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4章 他启动了“凡尔登绞肉机”

——一战时期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

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1861-1922年),1861年9月11日生于当时普鲁士托伦附近的贝尔毫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890年,29岁的法尔肯海因毕业于德国军事学院,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896-1899年,法尔肯海因曾在中国担任过军事教官,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在德军参谋部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实际负责德军战略指挥。1914年9月,法尔肯海因接替小毛奇任德军总参谋长,力主德军在西线向法军发起进攻。

凡尔登战役失败后,1916年8月29日,法尔肯海因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1916年9月,法尔肯海因改任德军第9集团军司令,负责指挥进攻罗马尼亚的战役。1917-1918年,他担任德军驻土耳其“F”集团军群司令,1918年3月又调任第10集团军司令。1919年法尔肯海因辞职,从而结束了他30年的戎马生涯。

受命于危难之时

1914年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军作战计划基本遵循了前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提出的“速决战”的思想,即施利芬计划。施利芬认为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德军应将打击目标先放在西线的法国,对东线的俄国则采取防守姿态,待解决法国后再对付俄国。施利芬退役后,由小毛奇接替他担任德军总参谋长。战争爆发后,小毛奇对施利芬计划作了很大修改,将西线与东线的兵力部署作了调整,削弱并分散了西线兵力。

马恩河会战宣告了德军闪击战的破产,也结束了小毛奇的军事生涯。1914年9月14日,德皇免去了小毛奇总参谋长的职务,命令当时任陆军大臣的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继任。

法尔肯海因上任时,德军前景暗淡,西线进攻受挫,东线俄国的威胁日益增大,德军在人力物力上远逊于协约国,受到海上封锁,并且面临两线作战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内部东线派和西线派展开了激烈争论。法尔肯海因力主西攻东守,他认为俄国幅员辽阔,人力资源丰富,不可能全面战胜它,为了避免当年拿破仑败于俄国的厄运,德军应把目标选择在西线,认为此时西线的法国已在以往的战斗中被削弱,而英国又未充分展开兵力。另外,法尔肯海因之所以力主西攻东守,也是想扼制在东线屡建战功的总指挥兴登堡的势力。

争论的结果,法尔肯海因的计划未被采纳,东线派战略主张占了上风,法尔肯海因只好收回成命。

指挥凡尔登血战

在1915年一年中,德军与协约国军队基本处于僵持状态,德军消耗很大,始终没有摆脱两线作战的困扰。与此同时,协约国经济实力在增长,虽然兵力损失也很惨重,但却赢得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法尔肯海因对1916年的战局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兵力兵器有限的情况下,向彼得格勒进攻不会有决定性结果,向莫斯科挺进“会陷入汪洋大海”,入侵乌克兰又是危险的,因为没有发达的铁路网给予保障,而俄国的进攻能力已被1915年的失利挫伤。因此,俄国将难以迅速恢复其军事实力。法尔肯海因认为,1916年德军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是英法。在法国战线,英法兵力损失已达167个师,而德军掌握的只有26个师,若想以有限的兵力对付英、法,困难是相当大的,因为英法拥有丰富的资源,它迫使德国进行消耗战,以期拖垮德国,又对德军实行海上封锁,而法国则是英国的一把“利剑”,它所集中的兵力已达到了极限。因此,法尔肯海因认为,欲先解决英国,必先解决法国。

关于如何对付法国,法尔肯海因认为,德军应集中有限兵力选择某一处对法实施突袭,迫使其流尽最后一滴血而放弃进攻或求和。关于突袭地段,法尔肯海因选择了凡尔登这个不知名的小镇。

凡尔登位于巴黎西北170公里处,人口1.4万,是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枢纽。凡尔登筑垒地域外径45公里,正面宽112公里,纵深15-18公里,由4道防御阵地组成,其中3道是野战防御阵地,第4道防御阵地由永备式工事和两个堡垒地带构成。凡尔登突出部伸入德军阵地,威胁着德属洛林,俯瞰马斯河上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法尔肯海因将突袭地点选在了凡尔登,他断言:“法军统帅部为了保卫它,将不得不牺牲最后一个人。”

1915年圣诞节前夕,法尔肯海因将他草拟的作战报告呈交德皇威廉,经过反复讨论,德皇批准了法尔肯海因的凡尔登战役计划,代号“刑场”。此时,法尔肯海因异常激动,因为这场战役无论对德军还是对本人的军事生涯都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一场赌博。他发誓,凡尔登将成为碾碎法军的磨盘!

1916年1月,法尔肯海因开始紧张的战前准备,他选择皇储威廉皇太子指挥的第5集团军担负主要突击任务,以威力强大的炮火摧毁法军的野战筑垒和永备筑垒,以期急速拿下凡尔登。

按照法尔肯海因的部署,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德军以6.5个师对法军2个师,并配置879门火炮和202门迫击炮,步兵比法军多2倍,炮兵比法国多3.5倍。在进攻正面,火炮和迫击炮的密度为每公里50-100门,还从俄国前线、巴尔干半岛和克虏伯兵工厂等处调来13门420毫米攻城榴弹炮。

战役原订于2月12日开始,由于天气不好,推迟到了2月21日。在此期间,法军已获取了德军情报,但直到21日法军总司令霞飞还认为德军发起新的大规模进攻的地段不是凡尔登,而是香巴尼,以为德军是在声东击西搞佯攻。

2月21日8时12分,德军开始炮火准备,持续时间达8个半小时,法军筑垒地域的整个防御纵深遭到15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的猛烈轰击。贝当曾指出:“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块、榴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沟谷、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是在消灭一切……”16时45分,德军步兵发起进攻,当天便攻占了第一线堑壕。2月24日,德军加强攻势,开始进攻第二阵地。25日,德军攻占杜奥炮台,取得重大胜利,而法军则伤亡惨重。

就在2月25日,法军派贝当将军率第2集团军司令部前往凡尔登,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凡尔登。60岁的贝当将军一面激励士兵用一切手段坚守阵地,一面想尽一切办法确保运输线路畅通无阻。

当时通往凡尔登的所有道路都被德军炸毁。只有一条巴勒杜克城通往凡尔登的公路尚可使用,但路面狭窄只有20英尺宽。法国民众发挥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他们连夜修筑路面,加宽道路。在这条后来被誉为“神圣之路”的公路上,平均每昼夜通行汽车6000辆,每分钟4辆,大批物资、弹药和战士被送往凡尔登。法军兵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加强,到了3月2日,兵力增加达1倍,而同一时间里德军只增加了1/10。

德军万万没有想到法军会如此迅速地增兵凡尔登。在兵力对比不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经过5天进攻作战,德军战斗力逐渐减弱,总共只向前推进了5-8公里。

法尔肯海因发现,用急速攻击夺取凡尔登已行不通,于是决定改用逐步攻击来继续战斗。他指示在马斯河右岸作战的德军西线集群指挥官加尔维茨将军:“为了我们的威望,必须拿下凡尔登。”而此时法军也决心与德军决一死战。5月1日,罗贝尔·尼韦尔将军接替贝当的职务,他提出“决不让德军通过凡尔登。”双方又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拉锯战,凡尔登成了一台“绞肉机”。

5月7日,德军使用了新式速效窒息性毒气炮弹“绿十字”,加尔维茨集群占领了304高地。5月20日,莫尔特—奥姆高地也被占领。至此,德军花费大约3个月时间,以无数士兵的血肉之躯,攻占了法军防御体系的两个重要高地。

转眼到了6月,德军迟迟拿不下凡尔登,眼看距离英法发动索姆河攻势的时间就要到了,德皇再次发布命令:务必于6月15日占领凡尔登。命令下达后,德军对凡尔登法军展开了新的进攻,但直到6月底7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成德皇的命令。

6月底7月初,战争态势发生明显变化。1916年6月4日,俄军在西南战线发动了布鲁西洛夫攻势,由64岁的布鲁西洛夫将军指挥。到8月初,德奥死伤被俘虏共150万人,迫使德军从西线和意大利战线抽调30多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到东线。

7月1日,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目的是击溃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双方投入兵力共153个师,其中德军67个师。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共损失兵力53.8万人,虽然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但从此元气大伤,战斗力大大减弱,再也没有能力集中兵力围攻凡尔登了。进入8月份,战争主动权已转到法军一方。

法尔肯海因在这次战役中的失败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法尔肯海因对双方实力对比作了错误估计,即过高估计了自己,过低估计了对方。虽然在战争开始时,德军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实力比法军占优势,但他没有估计到法军的整体实力,也没有估计到英法俄等协约国的战争潜力。其次,法尔肯海因在指挥上的错误也是造成德军失利的重要原因。法尔肯海因试图孤立地在一个狭窄的地段实施突破,德军的东西两面集群之间未组织紧密的协同动作,而防守者却能够及时将预备队投入突破地段,不但可封住缺口,而且还可实施有力的反冲击,不让德军的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

1916年8月27日,罗马尼亚对同盟国宣战,两天后,法尔肯海因因为指挥不力被免去了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接任。从此,法尔肯海因的军事生涯的顶峰时期结束了。

不作大使作将军

德皇8月29日免去法尔肯海因的总参谋长职务后,法尔肯海因一直感到闷闷不快。不久,德皇准备派法尔肯海因出任驻土耳其大使。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法尔肯海因认定自己的命运应系于疆场厮杀而不是外交周旋。因此,他坚决要求德皇批准他重返前线。德皇为其精诚所打动,遂任命法尔肯海因为德军第9集团军司令,赴罗马尼亚战场。

9月下旬,法尔肯海因集群在特兰西瓦尼亚集结完毕,开始发起进攻。法尔肯海因利用罗军兵力分散和补给困难的弱点,采取各个击破方针。经过一系列战斗,于9月30日占领杰尔曼什塔得,10月10日攻占喀琅施塔得和马罗什—瓦沙尔杰利。罗军开始退却,失去了与俄军第9集团军的联系。10中旬,法尔肯海因集群已到达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附近。12月4日,法尔肯海因率部终于进入已被罗军放弃了的布加勒斯特,为德军赢得了时间。

作为军人,法尔肯海因一生的军事生涯主要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血与火的战场连在一起,那里有他的希望,有他的志向与抱负,同时也有他的痛苦、失望与悲哀。一战后期,即1917-1918年,57岁的法尔肯海因担任德军驻土耳其“F”集团军群司令。德军武装干涉苏俄时期,法尔肯海因于1918年3月任德军第10集团军司令进驻苏俄。

一战结束不久,1922年4月8日,法尔肯海因死于波茨坦市附近的林德施泰特堡,时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