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家崛起与霸权的兴衰
欧洲三十年战争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法国在欧洲逐渐建立起优势和霸权。法国的霸权遭到了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对。这次战争导致了1815年后重新安排欧洲版图的维也纳体系。英国、法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成为维也纳体系中的主要角色,英国成为这一体系的平衡者。由于德国实力不断增强,对维也纳体系强烈不满,欧洲再一次陷入到冲突和危机当中,终于导致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日本从此成了国际政治中新的主要角色,英、法等传统欧洲国家有所削弱。1929年经济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不满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美苏两家的“冷战对抗”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主旋律。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纵观国际关系史的发展,世界经历了法国霸权、英国霸权和美国霸权等三个时期。
一、法国霸权时期
法国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即位后,采取一切措施集权:在宗教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在政治方面笼络反对派首领和不驯服的贵族,通过行政改革加强王权;在经济方面鼓励自由贸易。17世纪初,法国与英国等签订了商贸条约,1608年又在北美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从1624年至1642年,红衣主教黎塞留担任法国路易十三(1610—1643年在位)时期的首相。黎塞留把提高法国在欧洲地位作为其首要外交目标。黎塞留留给后世一个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法国、分崩离析的弱国德国和积弱不振的邻国西班牙。黎塞留去世后的两百年间,法国一直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法国利用这场战争摧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霸权,形成了对德意志的有利地位,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大大提升。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法国肢解神圣罗马帝国成功,法国领土范围首次跨越了莱茵河。1659年的《比利牛斯条约》使法国又获得了新的领土。这为法国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1678年的《奈梅根和约》又大大推进了法国的欧洲霸权政策。
路易十四的法国在欧洲占据优势地位,不仅在于其军队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法国为欧洲树立了一种文明的标准——主权国家。为了扩大法兰西的疆域和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路易十四在其亲政的54年中,竟有31年让法国处于战争状态之中。法国霸权在路易十四期间达到顶峰,法国因为战争而逐渐衰落。
在路易十四时代之后,法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一系列新思想,并进行了制度创新。此时的世界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革命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革命浪潮。
1799年“雾月政变”之后,拿破仑掌握了法国的最高权力,并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利用反法联盟内部的矛盾,极力拉拢俄国、孤立英国,不久俄国退出反法联盟。1802年英法签订《亚眠和约》,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结束以及法国在欧洲优势地位的确立。
《亚眠和约》后,拿破仑一面进行国内改革,一面制订庞大殖民帝国的扩张计划,准备继续在欧洲和海外扩张。英国对此极为不安。1803年5月英国政府对法宣战。但在英国向法国宣战后的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其他国家慑于拿破仑帝国的强大威力,并没有加入到英国的反法战争。相反,一些国家还公开追随法国,与英国为敌。如西班牙于1803年10月与法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次年12月更是紧随法国向英国宣战。这表明欧洲大陆各国已经承认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随着1806年莱茵联盟的建立和1807年《提尔希特和约》的签订,一些德意志小邦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到此时,拿破仑已经建立了一个包括法国本土、意大利半岛、德意志南部部分地区,势力波及西班牙的庞大帝国。奥地利皇帝弗兰茨取消了自己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历时八百余年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
拿破仑在大陆上无休止的扩张使俄国、奥地利最终加入了反法联盟。1805年4月,英、俄两国签订反法同盟条约。1804年11月,英国与瑞典也签订了条约,瑞典加入了反法联盟。1805年8月,奥地利也加入了反法联盟。第三次反法联盟正式形成。第三次反法联盟失败后,1806年,欧洲又组成反法同盟,失败后又于1809年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并再一次失败。1813年欧洲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法兰西第一帝国被推翻,拿破仑被流放。1815年,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了企图东山再起的拿破仑。
从1793年第一次反法联盟的组建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法国在欧洲的权力急剧上升又迅速衰落。1852年拿破仑三世建立第二帝国。在路易·波拿巴的领导下,法国的政局经历了一段难得的相对稳定时期,法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再一次提升。拿破仑三世当上法国皇帝后再次对外扩张,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帝国。法国地位的转折开始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这次战争以拿破仑三世率法军投降而结束,第二帝国灭亡。拿破仑三世政策的失败使法国侧翼又出现两个实力与自己相当的国家——意大利与德意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还一度和英国一起控制着国际联盟,但法国再也没有过昔日的辉煌。
二、英国霸权时期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58—1603年)是英国成为欧洲强国的时期,关键是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1588年春,英格兰摧毁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为以后发展成大不列颠帝国奠定了海上基础。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确立了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的君主立宪制度。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并逐渐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经济深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模式。英国的发展使英国和法国的对立越来越清晰,英法矛盾开始成为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由于英国与法国在海外殖民地北美和印度形成对峙,双方的商业战争在所难免。英国随后进行了“威廉王战争”(1689—1697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1年)和七年战争(1756—1763年)。通过这三次战争,英国奠定了其全球帝国的基础,建立了全球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到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辐射到整个殖民地的商业贸易圈基本形成。1793—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使英国扫清了建立“日不落帝国”的最后障碍。拿破仑战争后,英国的海军总吨位数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三个国家的总和,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各国海军总吨位数的总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成为打败德国等挑战者的主要组织者。从17世纪初开始,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帝国的历史达35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帝国拥有127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4.31亿人口,占当时全球总人口的1/4及全球面积的1/4。英国在全球的各个战略要地,如直布罗陀、塞浦路斯、马耳他、好望角、苏伊士、锡兰、新加坡、香港等拥有很大的战略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沦为二流国家。
英国外交的战略传统是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避免使欧洲处于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控制之下。当大陆均势受到威胁时,英国随时调整或变换结盟关系,英国通常支持弱势一方抗衡谋求霸权的国家。英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英国的利益是永恒的。
三、美国霸权时期
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1800年,美国开始扩张。美国以外交、武力和金钱,完成了对整个大西部的占领,还割去墨西哥的一半领土。1823年12月2日,门罗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声明,即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门罗主义强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不卷入欧洲事务,同时也反对欧洲干涉美洲。1861—1865年,美国进行了内战,这成为美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战争扫清了国家发展的障碍,奠定了美国崛起的国内基础。
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迅速完成了近代工业化,到189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为31%,超过英国(22%),上升到第一位,取代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伴随美国经济实力增强的是美国的海外扩张。19世纪40年代,美国就鼓吹“天定命运”论,宣称扩张是上帝赋予美国的使命。随着西部领土扩张完毕,美国将目光转向了北美大陆以外的海外地区。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这场战争是美国扩张活动由大陆转向海外的一个标志,是美国推行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起点。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占领古巴与菲律宾。美西战争之后,美国的海外殖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1899年,美国提出“利益均沾”的“门户开放政策”,其目的是谋求在各国势力范围内扩大美国的在华利益。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冷战时期,美国在和苏联的对抗中取得优势。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成为“单极—多极体系”(或称“一超多强”)中的“单极”,世界处于美国霸权下的和平。如果从霸权周期的观点看,现在还处于美国霸权周期,不过这个周期不可能永久维持。
从理论上分析,未来的国际结构有三种可能:一超多强、多级结构和两级结构。如果是“一超多强”结构,美国将继续维持其地位。从霸权周期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来看,美国霸权将在2045年左右结束。世界是否会再次形成又一个美国霸权周期还不得而知。如果是多级结构,美国将衰落,多强崛起,世界演变成一个多极均势结构。从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世界20—30年内不会出现这一结构。如果是两级结构,美国将继续维持超级大国地位,同时还有一个国家迅速崛起为超级大国,世界将变成两极结构。
从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几个主要国家来看,英国、法国是传统大国,冷战后依然保持着二流大国地位。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发展快速,正处于崛起之中。俄罗斯的复苏前景看好,正谋求恢复昔日雄风。德国和日本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这些国家有望在今后三十年继续维持世界主要大国地位。在这些国家中,也许会有某个国家迅速超越其他大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又一个超级大国。若如此,国际政治结构将会重新排列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