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与红楼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前言

最近,在韩国发现了《三国志演义》朝鲜铜活字残本。韩国朴在渊教授应邀先后在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作了有关的学术讲演,并在《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上发表了他的论文《关于新发现之朝鲜活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韩国鲜文大学中韩翻译文献研究所和学古房在2010年5月联合出版了此书的影印本[2]。影印本卷首刊载了朴在渊教授的那篇论文。

朴在渊教授在讲演和论文中谈到了《三国志演义》朝鲜铜活字本的底本问题。他认为,朝鲜铜活字本的底本由嘉靖壬午本和周曰校刊本甲本(朝鲜翻刻本)二本组成,他说,“朝鲜活字本的底本是周曰校甲本(嘉靖三十一,1552)和嘉靖壬午本(嘉靖元年,1522)。”[3]

他的这个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一般来说,古代的出版者出书,如果不是为了纯学术研究的目的,而只是一种商业性质的活动,那么,他们所遵循的原则应是:选择一个容易找到的底本,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推向图书市场。

如果不是为了纯学术研究的目的,谁又愿意那么费事、费时地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版本来整理、出版一个新的版本呢?

我们所谈论的是古代长篇通俗小说。它们的特点是:字数多达几十万字,篇幅大到二三十册,而文字繁缛,的了吗呢之类的虚词甚多,校不胜校。这是和其他古籍(例如文言文的诗文集)大不相同的。因此,汇集《三国志演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版本进行校勘、定字,在15世纪、16世纪那个时代,遑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