
△ 国民政府任魏宸组为驻波兰特命全权公使。
△ 国民政府公布《提存法》。
△ 由北平来南京的东北元老莫德惠、刘哲往见张学良。张氏认为西北战端将起,有违其“兵谏”的初衷;称中央军进入潼关系何应钦主谋,促莫、刘二人往见何应钦劝阻用兵。张学良并致函杨虎城称,“此事仍有转圜办法,切盼勿发生战事”。
△ 彭德怀、任弼时、贺龙、左权等率红军二万余人抵达三原、泾阳、富平一带。
△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安事变宣传方针的指示》称,为了使中国从此实现和平统一,团结御侮,南京政府应令张学良回陕,率东北军与西北军开赴抗日前线,实现蒋、张共同救国的主张。如南京政府企图以武力解决,内战应由其负完全责任。《指示》再次强调,中共的基本方针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秦邦宪、彭德怀、任弼时,要求野战军全部10日在耀县、三原、咸阳集中后,应于12日以前完成扩红、筹款等各项工作。
△ 中、德人士在南京集会,追悼新近去世的前国民政府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将军。蒋介石代表何应钦与翁文灏、陈绍宽及德驻华大使陶德曼等参加。
△ 天津海关查获日浪人走私汽车数辆,青岛海关查获大批白糖、人造丝、毛巾等私货。日货物走私风较前愈烈。
1月8日 国民政府明令改组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府委员卢铸、范熙绩、李书城、吴国桢均免本职;湖北省政府委员孟广澎(兼民政厅长)、贾士毅(兼财政厅长)、刘寿朋(兼建设厅长)、程其保(兼教育厅长)均准免本兼各职;任命孟广澎、贾士毅、伍廷飏、周天放、范熙绩、杨揆一、卢铸为湖北省政府委员,孟、贾、伍、周四人分兼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厅厅长。
△ 国民政府修正公布《诉愿法》及《行政诉愿法》。
△ 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号召和平、停止内战通电,要求蒋介石“言必信,行必果”。
△ 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偕王化一、吴瀚涛往见何应钦。何氏向王、吴二人表示,中央决意谋求和平,对西北绝不用兵。
△ 戴笠送王化一、吴瀚涛至张学良处,与张氏单独谈话。张学良称,“如果发生冲突,必使抗日力量因内战而受损失,和我初衷完全相反”。言毕失声痛哭,以遗嘱两份交王化一,一给其家属,一给张作相、万福麟、于学忠、王以哲等东北军将领,内称如“造成糜乱地方不可收拾的局面,将自杀以谢天下”。
△ 行政院电令陕西省主席孙蔚如速就职,主持陕西省政。
△ 陈铭枢自欧洲回国,抵香港。
△ 宋子文再电杨虎城称:“弟为国为友,有一分力量必尽一分力量,决不畏难,决不推诿,以自坠人格,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 云南十三大寺总管圣露呼图克图,由立法委员彭养光陪同觐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 军政部长何应钦在中央纪念周讲《统一与救国》。
△ 招商局在上海设海洋航运处。行政院决定,以后全国各军政机关向外国订购货物、材料及装运,均委托海洋航运处办理。
△ 日华北驻屯军第二联队在天津惠通机场举行检阅式,萱岛联队长任指挥官,田代皖一郎、桥本群及和知鹰二到场检阅。驻北平日军第一联队千余人,在北平东单日军操场举行检阅式,河边正三旅团长检阅并训话,日本驻华大使馆助理武官今井武夫等参加。驻丰台日军亦举行检阅。
△ 日飞机连续在保定、石家庄、沧县、大名、永清等地散发传单及报刊;我国各界人士要求冀察当局据理与日本交涉。
1月9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为号召和平停止内战通电》,敦促蒋介石履行在西安的诺言,停止进攻西安。
△ 周恩来电张闻天、毛泽东称,我们应力主和平解决西北问题。张、毛二人同日回电表示:“保持西北目前局面,非不得已不开火,乃目前基本方针。”
△ 蒋介石电复杨虎城,并抄致顾祝同、刘峙二人,强调和平解决军事、政治善后。
△ 戴笠以蒋介石、张学良二人函件交王化一、吴瀚涛。王、吴二人经洛阳去西安,抵洛阳时,顾祝同、刘峙表示,希望二人此行能打破僵局,和平解决事变。王、吴二人请顾、刘二人严加制止前方接触。
△ 下午,王化一、吴瀚涛抵西安,往见杨虎城、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高级军政人员及中共代表秦邦宪。王化一转达张学良的谈话,强调东北军内部的团结,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和红军的团结,吴瀚涛作了补充。晚,设计委员会及东北军将领分别集会,赞同张学良不愿局势破裂的愿望,希望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同意派代表去南京和谈。东北军总部直属炮兵团长刘佩苇拔出手枪“拍”往桌上说:“不放副司令,一切谈不到。”
△ 阎锡山、宋哲元等致电杨虎城,劝杨服从命令。
△ 蒋介石由杭州至上海。
△ 西安各界民众475团体15万余人举行武装示威大会,通电全国,要求国民党中央立即撤退入陕各军,惩办挑拨内战分子,实现对内和平、对外抗战之救国大计。
△ 日驻华大使川樾访外交部长张群。
△ 日资本家下诚一等在天津设立华北满蒙运输公司,资本50万元,专事私货运输至热河、内蒙各地。
1月10日 蒋介石派顾祝同为西安国共两党谈判国民党方面代表,后又增派张冲与贺衷寒二人。
△ 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至潼关;中共代表周恩来、刘伯承亦至潼关与顾氏会晤。
△ 周恩来致函张学良称:“只要中央军不向此间部队进攻,红军决不参加作战。若进入潼关之中央军必欲逼此间部队为自卫而战,则红军义难坐视。”
△ 彭德怀率红军进入三原。
△ 王化一、吴瀚涛再次往见杨虎城。杨氏称,蒋介石来函要其与各将领息兵听命;张学良来函望其维持事变之初衷,双方和解,以免损失抗日力量。杨虎城表示,如果需要,其个人也可以出国考察。
△ 顾祝同派祝绍周去西安谈恢复交通事,并传达蒋介石准备采取的善后措施:由王以哲任江苏省主席,何柱国任安徽省主席。祝绍周与西安方面商谈,双方同意停止军事行动,恢复交通;触发战争的可能性遂被制止。
△ 南昌市连接赣江东、西两岸的中正桥,经过两年的建造,是日通车。自此,浙、赣、粤、鄂各省公路皆可联运。
△ 上海市博物馆试行开放,暂先成立历史、艺术两部;馆长胡肇椿。
△ 唯生学会在上海成立。陈果夫、吴铁城为名誉理事长,潘公展为理事长。
△ 北平西单商场发生大火,损失达160万元。此为北平市30年来未有之大火灾。
1月11日 于学忠致电韩复榘称“中央如欲息事宁人,(一)即日恢复张副司令之自由,可促其返陕。(二)潼关、华县一带之中央军即日东撤。(三)陕、甘驻军照现在位置,暂时不动”;要求韩复榘从中斡旋。
△ 豫皖绥靖主任刘峙分电于学忠、王以哲,劝其遵令息兵。
△ 蒋介石电顾祝同称:“东北军不难分化,汉卿表示愿调全部来豫、鄂,而不愿回陇。”“只要东北军能离陕,则我军计划已完成。”
△ 蒋介石致杨虎城长函一件,交李志刚带回陕西(李氏于12日返陕)。蒋介石在信中要求西安方面表示不割据独立与不破坏统一,“(一)表示接受中央命令,(二)12月12日以后之组织公布撤销”。
△ 宋美龄电杨虎城称,“中央非由一人负责”,要杨虎城接受蒋介石要求,使蒋介石有说话余地,才能“徐图补救,一切主张方能实现,汉卿前途更不成问题”。
△ 杨虎城、于学忠电复李宗仁称,“此间军事部署已定,绝无可虑,请释注念”。
△ 孔祥熙密电杨虎城,劝其委曲求全,晓谕部属,一体服从中央处理陕事善后办法。
△ 周恩来致函蒋介石称,只要中央军不向此间进攻,红军决不参加作战;否则,红军义难坐视;坚决要蒋氏尽撤入陕、甘之兵,立释汉卿(张学良)回西北。如此,“则内战可弭,和平可坚”, “统一御侮之大业必可速就”;并重申中共将本对内和平、对外抗战的一贯方针,实践西安协定。周恩来在信中并称,“来(周恩来)承召谈,只以大兵未撤,汉卿先生未返,暂难抽身。一俟大局定,当即入都应约”。
△ 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电何应钦,主张对西北问题以政治解决。
△ 高桂滋、高双成电军事委员会与军政部称:“陕方通电内列职名,不胜骇异,职只知拥护中央,服从钧座命令,其他概不与闻。”
△ 杨虎城率部离西安移驻临潼;东北军与中央军冯钦哉部发生冲突。
△ 国民政府修正公布《保险法》与《保险业法施行法》。
△ 上海银行业173同业公会,绍兴等地63旅沪同乡会,中华国产厂商联合会等各团体,联合电杨虎城、于学忠,“以国家民族为重,听从中央”。
△ 江苏省政府通过《各县乡镇保甲长训练实施大纲及规程》,拟将全省乡镇保甲长分批集训。
△ 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主席陈中孚辞职,由贾德耀继任;陈中孚被聘为顾问。
△ 东北大学迁至北平,教育部改该校为国立,并派臧启芳为代理校长。是日,臧氏至北平接任,被拒。
△ 英、美、法、德各国大使馆拟撤退驻陕、甘侨民。
△ 英国出口信用担保局代表巴特里克由香港抵上海,称将继续李滋·罗斯工作,代表英国出口商与中国合作。按:英国李滋·罗斯爵士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应邀来华,帮助中国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被国民政府聘为首席财政金融顾问;币制改革实现后,于次年夏回国。
△ 天津日本华北驻屯军召开重要会议,决定强化华北特务机关。
1月12日 行政院颁令褒奖热心教育并捐资创设上海震旦学校的耆儒马相伯。
△ 复兴社特务处长戴笠电蒋介石,报告王化一、吴瀚涛自西安归来实情。
△ 周恩来、杨虎城、王以哲研究国民党提出的甲案与乙案以及李志刚自南京带回的蒋介石10日信函,决定派人至南京往见张学良及宋子文、蒋介石,要求西安行营主任由张学良出任,杨虎城、顾祝同副之;中央军全部退出甘肃,东北军驻咸阳、平凉、固原、兰州、武威、天水;第十七路军驻韩城、华县、西安、泾阳地区;红军驻陕北、陕南、凉州西。
△ 行政院议决,照谭延闿成例国葬邵元冲。2月9日,国民政府明令邵元冲国葬。
△ 周恩来与王化一、吴瀚涛谈话,望王、吴二人回南京后,和平有望时再回西安。
△ 戴笠陪同王化一、吴瀚涛往见张学良,报告西安之行结果。张氏听到前线已停止军事行动,说“我心平气和地尽我最大力量挽此危机,保存国家元气,准备抗日”,并对戴笠说:“不但东北军、十七路军应当同中央军团结在一起,中央军和红军也必须团结在一起,全国抗日力量都须团结一致。只要全国一致抗日救亡,我个人生死安危,无足计较。”
△ 国民政府公布《蒙藏边区人员任用条例》。
△ 国民党中政会主席汪精卫回国,抵香港发表谈话称:“西安事变善后,杨虎城自应听命中央。”
△ 前西安“剿匪”副司令部办公厅主任米春霖由西安抵南京,连日晤中央当局后,表示拥护中央处置陕局善后办法。
△ 国民政府派李松山为赣浙闽边区指挥,陈志中为赣浙边区指挥,黄觉为闽浙边区指挥,分率所部进攻该地区红军游击队。
△ 杨虎城分电蒋介石、张学良、何应钦,表示拟派鲍文樾偕李志刚前往奉化商谈。
△ 伪满洲国与朝鲜当局签订鸭绿江协定备忘录。
1月13日 张学良在贺耀组、戴笠陪同下,偕米春霖由南京至奉化溪口,住武岭学校内;蒋介石以修订的善后方案送张学良征求意见。
△ 张学良致函杨虎城、于学忠等,称“请兄速下最大决心,使委座及弟易收束陕、甘之局”。
△ 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补选马相伯、王宠惠为国民政府委员。
△ 周恩来和彭德怀、贺龙同杨虎城会谈。次日,商定只要中央军一发布进攻令,红军即向富平、蒲城开进,支援关中。
△ 中共中央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由保安动身迁到延安。同日,中共中央机关自保安(今志丹县)迁延安。
△ 苏州发生抗租风潮。
△ 上海《大公报》报道,去年日人在沪犯罪总计为917件,较前年增加214件,其中以贩运毒品者为最多,计有173件。
△ 远东气象会议在香港开幕,到会代表20余人,我国派竺可桢出席,会期七天。
1月14日 国民党中政会主席汪精卫乘德轮抵上海。
△ 国民政府修正公布《陆军在乡士兵管理暂行规则》。
△ 军政部次长陈诚至太原与阎锡山商谈陕事。
△ 李济深电杨虎城及西北将领,坚决反对中央军围逼陕、甘。
△ 蒋介石致杨虎城函称,张学良“此时如为国为友,为公为私计,皆无回陕之理”。
△ 美国驻华大使詹森、英国驻华大使馆代办贺武等,就撤退陕、甘外侨一事,拜访外交部次长徐谟磋商办法。
△ 川黔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股本2000万元。曾养甫、李石曾、宋子文、卢作孚、刘竹君为常务理事,曾养甫兼任理事长及总经理。
1月15日 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广西绥靖主任李宗仁与白崇禧电蒋介石及国民政府,要求停止军事进攻西北,主张对陕和平解决;认为西安事变为提挈全国一切力量,团结对外的千载一时之良机,恳请中央本政治解决之途径,急令入陕部队停止进行。
△ 米春霖由奉化回陕,携蒋介石修订的陕甘善后方案、蒋氏给杨虎城的信函、张学良给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主要军政人员信函。善后方案分甲、乙两案:甲案:一、东北军全部调甘肃。二、第十七路军仍驻陕西原防,归绥靖主任杨虎城指挥,该路军得酌留若干部队在西安,以便利行使绥靖主任之职权。附记:陕西绥靖主任公署或移设三原亦可。三、自潼关至宝鸡沿铁路各县,归中央驻军(铁路线各县以外,得由第十七路军部队驻扎)。乙案:一、东北军全部调往豫、皖两省,可先令由西荆公路集中南阳、襄阳、信阳一带。二、以王树常(或由汉卿另保一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三、调于学忠任绥靖主任,统率驻在豫、皖之东北军。四、杨虎城为甘肃省政府主席,仍兼第十七路军总指挥,第十七路军全部调驻甘肃。
△ 周恩来会见杨虎城,提出三点建议:一、为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须杨虎城、于学忠通电就职;二、杨虎城派人去奉化见蒋介石,对乙案坚决拒绝,对甲案可基本接受;三、中共、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三方面行动一致。
△ 杨虎城向去奉化的鲍文樾、米春霖和李志刚交待任务及解决陕事方案,另有致蒋介石函由三人携往,并分别函复孔祥熙、宋子文、宋美龄、贺耀组、于右任等人。
△ 冀察绥靖公署重新配置河北省防务,平汉路及其沿线由第五十三军担任;平汉线以东由第二十九军担任。
△ 川湘公路(自四川重庆至湖南沅陵)川境各段完成,在綦江举行通车典礼。该路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1月全线开工;全长698公里,耗资500万余元,为川省近年一大工程。
△ 日本华北驻屯军在天津开会,研讨并确定对西安事变及对华北外交办法。
△ 伪满洲国民政部在奉天、安东、吉林、间岛(延吉)、三江、滨江、锦州、龙江、热河、黑河等地,设立864个“集团部落”。
1月16日 杨虎城电蒋介石及行政院并通电全国,表示与于学忠“恭领政府革职留任处分”,取消“双十二”时一切临时组织,并派鲍文樾、米春霖、李志刚晋谒蒋介石。
△ 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接杨虎城、于学忠来电后,立即电告蒋介石,并复电杨虎城,表示慰勉。
△ 鲍文樾、米春霖与李志刚三人乘南京派来的专机由西安飞抵南京,面见何应钦,递交杨虎城致何应钦函及善后方案。
△ 周恩来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将领三方会议,决定坚持和平方针,联络川、桂、粤、晋、绥及南京抗日派在国民党三中全会期间,共同提出改变国策,改组政府;防区分配与营救张学良同时进行。
△ 湖北省主席黄绍竑宣誓就职,并宣布治鄂方针:一、注意国防教育;二、整理保安队,巩固治安;三、整理土地财政;四、讲求水利,修筑堤防。
△ 国民政府修正公布《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法》。
△ 广东米荒严重,余汉谋、黄慕松电蒋介石,请求免征洋米税。
△ 广九铁路北行快车在广州附近起火,烧死27人,烧伤35人,损失计约10万余元。
△ 美大使馆参赞裴克由西安返抵南京,称西安外侨均甚平安,实无迁移之必要。
△ 日驻沪海军陆战队300余人,在上海北四川路、东熙华德路一带举行武装游行。
1月17日 西安方面代表鲍文樾、米春霖、阎宝航(代表东北军)及李志刚(代表第十七路军)自西安抵奉化溪口谒蒋介石,要求释放张学良,并面呈杨虎城信函及解决陕事善后方案。方案中要求设陕甘绥靖公署由张学良、杨虎城分任正、副主任;陕、甘两省由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红军驻防,停止中央各军前进及其他一切军事行动。此方案遭蒋介石拒绝。
△ 下午,李志刚单独见蒋介石。李志刚称“东北军、十七路军团结一致,张先生(学良)若不回去,他们要打仗”,并称“红军也向关中开进,打起仗来,恐怕不好”。蒋氏称“回去你告诉(杨)虎城,只要他听我的命令,我答应的话都可以实现”,并亲自写信要李氏带回西安。
△ 严庄由南京密电杨虎城称,改组政府与开放言论自由有困难,蒋介石仍受亲日派包围。杨氏遂增加疑虑。
△ 南京各界慰劳前方将士暨贡献一日所得运动委员会,发起“贡献一日所得”运动,规定首都各机关、学校、团体、报社、公司、商店等,于是日起实施,至本月底止,以一日所得贡献国家。
△ 上海市佛学界名流发起护国和平会。
1月18日 汪精卫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演说称,对外愿本两利原则与任何国家携手,对内不得有两种政府与军队。
△ 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与西安绥靖公署举行联合纪念周,到会600余人。杨虎城讲演称,对内绝对主张和平,但抗日救国的主张与决心绝不放弃。
△ 西安外侨75人乘车东返,21日又有八名外侨飞离西安。尚有六名外侨留在西安,其中五人为英籍教师,一人为美籍女记者史密德。
△ 金陵大学联合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及协和医学院等院校,成立华北农村建设协会,内设卫生、工程、社会教育、政治经济、农村五个研究部。
△ 上海法租界国药业举行罢市,抗议租界当局征收中国药剂门市发售章程捐。
△ 云南省富州县更名为富宁县。
△ 德穆楚克栋鲁普自称“蒙古政治委员会主席”,令各旗限期遣壮丁入伍。
△ 华北各地日领馆武官在天津举行会议,由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主持,各地领馆武官报告地方情形,并研讨时局问题。会议于次日结束。
△ 驻北平日军在八宝山、卢沟桥等地演习。
△ 伪满洲国民政部、军政部、蒙政部共同发布《青年训练规定》;伪协和会建立48个青年训练所,对6000名青年进行训练。
1月19日 蒋介石致杨虎城长函,认为陕军善后方案为“割裂军政,破坏统一”,释放张学良为“不可能之要求”;并告诫“若必孤行到底,此后不独西北问题非中(蒋介石自称)所欲置喙,即汉卿今后之行止若何,亦非中之所愿过问”。该信交李志刚带交杨虎城。蒋氏还称红军名义可暂不变,驻防地点由杨虎城决定,在国军未确定以前,可酌予接济。
△ 张学良致函杨虎城交李志刚带回,嘱勿以个人出处问题为“解决当前问题之焦点,目下最要者”是照蒋介石“甲案”立即行之。
△ 宋子文自上海赶至奉化,向西安代表解释张学良暂时不能回西安,并问李志刚:“你们提出改组政府的要求没有?”
△ 王芸生发表《三寄北方青年》一文,谓“应该把‘联合战线’的口号改为‘团结建国’,以国民党为中心,共产党和最大多数无党无派的国民,共同督促并培植这个中心走向民主建国的大路”;并称“我们不必另起炉灶的主张召开救亡会议或和平会议”;应该监督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因为“它确是和平递嬗走向民主政治的一条大路”。
△ 世界红十字会中国分会会长熊希龄,赴爪哇出席远东禁贩妇孺会议。
△ 湖南大学改为国立,教育部任命皮宗石为校长。
△ 中央军与杨虎城部队在赤水发生前哨战。
△ 宋哲元由北平至天津晤田代皖一郎,谈判华北问题。
1月20日 鲍文樾、米春霖、李志刚三人由奉化经洛阳飞抵西安,带来蒋介石不释放张学良消息后,东北军中主战派活动益加频繁,集中攻讦主和派将领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
△ 杨虎城召集东北军及第十七路军高级军政人员开会,宣读蒋介石信件,李志刚报告晤见蒋介石经过。东北军将领指斥蒋介石背信弃义,表示对分化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企图决不上当。散会时,杨虎城留李志刚详谈见蒋介石经过;杨氏听后称:“现在应该了解蒋介石和南京方面究竟有转变内战为抗战的准备没有?……你准备再去南京多找几个人谈谈。经过这次举动,把‘安内攘外’的错误政策转变过来,就是牺牲个人,也是值得的。”
△ 国民政府任命黄绍竑兼任湖北省保安司令。
△ 外交部长张群接见日本大使馆秘书须磨,谈中日调整邦交问题。
△ 国民政府公布《修正取缔棉花搀水杂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 宋哲元发表《告冀察同志书》,表示:一、不参加内战;二、保卫主权;三、“剿匪”、“剿共”。
△ 宋哲元针对日本驻华北各地领馆武官会议,在天津发表政策声明称:“国家三大要素,即主权、土地、人民,誓尽军人天职,尽力保卫之。”
△ 宁夏、青海将领马鸿逵、马步芳、马鸿宾等通电讨伐张学良、杨虎城,称“剿匪不是内战,戡定内乱系中央大权;政治不能解决者,自当以武力解决之”。
△ 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筹划整理我国音乐,建议设立国乐研究机构。
△ 东北义勇军各路领袖组成东北义勇军抗日救国联合会。
△ 北平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发表宣言,要求召集国民救亡大会,实行和平协议救国主张,反对内战。
△ 佛教界名流发起成立黄十字会,推王一亭(王震)为名誉会长。
△ 甘肃军马步青师攻下高台,红军第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阵亡;徐向前、陈昌浩率部3000余人西入祁连山。
1月21日 杨虎城电蒋介石,并另备一函交李志刚带呈蒋介石,陈述执行甲案困难各点。
△ 李志刚飞抵南京,往见于右任、冯玉祥、陈立夫、何应钦等人。何应钦在宴请李志刚时,闭口不谈西安事变;陈立夫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于右任也不谈实质性问题;冯玉祥估计当前形势称:“蒋介石今后还要打内战吗?我看再也打不下去了。”
△ 杨虎城召集第十七路军、东北军、中共三方面人士开会,周恩来等出席会议。杨氏谈西安代表见到蒋介石的详情经过及其对此行的看法,并提出决定派李志刚再去奉化与蒋介石谈三事:一、要求张学良回陕;二、质问中央军为什么大举西进;三、看蒋介石有无转变准备,特别注意于第三点。出席会议者一致同意杨虎城的三点意见。
△ 毛泽东、张闻天致电周恩来等,内称如确能停止战争,可保证让步;如要出现“比西安事变前更坏之局面,则不能让步”;无论和或战,应由杨虎城、王以哲左派打定主意,中共处在建议与赞助地位。
△ 周恩来、秦邦宪电毛泽东、张闻天称,今日阎锡山电杨虎城,主张应接受甲案,并愿代向蒋介石斡旋。杨虎城回电称,甘肃境内胡宗南部全部退出,南京发600万三个月预收军饷,并派人来陕宣抚。
△ 毛泽东、周恩来电潘汉年称:“为避免内战,一致对外,我们原则上不反对蒋之方针,并应劝告西安服从南京统一方针,蒋宜给张、杨以宽大,以安其心。”电报要求蒋介石同意:一、保证和平解决,不再有战争;二、不执行“剿共”政策,并保证红军最低限度之给养;三、暂容一部分红军在陕南驻扎;四、令马步芳停止进攻河西红军;五、要求蒋介石亲笔复周恩来一信。
△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与政治委员,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是日,抗大举行开学典礼。
△ 国际联盟行政院第九十六届会议开幕,中国代表顾维钧任主席。
△ 郑天锡就任国际法官。
1月22日 蒋介石电何应钦转顾祝同、刘峙,提出与杨虎城代表洽商六项意见:一、中央军于本月28日以前暂驻原防地;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于本月28日以前撤至洛阳、咸阳、鄠县以西地区,陕南徐海东、陈先瑞部同时撤至陕北;2月5日前中央军进驻咸阳至宝鸡一线;三、中央军定本月29日进驻西安至咸阳之线;四、东北军可酌留三团兵力暂驻西兰公路咸阳至兰州段;五、第十七路军酌留一两团兵力驻西安附近;六、张副司令之出处与名义,须待西北问题完全解决时另定。
△ 蒋介石电杨虎城,要其直接与顾祝同商量善后问题。
△ 顾祝同派刘震东自潼关至西安,与东北军将领洽谈。
△ 驻三原之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向西安开拔,该地防务交中国工农红军接替。
△ 汪精卫广播讲演《怎样救亡图存》,谓“不特中国目前实行共产可以亡国,即使接近共匪,受其操纵,也足以引起大乱,而至于亡”。
△ 冯玉祥发表《复兴民族的基本方策》一文,指出中华民族复兴的方策,第一是抗战,第二是抗战,第三还是抗战。
△ 毛泽东与周恩来联名电复潘汉年,要求蒋介石:第一,“给我们以亲笔信,信内说明停止‘剿共’,一致抗日,再则指定驻地与允许按月发给经费”。第二,同意红军一部驻陕南柞水等八县。毛、周两人再电潘汉年,要求向蒋介石说明下列观点:中共“是革命政党,自己确定的政策决不动摇。我们的政策是与蒋一道团结全国(即反对分裂与内战)共同对日,以后许多事情均愿与蒋商量,一切有利日本与汉奸而有损国力与两党合作之事,均当与蒋一道坚决反对之”。
△ 红军徐海东部在陕西商县龙驹寨与中央军冲突。
△ 日军开始运送大量汽油、煤油、武器等军用品至伪蒙古军政府主席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驻地嘉卜寺。
1月23日 李志刚在戴笠陪同下,由南京乘汽车至溪口晤见蒋介石。蒋氏问西安方面意见,李志刚递交杨虎城的信说:“虎城和东北军、十七路军负责人开过两次会,他们一致要求张先生回去。”蒋介石摇着头说,张学良“到南京后要想回去,就不能由他,也不能由我”,拒绝西安要求张学良回陕。李志刚又问中央军为什么西进,蒋介石重申顾祝同部西进是为了恢复秩序,并称:“如果他们不听国家的命令,我就要用军事解决。”蒋介石要李志刚立即把这话电告杨虎城,劝其不要自误,并对李志刚说:“你切实告诉虎城,只要他听我的命令,我就一定对得起他。”蒋氏并要李志刚留下等候杨虎城复电。
△ 经蒋介石同意后,戴笠陪同李志刚至雪窦寺中国旅行社往见张学良与赵庵。李志刚将西安要求张氏回陕及与蒋介石所谈情况告知张学良,张氏慨叹说:“蒋先生是不会让我回去的,请告诉虎城,多容忍,要团结。我估计除非全面抗日,东北军还存在,我才有可能出去,否则是不能出去的。”
△ 宋子文由上海至奉化晤李志刚称:“目前情况,张汉卿更不能回去了,许多人要质问他(指蒋介石)。我已经问过蒋先生,这个要求是决不能办到的了。”
△ 国民政府明令国葬辛亥滦州殉难诸先烈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14人。
△ 滇缅勘察委员会在云南沧源设治局护卫营遭蛮海卡民袭击,经还击后,蛮海卡民求降。
△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总辞职。29日,林铣十郎内阁组成。
△ 江海关发表统计,上年度入超激增2.3亿元。
1月24日 汪精卫赴奉化溪口对李志刚称,杨虎城须服从国家命令,以免地方涂炭。李志刚问汪精卫:“当前国家政策将怎样转变?”汪氏答称:“怎样变,必须由中央全体会议决定。”
△ 汪精卫与蒋介石在溪口商谈外交与内政方针,议定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于2月15日如期举行。
△ 杨虎城电复蒋介石,同意派代表直接与顾祝同商谈;另电嘱李志刚即回陕汇报,并赴潼关参加与顾祝同商谈。
△ 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就陕、甘问题向中央社记者发表谈话,谓陕、甘情势最近当能完全明了。
△ 西安代表何柱国、米春霖、谢珂至潼关晤顾祝同,首先要求张学良的名义在东北军移防时即予发表,关于各部队驻地、接防、移防费用及接济红军等问题亦相应提出。
△ 徐恩曾、朱文中、骆美奂发起组织中国农工生活改进会,在南京开成立会。
△ 心理学者陆志韦、樊际昌、周先庚、蔡乐生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心理学会。
△ 中国哲学会在南京举行第三届年会,要求教育部在大学设国学系,开哲学课程,编译哲学大辞典,在中央研究院设哲学研究所。会议选出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胡适等为理事。
1月25日 李志刚飞回西安,杨虎城立即召集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军政负责人开会,听取李志刚第二次赴奉化见蒋介石汇报后,与会者认为蒋介石有变内战为抗战的准备。杨虎城认为只要实现抗日,西安事变就取得了最重要的成果。与会者同意杨氏的意见,并推选米春霖、谢珂为谈判代表,加派李志刚为杨虎城私人代表,前往潼关与顾祝同谈判。
△ 何应钦以顾祝同两次与米春霖等会谈情形电话报告蒋介石,蒋氏指示七项要点,其要旨为:“第一步,各部撤至西安、咸阳以西时期,最迟不得超过本月三十日;第二步,移防完毕不得超过下月十日。但东北军入甘路程较长,准予酌量展申,然亦不得过下月十五日也。惟中央军接防至宝鸡陇海全线,必须于下月五日以前完毕。”“张汉卿名义必须待其部队移防完毕后方能请。”
△ 中共中央电周恩来,同意周氏24日所拟与国民党谈判方针:一、可以服从三民主义,但对放弃共产主义,绝无谈判余地;二、承认国民党在全国的领导,但取消共产党绝不可能;国民党如改组为民族革命联盟,共产党可以加入,但仍保持其独立组织;三、红军改编后的人数,应为六七万人。
△ 张闻天动身往西安行前,电中共中央北方局刘少奇,指示北方局“要大力策动各方和平解决西安问题,此是目前时局中心关键”。
△ 日华北驻屯军军部与满洲铁道会社在天津召开开发华北经济会议。会议由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主席,“满铁”产业部长阪谷、次长奥村、东亚科长宫本等出席。会议对一、东北产业五年计划;二、农村技术合作;三、石炭液体事业;四、华北铁路运输问题;五、植棉事业等案,均有详密计划。
1月26日 杨虎城、于学忠、何柱国、王以哲、董英斌等共同商讨派李志刚赴潼关谈判要点,决定必要时邀请周恩来共同商讨。米春霖、谢珂、李志刚三人至潼关与顾祝同谈判,谢珂质问顾祝同:中央军西进是否又要打内战?顾祝同指责第十七路军与东北军在华县与华阴增兵。双方各执一词,谈判历三小时毫无进展,最后商定两天之后继续谈判。
△ 东北军将领与杨虎城会议,向顾祝同提出三项要求:一、部队撤退展期两周;二、张学良到部队讲话,部队即移动;三、五届三中全会前给张学良名义,并使之出席该会议。此三项要求遭顾祝同拒绝。
△ 蒋介石接顾祝同报告,内称:“商谈情形不能迅速开展,杨(虎城)之态度并不如何坚持,第三者(按指红军)亦未出面捣乱,问题全在东北军。”蒋介石即指示顾祝同、刘峙,若27日下午西安方面不撤军,即宣告和平破裂,“先对东北军前线阵地及其前方司令部开始轰炸,对于西安新城各目标,暂缓轰炸,以示区别”。顾祝同将谈判展期至28日。
△ 张学良闻潼关谈判因其出处问题陷于僵局时,急电东北军前方将领,勿以其个人出处为接受甲案的先决条件。电文称:“若今日再不接受,而仍以良(张学良)之问题为先决条件,则爱我即以害我,不但害我,且害我团体,害我国家矣。”
△ 蒋介石电东北军各将领,称“关于汉卿出处问题,一俟移防完毕后,中(蒋介石)可保证必为负责请求,使汉卿出而效力国家。至于复权更不成问题,但此时万勿提出事实上不可能之问题,以延误大局也”,劝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服从中央。
△ 行政院议决救济广东省米荒办法:一、粤购洋米数额增至100万市担,关税半数记帐;二、铁道部即日起备专车一列,运湘米赴粤;三、粮食运销局商同招商局,专备一船运皖米入粤;四、由财政、实业两部派员赴粤调查,详拟救济办法。
△ 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邓文仪报告,全国有省新运会20个,市新运会四个,县新运会1222个,铁路新运会11个,侨胞新运会15个;各地劳动服务团2471个,服务队7887个,共有39.5263万人,各地妇女生活改进会组织12个。
△ 宋哲元访田代皖一郎,交换开发华北经济意见。
1月27日 张学良于奉化溪口致书东北军将领称,“万勿斤斤于良(张学良)个人问题,致误大局”;陕事“务必遵照委座之意旨及前方所商之办法,迅速实施,勿再迁延为幸”。同日,张学良电王以哲、何柱国等东北军将领,要求“立命部队于今日正午以前开始移撤,勿再固执误事”。
△ 杨虎城听潼关谈判代表报告后说,“只要国家政策有转变,我们是不愿打仗的”;因恐东北军坚持释放张学良为谈判先决条件,特加派第十七路军参议王宗山为谈判代表。
△ 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等50余人向周恩来请愿,激烈反对王以哲等和平解决方针,主张待张学良返陕后撤兵,要求红军给予支持。周恩来对应德田等说服无效。深夜,南汉宸报告周恩来称,孙铭九等已拟就一暗杀名单,内有主和派与共产党员。
△ 外交部长张群告日本大使馆武官雨宫巽,调整中日邦交,应取消过去非法造成之事实,避免今后引起纠纷之行动。
△ 阎锡山电杨虎城,劝其服从中央。
△ 毛泽东电潘汉年称,经周恩来全力斡旋,杨虎城、于学忠、孙蔚如、何柱国诸人已完全同意服从中央,但东北军大多数师、团干部坚决要求张学良回西安一行,始行撤兵;否则要打。毛泽东意,蒋介石不妨让张学良来陕一次,仍回南京,使撤兵不生风波,和平解决此问题。
△ 张闻天秘密到达西安,住东北军将领王以哲副官家中,与周恩来、秦邦宪共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问题。
△ 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第十四军军长陈嘉祐在香港逝世。
△ 全国各省、县农民与土地调查结果,农民占总人口78.54%。
△ 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与日华北驻屯军商定开发华北经济五年计划。
1月28日 东北军代表与顾祝同达成协议:东北军在七天内将渭河南岸部队撤到北岸。蒋介石指示顾祝同,对西安方面的上述要求“酌允办理”,同意部队撤到渭北后,办理张学良复权手续。
△ 刘湘恐陕局扩大,影响全局,本月11日曾电军政部长何应钦,提出和平主张;是日又电请蒋介石返南京主持大计。
△ 周恩来致电潘汉年转蒋介石称,其个人在西安已尽最大努力,东北军多数痛于张学良不能回陕相见,决不先撤兵;请蒋介石书告东北将领,保证撤兵后予张学良恢复公职。
△ 秦邦宪以发生东北军青年军官50余人至周恩来处请愿,促张闻天速离开西安,前往云阳红军总部。张闻天临行前电毛泽东转彭德怀、任弼时,指出“中共的方针应毫不迟疑的坚决为和平奋斗”;并称“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必须动员一切力量,争取左派中之大多数分子相信我们政策的正确”; “我们坚决主张和平,反对内战态度,反对一切挑拨行为”。
△ 张闻天至三原云阳镇红军总部,与任弼时、王稼祥、杨尚昆紧急商议,并以个人名义电毛泽东及周恩来,建议红军主力从陕南“向渭北方面撤退”,以“表示我们的和平诚意”;并请朱德、毛泽东对红军北撤行动发表谈话,表明“红军愿意服从主张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南京中央政府的指导”,并“要求蒋委员长立即销假视事,主持中枢”。
△ 杨虎城表示服从中央命令,令刘多荃部撤离赤水一带防御,令西安部队向三原撤退。中央军樊崧甫部连夜推进至西安附近接防。
△ 周恩来电蒋介石,提出恢复张学良公权、发表名义等要求,并“请蒋先生许张汉卿写亲笔信给杨(虎城)、于(学忠)、孙(蔚如)、何(柱国)、王(以哲)及东北军将领,坚其撤兵之决心”。
△ 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召集各界代表百余人,在庙行无名英雄墓前举行阵亡将士公祭,纪念“一二八”五周年。南京、杭州、广州、北平、天津、汉口、重庆、西安等地均集会纪念。
△ 宜宾饥民抢劫米船,死伤多人;四川其他各县同时发生抢米风潮。
△ 山西防共保卫团改编为陆军保卫团,杨爱源任陆军总指挥。
△ 菲律宾总统奎松抵沪,次日离去。
△ 日机飞兴和、集宁、原阳一带侦察;伪蒙军德王移至化德,李守信部移至尚义,王英部移至商都。
1月29日 毛泽东与周恩来联名电复潘汉年称,为坚决赞助蒋介石方针和平解决西北问题,并永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起见,我们坚定放弃陕南驻兵要求,将徐海东第一步由商县撤至礼泉,第二步撤至正宁、庆阳。我们可以在渭南撤兵之前三天,开始由商县撤退,以便在中央军进驻西安之前,通过西安、咸阳线。
△ 东北军团以上军官与主要幕僚在渭南开会,出席会议共40余人,王以哲因病未出席,委托董英斌代为主持。于学忠首先发言,主张撤兵;应德田等人坚决反对和平解决。会议决定在张学良未回来之前,决不撤兵,中央军如再进逼,决一死战;到会40余军官全部签名。
△ 杨虎城所部开始向渭北三原一带转移。
△ 是日与30日,张闻天电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称,在一般情况下,红军不参加内战;只有在实行甲案后,南京仍进攻中共时,才实行自卫。
△ 洪深、傅东华、邵洵美、叶灵凤、胡仲持、顾仲彝六人,邀集上海文艺界举行座谈会,并发表上海文艺界对统一救国运动宣言。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在延安出版。
△ 日本驻华使馆武官喜多诚一少将偕顾问山本晤孔祥熙,谓日方希望孔氏出任行政院长。
1月30日 豫皖绥靖主任刘峙由洛阳至潼关,先后与顾祝同及米春霖、谢珂商谈,决定采用甲案。
△ 周恩来经由何柱国向顾祝同提出,中共要求派代表参加潼关谈判。
△ 毛泽东电周恩来、秦邦宪称,应提醒杨虎城“对整个政治前途之自信心,对其他高级干部亦然,经过他们去提醒中级干部,认识自己的前途,并说明我们与他们始终愿在一起,为和平统一御侮救亡之总方针而奋斗”。
△ 国民党西北临时党部筹备委员会在西安正式成立,推举景梅九、李经武、杨鹤庆、续范亭、阎玉青、师子敬、尚卫民为筹委,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实践诺言。
△ 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自西安乘汽车至三原云阳镇红军司令部开会,张闻天、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左权均参加会议,一致认为应坚持和平奋斗方针。但目前主战者得势,一旦开战,只有与友军一同打。如打得好,和平仍有希望;如打败,则使友军从实际经验中相信我们的和平主张,在更不利条件下接受和平。会后,周恩来与秦邦宪、彭德怀、任弼时、张闻天电毛泽东、朱德、张浩、张国焘、凯丰等称,我们主张接受甲案实现和平,但如南京继续进攻,我方要自卫;本党主张未能说服西安左派和杨虎城等。会后,张闻天返延安。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三人晚自三原赶回西安,以会议讨论意见告知杨虎城与东北军将领。
△ 毛泽东、朱德、张国焘电复周恩来、秦邦宪、张闻天、彭德怀、任弼时称,“我们的意见如下:(甲)和平是我们基本方针,也是张、杨的基本方针。(乙)但我们与张、杨是三位一体,进则同进,退则同退,我们不能独异失去张、杨。(丙)向张、杨两部表示我们始终同他们一道,在他们不同意撤兵以前,我们不单独行动,协助他们争取更有利条件。(丁)用以上态度,争取最后和平”。
△ 驻沪日海军陆战队2000余人,在杨树浦、北四川路与曹家渡一带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由司令官大川指挥,历时三小时。
1月31日 毛泽东、张闻天电周恩来、秦邦宪称:“我们与张、杨两部应取进则同进,退则同退之方针”, “即打亦不至基本妨碍我们方针,无论打胜打败,结果仍是讲和”。
△ 周恩来、杨虎城、于学忠、何柱国、王以哲在王以哲寓所召开三方最高级会议,决定坚持三位一体,争取和平,用政治手段营救张学良,并派代表李志刚赴潼关与顾祝同签订停战协议。
△ 蒋介石电顾祝同称,红军驻地陕北,南京每月给红军20万元至30万元经费。
△ 红军代表李克农与顾祝同谈判,顾祝同同意红军在西安设立联络处,以第十七路军为掩护。
△ 邓宝珊自兰州飞抵西安,即与杨虎城下令撤兵。
△ 东北军代表米春霖、谢珂在潼关与顾祝同、陈诚等商谈。
△ 行政院长蒋介石提倡公墓,“应设法将此意编入公民课本”。
1月下旬 彭德怀、任弼时至西安会晤杨虎城、王以哲等人,邀请两军主和与主战主要人员举行座谈会,说明:一、日本决心灭亡中国,我国面临亡国之祸,必须全国团结,争取国际援助,共同抗日;二、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是中共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依据,亦为当前的基本政策;三、蒋介石是可以抗日的,只要大家团结好;四、目前形势不宜用战争去解决问题,打仗可能引起更混乱局面,高兴的只有日本帝国主义。彭、任二人征询与会者意见,但无人发言。
△ 东北军少壮派军官60余人,痛哭流涕围坐于杨虎城客厅中,要求杨虎城率部与中央军决一死战。
是月 桂系驻西安代表刘仲容应邀至延安访问。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与刘仲容深入讨论双方联合抗日问题。毛泽东详询广西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后,希望各种抗日的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并指出“中国的局势已起重要变化,抗日局面就要实现,希望李(李宗仁)、白(白崇禧)两位先生作好准备”。
△ 西藏出兵金沙江,先后占据白玉、德格、邓柯、石渠等四县。中央派员前往劝说,西藏热振方面接受中央劝告,退出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