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曼诺夫王朝的“摇篮”
——科斯特罗马
今年,我利用俄罗斯独立日休息这几天,约几位朋友一起进行了“俄罗斯金环”小游。我们从莫斯科出发,先去了大罗斯托夫和雅罗斯拉夫尔,在那里小住一宿,第二天一早便驱车来到了科斯特罗马。
科斯特罗马是俄罗斯的一座古城(建于1152年),位于风光旖旎的伏尔加河畔,曾是俄罗斯的“珠宝首饰之都”,也有着“俄罗斯金环珍珠”之美称。然而,让这座城市真正闻名遐迩的,一是坐落在城里的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因为罗曼诺夫王朝在这座修道院里“诞生”,二是俄罗斯农民英雄伊凡·苏萨宁的业绩。仅这两点就让科斯特罗马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吸引俄罗斯和世界各国的许多游客前往。
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全名叫圣三一伊帕季耶夫男修道院,是为纪念圣三一和圣徒伊帕季主教修建的。有人说伊帕季耶夫修道院是由一位名叫切特(据说是鲍里斯·戈都诺夫的曾曾祖父)的金帐汗达官贵人出资,于1330年修建而成;还有人认为这个修道院建成的时间可能更早,要推到13世纪中叶。在编年史中,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在1432年被第一次提及。俄罗斯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诸如,瓦西里·雅罗斯拉夫大公、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大公、伊凡雷帝、鲍里斯·戈都诺夫(他父母的公墓就在这个修道院内)等人都与这座修道院有联系。此外,在这座修道院里发现了俄罗斯最早的编年史之一——《伊帕季耶夫编年史》,因此它备受一些史学家和宗教界人士的关注。
当年,少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1596—1645)藏在伊帕季耶夫修道院的高墙里。全俄缙绅会议代表于1613年2月21日推选了他为俄罗斯沙皇并于1613年3月14日完成了登基仪式。这个事件结束了俄罗斯历史上15年之久的混乱时期,开启了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历史。因此,伊帕季耶夫修道院被誉为罗曼诺夫王朝的摇篮。

科斯特罗马

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全景

圣三一教堂
罗曼诺夫王朝的历代沙皇都视伊帕季耶夫修道院为自己的家族圣地,每位沙皇登基后都要造访这个修道院并且为修道院慷慨捐款。1913年,罗曼诺夫王朝诞辰300周年。尼古拉二世亲自来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参加庆典活动,庆祝活动的规模宏大、风光无限,似乎罗曼诺夫王朝要固若金汤、千秋万代。谁料仅过了4年,尼古拉二世就被撵下皇位,罗曼诺夫家族统治俄罗斯300多年的历史就此结束。1918年7月中旬,尼古拉二世、皇后及其子女于还被灭门,被血洗在叶卡捷琳堡城的伊帕季耶夫寓所。如今,罗曼诺夫王朝早已变为历史的记忆,然而罗曼诺夫王朝的“摇篮”伊帕季耶夫修道院依旧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从建筑学上看,伊帕季耶夫修道院是16世纪古罗斯城堡建筑的范例。这座修道院由“旧城”和“新城”构成。“旧城”形状为不规则的五角形。其建筑结构中心是五圆顶的圣三一教堂。圣三一大教堂是修道院里典型的俄式教堂建筑,教堂主体用墙带隔成上下两层,五颗圆弧顶坐落在上层的圆鼓顶上。金色的圆弧顶,白色的墙壁与暗绿的门廊顶相得益彰,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显得十分壮观。圣三一大教堂内部的壁画在绘画技法、构图和情节上都显示出那个时代的壁画艺术水平,成为17世纪后半叶俄罗斯壁画艺术的珍品。
此外,修道院里还有钟楼、高级僧侣楼(圣大门和大门上的教堂)、罗曼诺夫大贵族邸宅、修道院教务长楼、进餐楼、烛光楼和老城城墙、塔楼等建筑物。
罗曼诺夫大贵族邸宅是一个二层的世俗建筑,中央台阶一直通向正门。一条白色的墙带隔开上、下两层,下层外墙为橘红色,上层外墙贴满由橘色和绿色组成的花格图案,给人以华美之感。这座昔日贵族的邸宅如今变成罗曼诺夫王朝展馆,展出历代沙皇及皇室成员的肖像、他们的起居用品和一些历史文献。俄罗斯的三任总统叶利钦、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均去过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并在留言里高度赞扬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在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确实,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在14-15世纪曾经是俄罗斯的前哨阵地,为保卫俄罗斯的东北边界立下汗马功劳。到16世纪末,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在俄罗斯的政治和宗教的历史上还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
另外,去到科斯特罗马城,就不能不瞻仰一下伊凡·苏萨宁纪念碑。

罗曼诺夫王朝贵族官邸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苏萨宁死后受到了历代沙皇的青睐。因为他们认为苏萨宁是为拯救罗曼诺夫王朝的首任沙皇米哈伊尔而死的:少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选为沙皇后,与母亲玛尔法住在自己在科斯特罗马的领地多姆尼诺村。得知这个信息后,波兰-立陶宛军队要去多姆尼诺村抓捕新选出来的沙皇米哈伊尔。他们在离多姆尼诺村不远的地方遇见了农民苏萨宁并让他带路。苏萨宁佯作答应,但他及时让自己的女婿通知沙皇米哈伊尔即将到来的危险,自己把波兰-立陶宛敌人带向了深山密林。波兰-立陶宛人得知上了当,便严刑拷打苏萨宁,可他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分尸后抛到池塘里。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留言
正因如此,历代沙皇都对苏萨宁深表感激。1619年11月30日,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下达诏书,赏给苏萨宁的女婿鲍戈丹·萨比宁半个村庄;176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造访科斯特罗马,开始正式纪念苏萨宁这位罗曼诺夫王朝的救命恩人;尼古拉一世对苏萨宁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苏萨宁的业绩符合“东正教、专制制度和民粹精神”。他下令把科斯特罗马的中心广场改为苏萨宁广场,并且为苏萨宁竖立纪念碑。但这个纪念碑以沙皇米哈伊尔雕像为主,苏萨宁只是跪在他脚下的仆人。
苏萨宁的英雄业绩在民间广为流传。1836年,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以苏萨宁的事迹写了一部歌剧《为沙皇而死》,沙皇尼古拉一世亲自出席了首演式……
正因苏萨宁受到历代沙皇的青睐,所以苏萨宁在十月革命后就进入了“沙皇奴仆”的黑名单。苏联史学界有人认为苏萨宁所谓的英勇精神、自我牺牲和爱国主义是人造的神话。1934年,苏萨宁广场上的米哈伊尔的胸像和跪着的苏萨宁的组雕被彻底毁掉,格林卡的歌剧《为沙皇而死》被禁演……
然而,在苏维埃时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萨宁是为国捐躯的,是一位俄罗斯的农民英雄。情况是这样的:1612年,俄罗斯军民虽然把大批波兰入侵军赶出俄罗斯境内,但其部分残余仍在俄罗斯大地上流窜,企图夺取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有一天,一小撮波兰入侵者窜到科斯特罗马农民苏萨宁居住的多姆尼诺村,威逼村民给他们带路去莫斯科,否则要对村民下毒手。为了拯救乡亲的性命,苏萨宁面对敌人的威逼挺身而出。他佯装答应给波兰人带路,但心中想的是把敌人引到荒芜人迹的密林,之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种观点拯救了苏萨宁。1938年,苏萨宁被平反,恢复了他为国牺牲的英雄名誉。格林卡的歌剧《为沙皇而死》改名为《伊凡·苏萨宁》,重新上演。

苏萨宁被害图画
如今,苏萨宁雕像纪念碑(雕塑家Н.拉温斯基1967年创作)屹立在苏萨宁广场上,表明俄罗斯对这位农民英雄的肯定。纪念碑为白色石灰岩基座,上面镌刻着“伊凡·苏萨宁——俄罗斯大地的爱国者”字样,基座上立着苏萨宁的全身雕像,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伟岸,高大。我站在这尊雕像前,久久地仰望着这位俄罗斯农民英雄,脑海里一一掠过他的英雄业绩,耳边还仿佛响起了歌剧《伊凡·苏萨宁》中的唱段:
(2016年8月1日)

苏萨宁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