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故乡行
来俄罗斯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拜访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故居。因此,经过一番策划,趁着端午节休息,我与几位友人驱车前往梁赞省雷勃诺耶区的康斯坦丁诺沃村,参观“苏维埃诗歌艺术的真正代表”——俄罗斯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的故居。
汽车一早就离开喧闹、拥堵的莫斯科,行驶在通往梁赞的公路上。我们远望着湛蓝的天空和飘浮的白云,近看从汽车两侧缓缓退后的密林和青草地,再打开车窗玻璃吸一口野外的新鲜空气,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几周来淤积在心中的郁闷便一扫而光。
汽车驶离莫斯科愈远,大自然的风景就愈美。当汽车从路标“雷勃诺耶”处拐向通往康斯坦丁诺沃村的道路,一片紫色的熏衣草立刻跳入眼帘,我们还未好好领略一下熏衣草之美,一大片油菜花又像黄色地毯展现在面前。大自然造物,天赐的美景,我们不由地停下车来观赏一番……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驶,我们的车驶进了康斯坦丁诺沃的叶赛宁故居博物馆地域。
康斯坦丁诺沃是梁赞省雷勃诺耶区的一个村,高高地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奥卡河畔上,它离莫斯科东南180公里,距梁赞城西北43公里。站在康斯坦丁诺沃的村头,可以看见下面缓缓流淌的奥卡河,极目远望,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和无垠的草原。在蓝天白云下,森林、草原和奥卡河与近处的庄园、教堂、钟楼、木桥、小屋、果园和花丛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油画,从露天舞台这时又传来一阵优美歌声和悠扬的琴声,这一切浑为一部大自然的交响音画,让人感到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康斯坦丁诺沃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是皇家的一块领地,后来沙皇将之封给自己的一位近臣。之后,这块土地几易其主,叶赛宁诞生的时候,它属于莫斯科的荣誉市民伊凡·库拉科夫的财产。

去往叶赛宁故居途中的油菜花

奥卡河畔全景

叶赛宁故居小屋
20世纪后半叶,康斯坦丁诺沃因诗人叶赛宁而闻名于世。按照叶赛宁在俄罗斯诗歌界乃至文学界的“地位和量级”,他1925年去世后,就应立刻开辟诗人的故居纪念馆,因为叶赛宁不但在康斯坦丁诺沃度过自己的少年时代,而且成名后也经常回到故乡并在那里创作了不少佳作。但遗憾的是,叶赛宁故居博物馆在诗人去世40年后的1965年才与游人见面,这恐怕与斯大林时代对叶赛宁本人及其诗歌创作的评价有关。斯大林在世时,叶赛宁的诗歌作品在苏联很少印刷发行。只是斯大林去世后,叶赛宁的诗歌才渐渐地回到俄罗斯人民和读者中间。
叶赛宁故居博物馆经过47年的历程,如今已成为一座闻名世界的俄罗斯国立博物馆,并且由最初的诗人故居单一景点,扩展为包括康斯坦丁诺沃小学、卡申娜的庄园、叶赛宁文学创作道路博物馆、神甫斯米尔诺夫故居、喀山圣母圣像教堂和圣灵小教堂等7个景点的综合博物馆和自然保护区。其中,诗人的故居、卡申娜的庄园和叶赛宁文学创作道路博物馆是人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吸引着成千上万俄罗斯的游客和世界各地的叶赛宁诗歌的爱好者。
叶赛宁故居是个普通的俄罗斯乡间木屋,叶赛宁就诞生在这里,因此它是整个叶赛宁故居博物馆的核心。木屋有三间房,为穿堂式结构,门前有三级木制台阶,侧面有三个窗户。一进屋是堂间,面积不大,地上堆着农家什物及家用杂物,墙上挂着镰刀和打草的大钐镰以及绳索之类,农用家具大多为木制品,表明20世纪初俄罗斯农民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
从堂屋左拐是第二个房间:前半部分是叶赛宁的卧室,床很小(俄罗斯人的床都很小),上面铺的垫子简朴得有些寒酸,可以看出家境不是很好。据说,叶赛宁自从离家后,回家探亲就再没有住这个屋子,而暂住在离这个屋子不远的自家粮仓里。后半部分是壁炉,供全家取暖用。
再往里面走便是第三间房,那是叶赛宁父母起居生活的地方。这间房也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他父母的起居室,有个简易的梳妆台,显然是她母亲用的;后半部分是卧室,床同样很小,只有一米多宽。此外,卧室里再见不到什么东西。在叶赛宁家木屋的内院,如今树立着一尊高大的叶赛宁铜雕像。游人在这里都与叶赛宁合影留念,但这个雕像制作得太高,与矮小故居显得不大协调。
在故居小院外进门处有一株高大的杨树,据说是叶赛宁亲自栽的,但如今已枯死。倒是屋侧窗前的那颗白桦树枝繁叶茂,显示出勃发的生命,象征着诗人生命和诗作的永恒。
凡了解叶赛宁的生平和读过他的叙事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的人,都知道利季娅·伊凡诺夫娜·卡申娜这位女性以及叶赛宁与她的那段“柏拉图式的爱情”。但对这个坐落在奥卡河畔的“带阁楼的房子”,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其历史。这也难怪,因为这个地主庄园1995年才恢复原貌,重新向游人开放。

叶赛宁故居小屋院内的叶赛宁雕像

带阁楼的房子
“带阁楼的房子”是座白石建筑,四周绿荫环绕。房子一楼主要是佣人的房间,其中一间辟出台球室;二层小楼共有11个房间,是女主人卡申娜的梳妆室、书房和藏书室。从一楼上二楼有个22级台阶的楼梯。二楼正面的大露台对着奥卡河,露台前面是一个小花园,中心辟出花坛,两侧种着菩提树、松树、槭树和柠檬树,还有几条小路和林荫道从这个贵族官邸通向康斯坦丁诺沃的各处。夏天,丁香和茉莉花盛开,香飘四溢,阵阵浓香飘进了小楼,让在这里消夏避暑的卡申娜心旷神怡。
“带阁楼的房子”本来是莫斯科的百万富翁库拉科夫的庄园,他死后把它留给女儿卡申娜,于是,卡申娜成了房子的女主人。卡申娜精通几门外语,喜欢诗歌和艺术,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喜欢与人交往。她每年都带着一儿一女来这里消夏,并且对康斯坦丁诺沃的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卡申娜不但以自己的貌美让当地人回头驻足,而且她把西方文明和文化带到这个偏远的村庄。卡申娜来后,这里才出现了洗衣房、家庭教师、仆人、车夫和供骑马散步的良种马。卡申娜还排演家庭剧,搞娱乐晚会,把康斯坦丁诺沃的文化人和男女青年人吸引到自己身边。
1916年,当她得知叶赛宁回家省亲,便让自己的儿子拿着一束玫瑰花送到叶赛宁家,邀请21岁的叶赛宁来她家看剧。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让卡申娜和叶赛宁建立了友谊。那天晚上,叶赛宁给卡申娜朗诵了自己在几个小时前写的一首诗《我又回到这里,待在故乡的家中》,卡申娜作为回敬给他弹奏了肖邦的钢琴曲,还即兴演唱了歌剧选段。临别时,卡申娜吻了叶赛宁的脸颊,还亲切地称他为谢廖沙。此后,尽管叶赛宁的母亲很不愿意儿子与这位贵妇人交往,但叶赛宁一直与卡申娜保持着友谊,即使在十月革命后也没有中断,一直到1923年,由于另一个女人进入了叶赛宁的生活他们才结束了交往。但是,卡申娜这位身披“白色披肩”的少女,是叶赛宁心中永远的“小鸽子”。为此,他创作了长诗《安娜·斯涅金娜》,把卡申娜化为诗中的女主人公。叶赛宁在诗中写道:“对我而言,你(指安娜·斯涅金娜)依然像过去一样可爱/就像祖国和春天。”
在卡申娜的“阁楼”里,我们看到叶赛宁的作品被译成世界上百个国家的文字(但遗憾的是没有中文译本),还聆听了叶赛宁生前的录音,那是他在诗人科尔卓夫纪念碑落成典礼上的演说。诗人的声音高亢洪亮,好像不是从他那168厘米的身材、苍白的脸色和浪漫的卷发身上发出来的。但博物馆工作人员嬉笑地说,别看这个俄罗斯男子个头不高,可他的魅力无穷,赢得了大他18岁的邓肯、大他9岁的卡申娜以及不少俄罗斯女人的爱情。
我们去康斯坦丁诺沃那天,叶赛宁文学创作道路博物馆对面,摆着两个简易的书摊,卖书的是一男一女,均为老者,各占一摊。那位老头看上去年纪已近80,满脸的皱纹,佝偻着坐在那里,脸上一副倦态。我心想,这么大的年纪还坐在烈日下卖书,一定是为生活所迫。出于同情和怜悯,我走到了那个书摊前,一眼就看到一本《45年与叶赛宁同在》(《45летсЕсениным》),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兴趣。
叶赛宁总共活了30岁,怎能与他在一起45年?若这是一种比喻说法,那么这个作者一定很熟悉诗人,或者与诗人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便拿起书翻翻。作者是В.阿斯塔霍夫。这时卖书的老头说:“我就是本书的作者,叫阿斯塔霍夫。”我以为老头在胡说,可当我把内封的作者像与眼前的老人对照一看,发现卖书人真的是阿斯塔霍夫。看到我相信的目光,阿斯塔霍夫继续说,“我是叶赛宁故居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我认识许多人!”阿斯塔霍夫接着打开书,指着书中插页波克雷什金的照片说:“我在这里接待过这位空军元帅。”啊,波克雷什金,这位苏联英雄我早就知道。他是位传奇式的飞行员,在卫国战争中击落了59架德国飞机,成为苏联第一位三次苏联英雄称号的获得者,战后晋升为苏联空军元帅。他去世后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莫斯科俯首山的卫国战争纪念馆的光荣大厅入口处右侧,还摆放着他的胸像(另一侧的胸像是另一位三次苏联英雄柯日杜布)。阿斯塔霍夫的这番话顿时让我下定决心买这本书,我深信书中会有许多有趣的回忆和有价值的史料。也许,阿斯塔霍夫今天坐在那里还没有开张,我买了这本书他很高兴,主动给我签名留念。上面写着:
В.阿斯塔霍夫
2012年6月23日

奥卡河畔叶赛宁的巨幅像
回到莫斯科寓所后,尽管已是晚上10点半,我不顾一天的疲劳,一口气读完了《45年与叶赛宁同在》,掩卷后已经是凌晨1点多。这在我近20年的生活中还是第一次。因为我从来不熬夜,这次破了几十年的“惯例”!但这本小书确实让我对叶赛宁有了更多的了解,熬个夜值得!看完这本书,我对阿斯塔霍夫这位老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不但是叶赛宁故居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而且是位“白手起家”的建馆人。他任职期间(1965—1995),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从博物馆的扩建到展品的收藏,从内部规章的制定到对外的联络,为叶赛宁故居博物馆的创建和发展做了许多工作,可谓劳苦功高,贡献重大,是这座博物馆真正的“牧首”。可是到老来,他“沦落”到摆摊卖书的地步,真让人感到心酸!
在《45年与叶赛宁同在》这本书里,阿斯塔霍夫写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原来,叶赛宁的家乡人早就想开辟诗人故居博物馆,但斯大林在世时期无法实现。斯大林死后,康斯坦丁诺沃村苏维埃委员会主席伊凡·科贝金在1953年夏天召集了全体委员开会后做出的决定,才在叶赛宁故居的墙上挂了一个简单的木牌,上面写着:“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诞生和居住过的地方。”可这件事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时梁赞洲的党委领导勃然大怒,他们认为这件事情是科贝金和村委会擅自做主,扬言要开除科贝金的党籍。最后《文学报》主编亚历山大·恰科夫斯基出面讲情,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后来,在整个50年代后半和60年代初,因叶赛宁的名誉尚未完全恢复,因此叶赛宁故居博物馆迟迟不能建立。
叶赛宁博物馆建立后,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不但有普通人,而且有不少名流。如人民艺术家Н.罗马金、著名雕塑家С.科尼奥科夫、著名诗人Н.鲁勃佐夫、К.西蒙诺夫、苏联元帅波克雷什金以及叶赛宁的组诗《波斯抒情》的女主角沙甘奈的原型人物萨东赫特·塔里杨,等等。但最感人的是来自俄罗斯远东赤塔市的一位青年。他是身患癌症的病人,住院治疗时他得知自己很快不久人世,因此他从医院偷跑出来,先到了莫斯科,后又来到梁赞,赶上从梁赞到康斯坦丁诺沃的汽车早班班车,等来到叶赛宁国立博物馆时,他已是精疲力竭,几乎难以站立了。但他对阿斯塔霍夫说,他实现了造访叶赛宁故居的夙愿,这下子虽死无憾。阿斯塔霍夫深受这个青年人的感动,亲自领他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把他送上去莫斯科的列车。那位青年答应,等到他回去后一定写信联系,但打那之后,阿斯塔霍夫再没有得到那位青年人的消息……
三次苏联英雄波克雷什金向阿斯塔霍夫讲了自己为什么一定要来叶赛宁故居博物馆。那是1943年春,他们的飞行大队在库班一带作战。有一天,他来到一个镇上,到处是断壁残垣,敌机轰炸后的烟火还在微微燃烧。他在一堆废墟上发现了一些像是书的东西。他以为这大概是被炸毁的图书馆留下的废墟。他用鞋尖拨开了灰堆,看到了一本早年出版的硬皮袖珍诗集。他捡起来擦掉了封面的灰尘,露出来《叶赛宁诗集》(С.А.Есенин.Стихотворенияипоэмы)的字样。这是多么幸运的收获啊!他没料到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能得到一本叶赛宁诗集。他拿回去反复阅读,还朗诵给自己飞行大队的飞行员们,可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正是叶赛宁的诗歌让波克雷什金得到了自己的爱情。那年,他和自己的战友伊凡同时爱上了野战医院的年轻护士玛莉亚。但波克雷什金自愧弗如,因为长得不如伊凡,伊凡是美男子,且具有俄罗斯勇士般的身材。因此,波克雷什金主动退让,还把叶赛宁诗集送给伊凡,让他背会几首诗在玛莉亚面前“表现一番”,伊凡对战友的好意心领神会,很快就背会了几首并且深情地念给玛莉亚听,这一来,玛莉亚更加钟情伊凡,认为伊凡不但一表人才,而且还满腹诗才(玛莉亚以为诗是伊凡写的)。但是,伊凡不久后在一次激烈的空战中壮烈牺牲了。波克雷什金那时才向玛莉亚表白了爱情,把“满腹的心里话”讲了出来。此后,他们结为伉俪,并且形影不离,就连那次造访叶赛宁故居他们也是一起来的……
《45年与叶赛宁同在》那本书里的故事很多,本可以把它们都转述出来,可不知怎么我的思绪总要回到阿斯塔霍夫那里,想着他在烈日下卖书的原因,并且他那满脸的沧桑、佝偻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中……
(2012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