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怠惰,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导引
曾国藩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懒散、怠惰。由于子女们自幼生长在富贵家庭里,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所以曾国藩经常向子女们强调,“居家以不晏起(晚起,引申为懒惰)为本”,他从不准许子女们睡懒觉,在家里男的要打扫卫生、种地种菜,女的要做菜做饭、纺线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的时候,他要求子女们白天下厨做饭菜,晚上纺纱织麻直到深夜,而且每天如此,从未间断。
教子现场
小易今年上小学五年级,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懒散、怠惰,不仅平时生活不讲个人卫生,晚上睡觉前不洗脸刷牙,而且早上赖床,叫半天都不起床,帮父母做家务更是别提了。学习上也是如此——看书写字不到10分钟就喊累,作业上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懒得做了,而且总是拖拖拉拉。据老师反映,他在课堂上从不记笔记,举手发言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每次劳动都找各种借口偷懒,父母为此非常苦恼。
专家点拨
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惰性心理,只是表现形式和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当一个人有惰性心理时,做事就会拖拖拉拉,迟迟不肯付诸行动,从而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或计划完成目标。上述案例中,小易的惰性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思想方面,缺乏主动性,不积极思考问题,缺乏责任心,不思进取等;行为方面,日常起居混乱无秩序,不讲卫生,不记课堂笔记,逃避劳动等。这些都是惰性心理的典型表现。
那么,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孩子的惰性心理呢?
1.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
孩子惰性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有一定关系的。不客气地说,父母的溺爱是造成孩子惰性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或者因为担心孩子年幼缺乏做事的能力,对孩子本应承担的事情大包大揽,这除了会剥夺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之外,还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产生厌恶、鄙视、贬低劳动的心理,什么事都不愿干,什么事都干不好。
2.孩子不良的个性特征
(1)依赖心理。有惰性的孩子通常都有依赖别人的思想。在依赖思想的支配下,这些孩子常常会“有恃无恐”:“反正妈妈会喊我起床”,“反正爸爸会辅导我做作业”,“反正我不干活,总有别人干活”……在这种依赖思想的戕害下,孩子的惰性会越来越强,能力会越来越弱,最终变成一个“低能”的大懒虫!
(2)畏难情绪。有的孩子因为缺乏自信,对做事存在畏难情绪,所以对父母要求做的事或自己本应承担的事能躲就躲,能藏就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懒散、怠惰的心理。
(3)缺乏上进心。缺乏上进心的孩子通常都很容易满足,得过且过的思想比较严重,做事马虎潦草、不求质量,常常抱着“应付”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不求上进、不负责任的态度时间一长必然滋生懒散、怠惰的心理。
3.父母不良榜样的影响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有的父母因为自身缺乏勤劳的习惯和干脆利落、雷厉风行的作风,所以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了懒散、怠惰思想。
专家支招
针对上述孩子惰性心理的成因,父母们不妨参照以下方法,纠正孩子的惰性,帮孩子树立勤劳的好品质:
1.给孩子一个目标,让孩子忙起来
专家指出,忙碌的人比闲着的人更快乐,但是没有目标的瞎忙,则会带来莫名的罪恶感,扼杀忙碌带来的快乐。所以,父母要想纠正孩子的惰性,首先应该帮孩子树立一个有建设性的目标,让孩子有的放矢地忙碌起来。例如父母想让孩子早起,就不妨给孩子制定一个“6点钟起床晨读”的目标。为了增强目标的可行性,父母可以把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例如第一周先让孩子克服赖床的习惯,第二周让孩子在平时起床的时间上早起5分钟,第三周在第二周的基础上再早起5分钟,依次类推。只要在目标的推动下让孩子忙起来,孩子慢慢就会克服惰性,变得勤快起来。
2.赋予孩子适当的责任
克服惰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赋予责任。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给予孩子一定的任务,孩子肩上一旦有了责任,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行动的压力和动力,久而久之,孩子的惰性就会消失。例如,可以利用孩子好表现的心理,让孩子帮助低年级的同学辅导功课,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享受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能激发孩子动脑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让孩子照料一盆花草,每天定时浇水、施肥,并观察、记录花草的生长情况,让孩子体验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结果的喜悦。
3.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有的孩子之所以产生懒惰心理,和父母要求太高有一定的关系。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让父母满意,所以干脆就什么都不想做了。因此,父母应尽量克制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尤其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或督促得过紧,这有利于消除孩子的精神疲惫,让孩子找到主动的感觉。孩子尝到甜头后,做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提高,久而久之,惰性自然就消除了。
4.制订计划并严格执行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孩子协商共同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行动计划,并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每天的任务,务必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摒弃“明日复明日”的拖拉思想。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计划执行任务,父母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让孩子明白懒惰是要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慢慢地,孩子就能改掉懒惰的毛病了。
5.让孩子承担懒惰的后果
大部分孩子的懒惰都和父母的娇惯、溺爱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父母要想纠正孩子的惰性,就要对孩子“狠”一点。例如,当孩子就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求助于父母时,父母应该狠下心来不答应孩子的求助,这样就能强迫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做;再例如当孩子因为惰性出现起床晚、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的情况时,父母千万不要帮孩子找借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懒惰的后果,这有利于孩子自我反省、逐渐改掉懒惰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