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毛 Máo
毛姓为中国第88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26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20%。约36.6%分布于浙江、河南、四川、湖南4省(其中浙江省最多,约占11.8%),23.6%分布于江苏、湖北、江西、山东4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荥阳郡、西河郡、钜鹿郡、河阳郡、北地郡。
毛姓有爱敬堂、白云堂、百忍堂、宝穑堂、保德堂、北地堂、长发堂、承启堂、崇德堂、传经堂、传诗堂、大雅堂、敦本堂、敦睦堂、敦诗堂、合敬堂、河阳堂、厚仁堂、敬爱堂、九鼎堂、爵德堂、明德堂、睦族堂、庆善堂、仁本堂、三君堂、舌师堂、世珍堂、授诗堂、顺备堂、思成堂、四诗堂、万卷堂、文华堂、文振堂、西河堂、学仕堂、以敬堂、荥阳堂、永思堂、余庆堂、志事堂、忠清堂、忠庆堂、注经堂、注诗堂、宗经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战国时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食客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迟迟不能达成出兵协议。毛遂拔剑胁迫楚王,以三寸不烂之舌晓以利害,终于说服楚王签订了出兵援赵协议。平原君称赞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称其“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其后人因以“舌师”“九鼎”为家族堂号。
西汉初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以授毛苌。毛氏家族因以“授诗”“注诗”“传诗”“敦诗”“注经”“传经”“宗经”为家族堂号。毛亨所传之毛诗,与申培公所传之鲁诗,辕固生所传之齐诗,韩婴所传之韩诗,称为四家诗。毛氏家族或以“四诗”为家族堂号。
湖南永兴、郴州、安仁、耒阳等地三君堂毛氏,始祖毛君七、毛君八、毛君九,子孙以纪念3位先祖,以“三君”为家族堂号。
毛姓出周文王第九子叔郑之后。叔郑封毛国,伯爵,公族以国为氏。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迁今河北省鸡泽县一带。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发生内乱,公元前524年,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之。公元前516年,毛伯得因为介入周王位之争,逃到楚国,毛国从此灭亡。
毛姓出周文王第九子叔郑之后,但《通志·氏族略》另有说法:“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也不知道是什么根据。《元和姓纂》说:“毛,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有人据此认为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两个毛国。一个是周文王第8子毛叔郑所封,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一个是周文王的第九子毛伯明所封,在今河南宜阳县境。根据史书记载,周文王有19个儿子,按长幼依次分别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成叔武、霍叔处、卫康叔、毛叔郑、聃季叔、郜叔、雍伯、曹叔振铎、滕叔、毕公高、原伯、鄷叔、郇侯、赖叔颖,根本就没有所谓毛伯明。毛叔郑是周文王的第九子,第八子则是卫国的始封者卫康叔(叔封)。所谓西周有两个毛国,乃是无稽之谈!还有人以为毛伯明就是聃季叔(或伯聃),也毫无根据。
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毛姓,例如:
东汉及三国时期山越人有毛姓。山越人,为秦汉时期百越人的后代。东汉和三国时期分布在东南地区及今江西等地山区。三国时期东吴围剿山越,山越人自此融入汉族。山越人毛姓,称为丹阳毛氏。
西南夷有毛姓。见《华阳国志·南中志》。
古代氐族姓。前秦有河州刺史毛兴、单于辅相毛贵,后秦有北地太守毛雍。
金代女真族有毛姓。见李氏朝鲜史学家郑麟趾(1396—1478)之《高丽史》。
西夏党项族姓。见《宋史》。
明初赐蒙古人、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孙姓名曰毛胜。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毛姓,如:蒙古族毛姓,本姓蒙古勒木德氏、毛都沁氏、乌苏图氏、锡热蒙古勒木德氏。回族姓。部分出自明伏羌侯毛忠之后。毛忠,本名哈喇,西域人。曾祖哈喇歹,明初归附,起行伍为凉州千户,后战殁。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以骁勇充总旗,至永昌百户。哈喇正统中以功进同知,赐姓名曰毛忠,字允诚。彝族毛姓,本属达吉、基某、吉鲁、姐倮、莫色、俄母、曲木、巴毛、伟色、马海、莫洛、耻支、立乃惹所、史乃惹石、咪色井者等家支(氏族)。朝鲜族毛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广州毛氏、公州毛氏、瑞山毛氏、金海毛氏4支。源出不详。佤族毛姓,本姓斯耨。摩梭人毛姓,本属阿热“斯日(小母系氏族)”。傈僳族毛姓,本姓腊扒,即虎氏族。羌族毛姓,房名白毛尔。藏族、苗族、壮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仡佬族、锡伯族、高山族一支邵人等民族也有毛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