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目录
图1—1 课题研究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27)
图1—2 课题研究方法示意……………………………………(28)
图2—1 样本企业的性质构成…………………………………(31)
图2—2 样本企业的属性构成分析……………………………(31)
图2—3 样本企业的规模构成分析……………………………(32)
图2—4 职工教育经费占工资总额的比重……………………(33)
图2—5 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33)
图2—6 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占比……………………………(34)
图2—7 企业新进员工来自本地毕业生的比例………………(35)
图2—8 企业新进员工所从事的岗位与其专业对口率………(35)
图2—9 企业的培训机构每年培训的员工人次………………(36)
图2—10 企业依托职业院校每年培训的员工人次…………(36)
图2—11 企业每年选派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进行指导的人数………………………………………………(37)
图2—12 企业接受职业院校的老师到企业实践的人数……(37)
图2—13 企业每年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人数…………(38)
图2—14 企业每年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的实习工位数…(38)
图2—15 企业向职业院校投入的经费………………………(39)
图2—16 企业对近3年聘用的职业院校的学生表现的评价………………………………………………(41)
图2—17 企业期望的知识与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之间的差异………………………………………………(43)
图2—18 企业期望的能力与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之间的差异………………………………………………(44)
图2—19 企业期望的素质与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之间的差异………………………………………………(45)
图2—20 不同类型企业对职业教育相关投入的比较………(47)
图2—21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48)
图2—22 不同类型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方式的综合比较…………………………………………………(51)
图2—23 不同类型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方式的比较……(52)
图2—24 各类型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实习实训的总体情况…(52)
图2—25 各类型企业在实习实训方面合作情况的比较……(53)
图2—26 各类型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合作的总体情况…………………………………………(54)
图2—27 各类型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合作的比较………………………………………………(54)
图2—28 各类型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建立合作机制与模式的总体情况…………………………………………(55)
图2—29 各类型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建立合作机制与模式的比较………………………………………………(55)
图2—30 不同属性的企业对职业教育相关投入的总体情况…………………………………………………(56)
图2—31 不同属性的企业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57)
图2—32 不同属性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总体情况……(60)
图2—33 不同属性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比较…………(60)
图2—34 不同属性的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方面合作的比较…………………………………………(61)
图2—35 不同属性的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合作的比较……………………………………(62)
图2—36 不同属性的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建立合作机制与模式的比较………………………………………(62)
图2—37 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职业教育相关投入的总体情况…………………………………………………(63)
图2—38 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64)
图2—39 不同规模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总体情况……(67)
图2—40 不同规模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方式的比较……(67)
图2—41 不同规模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在实习实训方面合作的比较…………………………………………(68)
图2—42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合作情况的比较……………………………………(68)
图2—43 不同规模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合作机制与模式的比较…………………………………………(69)
图4—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培训模型………………(92)
图4—2 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培训模型……………(93)
图4—3 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视角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理分析…………………………………………(104)
图6—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偏好与政府政策作用机制分析……………………………………………(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