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缘何而起
关于礼的起源问题,历来观点众多,欲起说、神起说、俗起说、物物交换说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讨论。不管礼是怎么产生的,可以肯定的是,礼是人的礼,没有人类社会或没有人类的共同生活,就没有礼。自从人类过上集体生活的那天起,要生活就要讲规则,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规则,这个规则实际上就是人们日用而不觉的“礼”。礼,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应运而生,并渐渐发展成熟。
1.礼的萌生
《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就是人躬行实践的行为,目的是事奉天地鬼神,求其降福于人。远古时代,人类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神奇力量,充满了敬畏。先民认为有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主宰着宇宙万物,左右着人类的生死祸福,这种力量就是神灵。神灵不是一,而是多,甚至认为一切物都有灵,这就是万物有灵说。只有敬重和供奉大自然的一切神祇,才能得到他们的保佑。于是人们怀着无比的虔诚恭敬,以各种各样的仪式敬神、供神、求神和祭神。
原始时期,人们还无碗吃饭、无杯喝水,就把黍米放在石板上烤熟了吃“爆米花”,把小猪架在火上烤熟了吃“烧烤”,在地上挖坑盛水用手掬饮,弄泥块做个土鼓,就这样,“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种条件之下依然能够向鬼神表达自己最崇高的敬意,这就是最初的礼仪。即使原始如此,人们还是遵守着特定的礼俗,比如人死后要向天上唤魂,在地下埋葬,死的人头朝北,活的人朝南居,等等。从茹毛饮血,住山洞草穴,到后来人类有了火,开始吃熟食,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仍不忘初心。“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礼记·礼运》)制丝做衣,供养活人,供奉死者,这都是遵从圣人最初的创造,以示不忘祖先。再后来,这些礼俗代代相传,人们制酒作乐,修订文辞,规范关系,用更正式的仪式祭祀祖先、自然,叫“承天之祜”,再经过“合莫”“大祥”这样的过程,“此礼之大成也”,祭祀天地之礼就大功告成了。
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天地鬼神是神圣威严的,所以每当举行祭祀活动时,人们总是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把这项活动搞得既庄严又隆重。祭祀活动年年举行,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仪式,这就是礼仪产生的初始阶段。
可见,心怀敬意,感谢天地神灵赐福于人,这就是最原始的礼,礼就这样萌生了。
2.周公“制礼作乐”
如果说礼萌生于原始社会,那么礼真正形成于什么时代呢?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说法。在孔子那里,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的因革损益、一脉相延之说,可以说在孔子看来,至迟夏代就有礼了。现代学者认为,礼在尧舜时代就产生了。专门研究中国礼制史的学者陈戍国先生认为,在尧舜时代之际,就有了祭祀、丧葬、宾礼、军礼、嘉礼的萌芽。他的《中国礼制史》在孔子所说的夏礼之前,将“虞礼”即舜时代的礼作专节进行介绍。他说:“在目前掌握的资料里,只有到了虞舜一代,礼才粗具系统。《周官》所谓吉凶宾军嘉五礼,有虞氏都加入了可供后学钩稽的新的内容。因此,提出与夏、商、周三代礼并列的‘虞礼’这一概念是适当的。”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
山西陶寺遗址,不少学者认为,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尧舜时代。陶寺遗址发现了龙盘等礼器,在社会制度上,已出现国家初级形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舜还任命夔(kuí)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在孟子看来,最起码在大舜时代,五伦就出现了,礼乐起源于虞舜时代,我们认为有所根据。
尽管经过夏、商二代,礼已经相当完备,但这两代的礼乐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大。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生活,成为中国人三千年生活准则的是西周的礼乐典范。说到西周的礼乐,就不能不提到周公。
周公名字叫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同时也是鲁国开国之君伯禽的父亲。《史记》中说周公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今天,许多人都知道“周公解梦”,周公究竟会不会解梦,咱们且不在此研究,历史上周公的真正贡献是“制礼作乐”,开启了中华礼乐文化的大门。
周公从商纣王失德亡国的教训中意识到,决定国家兴亡的不是鬼神而是人,要想长治久安,就一定要以人民为本,关心人民,爱护人民,施行德政。所以周公发起改革,提出了“毋于水鉴,当于民鉴”的主张,要求天子要根据人民的心意来反思自己为政的得失。周公把礼的重心从鬼神转移到人的身上。根据“天道”的要求,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并在全国推行礼乐之治。
在周礼中,有着相当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周王是“天子”,以周代商是天命所致。天子之下有诸侯,诸侯之间又有不同的爵位和等级,通过严谨的礼仪制度来维系。周礼强调“敬德保民”,“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思想,完成了从夏商以来的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
同时,周公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对祭祀、交际、饮食、服饰、婚嫁丧葬、日常起居等都制定了细致明确的礼仪礼制,并配套制定了各种音乐的使用标准。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礼仪有别,音乐有等。“礼”用来使君臣、父子、夫妻等人伦关系进行区分和定位,使亲疏有分、长幼有序,但是只强调“礼”容易造成等级间的距离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所以周公“制礼”的同时还“作乐”,把“乐”与“礼”配合使用,用“乐”来调和关系、融合感情,消解由“礼”所带来的等级差别感,以达到和谐的理想境界,“礼”与“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同时形成了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
周公本人也成为一代道德楷模,长存于人们的心中。成语“吐哺握发”,讲的就是周公礼贤下士的故事。《史记·鲁公世家》记载,周公训诫儿子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你看看,我这级别也不算低了,有人来访,我必不等洗完头发、不等吃完饭就快快出来迎接,这样还担心失去贤能之人,何况是儿子你呢。所以你去鲁国,千万不可傲慢待人啊。
周公“制礼作乐”可谓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不仅使周王朝得以延续约八百年,更为重要的是就此拉开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帷幕。此后,通过孔子及其后学对周公制礼乐的称颂,礼乐教化得以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对后世历朝历代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尧舜之道,周孔之教”成为中华文明的代名词。
3.孔子“克己复礼”
到了春秋末年,诸侯纷争,战乱不断,刚刚成长起来的“礼”经历了一场大挫折:礼崩乐坏。没人当周天子是天子,诸侯们忙着扩充势力、争当霸主。礼是什么?众诸侯表示没听过没见过,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几近崩溃。
就在这时,孔子来了。在对周礼的传承和弘扬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一生致力于倡导礼仁合一,推崇周公之道,主张“克己复礼”,时刻不忘救“礼”于水火之中,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有哪句话最能代表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激愤之情呢?就是今天很多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可忍,孰不可忍。很难相信这话竟出自孔子之口,究竟是什么事会把向来“温良恭俭让”的老夫子气成这样呢?直接原因是季氏僭越礼节而“八佾舞于庭”。八佾是周朝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佾相当于一列八人,依照西周礼制的规定,天子是八佾规格,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季氏是鲁国大夫,搞活动需用歌舞队,本该用四佾,但他竟用八佾舞于家庙,八八六十四人,这可是天子专用阵型,你一个大夫敢这样,太不像话了,礼崩乐坏啊!画风实在过分得让人看不下去啊。孔老夫子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慷慨激昂地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慨叹。
为了挽救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和一众弟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各国之间。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用温和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推行教化,引导民众向善。他认为要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推行礼乐文化,使人们自觉地回到礼之规范中,自觉涵养德性,纯洁心灵。“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治国安民,没什么比得上礼的。他对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射礼、朝礼、聘礼等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礼仪都有研究,很娴熟地用这些来教育学生,使他们在钟磬鼓乐之中,进退揖让之际,涵泳于道德之中,身心得到净化,品性得到提升,行为得到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伦理关系得以加深。经过孔子的提倡以及孔门众弟子的实践、推广,礼的形式不断丰富、完善,礼的内涵不断深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礼,不断阐述、强调礼的实质、礼的作用和礼的意义。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以礼教民是最重要的,刑罚是次要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礼乐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不能舍本逐末,脱离仁的实质追求礼的形式上的皮毛。“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孔子对礼的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己复礼”之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颜渊问孔子,啥是仁?孔子给“仁”下了一个新定义: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己”就是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人的私心和贪欲如果任其发展,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别人。在孔子看来,“仁”,很重要的是“克己”,约束自己,反省自己,多做利他利人的事。“复礼”就是符合礼,这为“克己”找到一个外在标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用什么来“克己”,那就是“复礼”。大家都遵守礼制规矩,凡是符合“礼”的,人们才去做,不符合“礼”的,人们就不去做,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才能建立。这种“礼”,不断浸润感染着人的品格,使一个人外表优雅,内心也优雅,以“礼”修己,就可以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在孔子那里,“礼”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人道德修为的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克己复礼,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就离仁者不远了,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就是美丽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