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手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心机之三:火眼金睛,知人知心,见贤思齐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要与他人交往。那些对你称兄道弟,背后却捅你刀子的人比与你进行正面竞争的对手更可怕。所以,你要练就一双识人的锐利慧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听其言而观其行”。一个人只要懂得学习,有时就是一个小孩子,甚至所谓的“愚者”,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更何况一些贤能的人呢?所以,做人应该不耻下问、见贤思齐。

1.人不可貌相,不以相貌取人

任何一个人都不要以“貌”取人,避免以“貌”取人给自己带来的不便。有时以貌取人会识错人,如果要想使自己交对朋友,就必须从其他方面着手,而不是光以貌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方法和品质的。

汉代杨雄曾说:“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行为举止轻率,就会招致罪过;衣饰相貌不整,就会招致羞辱。”这句话的确非常有道理。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

《三国演义》中道号水镜先生的司马德操曾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诸葛亮,“凤雏”即庞统。两人都是可安天下之才,但两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诸葛亮身居草庐,受刘备三顾而出;庞士元只身无主,前后两次向孙权、刘备求荐,均遭到冷落。看来上苍实在很不公平。究其原因,其实与诸葛亮、庞统二人的形象有关。

孙权、刘备在见庞统之前,都久闻庞统大名,并都非常愿意与之相见。孙权说:“孤亦闻其明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请来相见。”刘备听说“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也特别的兴奋,“便教请入相见”,足见二人当时的急切心情。

但他们两人所见到的庞统是个怎样的形象呢?庞统的相貌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貌甚丑陋。庞统衣着是“道袍竹冠,皂袍素履”,一副寒酸打扮。见到庞统的这副“尊容”,孙权“心中不喜”,刘备“心中不悦”。看来他们所喜欢的是庞统的“江南名士”之名,而不是“形容古怪”之人。

另外,庞统的行为也很不检点,不注意必要的礼节,这也使他的整体形象受到严重的影响。他见刘备时“长揖不拜”,这对刘备来说确实有失礼节之处。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对卡列宁钟情时,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样美好,甚至连他耳朵上的那颗痣也显得那么协调,不可缺少。但当她对卡列宁生厌时,就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丑恶,而耳朵上那颗痣则特别刺眼、恶心。这种心理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晕轮效应在作祟。认知中,观察对象时,对象的某一特点,品质特别突出(有时是观察者本身的片面),就会掩盖我们对对象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人际认知中,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属晕轮效应,是不正确的知觉。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被誉为“美的化身”“纯洁的象征”,人们赞美她的外貌,也赞美她的心灵,世界上最漂亮的形容词,都被她享用了,她成了真善美的结晶。可是,读过希腊神话的人都知道,维纳斯的丈夫是赫淮斯托斯,可她又与战神阿瑞斯私通,生下丘比特;并被双双抓住拖到众神面前现丑;她甚至引诱少年牧人阿德里斯,还帮助别人干了好多风流韵事……如此一个人,为何人们世代大加赞颂呢?不就是因为她外貌的“晕轮”么。真是一美遮百丑啊!因此,要正确认识他人,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大富翁,嗜酒如命。有一天他要去办一件非他去不可的事,可是他又担心仆人趁他不在的时候偷吃东西,或偷喝他的美酒。当然,富翁已经特别小心提防,他挑选的这个仆人长得一副呆头呆脑的模样,照理说不会太狡猾,也不懂得偷东西吃或找借口,虽然这样,但富翁还是小心翼翼,对仆人特别地不放心。

那个富翁临出门之前对仆人交代说:“你留下来看管房子。厨房里挂了一块猪肉,要看好,不要去动它。厨房旁边还有一只鸡,也不要去惹它。这些都要照顾好,不要让猫狗跑进来偷吃。”他又说:“那边有一个密封起来的瓮,里面装的是老鼠药,无论怎样都不能去碰它!”

然而,那个富翁刚走没多长时间,仆人便把猪肉拿下来烤,吃个精光。接着又把鸡杀来吃,同时还喝着酒!仆人酒足饭饱之后,觉得十分痛快,便醉醺醺地躺在沙发上呼呼大睡起来。

等富翁回来之后,看到仆人躺在沙发上睡觉,满身酒味,而且还把鸡骨头扔得到处都是,于是便叫醒他,问道:“喂!我的鸡和猪肉到哪里去了?还有我的酒……我是说,那边那瓮毒药到底怎么回事?”

那个仆人开始号啕大哭,跪在地上说:“主人请饶了我!我确实遵照您的吩咐,尽力看管您的房子和所有东西。可是很不幸,有一只小猫跑过来,爬上厨房的屋顶,把那块猪肉叼去吃掉了。狗看到猫的举动后,也把鸡咬到外面吃了。我很担心主人回来后会骂我或把我杀了,因此我就把那瓮毒药喝下去,可是怎么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呢?”

由此可见,这个仆人虽然外表老实,但其实并非老实之人。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以貌取人,因为有些人尽管看起来笨笨的,但其实并不笨;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甜,却不见得如此。我们要看他们做事的方式和结果,才能从内心了解他们,不要光凭外表就断定一个人的好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识人要看内心,不要被别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

2.三人行,必有我师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虽然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但每个人也都有优点。我们有了归零心态,自然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经验,这才是成功人士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学习他人的长处,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学习他人首先要自认无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样做很难。因为人人都有虚荣心。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恰恰是这些虚荣心成为了你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己多么有本事,如何有才能,你的话都可以成为权威和经典,那么你只能遭到别人的唾弃。相反,如果你能承认自己无知,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从而得到别人的支持与帮助。一再重复无知的谎言只能让你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出丑,就像“皇帝的新装”,受到伤害的只能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充分获得他人的帮助和建立健康心态,学习他人的长处,提高自己。

学习是改变的一条捷径。现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新生事物不断地蜂拥而至,如果你不学习、不提高,那么你迟早要被大浪淘掉;也只有改变,先发制人,通过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学会“将自己的脚包起来”向前走,前面的路才会变得平坦起来。

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夫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原来,这个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孔子叫那个小孩子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孩子虽小但却懂得做人的礼貌。

著名美籍华裔舞蹈家孟某对上海某大酒店的一位门厅服务员做过细心的观察。他第一次到该酒店,那位服务员向他微笑致意:“您好!欢迎您光临我们酒店。”第二次来店,那位服务员认出他来,边行礼边说:“孟先生,欢迎你再次到来,我们经理有安排,请上楼。”随即陪同孟先生上了楼。时隔数日,当孟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大门时,那位服务员脱口而出:“欢迎您又一次光临。”孟先生十分高兴地称赞这位服务员:“不呆板,不机械,很有水平!”

那位服务员应当受如此表扬。他并非学舌鹦鹉,见客只会一声“欢迎光临”,而能根据实际情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客套话,表现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说话的艺术。

很明显,那位服务员的服务水平是值得他的同行们去观察、学习的。也只有向这样能够随机应变的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办事能力得到提高。

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学习他人的机会有很多,亲自锻炼的机会也很多。家里来了客人,怎样应酬才让客人满意;在单位,看客户怎样与领导洽谈,只要认真观察认真学习,就能提高我们的办事能力。

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就需要我们在做事情时虚心向他请教,以提高和完善自己,为成功办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原为“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将玉器打磨好。比喻借助外力(一般指朋友的批评)来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现在称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是一个山的名字,相传上面石头很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石。

他山之石,怎么攻玉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有道理的。

一位赵国人借助于伯乐的名誉,将自己的马由“无人问津”转变为“马价一下子提升了十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学会借石攻玉。

第一,“借石”来“攻玉”有利于事半功倍。古人云:登高而望远,物非加长也,而望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古人尚知“善假于物”,而我们为何不加以借鉴。行车至千里,乘舟渡江河,借助交通工具,我们节省了许多时间。

第二,“借石”来“攻玉”有利于我们明辨是非。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使唐太宗迎来了“贞观之治”;《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免去了一场恶战;还有《烛之武退秦师》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类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例子,只要翻一翻历史,就可以找到许多,我不必再多说了。既然借石攻玉有这么多的益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借石攻玉呢?

首先,要广开言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极力建议后主刘禅要广开言路。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提出了要虚心求教,广开言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我们若能广开言路,不论谏者是谁,只要有利的意见都能采纳,那么“攻玉”就容易多了。

其次,要察纳雅言。光听不用,一点用处都没有。倘若唐太宗不听魏征的意见,何来“贞观之治”?倘若赵太后不听触龙之言,恐怕赵国早就灭亡了。再者,若晋王不听谏言,不派烛之武去退秦师,恐怕晋国也早就不存在了。可见,察纳雅言也很重要。

若能做到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同时,又能排挤谗言,那么,“他山之石”,就可以“攻玉”。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而孔子也确实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经验与智慧,从而做出一番成就的。

大家知道,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正书有“颜筋柳骨”之说。颜体丰满遒劲,柳体则骨立挺健,至今仍是学习书法之范本。柳体创始人柳公权是颜派鼻祖颜真卿的后辈,早年从师于颜鲁公;后来柳公权发现颜体虽雄浑厚朴但不乏臃肿肥大之弊病,于是柳公权不断揣摩,择颜体雄健的优点,改其臃肿肥大之弊端,掺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长,终于创立了世代奉为经典的“柳体”。这不正是“择善而从”的典范吗?

倘若柳公一味效法于颜体,而不顾其弊端,那么可能现在就不会有相提并论的“柳骨颜筋”。那该是多么遗憾啊!

思古及今,改革之风已靡及中华大地,要改革就必须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但“开窗”虽好,不免有苍蝇蚊虫飞进来,这就需要我们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的头脑。可就是有一些“失其本性”的人,沉湎于西方物质享受之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为腐败的糟粕所毒害而锒铛入狱。他们因为“不善而从”,终成咎由自取的可悲者。

由此可见,对待一切事物,我们要运用“择善而从,不善而弃”的标尺,放开眼光去学习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反之甚至会身陷泥潭,一误再误!

那么如何才能“择善而从之”?让我们再看柳公权的例子。颜鲁公弟子百人,却没有一人像柳公权那样有所建树而流芳百世,这是因为身为唐朝大臣的柳公权博学而勤勉,注重锤炼“字外功夫”,因此他站得高,望得远,能够发觉颜体的优点与微瑕。其优点,从接受到孜孜不倦地实践,成为自己的优点,其微瑕,则予扬弃,并在这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是故只有识善、择善,并身体力行的人才能做出成绩,甚至超过前人。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纵观历史,俯仰千秋,历史上哪一个胸怀壮志、叱咤风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不是学习别人的优点,吸取别人的长处,来改正自己的缺点,才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就连神机妙算、精明机智的诸葛亮,也曾经在军事作战中向刘备学习战略战术,欣赏刘备抓住战机、干练果断的优点,并且诸葛亮还向刘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对于一国军师来说,该是怎样的气度、怎样的胸怀啊!

其实,学习别人的长处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品德。早在《论语》一书中就曾记载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确,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那么生活中好的习惯不就多了一点吗?好的风气不就多了一点吗?积少成多,我们社会大家庭中不就处处绽放精神文明之花了吗?

古人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相信真的这样做了,对自己各方面都是不无补益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不懈的探索中,吸取前人的研究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终发现了影响整个物理界的牛顿第一定律,轰动整个物理领域。牛顿这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并非仅凭自己对物理中事物变化规律的热爱与自身的造诣,更多的是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最终一呜惊人,鹤立鸡群。

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前人的优点进行学习,历史的车轮便会停滞不前,社会的发展便会停滞。毛泽东说得好:“学习他人的优点,继承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啊,没有学习他人的长处,司马迁不会写出惊世之作《史记》,没有学习他人的优点,鲁庄公不可能成为长勺之战的赢家。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我们的人生才能不断地进步。

5.遇事三思,做自己的“伯乐”

毛遂自荐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可以说,毛遂就做了一次自己的“伯乐”,让信陵君见识了他的才能。

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由于秦王攻打赵国,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赵国挑选文武俱备的20个人一同前往,挑选到第19个人,毛遂自己推荐自己,说出自己的才能,那19个人都笑话他。到了楚国,请求楚国发兵支援,楚王犹豫不决。毛遂手按着剑到楚王面前,对楚王说:“秦国的白起,第一战就会夺大王的都城鄢郢,第二战会烧毁夷陵,第三战就会侮辱大王的先人,这是老百姓的耻辱,楚国会怨恨,会给赵王蒙羞的。现在请求发兵抵抗秦国,实在是为楚国而非为了赵国。”楚王答应了,就与赵国在堂下歃血为盟。平原君回国后,对赵王说:“毛先生一到楚国,使赵国的名声重于九鼎。”于是将毛遂聘为客卿,带领赵国军队与楚国一起抵抗秦国,在邯郸将秦国军队打败,赵王封毛遂为上将。

毛遂可以说是一个善于发现自己的伯乐,如果他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如果他不敢于向信陵君去推荐自己,在信陵君那么多的门客中,毛遂的才能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信陵君也根本不可能发现他的才能。

做自己的伯乐才能让别人发现你的才能,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是古人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伯乐发现你赏识你,你纵然是千里马也很难有所作为。但在当今社会,如果你一味等着伯乐来找你,那你就错了。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你首先要做自己的伯乐,才更有可能找到属于你的伯乐。

诚然,人的成功需要一些机遇。如果一个人才能够碰上自己的伯乐,独具慧眼的伯乐适时地拉你一把,将你引领到能给你施展才华的舞台,你的人生会从此与众不同,发展之路会豁然开朗。

一般说来,企业目前需要的优秀人才要求有技术业务水平、敬业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和责任心,还要有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学习创造能力、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等。说白了,也就是两类人才:一是在某个领域有独到的本事,技术水平高的人;二是有一定技术背景、知识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你应该比任何人更了解你自己。如果能做自己的伯乐,就能扬长避短,成功地推销自己;如果能做自己的伯乐,就能把握好机遇,有目的地迅速发展完善自己,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优秀的人才不会贬值,企业都希望能招聘到最棒的人才。虽然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但年轻人的发展机会也很多。而对市场的无情,你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在等待伯乐中虚掷光阴。

哲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我想:做自己的伯乐的人定是哲人所说的强者。

职场中,你有没有做过自己的伯乐?或者说,你有没有勇于做自己的伯乐?

做自己的“伯乐”

韩愈的《马说》一直被认为是识才、用才的经典。“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似有道理,其实,却不乏消极和宿命的思想。上面的事例以及古往今来的其他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千里马”,在等待“伯乐”发现的同时,完全可以成为自我推销的“伯乐”。

良马,不因有无伯乐而存在;人才,也不因有无知己而生灭。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固然容易引起伯乐的注意,往往令人羡慕;而深藏不露的智慧则更能带来成功,这需要难以言传的自制与自信。西班牙人把这种本领叫做“潜能”,一个人具有优良的素质,并能在必要时发挥这种素质,引起伯乐的慧眼识珠,从而推动命运的车轮转动,这就叫潜能。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却总有人把个人的命运和前途都寄托在“伯乐”身上,心甘情愿作一个被人挑选的马,幻想着被“救世主”赏识。若一时怀才不遇,就灰心丧气,叹世上“伯乐”太少,抱怨终生,大志难酬,楚国大诗人屈原就是典型的例子。然而,历史上却有更多的人,他们最初大多是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孤独中探索,为将来大有作为蓄足势能,到需要之时,便水到渠成。君不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坎坷和曲折,甚至于灾难,对于“千里马”来说,只是考验,更成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当然,那些被“伯乐”发现的“千里马”是幸运的,他们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伯乐识马”毕竟是有限的,也不常有。真正有才识的人应该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的价值,培养多方面的能力素质,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以便适时有效地推销自己。尤其是处在当今竞争的年代,灵活的选才方式有不少种,如:公选制、自荐制、招标、招聘制、考试、考核制和试用、辞退等,不拘一格选人才,这对于“千里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何不转变理念,变崇拜“伯乐”、迷信“救世主”为锐意进取、积极参与,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尤其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时机,我们不应在坐等“伯乐”来识马了。

正是,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认清自己

某人原来供职于某行政机关。在旁人看来,他有一份体面而且旱涝保收的工作。可是,这个不安分的主儿,两年前自己砸掉“铁饭碗”,开办了一家软件公司。经过两年多风风雨雨的磨砺,如今他的公司已经颇具规模。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要当自己的“伯乐”,找准要走的路。

有人问起他当初的决定时,该人坦言,他天生就不是坐机关的料。他觉得,干自己喜欢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虽然累点、辛苦点,但苦中有乐,乐中有动力和更大的追求。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对每个人来说,往往只有一条才是自己最佳的选择。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善于认识自我,正确选择发展道路。换言之,欲为“千里马”,得当好自己的“伯乐”。尤其是当你不被别人所赏识时。

当今是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时代,当你身处的环境不适合自己发展时,不要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勇敢地走出去,也许就会闯出一片新天地!当你身处逆境时,比如说下岗了,你也应该感受到“在岗位的未必不被淘汰,下岗的并非已被淘汰”。因为这是个可以变绝望为希望的时代。

俗话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善于“历险”,还是“犁田”,是善于“载重”还是“渡河”,只有认识自己的长短,才能更好地在人生征途中扬帆远航,在努力拼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否则,“长短不分”或“舍长取短”,都容易偏离方向,并和成功失之交臂。

现实生活中有诸多的“千里马”,却不善于当自己的“伯乐”,乃至骈互于槽枥之间,空悲切。这也是许多人扼腕叹息的缘由。

6.自己的人生需自己去驾驭

改变心态,驾驭人生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在改造自己中寻找成功的方法。美国曾经对41万个百万富翁做过调查,98%以上的百万富翁,年龄超过50岁,他们的财富都是连续二三十年里每周7天埋头于自己的工作而获得的。每周工作7天,意味着天天都在努力,从没有放松、放任、放纵自己。再看看一事无成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在怨天尤人中寻找失败的托词呢?

生活中,那些成功、快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干一行爱一行。因为他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生活中的失败者,则是干一行怨一行,认为倒霉的事总让自己摊上了,抱怨命运不好,抱怨社会不公。

少抱怨他人和社会,多检查改造自己,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下岗女工王兆兰的故事,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原理。

王兆兰原是北京一家工厂的挡车工,她从工厂下岗后,没有去抱怨命运,而是实实在在地去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北京贵宾楼饭店洗手间的保洁员。因为,此时她为找到这份工作而高兴,觉得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就是保洁员。保洁工作对保洁员的要求极为严格,8小时工作时间内要不停地擦拭、清扫。一天下来,疲惫不堪,饭都不想吃,只想休息。时间不长,和她一起来的8个姐妹都承受不了保洁工作的劳苦而辞职了。家里人劝王兆兰不要受罪了。她想:作为一名下岗女工,没有其他技能,选择工作的机会不多,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一行就要把它干好。由于她工作认真,得到领导和客人的好评,她由保洁员调到商品部当销售员。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她努力学习商品知识、销售技巧、商业英语,并热心对待每一位顾客,销售额逐月上升,多次受到领导的奖励。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王兆兰工作的场所要停业装修半年,她又一次下岗了。她在待业的日子里,看到一家茶店招聘服务员,但招聘的条件很高,年龄要求18~25岁,要懂英语,还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王兆兰前去应聘,软磨硬泡,并极力陈述自己年龄大的优势和好处。最后,老板带着疑虑收下了她。

为了学会泡茶,她反复操作,手上烫出了大泡;为了分辨不同的茶叶性状、品质和口味,她反复试泡试喝,有时喝得心发慌,睡不着觉。有的客人来了一次,第二次不来了,她就反思自己哪点没有做好。很快,她掌握了茶叶和茶艺的基本知识。学会了一套推销茶叶的技巧,上岗两个月就被老板提升为店长。

在茶叶店工作的两年时间,她不断地以提升自己为出发点。王兆兰参加了第四次茶文化展和第六届国际西湖北京茶会。她的八仙茶获此次茶会茶艺表演一等奖。几年后,王兆兰与人合伙开办了聚福隆茶庄,她由一名将近不惑之年的下岗女工,本着“少抱怨他人和社会,多改造自己”的人生理念,终于成为招收下岗女工的企业老板。

“遇到障碍我会诅咒,然后搬个梯子爬过去。”这是美国黑人亿万富翁约翰逊的一句格言。

是的,人生中不可能没有挫折,没有阻碍,关键是你如何对待挫折、对待阻碍。“搬个梯子爬过去”,你就可能成功。没完没了地抱怨、诅咒,你就只能被挡在成功群体之外。

所以,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不要一味地抱怨,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首先要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之前,最迫切的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因为每个人无法选择命运,也无法主控生存环境,但可以主控自己的心态,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即驾驭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

中国古代有一位智者,他以有先知能力而著称。有一天,两个年轻男子去找他。这两个人想愚弄这位智者,于是想出了下面这个点子:他们中的一个在右手里藏一只雏鸟,然后问这位智者:“智慧的人啊,我的右手有一只小鸟,请你告诉我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你想想,如果这位智者说:“鸟是活的”,那么拿着小鸟的人不经意地将手一握,把小鸟弄死,用这种方式来愚弄智者。如果他说:“鸟是死的”,那么这个人只需把手松开,小鸟就会振翅一飞。两个人认为他们万无一失,因为他们觉得问题只有这两种答案。

在他们确信自己的计划滴水不漏之后,就起程去了智者家,想跟他玩玩这个把戏。他们很快见到了智者,并提出了准备好的问题:“智慧的人啊,你认为我手里的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其中一人问道。老人久久地看着他们,微笑起来,回答说:“我告诉你,我的朋友,这只鸟是死是活完全取决于你的手!”

这个古老的寓言说明了一个真理: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决定,你人生的好坏也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就是作决定的人。

所以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别人虽然可以影响你的人生选择,但却绝对无法决定你的人生走向,你的人生是由你自己驾驭的,人生的航舵是掌握在你自己手里的。

7.朋友间不要“哥们儿义气”

中国人向来都把义看得很重,许多人喜欢互相之间称兄道弟,醉心于哥们儿义气式的友谊,喜欢依照武侠小说中的那些“侠客”们“拜把子”式的朋友关系,并认为这样的关系才是真正的朋友。其实,真正的朋友并非是这种讲哥们儿义气的朋友。

什么是义气呢?从字面上讲,就是主持公道的意思。《辞源》解释为“刚正之气”。《现代汉语词典》则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朋友之间要不要讲点“义气”呢?要!能不能讲“哥们儿义气”呢?不能。

从历史角度看,历史上对于讲义气、杀富济贫等英雄行为,也给予了热情的赞扬。朋友间的友谊也是同讲义气紧密联系的。大家都熟悉的古典小说《水浒》,写了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可以说就是一部“义气传”。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也是历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故事。毋庸讳言,“义气”作为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道德观念,曾经成为劳动人民团结互助,反抗封建统治的重要精神纽带,在历史上是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作为哥们儿义气来讲,它却是一种基于无知和盲从,情感无基础的冲动,是一种非理智的行为,是与现代文明社会极不相容的行为。

哥们儿义气往往也是以维护小团体利益为出发点,为了报恩或复仇,不惜牺牲和损害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对不是自己的“哥们儿”则不讲感情、不讲友谊,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害人、害己、害社会。

哥们儿义气害人害己

某单位火车司机和副司机两人,工作上是长期搭档的伙伴,生活中是亲如兄弟的“哥们儿”,可就因为“哥们儿义气”太重,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天,两人当夜班执行调车作业,副司机在下半夜精力不济,打起盹来。司机出于“兄弟情谊”没有吭声,心想,自己多辛苦点就是了。谁知,睡意也渐渐向司机袭来,仅一分钟,机车就越过关闭的信号机,造成挤岔事故。事后,两人在总结事故教训时,都后悔不迭地异口同声说:“哥们儿义气害死人!”

所谓“哥们儿义气”,就是为了朋友私情而抛弃原则的一种狭隘义气,说到底,是建立在利己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你对我有恩,我对你有义,你给我好处,我给你报答,就是这么一种交换关系而已。因此,给有“哥们儿义气”的同志送上陈毅元帅的一句诗以劝勉:“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

下面同样是一个因为讲哥们儿义气而最终把自己送进监狱的事例。

曹某某,男,51岁,原北京市门头沟区某镇财政所所长、小康办主任。2002年因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提起曹某某,在门头沟区有很多人都知道。他担任镇财政所所长多年,又负责该镇招商引资工作,手中着实有点权力。为人又喜欢交朋友,愿意给朋友帮忙,因此,他在社会上交了许多“朋友”。“朋友”们提起曹某某也都竖起大拇指,认为这个人“够义气”。

2000年8月的一天,曹某某的一个朋友找到他,提出借一笔钱,为朋友帮忙注册一个公司,并许诺,该款用不了几天就还。曹某某虽然心里为难,但为了给朋友帮忙,还是从镇财政所提取了一张50万元的支票交给了朋友,朋友用此款为他人注册了个人公司后将款归还给他,2002年此事被揭发。

在检察人员对其进行讯问时,曹某某说出了心里活。他本人从事财务工作多年,明知将公款借给个人违反财经纪律。但出于哥们儿义气,为朋友帮忙,丧失了原则,做了糊涂事。此时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干部,为什么会沦为犯罪分子呢?曹某某从一个农民到国家干部,靠的是自己的积极努力和群众的信任。刚当上财政所所长的那段时间,他也确实是兢兢业业工作的,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肯定。他的变化是从负责该镇招商引资工作开始的。工作性质决定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经常需要请客送礼吃饭,也经常被别人请。在迎来送往之中,曹某某找到了被追捧的感觉,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时间长了,有些人就成了“朋友”。但这些朋友其实看中的是他手中的权力,图的是能帮忙办事。可曹某某当时哪里会想这些的,他倒是真的拿这些人当起了哥们儿,反把纪律和原则放到了脑后,哥们儿有事哪能不帮忙?为了给哥们儿帮忙,他不惜违反制度、纪律甚至法律。他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将公款借给他人使用,在赢得了面子和“朋友”赞誉的同时也把自己送进了牢房。虽然此时此刻曹某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法律的威严,甚至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法律是无情的,他不得不咽下自己酿造的苦酒。曹某某一案再次向世人敲响了警钟,要慎用手中的权力,哥们儿义气要不得,违法犯罪的事干不得。

真正的朋友不是讲哥们儿义气,而是患难与共。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在你受伤时,会在第一时间找到你,然后什么都不说,就静静地陪在你的身边。等你哭完,他会告诉你,让你擦干眼泪,然后坚强面对。

真正的朋友会给你你的空间,他不需要你在他面前像张白纸。但他却会努力地了解你,直达你内心深处。在你愿意把秘密跟他分享时,他会静静地听,并且为你守口如瓶。

真正的朋友会在你骄傲自满时,毫不留情地泼你冷水;会在你沉溺于美好的幻想中不能自拔时,残忍地将你拉回现实;会在你功成名就时,默默地替你祝福。

真正的朋友在彼此的面前,是不需要隐藏什么的。开心时,你们会夸张地大笑;悲伤时,你们会毫不掩饰地大哭;受了委屈时,你们会生气地破口大骂那些人。因为你们知道,在彼此的面前,你们不需要矜持,不需要坚强,不需要忍气吞声。你们知道,在彼此的面前,只要做自己就好。

真正的友谊,好似一杯醇酒,越久越浓;好似一杯淡水,越淡越真。

真正的友谊不需要频繁的接触来维持,即使不见面,彼此心中牵挂祝福,不也很美吗?真正的友谊不需要华丽的点缀,正所谓“礼轻情意重”,即使只是互赠一片落叶,彼此心中也已能深刻体会到友谊的可贵。

最真的友谊莫过于彼此坦诚相待,倾诉心中的喜忧;真正的朋友是互相帮助,患难与共。

请记住:朋友之间需要真正的友谊,但不需要哥们儿义气。

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词。尤其是他的散文,简洁流畅,丰富生动,富于感染力。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还为当时的文坛培养了一批人才。像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他们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等文学家,都出自他门下。后来,他们以自己的创作推动了诗文革新。所以,人们把欧阳修称作宋朝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府当长官的时候,有位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在他手下当差。有一次,欧阳修的朋友范仲淹路过颍州,顺便拜访欧阳修。欧阳修热情招待,并请吕公著作陪叙话。谈话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应当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吕公著点头称是。后来,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能力提高得很快。

后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交朋友要有所选择

生活离不开朋友,好朋友犹如美酒,越久越醇,交友要慎重,有道是:“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几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如胶似漆”。和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朝气蓬勃的人、诚恳老实的人成为朋友,你就会变得意气风发,精神振奋。和一个有能力,有智慧,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你就会受益匪浅。

古人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朋友有不同的层次,有真有假,有好有坏。可这一切衡量的标准只能由每个人自己来定,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自己才知道需要交什么样的朋友。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此话不假,可也不能什么朋友都交,乱交。即便真心交,你也要分清真善美、假恶丑。而交一个真正的朋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真正的朋友需要用心灵的相通,需要时间去考证,需要用热情去培养,需要用宽容去呵护。之所以生活绚丽多彩,是因为有心与心相知、情与情交融的朋友。江湖中的孤独剑客、浪迹江湖的侠人已永不再来。

真正的朋友无需太多,知心者贵在交心,知心者有一二人足矣。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是必不可少的。的确,朋友的重要性足以与在家的父母相比较。朋友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品行。好的朋友会使人的心灵变得更为善良、美好,即使是一个坏人,在好朋友的熏陶下,也会变好。相反,倘若与坏朋友相处,日久天长,很有可能渐渐地染上了坏行为,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愿意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恶习已在心里习以为常了,尤其是青少年更容易改变。当然,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但那毕竟只有高风亮节的人才能做到的。

俗话说得好:“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交几个好朋友,他们的好习惯会影响到自己。取长补短,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一些坏习惯也会随之消失了。因此,交友应特别慎重。

有些人因为交友不慎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

以前有个高中生叫黎明,他住的院子里有个待业青年叫陈凡,有一年当了烤羊肉串的个体户,赚了不少钱。一天,他在卖肉串时与一个青年发生口角,黎明走上去劝开了那位青年。陈凡见黎明替自己说了话,送了串羊肉串给他吃。自这以后,他俩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有时,陈凡还不停地送给黎明好吃的东西。时间长了,陈凡慢慢就向黎明灌输他的人生哲学:钱越多越好,人无外财不富。黎明这个涉世不深的学生,渐渐地对金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在陈凡的“教导”下,不断地偷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反之,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是一对好朋友,但他们则截然不同。他俩在革命的影响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一部举世闻名的巨著《共产党宣言》。

由此可见,与不同的朋友相处,结果完全不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