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历史语法词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俞

“俞”是甲骨文中唯一的叹词。在《尚书》的《尧典》、《舜典》、《皋陶谟》、《益稷》等篇中分别出现了1次、8次、3次和5次。其他文献中很少见到。

在西汉《史记》的《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尚书》用“俞”的地方有7例被改为副词“然”。不过,“俞”虽然与“然”有共同的作用,在某些地方可以互换使用,但是二者的词性不同。“俞”与“唯、诺”一样,是表应答的叹词,因为它符合叹词的基本特点,如不与其他成分发生组合关系,就不能充当一般的句子成分,等等。副词“然”和形容词“善”虽然可以表示赞同,但它们还可以与其他成分发生组合关系,可以充当一般句子成分,如“然”可用副词“不”修饰,表示对别人意见的否定回答。

从甲骨文和《尚书》(今文)的情况来看,“俞”主要用于帝王、上级对臣下的赞同、肯定、勉励,表示赞同、同意的情况居多。甲骨文中两例全出自王的占辞中,是对前面命辞的肯定性回答。《尚书》中尧帝用“俞”1次;舜帝用10次;禹用了5次,其中对皋陶3次,对舜帝2次;皋陶对禹1次。“俞”所在的话语是对他人话语的反应,“俞”位于话语开端,后面常补充其他表示勉励、赞同的话语。如:

王占曰:“俞!有求,有梦。”(合10405正)

帝曰:“俞,予闻。如何?”(《尚书·尧典》)

“俞”可以独立表示赞同语气,其后可不接其他任何语句;有时为了进一步补充有关内容,后接以语气词“哉”结尾的感叹句或带有勉励、赞美情绪的叙述句。如:

禹拜昌言曰:“俞。”(《尚书·皋陶谟》)

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城……”(《尚书·益稷》)

我们推测“俞”较早消失的原因可能是汉语中表达赞同、应答的词比较丰富,如副词“然”、形容词“善”,特别是“唯、诺”的出现,诸子著作中已较多使用这两个词表示应答。这样,“俞”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不过,在汉以后的个别典籍中仍可见到叹词“俞”, 如《汉书》中就有“俞乎”合用的例子。这些典籍所用的语言一般与同时代的口语脱节比较严重,应该是一种仿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