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修改与提升

“强关系”和“弱关系”是构成人物关系的最重要线索之一。

第一节 厘清人物关系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来谈谈如何修改文章的问题。

首先,来讲评一下第一节课的作业,改写唐传奇《昆仑奴》。

我们先列出《昆仑奴》里面的六个主要人物:崔生、磨勒、红绡、“一品”、孟海犬、崔父。

同学们最喜欢哪个人物?喜欢孟海犬的举个手,哦,竟然有三个。你们真的不是故意的吗?

喜欢崔父的呢?没有?连孟海犬都有人喜欢,却没有人喜欢崔父。为什么?可见人不如狗啊。但是有同学的改编作品里写到了崔父,他变成了一个法官,把儿子送去哈佛大学读完法律回来当律师。

有喜欢“一品”的吗?我知道有一位同学写到他,而且是作为主要人物。

《昆仑奴》这部唐传奇里写到的“一品”,可能是郭子仪。这个郭子仪是谁呢?他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功居首位的大臣。早年他在获罪被流放的路上,很偶然地被路过的大诗人李白看见了,他慧眼识英雄,觉得在一众囚犯中,郭子仪气度不凡,于是找了主事的官员说情,出手相救,郭子仪得以逃脱牢狱之灾。后来,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屡获升迁,位居极品。

郭子仪不是一个蛮夫,而是深谙老庄学说的高人。在过去的朝代,一位大臣位居极品,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他的生命就会有危险了。郭子仪怎么办?他一旦得到高官厚禄,立即上书要求解甲归田。皇上自然是假意挽留了。郭子仪呢,坚决辞去军中职衔,回到大帅府“装傻”,每天声色犬马,吃喝玩乐——天天在家看美女跳舞、吃各国美食,做个超级大吃货。皇上派过去的探子一看,这人没啥志向啊,天天都在家里玩,于是皇上就对他放心了。

《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也是郭子仪的智慧。从中也可以看到,在过去朝代,做官真不容易,做人也不容易,因此才有了这种高级的“保命哲学”。

清代末年,湖南籍的大臣曾国藩训练乡兵,经过艰苦作战,屡败屡战,最终击溃了太平天国,挽腐败清廷之于既倒,也真是千古名臣,上可以比肩王阳明、郭子仪、诸葛亮等前贤。然而,也正因为如此的功绩,以及所拥有的巨大权力,他也遭到了清廷的忌惮。据说,向慈禧太后写他的告状信者无数。慈禧太后也是擅长权术,什么也没有说,等到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进京述职时,暗地里把一大麻袋的告状信送给他。这个做法很高明:1.似乎慈禧太后很相信他,认同他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2.告诉他有很多人都忌惮他。

曾国藩心领神会,汗流浃背,赶紧磕头感恩,告老还乡。

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在当时战功赫赫,可谓权倾朝野。但是,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危险。曾国藩也深知做人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写家信,全都是谈吃喝玩乐,种菜浇水,只字不提政治。他给曾国荃写过一首诗:

左列钟铭右谤书,

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

万事浮云过太虚。

其中引用了《庄子·让王篇》的典故。“屠羊说”是春秋末期楚昭王时代的一个屠夫,当伍子胥率领大军攻入楚国时,楚昭王大败而狼狈逃出郢都,其他大臣们全都走散了,只有屠羊说跟着他,保护着他,伺候着他吃喝。后来,楚昭王还朝,打算给屠羊说封一个上大夫的大官做,屠羊说推辞不就,说,我还是做屠夫好,有吃有喝,还不操心。

这也是《老子》里说的智慧:“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能够“功成身退”者,历史上不多,只有越国宰相范蠡辅佐勾践复国灭吴之后,携美人西施泛舟于太湖波澜,吃喝玩乐退隐江湖,据说还发了大财而号曰“陶朱公”,是历史最早有记载的“首富”。

郭子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大家有兴趣不妨搜搜他的资料读一读。

回到我们的作业本身,崔生、红绡、磨勒,这是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在大家的改编中也是如此。但我有一个发现,在重构这部作品时,超过一半的同学把红绡和磨勒拉在一起,让他们发生了绝世之恋。你们的脑洞也太大了吧!

在原文中,崔生去“一品”家探望,观看歌舞吃了乳酪樱桃,还和美女红绡有了一个约定。而今天我们很多同学都有了非常棒的构思,竟然是让武功高强的昆仑奴磨勒和红绡发生了绝世恋情。这个颠倒实在是太厉害了,也是超级的“毁三观”。

好吧,写作上不应该设立禁忌,只要你写得好,什么脑洞都是可以有的。

上节课我也讲过,有位同学把磨勒设定为魔界教主,红绡则是仙界日月主神。他们两个因为相爱,而破坏了各自必须遵循的律令,逃到“流浪界”并在那里相亲相爱。但两界主神逃了之后,魔仙两界发生混乱,相互进攻,死伤无数。两位主神责任在身,不得已只好回到本界维护秩序。磨勒被其他长老抓住,准备用天雷予以惩罚。这个构思很棒,但我觉得还不完整,作品里还有点缺陷。接下来我们一起再去深入研究一下。在这篇作品里,有好多细节——包括设计了一棵日月树——都非常巧妙。我想,既然日月树这么重要,作者赋予它很多的魔力,就多用些笔墨写这棵树,不能辛辛苦苦创造了它却白白浪费了。磨勒和红绡在日月树里幸福地生活了很久,这棵日月树在情节发展中承载了重要的功能,还是要好好利用它来把情节写得更丰富。

《昆仑奴》里有一个重要人物崔生。

我发现班上很多同学都讨厌崔生,把他写成了忘恩负义的“王八蛋”,塑造成了婚后失去激情又开始寻欢作乐的小坏人。十九份作业,只有两位同学把崔生写成相对正面的人物,其中一个是刚才提到过的律师——这个律师的设定也是很棒的,接下来我们还会讨论到这个问题。

我来做个调查,喜欢崔生的同学能举一下手吗?好,前排有五个同学举手了,这和刚才说的两个有出入。

有几位同学说,把崔生写成负面人物,也不一定是讨厌他,有时候也是因为喜欢他,才给予他更加丰富的人物内涵。这个解释很有道理。

崔生和红绡之间的关系,是原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我发明了一个专门的名词,可以称为“强关系”。这次很多同学在改写时,取消了他们之间的“强关系”,改变为“弱关系”,反而让磨勒和红绡成了“强关系”。这说明你们依据原作来进行构思创作时,都掌握了很好的构思方法,不受原有人物关系强弱的影响。

这里我借用物理学术语,发明了两个文学结构中的专有名词——“强关系”和“弱关系”。我们要注意,所有文学作品,我们都可以用这两种关系来分析、归纳,这样对人物关系的主次,就看得清清楚楚了。作家在写作中,也一定会预先设定人物之间的主要的“强关系”,例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最核心的“强关系”,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是“次强关系”,至于贾宝玉和王熙凤之间,则是“弱关系”。“强关系”重点写,然后配备若干的“弱关系”,例如,王熙凤和袭人之间是“弱关系”,戏份有,但是不能超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强关系”。一部作品中,尤其是长篇小说中,“强关系”一旦确立,这部作品就可以动工了。“弱关系”既可以事先想好几组,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慢慢添加。

《昆仑奴》原作中,崔生和红绡之间是“强关系”,红绡和磨勒之间是“弱关系”。可以用微博和微信的不同来理解这两个概念——微博互粉关系是“弱关系”,微信互粉关系是“强关系”。在营销领域中,有一种概念叫作“强关系营销”。因为我们是好友,至少是认识或者有一面之缘才会加为微信好友,这个关系是相对强的。但是你的朋友圈里不一定所有人都是你的死党或好友。有的人是莫名其妙加上的,你会不让他看你的朋友圈,有的人你不看他的朋友圈。但相对来讲,微信营造的是一种熟人关系。当然这和我用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强关系”和“弱关系”概念还不完全一样。

“强关系”和“弱关系”是构成人物关系的最重要线索之一。不可能每个人之间都是“强关系”,因为篇幅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但也可能有平行关系——如果是长篇巨著,几百万字,一对“强关系”无法支撑那么长的“流水账”,怎么办?我们可以设置若干对“强关系”。传统说书有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是这样的不同的“强关系”的铺展。

举个例子,虽然《哈利·波特》有七部,但是从开始到结束,我们都能注意到作者抓住了哈利·波特、赫敏、罗恩三个小伙伴的“强关系”——他们任何时刻都是一起出击,协同作战,最终以弱胜强。他们之间的关系延伸出去而形成的“弱关系”,是哈利·波特和邓布利多校长、哈利·波特和斯内普教授以及哈利·波特和德拉科·马尔福等,还有哈利·波特和秋·张,哈利·波特与卢娜等等。

我们在阅读一部作品时,要有一个人物关系判断的观念,如果你要写一篇书评或者影评,首先要找出“强关系”和“弱关系”,这样你一下子就看清了这部作品想表达什么,表达得好不好。

文学作品中人物构成的“强关系”和“弱关系”概念,是我的独家发明。

我长期阅读各种作品,养成了研究文学人物关系的习惯,这样简单地把主角、配角分开,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夫妻关系不一定是“强关系”,在几乎所有经典文学作品里,夫妻恰恰都是“弱关系”。情人关系、婆媳关系是不是“强关系”?哈哈,这个可以研究一下,起码可以这么说,《金瓶梅》里西门庆和潘金莲是“强关系”。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一样,在生活中可能是“强关系”,但在文学作品中一般不是。在经典的中国传统小说里,有一个分类是才子佳人小说,《红楼梦》是巅峰之作,而如《平山冷燕》《好逑传》这些,大部分都属于中等偏下。

那么什么是“强关系”背后的最强纽带?

从当代的角度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爱几乎是最重要的“强关系”。

还是举哈利·波特的例子。

哈利·波特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击溃了当时魔力如日中天的伏地魔。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家如果看完了这部作品,就会知道这是因为父母强烈地施加在他身上的深爱。伏地魔在攻击他们的时候,轻易地杀死了他的父母,但没想到在还是婴儿状态的哈利这里,他却遇到了最大的强敌,被婴儿的强大反弹击溃,死灭了第一次。原来,哈利的妈妈莉莉的最强烈的爱保护了哈利,让他免受伏地魔的伤害。伏地魔的元神还在,因为他做了七个魂器。在哈利·波特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伏地魔也一直想尽办法企图复活。

当我们在剖析文学作品的“强关系”时,会发现爱是一条特别重要的线。不仅爱情,人世间除了夫妻之间的爱、情人之间的爱,对一些普通事物的爱惜、怜悯,也是爱,也是重要纽带。

在这次改写中,很多同学把“弱关系”转化成“强关系”,是很高明的做法。

也有同学转化得特别彻底,写得跟《昆仑奴》压根儿没啥关系。从我布置作业的角度来讲,这种写法并不符合要求。有个同学独创了一个故事,有一批青年才俊在伦敦成立了侦探社,和贝克街221B齐名。为了符合要求,可以让侦探社里的人物跟崔生、红绡、磨勒产生联系。比如,可以设定侦探社的终极BOSS是红绡,机巧地把“弱关系”和“强关系”进行转化。

我们可以看到,让崔生、红绡、磨勒的关系发生转换,是改编这部作品的最基本方法。磨勒与崔生的关系也可以有一个逆转。大家把这些关系倒来倒去,倒得很有成效——包括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转换。

一般情况下,作品里会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可以跟“强关系”和“弱关系”对应。次要人物转换成了主要人物,也是非常好的转换方法。有个同学就把孟海犬写成了主角,孟海犬在磨勒准备干掉它的时候幽幽地说了一句话:他是另外一个魔头转变的。磨勒就和这位孟海犬魔头从天界打到了地界,难舍难分。还有一位同学把“一品”、崔父写成主要人物或仅次于主角的二号人物。这些,都是改编原有素材的好方法。

今后,当我们碰到类似的命题作文,或者看到类似的材料时,要记住首先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找出“强关系”“弱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相互转变。

第二节 修改文章之细小问题

一、关于题目

我在布置作业时,给你们每个同学提过醒:起一个好题目。

就像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名字,写一篇作品首先要起一个好题目。当我们写作时,要有“起一个好题目”的准备。不管是虚构类的,还是科普类的,首先都要起个好题目。

二、关于人名

给作品起了一个好题目,接着要给每一个主人公起一个好名字。

有位同学写了反腐小说,故事很精彩。可惜没有注意到“起一个好名字”,主要人物随随便便叫张三。哎呀呀,他给这位崔父的同学、中纪委书记取名叫张三!给他的弟弟取名叫张亖(古语中“四”的异体字),这个“亖”还是故意写的古语异体字。像张三、张亖这样的名字,我觉得不是很好,太戏谑了一点。人物取名字还是要注意他们的身份,你让一个中纪委书记叫作张三,或让一名大律师叫作狗剩,都是很不妥当的。

《昆仑奴》的人物,磨勒名字就挺好。你们也许会说,崔生这个名字也不怎么样。但是,崔生之所以叫“崔生”是有历史原因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名作《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崔”是唐代的大姓。

大家可能都读过《题都城南庄》这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崔护写的,崔氏在唐代是大姓,出了很多名人。唐传奇里很多作品习惯性地给主人公起名“崔生”或“崔氏”,都是因为这个姓在当时太流行了,跟现在的“张三”“李四”差不多。

《三国演义》里有个大官叫司马懿,诸葛亮六出祁山,愣是在司马懿面前无功而返。可见司马懿是一个独当一面的狠角色,连天上星宿下凡的诸葛亮,也奈何不了他。

曹操一心要把这个大家庭都给干掉,但是一直未能如愿。不仅如此,反而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把曹家天下给“禅让”了,以自己的大晋取代了曹魏。

当时一个宗族大姓是“强关系”。像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大家族,最强可以调遣十万精兵,一般的流寇根本不敢惹。东汉末年,司马氏乃是河间大姓,曹操成事实际上也倚重司马氏不少,最终养痈为患,反而被司马氏取代了。在汉代、晋代,高门大姓所构成的“门阀”关系是世袭的,彼此之间也通婚,相互勾结,权力很大。崔姓也好,王姓也好,都很厉害。山东王姓就是著名的高门大院,高门大院之间就有“强关系”。这个“强关系”就体现在,王姓和崔姓之间会强强联合,彼此缔结婚姻关系,好上加好,让自己的势力更加强有力——过去讲究“门当户对”,就是这样来的。

著名小说家王小波曾改写过《昆仑奴》,题目叫《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

在这个小说里面,王小波就自称王二。王小波生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小说里王二跟另外一个女生住在一个四面漏风、千疮百孔的破楼里,冬天四处漏风,冻得半死,成天胡思乱想,吃了上顿没下顿,梦想着今后日子会过得非常好。故事分两部分叙述。一个是在唐代长安,那时也有个王二,他在长安街上卖狗肉汤、狗肉包。大冷天,喝一碗狗肉汤,驱寒又舒服。他有个重要主顾叫磨勒,是非洲来的,在宫里为大王服务。磨勒经常来吃王二的狗肉,吃后又没钱,抹抹嘴就走了。但王二笑笑,也没说什么。为了报恩,有一天磨勒用精美的波斯地毯卷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来了,这就是红绡。第二个部分就是写“现在”的王二,“文革”中他父母双亡,日子过得很苦,但也学会了苦中作乐。这一千五百年之后的王二,是在豆腐厂做豆腐的,跟一千五百年前在长安街上做狗肉的王二,似乎没啥太大不同。

这是一篇好小说,我把它编进了《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

王小波先生在这篇小说中用了什么样的关系呢?他把磨勒变成了主要人物,红绡是被卷在毯子里出来的,崔生根本不存在了——他取消了崔生的存在。这就是作家王小波的处理方式,他这样处理,给我们一种很重要的提示:在处理原材料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对原有的人物关系进行较大幅度乃至最大限度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表达你自己的思考。

在座很多同学的处理方式其实一点也不比王小波差。

我做专业的文学编辑二十年,天天跟专业作家打交道。我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修改、修改、再修改!修改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一个好作家变成更好作家的重要的过程。

三、关于分段

很多同学写作不注意分段。

一部作品的分段分行,大家要特别地注意。

现在我主张对话全部分段。

从阅读节奏上来讲,分行与否,感受大为不同。

我们假设对话如下:

崔生:磨勒?

磨勒:在!

崔生:来!

磨勒:好!

每一句对话都分成一行,不要接在一起。

很多同学全都接在一起。

这不是为了故意抻长了多赚稿费,而是控制我们的叙事节奏。连滚带爬糊在一起的一大篇,与语言疏密松紧有致的文本相比,阅读的节奏感很不一样。一百年前的《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这样大段大段叙述的节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了。

你们看电影里,一顿疯狂追逐后,会有舒缓和抒情片段——可能是英雄和美女喝酒,也可能是在泰晤士河边溜达。大家都看过《王牌特工》吧?这是典型的当代剪辑,节奏非常快,中间偶有抒情段落。

我们写小说也应该这样。

分段的原则是这样的:第一种是事件结束,第二种是对话结束。

一件事结束了,就可以分段,另起一行。事情可以有长有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位同学写孟海犬,写得特别细。写它的样子,它在守卫时的具体表现,写磨勒如何悄悄摸近它,像侦察兵杀掉哨兵一样把它电死。不过,细节要符合时代背景。既然是把它电死的,那么我们就要考虑这是哪来的电。要想赋予他特别的技能,前面必须要先交代。没有任何交代,突然就冒出来有个超能力,这就不合理了。还有,电是现代的概念,古代的话,如要合理,起码描写他是天生的“带电者”。

一件事、一个细节或者一个场景结束,都可以分段。

对话结束就更不用说了。

每一段对话结束就回车,另起一行。

四、对话与身份匹配

人物对话非常重要。

电视连续剧会有很多废话,人物对话会很多,因为要撑时间。拍连续剧的时候,镜头正反打,打来打去的,啰里啰唆的,一集就结束了。不过,英、美剧不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优秀英、美剧,他们的导演和演员是当作大片来拍的。

我们现在假设,要把《昆仑奴》改成四十五集的连续剧,那么该怎么改?

第一,加人物。

第二,加人物关系。

第三,加情节。

在《昆仑奴》的故事里,可以把崔生走后原文没有提到的那些场景,都实际写出来。原文的视角就像摄像机镜头,都是跟着崔生走的。他回到家里,朝思暮想,胡思乱想,为伊消得人憔悴,让磨勒看见了觉得奇怪。现在,我们的摄像机镜头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个摄像机镜头跟着崔生,另一个要跟着红绡。如,红绡在传递消息出去之后,在老爷的宴会结束后返回闺房,心神不定地走来走去。有些剧不讲究技巧,还把内心活动说出来。例如,崔生他到底明不明白我的心啊?他够不够聪明啊?他会不会来啊?就这么唠叨这么走,差不多一集也就走完了。

这是一些注水连续剧的常规做法。

严格要求的话,自然不能这样。

首先,就不应该改成四十五集。

我们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人家英剧改编是一季三集,四季十二集。

这怎么注水?不可能注水,只能压缩、挤干,全是干货。

又比如英剧常青树,已经延续了六十多年的《神秘博士》,现在拍到了第十季,前面已经播放的第八季、第九季,都是十二集。美剧《权力的游戏》,除了第七季七集,第一季到第六季,都是十集。《纸牌屋》,每季十三集。《疑犯追踪》,第一季、第三季都是二十三集,第二季、第四季,都是二十二集,第五季,十三集。《反恐24小时》算是比较长了(每一集约一小时),第一季到第八季,每季二十四集,已经拍到第九季。这才是精工细作、独出心裁的英、美剧风范,其风靡全球,确实有过人之处。

光看对话,大多是“话语风暴”“话里有话”,每个人的话都带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不会有那种长篇大论的啰唆。

从剪辑上看,一集美剧起码两百多个镜头,节奏非常快。

因此,我们写作,对话与身份一定要相匹配。顶级杀手说话,跟摆摊卖西瓜的人说话,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有同学很聪明,说万一摆摊卖西瓜的也是顶级杀手呢?哈哈,这个角色或许就更有意思了。这个顶级卖西瓜杀手,假装是卖西瓜的,却做着“赏金猎人”的买卖,这样,他的说话就可以在貌似日常中,带着“威胁”的气味。例如,他不经意地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西瓜切成了梅花状,等等。身份是可以设定的,关键人物要有反差,对话要有风暴。如何有风暴呢?就是日常说话跟他的身份有反差。一个我们观众都知道的顶级卖西瓜杀手,他随随便便说一句话都会让人心惊胆战,或者浮想联翩。

有人喜欢第一人称叙事。

只有一位同学用第一人称。他的情节是这样的:结婚八年后,红绡给崔生写了一封离别信。八年了,因为已经没有了感情,红绡要把残次品崔生退回。

这个想法很特别,也是作者把自己凸显出来、跟大多数第三人称视角不一样的方法。

这位同学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他和我们不一样。

第一人称叙事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视角一定要限定。在第一人称的这个视角,能看见的,就看见;不应该看见的,就不能看见。不能“我”在这里泡吧,同时也“看见”某人在游乐场玩蹦极跳,除非你转换了视角。因此,写作要有一个“范围”意识,要知道“局限”,不能过线。第一人称视角会有很多看不见的事情,这样很容易渲染一种悬念,一种紧张气氛。因为,跟着你的视角,读者/观众也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也会被你带得紧张兮兮的。

在第一人称叙事时,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

这本来是常识,但很多人不太注意这个问题。

第一人称,红绡应该知道什么,不应该知道什么,都要有限定。比如,她不能随随便便知道崔生的心理,如果必须知道,就要通过第三方的传递。比如,磨勒跑来跟她说,崔生其实是最爱你的,又或者,红绡在房间里看到了一封信,是崔生八年前写的。

红绡只能这样旁敲侧击地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她不能随随便便就知道。

这就是第一人称视角的限定。

第一人称叙事,不能用“上帝视角”。

“上帝视角”,就是什么都看得见,什么都知道。摄像机高高地悬在城市的上空,看见一个车队在疯狂地追逐一个逃跑的人。我们跟着“上帝视角”也洞悉了一切,满足了自己“窥视”的愿望。

现在很多国产电视连续剧不讲究,想到哪里就拍到哪里。

本来是第一人称,却什么都知道,全知全能。第一人称视角,不能直接转到第三人称,这不符合规则。就像一列火车高速行驶时,突然一个急打方向盘,开到了高速公路上。这个脱轨是要出人命的,再魔幻的小说也不能这么“耍流氓”。

但有同学就是会纠缠不休,说为什么不能写火车打方向盘呢?

我们想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出现火车打方向盘的情节?

做噩梦!那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表达。

第三节 结构问题

修改最重要的部分,在结构上。

取个好题目,起个漂亮名字,学会分段分行,文章排版要漂亮。这些都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不可小看。你写一个稿子,修改好,必须注意排版。排好版后,读者会更容易读进去。

这些都是技术上的细小问题。

但是,修改最重要的问题是结构问题。

结构问题是什么?就像建房子,一座摩天大厦,首先搭钢混结构。上海的浦东三巨头,号称“厨房三件套”的上海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都是先搭架子,高入云霄;然后,再安装幕墙,分割内部空间,进行内、外装修。

写作也是这样,在真正下笔之前,先要把主体结构搭好。

比方说有关“正义”的法律案件。

还是以崔生做律师的这个设定来举例。有一个叫王伯的董事长,请他帮忙打官司。这是一个关于豪门恩怨的案件:表哥表妹结婚生下了红绡,二十年以后红绡妈妈死了,红绡拿了遗嘱来认亲。父亲不肯相认,红绡也找崔律师代理打官司。崔生和磨勒这对好搭档,一个是律师,一个是检察官,他们携手办案的成功率很高。律师查出父亲偷税漏税的问题,并请检察官磨勒去办理这个案件。这是现代生活中的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放弃了亿万富翁的高额委托,为了正义而替红绡争取利益。这就是故事的主体结构,如果加上副结构,还可以加入崔生和红绡的爱情。另一方面,王伯董事长又给担任法官的崔父打电话,这样,故事就复杂起来了。

这样的一个关系,从头到尾讲下来,结构是成立的,没有大问题。如果要修改,只需修改细节。有些细节不合理,可以合理化。比方说,要体现他的正义感、好打抱不平,有的细节可以铺垫得更好,更打动人。

如果是结构不成立,要推翻重来,那是最悲惨的,相当于把金茂大厦推倒重建。

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第一稿完成后,全部推翻了重写。更悲惨的是,第二稿完成后,再推翻重写。最悲惨的是,第三稿完成后,第三次推翻重写。

现在是网络写作时代,有些作家就是网上修修补补,反正很长,不少读者也就是看个热闹,看了后面忘记前面,合不合理也不管。

但为了避免麻烦,正式写一部作品前,一定要首先考虑主体结构问题。

很多同学已经掌握了搭建主体结构的要领。大家会发现,主体结构完善的话,具体写作过程中,会写得很顺畅,七千多字没有结束,甚至写到了上万字,写了第一章,第二章还在“未完待续”。如果你要把崔律师和红绡的故事搬到现代来,写一个长篇现代言情连续剧,只需要加入更多的旁支阴谋之类的,就可以了。例如,崔法官不像儿子这么正义,他和王伯董事长之间有私下交易,于是,剧情就复杂了。

一旦结构确定,我们就有话可写了。

一、重要原则:“强关系”第一

“强关系”是大楼的框架,是故事的支撑。我们在考虑主体结构时,首先要考虑“强关系”。

在刚才的那个故事中,崔生、磨勒、崔父以及那位发了不义之财的董事长中间,把崔生和磨勒作为“强关系”,也是成立的。律师和检察官,这两个英雄少年合力查出董事长的偷税漏税问题,触及了他的要害。这里还有一个遗漏,最后这个偷税漏税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抛出来,就要解决。这是必须要做到的。还有,为何崔生和磨勒两个人的关系要超过崔生和红绡的关系,成为第一关系?这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不然,通常来说,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崔生和红绡应该是“强关系”。

搭建关系也是这样的。当你开始着手修改,你首先应该考虑,在你的作品中,“强关系”存在于谁和谁之间?他们的互动够不够?反差够不够?吸引不吸引眼球?

一部作品成败在于“强关系”的设定,一定要形成强烈的反差。就像夏洛克和华生一样,从个子到性格到爱好,都形成强烈的反差。

同学们的作品中有个普遍问题都需要提升:对人物的描写可以增强,添加一些细节。你们很少描绘人物的样子。你可以不像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那样过分细致,但是可以说“身材高挑”“表情忧郁”“两只眼睛很有神”。

有位同学在作品里把崔生写成宅男。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写得更详细一点,如他是一个“肥宅”,或者“肥技术宅”,如《变形金刚》里那个黑人密码破译高手。

有一位同学给红绡加了一个妹妹,叫红绫。另一位同学把“一品”作为重要人物,讲到朔方节度使为了拍“一品”马屁,把红绡卖进了“一品”家。

这些都是很棒的想法。

这两个故事如何提升呢?

这两个故事的“强关系”都不明显,我们可以加重。

有同学设计了这样的情节:磨勒看到了红绡的手势,懂了,喜欢上了少女;崔生是个笨蛋花花公子,没有看懂。这样,故事设定好,要写得精彩,就要在几个人物中找出“强关系”。

二、确定互补关系

互补关系,是“弱关系”。

“弱关系”是用来补充“强关系”的。

前者写得不好,后者就不成立。后者是搭钢筋,前者是内装修。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封闭性的结构。写完就结束了,再进行修改,修改完又是一次结束。每部作品都是一个小宇宙。刚才说到的魔界仙界的例子,也是一个小宇宙,故事如果再往下延伸,可以写成很长的作品。

还有同学写穿越小说,把磨勒变成了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思念三百年前的红绡,脑袋里装着的全是红绡的身影。想着想着,突然一道闪光打过来,赵匡胤穿越到了现代。这时,红绡变成了章子怡。章子怡走红毯时,赵匡胤从天而降。吃瓜群众不明真相,都鼓掌说好酷好棒,是不是吊威亚而威亚断了。这个想法也不错,但是我觉得穿越不够合理,有点太随心所欲了。

我不是反对穿越,但要把“弱关系”写好,写得合理。不能一闪光就穿越了,毫无合理化的铺垫。万一赵匡胤乱穿越被雷劈了怎么办?

穿越是非常讲究的,穿越一定要有一个精巧设计的“门”。

哈利·波特从日常生活穿越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时,要穿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然后搭乘霍格沃茨魔法特快。《纳尼亚传奇》里孩子们从现实生活进入纳尼亚,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衣柜”。我认为衣柜这个设定,还不算很讲究。柜子一穿就进入另一个世界,这样的穿越本身不够高明。设计高明的穿越的门,是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或者是从“破釜酒吧”后院里的一堵墙前用魔杖点开一个墙门,进入“对角巷”。

还有,当你写到“星际旅行”这种题材时,一个认真的作家一定会把如何达到超光速,以及星际旅行中的重要事项说清楚。不能“啪”的一声就超光速飞走了,万一撞到一个鸡蛋上呢?

所以这个“门”特别重要。

不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门,而是一个结构,让人信服地穿过去的一个“门”。

我们知道现在“穿越小说”很流行。

我在某网站上看到过一个“神幻穿越小说”,说某特工全副武装地行走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里,被一辆军用卡车撞了一下,突然穿越了,回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超高能装备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神级啊,他一个人干掉无数日本鬼子,成了超能大英雄。

我觉得,神剧之神兮兮的不在于它能不能去“手撕鬼子”,而是在创作这个场景时能不能让一切合理化。例如,一个全副武装的特工没啥事跑沙特阿拉伯大沙漠里去瞎走干吗?被军用卡车撞了一下就穿越了是不是太不讲究了呢?要让他穿越,可不可以设计一个让我们更加信服的方式?我想是可以的,比如他闯入了一个古代神秘三角什么的,都要比这合理一点。

我推荐大家有空看看香港作家黄易写的《寻秦记》。这是华文穿越小说的鼻祖了。

《寻秦记》讲的是一位香港特种部队精英、搏击冠军项少龙成为首位穿梭时空的实验者。这台时光机器把项少龙送到战国时代的赵国,然后就爆炸了。在那时的赵国,他需要运用自己受过的现代思维训练、脱困训练、生存训练等高超技能来顽强生活下来,而且只有秦王嬴政登基了,他才能回到现在。在赵国,他机缘巧合地结识了当时的墨家钜子元宗,学会了墨家剑法,来到了赵国都城,发现巨鹿侯赵穆才是宏图大略、阴险狡诈的战国枭雄。他蓄养三千死士,拘押秦国王子作为人质,图谋一统天下之大业。秦国王子战死,项少龙找来妮夫人之子赵盘冒充,历经很多艰难之后,成功地把赵盘送到秦国并顺利登基——是为一代帝君秦始皇嬴政。然而,读完小说之后,我们才知道赵盘是那个时代的最大赢家!

才能超群如项少龙,在群雄逐鹿的战国风云中,并不能真正地雄霸天下,而是无奈地看着赵盘一步步变成了秦始皇。项少龙归隐江湖,娶妻生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采桑养蚕,耕田播种之余,看到他的儿子项羽不断长大,舞刀弄剑,呼喝追逐,力大无穷。

在《寻秦记》里,项少龙的穿越是受限定的——单程,能去,也能回,但需要满足返回的条件。他没有无限的穿越能力,而是留在了两千年前,目睹了华夏的黑暗历史。然而,他个人虽具宏才大略,却也不能扭转历史之必然,历史也并未因为他的穿越而有根本的改变。

我们在构思作品时,穿越也好,人物设定也好,不能没有限定。没有限定就能拥有无限能力,拥有无限能力就会不讲究技法,不讲究技法就会不合理,不合理就很难说服读者。《寻秦记》里写穿越,不是一下子就穿过去的,在描写项少龙的穿越过程时,给了很多的笔墨,写了很长的篇幅。

现在很多网络小说,“穿越”常是因为做梦、梦游,被车撞了,走着走着就掉洞里,还有的是在淘宝上买了一本书……这些都不讲究,不高明。

同学们在构思穿越小说时,一定要把关键性的因素设定好:门、事件、细节,都要讲究仪式感和真实感,就像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今后,我们可以专门讨论《哈利·波特》。你们都知道,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作者是用细节描写来呈现的。哈利·波特推着自己的行李,在站台上茫然无措,找不到入口。然后,来了罗恩一家,罗恩妈妈友善地给他介绍——在电影里,是冲进柱子,在小说里,是闯过一个栏杆。但小说不需要平均用力。《哈利·波特》第一章讲巨人海格、邓布利多、麦格教授送婴儿哈利·波特到他姨妈和姨夫家后,第二章是十年后,中间不写,过渡很快。在写穿越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时,又描绘了很多具体的细节。第一次去对角巷,巨人海格带着哈利从破釜酒吧进入,小说也详尽地描写了巨人海格对着砖墙“开门”。

这是现实空间进入虚拟空间的一个门。

这个门是必须明显存在,却又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大门。

不能走着走着就过去了,也不要是开锁推门这么简单,连麻瓜都懂。魔法世界就要有魔法世界的特殊的门。正如同在魔法师的商品集中地,那些店主卖的东西和魔法师们要的东西都是普通的麻瓜市场里所没有的。其中,奥利凡德的魔杖店是一个重要的地方,要专门写。

同学愿意跟我谈一下你们在改编《昆仑奴》时的人物性格定位的问题吗?我记得有一位同学写的主角是变了性别的。

这里有一位同学说,他其实原本是想要模仿日本剧集,让崔生变性的,但因为名字不太好取,后来就变磨勒为陌乐,这个名字较为女性化一点。人物变性之后,性格随之确实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这也很有意思,名字改变,人物性格也随之产生变化。写作中,每一个细节产生变化,都会产生自己的影响,你要随之做调整。

在一部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别重要。变性也好、不变性也好,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我们在设定“强关系”时,主要人物的性格定位要首先做好设计,A角、B角的性格要有大反差。有一位同学写崔生是一个宅男。磨勒去找他,敲门却不开。一次崔生在家宅了三天三夜,快要饿死了。磨勒花了大力气把门撞开了,原来他武功很高强。

这个故事里,这对结构是一动一静。假设要进行提升的话,应该怎么改?两个人的性格,要形成大的反差。

我们现在就假设:崔生就是死宅,打死也不肯离开房子。磨勒对他说,有个女孩子特别漂亮,要不要去看看?崔生说,就发个视频看看呗。反正就是不挪屁股。磨勒说,真人太棒了,那身材,那容貌。崔生说,那就麻烦你把她带来吧。到了这里,就可以写磨勒怎么去把红绡带来了。

这次改写大家都发挥了很多的想象力,基本都紧扣着《昆仑奴》的原文来进行。而对一部作品的改写,还可以像王小波那样把原来的内容全部去掉。

同学改写时去不掉原文中的几个特定内容:一是红绡做手势给崔生,二是磨勒翻越十重高墙和击杀猛犬。可不可以写磨勒其实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他靠三寸不烂之舌能把稻草说成金条从而游说守卫把门打开了呢?假设他原本是一个来自海外的书生,流落长安,却能讲各种奇异的海外故事,结交了一帮五湖四海的朋友。“一品”家的门卫也有来自波斯的,也有来自大食的,跟磨勒都是酒肉好友。于是,一点武功也不会的他就直接进入“一品”家了。

还可以这样写:崔生根本就没去“一品”家。老爸问他,你去过了吗?他说,我去过了。怎么去的?给他发了个e-mail。后来对证,“一品”说,我收到了e-mail,但是这是自动回复。因为互相设置了邮箱自动回复,最后两人邮箱都爆了。怎么才能把这个故事写得更精彩?那就要进一步去设计了。

同学们都不太敢动原有材料中重要的结构,下次有改写的作业时,胆子可以再大一点。要是不动重要结构,就会受制于原有的材料,人物性格定位会跟它牵扯不清。装修房子不能敲承重墙,但是,改编原材料写新作品,可以“敲墙”。假设磨勒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吹牛、好大喜功的来自马来西亚的昆仑族人,精通几国外语,阿拉伯语、罗马文、拉丁文样样在行,在长安城广交朋友,谁碰到问题都来找他。一旦这样改写,人物性格就变了。一个坚毅的、聪明的武功高手形象,又会变成另外一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了。

这次改写,有些同学做了变化,但是只有极少数同学敢于突破核心关系。

魔界教主和仙界的日月主神是一个突破。

人物关系定位,跟“强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弱关系”和“强关系”要形成互补关系。

我们可以再提一个假设:崔生是宅男,死活不出门,而父亲是运动狂人,每周跑一次马拉松,又是亿万富翁,集所有的优点于一身。于是崔生就啃老,就惹事,在微博里成了大V,整天口出狂言,深得女粉丝们的喜爱,甚至封他为“大唐老公”什么的。这样,父亲和他之间就是传统的主次关系。父亲很霸道,崔生被斯坦福计算机系录取了,父亲却逼他去读哈佛法学院。他勉强读了,又不愿意好好做一个律师。崔生不愿意做律师,他内心会愿意做什么?可以脑洞大开,比如他其实是蜘蛛侠?或者超人?哈哈!可以吗?其实是可以的,不过,为了适应中文语境,我们可以改为他是一个绝世轻功高手,一到夜里就在城市的屋顶上飞来飞去。你们看,怎么样“神展开”都可以。还有,强行转去哈佛,有这么容易吗?父亲为什么这么牛?设计了这样的情节,就要解释充分,可以写他父亲给哈佛捐了两亿美金之类的。这个理由到底充分不充分,还要研究,你们可以上网搜一下,进哈佛的人,除了正式的录取之外,都是用什么办法的。

这就是“弱关系”和“强关系”的互补,也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互补。如果这样的关系支撑不起整个文章架构,这就不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所以,人物关系定位决定了文章结构。

第四节 开头和结尾

先谈结尾问题。

我自己写作时,最痛苦的事情是结尾。

我跟老师说,小说没法结尾了,怎么办?

老师说,没法结尾?把人物毙了!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作家写小说,最后都把人物给毙了,没有一个人物能活下来的。而且,死得也不讲究,一脚踩到下水道摔死、掉到粪坑里淹死,人物命运与小说主线没有构成有机关系。

结尾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很多作家都有这样的焦虑。

好莱坞大片是怎么结尾的?一般都要“大团圆”结局。英雄救美,历尽千辛万苦,把坏人干掉,然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好莱坞大片的经典结尾,和中国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尾是一样的。

中国传统作品,元曲、杂剧、小说,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出版过一套《意大利童话》。他为一些王子公主的童话加了一个结尾:“他们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我什么都没有得到。”

结尾到底怎么写?这就涉及刚才说的“强关系”“弱关系”,主角和配角,还有人物性格的种种因素。

有一位同学写磨勒是快递员,但送快递只是为了掩饰他的真实身份,其实他是一个祭坛使者,要把红绡抓去作为祭坛牺牲品。这篇小说破掉了《昆仑奴》的结构,像是一群超能力者借用这个故事平台来重新打一架。

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警察围捕磨勒,最后所有枪都对准了磨勒。他一把抓住红绡,拉到一个地方,因为祭祀时间临近,他要把红绡杀了祭祀。讲到这里,小说可不可以就此结束?我觉得这个结尾蛮高明的,自然也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悲剧。后来如何可以不写,戛然而止。

但他从十几支枪的枪口下突然逃脱,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里,不妨再深思一下。

我把作家分成两种类型:先有开头的作家和先有结尾的作家。

在座的同学也是这样:有的先有开头,有的先有结尾。

先有开头的作家可能是比较感性的人,对世界有紧张感,为很多未知事物而触动。先有结尾的作家是比较理性的,他们更多地看到了事物的尽头,同意某些规律主导世界,然后,回过头来,再为这个结尾寻找开头。

结尾的模式很多。一个故事写到一定程度,各方面都到位了,就可以结束。作品都有“高峰时刻”,一定要写到这个程度,欲罢不能,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给读者一个“死结”的错觉,然后巧妙一转,最好是突然“反转”,故事就结束了。有一位同学写磨勒把红绡救出后一起逃到了洛阳。我在评语里提了一个建议,他们可以留在当地卖药,最后开了药铺连锁店,渐渐发展到了整个大唐。这也算得上是比较合理的大团圆结局。

关于结尾,我想到了文种和范蠡的故事。

天真而愚忠的文种,最后被越王勾践杀了。这是悲剧结局。

智慧而超脱的范蠡,在辅佐勾践成功之后,携美人西施翩然离去,泛舟于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做他富可敌国的陶朱公。乐生乐死,不亦快哉!这就是《老子》所谓之: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再讲开头。

有一篇文章《世界名著的100个开头》,大家可以去找来看一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这个开头来自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一句话说尽天下酸甜苦辣。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视为神展开,一句话包括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整个小说的内容都囊括在这个开头里。

……

开头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思考。对于一部小说来讲,开头是决定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一个好开头非常重要。但是,开头又没有定式,很难随口讲个一二三,同学们记在笔记上就能照单抓药。我们在通常的语文课堂里也学到很多术语,如“开门见山”等,其实都没有什么用。在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之前,有效地阅读一定数量的一流作品,是很重要的基础。只有这一积累足够丰富之后,你才能有更多的创新可能。

每个人的人生可能有不同的开头,可能有不同的结尾,可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但是你们都需要去考量这个特别能体会到你自己想法的开头。

你们都非常有才华,要珍惜你们的才华。

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讲怎么开头这个重要的话题。

作业:

中学生的生活很少越出“家庭——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每次放假,少有机会去旅游,缝隙又被大量的作业填满。因此,我们很少有机会注意到、观察到身边的那些细微的事物。例如“花开”,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并且常见的现象,在我们的小区、在学校、在公园、在植物园、在森林,春天无处不花开。但是,很少人会真的仔仔细细地注视着一朵花、一片花、满树花开的时刻,以及花开的过程。

请以“花开”为题,写一篇经验散文。如果你从来没有注意过花开,请抽个三五分钟去看一看,也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图片或者视频。

要点:要写出观察的整个过程,最好有细节,有行动线,有感受。要自然而然地讲述,不要故意煽情。

字数: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