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翻译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框架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目的、问题和意义

本书旨在从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框架的视角,对林译小说做一个以接受语境和译者文化取向为导向的研究。研究从费氏所构建的三个向度,即文本向度、话语实践向度和社会实践向度,描述林纾翻译的独特文体形态,解析林纾与合作者翻译过程中的是是非非,厘清译入语社会文化对译者的种种制约,展示林译对译入语社会的贡献,以此来获得对林译话语各层面的认识。同时,由于林纾翻译的时代是传统文学现代转型的时期,林纾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了这种转型。本书又将从话语系统的角度,探寻林译所具有的能促进这种转型的因素或特质,以此为近代翻译家研究及翻译批评提供借鉴。

具体说来,本书主要提出并解决这些问题:(1)林纾的翻译文体特征和生成原因是什么?(2)林纾有着怎样的翻译生产过程?(3)译者受到哪些翻译规范的制约?(4)林译为何能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产生影响?

林纾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处身于中国近现代动荡不安的社会转型期,他的翻译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国家、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心路历程。本书的意义在于:

首先,这是对林纾翻译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林译研究迄今已百余年,前人的研究中不乏对林纾和林译的真知灼见。本书通过系统分析与考察,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如:对历来所认为的林纾从事翻译事出偶然提出质疑,认为林纾选择翻译作为毕生事业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林纾的翻译方式进行分析,指出林纾的翻译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其次,本书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个案分析。翻译批评是联系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桥梁。在翻译批评中,批评者应该考察译者和译作所在的社会背景与产生的社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特点与创作特点有无联系,如何评价译作的得失等问题。传统翻译批评大多使用规定性研究方法,局限于原本与译本语言层面的比较。本书采用描写研究方法,关注译本在目的文化中的影响及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坚持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对林纾翻译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以期提供个案,促进以接受语境和译者的文化倾向为导向的翻译批评的发展。

最后,本书具有翻译史、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和一定的现实意义。林纾所处的时代是传统文学发生转型的时代,林纾的翻译顺应潮流而生,迎合了转型期人们对新文学的需求,促进了文学的现代转型。本书分析了林译在哪些方面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文化对林纾的翻译有着怎样的制约,林纾的翻译能够促进文学转型的特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中国近代翻译史、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翻译活动在不同的转型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不同转型期的翻译活动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林纾的翻译会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示,这为本书又增添了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