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
定慧双修
在佛教修习之戒定慧三学中,“止”属于定学范畴,“观”则属于慧学。止观,概括言之,即是指禅定、智慧二学。修习止观,能断贪爱,能断烦恼。
止观释义
“止”,是指精神处于专注境地,而达无念无想的寂静状态,梵语称“奢摩他”,即心专注于一境,《解深密经》则释“奢摩他”是指心安止不动、并发身心轻安的定境;“观”,是指在“止”的基础之上,以智慧思维观察事物或抉择真理。修习止观,通常是“止”使心止于一境,再由“观”显现分明照见之。
具体而言,止就是通常所说的禅定,使心念集中于所观察的对象,而不分散,以此达到身心轻安(远离烦恼)的境界。修止主要是对治散乱、掉举的盖障,其修习方法有:
(1)当注意涣散时,及时觉知,提起正念;
(2)数息法,通过默诵数字让自己专心一念;
(3)腹式呼吸法或脉轮观想法;
(4)使身心缓缓放松,平和自然。
修止中也会生起昏沉心,一般是持摄心念过于迟缓松懈,或饮食、睡眠不调、食过饱、睡不足或睡过头所致。
“观”的原意是指在定心中用佛教的见解进行观析思考,现在则是指以修“止”所得的身心轻安的境界为基础,用智慧深入观察定中生起的影像。
止和观的关系
止是禅定,观是般若(智慧),修止和修观必须同时进行。若是一心修禅定,而不用智慧观照,久之就会心境消沉懈怠,容易昏沉、瞌睡,且远离慈悲乐善之心。修止若进入深定中,可引发一种极寂静、极微妙的特殊体验,使身心充满了自在、轻安、清快、妙乐之感。在这种状态下以智慧思维观照,就可妙观真理,且观能治沉,克服昏沉心。但如沉迷此境,不能与慧相应,就无法证悟。
止观双修,即定慧双修是佛教禅定修持的根本原则,若只修慧而不修定,慧就成为“狂慧”;只修定而不修慧,定就成为“邪定”。观是智慧观照,止是放下定心;止对治心粗乱、心沉浮病等,观是在定心中觉知真理、真谛。
止观双修通向证悟
修习止观能破除众生的烦恼障(我执)及所知障(法执),是佛教一切大小乘修行方法的根本。现代性地阐释止观:止是对所遇之事,保持不执著之心境;“观”是多加正确、科学之分析,积极努力地处理、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