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城市与富集城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与平顶山市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资源型城市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城市类型,我国现有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当地资源的快速开发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主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发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面临着诸如资源储备逐渐枯竭、开采成本急剧上升、竞争力严重削弱、富余下岗人员大幅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并因主导产业的衰退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由矿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逐步引起重视,这是本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在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中,相当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已经变为或正在变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有些甚至由于资源日趋枯竭而面临衰亡。为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走出困境,继2007年12月24日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务院先后于2008年3月和2009 年3月两次共批准确定了44个资源枯竭城市,并将给予44个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同时,在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中,还存在大量的资源富集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为了避免走上资源枯竭城市的老路,资源富集城市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及早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避免产业结构的单一性。

产业对接为资源富集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所谓产业对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为实现某种共同利益和利益互补为目的的跨地区产业合作的总称。产业对接的实现包括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两个相互联系的双向环节,是产业转出区“推力”和产业转入区“拉力”共同牵引、共同作用的结果。主导产业相同或类似的资源富集城市与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为产业对接提供了基础。通过实施产业对接,资源富集城市可以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兴产业上,从而提升城市产业竞争优势;资源枯竭城市可以通过移入新的产业以及发展关联产业,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实现经济起飞奠定基础。因此,从长远看,产业对接有利于资源富集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多方共赢、利益共享”的目标。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以河南省义马煤矿为例(71103213)”、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1049171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C790237)的部分研究成果,由中原工学院学术专著出版基金和中原工学院系统与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版基金联合资助出版。

本研究在国际国内关于资源富集城市与资源枯竭城市产业对接案例实践与理论研究进展回顾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小型会议及专家咨询和政府领导汇报等方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资源枯竭城市和富集城市的产业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平顶山市和焦作市为例,分析资源富集城市和枯竭城市实施产业对接的路径和模式选择。首先,将从分析平顶山市和焦作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入手,采用SWOT方法分析两个城市实施对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其次,将从需求和供给的微观视角深入剖析资源富集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对接的需求和供给的角色与行为;再次,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阐释政府和企业在实施产业对接的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和行为;最后,结合两类城市的不同特点,分析不同产业对接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性。本研究试图为构建和推动我国资源枯竭城市与资源富集城市产业对接政策提供动力和理论参考作用。

本书由七章内容构成,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阐述产业对接的相关理论。首先阐述相关概念及内在机理,包括产业对接、产业转移以及产业承接的概念和内在机理;然后阐述产业对接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协议分工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雁行发展理论、重合产业理论、梯度双赢理论、产业开放政策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第三章介绍我国煤炭城市的发展概况。首先,对煤炭城市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其次,在阐述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和一般规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煤炭产业和煤炭城市的发展规律,煤炭产业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产业生命周期规律、产业收益递减规律、产业衰亡不可逆转规律;煤炭城市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煤炭城市经济的生命周期规律、城市建设与资源开发的同步演进规律、环境问题的递增规律、综合效益递减规律。再次,分析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特征及成因,煤炭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包括: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的二元性突出,产业关联度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差,产业部门呈分割型,产业组织结构单一;成因包括:区位因素的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误导,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煤炭价格机制客观上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开采的补偿机制严重缺失,煤炭企业经营机制存在缺陷。

第四章分析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实施产业对接的现实基础。首先,介绍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的基本情况。其次,分析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的产业现状,平顶山市的产业发展现状主要从平顶山市三次产业结构现状、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年增长率状况、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增加值结构状况、劳动力结构状况等方面分析;焦作市的产业发展现状主要从焦作市三次产业结构现状、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的动态分析、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产业增加值结构状况、劳动力结构状况等方面分析。再次,从产业合理分工的现实需要、产业对接的客观需要两个方面阐述两市实施产业对接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定量的方式来分析两个城市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从而探究两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对接是否可行。

第五章从需求、供给和背景三个方面阐述平顶山市与焦作市进行产业对接的潜力。首先,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两市分别作为产业转出方和承接方的需求;其次,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两市分别作为产业转出方和承接方的供给动机;最后,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来分析两市实施产业对接的背景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两市产业对接的走向和发展程度。

第六章确定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布局。首先,引入产业结构有序度模型,以便进一步分析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的产业发展差距;其次,采用基于产业梯度理论的产业梯度系数和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产业成长系数,建立一个二维坐标体系模型,具体确定焦作市作为转出区、平顶山市作为承接区的产业和平顶山市作为转出区、焦作市作为承接区的产业。

第七章是促进平顶山市与焦作市顺利实施产业对接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两市地方政府的对接,包括加强两市组织机制对接、战略对接和制度环境对接。二是建立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弱化利益冲突。三是创造两市进行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发挥集聚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是促进两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以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二是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使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五是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加强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保障普通劳动力权益,加强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

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第一,在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演变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开采工艺和资源管理机制等不健全,导致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方式为粗放型、掠夺型。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使得原本紧张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显得更加匮乏和短缺。据统计,全国每年因采矿损毁土地累计达40万公顷;因采空或超采引发地面沉降、塌陷、滑坡、裂缝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千余处;全国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中85%以上来自矿山开采,现有固体废矿渣积存量高达60亿—70亿吨,其中仅煤矸石就超过34亿吨,形成煤矸石山1500余座,占地5000公顷;矿山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和废气,仅煤矿排放的废水每年就达26亿吨,废气达1700亿立方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第二,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总体特征表现为主导产业单一、产业结构畸形。在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比重高,违背了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其产业以初加工为主,科技含量较低。生产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城市对煤炭资源的高度依赖,一旦煤炭资源枯竭,将使其陷入困境,发展困难重重。

第三,资源枯竭城市与资源富集城市之间的产业对接具有现实基础。目前,我国关于资源富集城市与枯竭城市之间的产业对接还没有全国性的政策文件,所以需要两种城市之间建立具体的产业协调模式和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这样才能提高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对于资源富集城市而言,通过与枯竭城市进行产业对接,可以充分发挥其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后发优势,充分吸收枯竭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实现其生产要素的整合和生产能力的转移,为其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专业化、现代化服务;同时,资源枯竭城市可以借助与富集城市间的产业对接,成功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产业对接可以实现两个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从而促进两个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资源枯竭城市与富集城市间的产业对接可以使得两种类型的城市充分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将两种类型城市统一看待,加强相互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突出各自的特色产业,承接自己所需要的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第四,河南省焦作市与平顶山市的实施产业对接的潜力巨大。在河南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东中西协调互动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加主动地持续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更好地发挥河南的优势,特别是发挥河南的后发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望获得更多国家的政策支持,又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历史机遇。焦作市本身既是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老成员,同时也凭借“距离郑州一小时车程”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角色。平顶山市紧邻郑州,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只有142公里,郑石高速、京珠高速直接连接两个城市,只有一小时车程。这两个城市在这两个区域范围不同的经济发展体中,基本的定位都是资源的提供者和产品的制造者,都以“接轨中原城市群、融入中原经济区”为发展方针,有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要求。借助中原经济区这个跨省平台和中原城市群这个省内的经济平台,平顶山市和焦作市的产业对接潜力巨大,而且两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对接必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更好的发展。

第五,焦作市和平顶山市分别作为转出区与承接区,转出的产业和承接产业应该有的放矢。本书通过分别对焦作市和平顶山市两个城市的产业成长系数进行测算,根据全国相应产业的成长系数,确定了焦作市的转出与承接产业,以及平顶山市的转出与承接产业。(1)焦作市作为转出区、平顶山市作为承接区的产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木材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制品业; (2)平顶山市作为转出区、焦作市作为承接区的产业分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橡胶制品业。

第六,为了使焦作市与平顶山市间的产业对接更加顺利,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加强两市地方政府的对接,包括加强两市组织机制对接、战略对接和制度环境对接; (2)建立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弱化利益冲突; (3)创造两市进行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发挥集聚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4)以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结构,使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 (5)加强创新型企业家、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保障普通劳动力权益,加强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

总之,资源枯竭城市与富集城市之间的产业对接已经在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中开始实施,不同的资源型城市之间的产业对接方式、途径均不相同,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的资源型城市,实施不同的产业对接策略和政策。

本书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部门从事产业经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等领域研究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地方政府和决策部门在决策过程中的参考资料。限于作者水平,本书难免出现一些问题甚至错误,敬祈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