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李嘉郁
对华文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华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海外各地华文教师队伍的构成及所面临的困难;关于华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对华文教师培训现状的检视及有关建议;对华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一 海外华文教师队伍的构成及所面临的问题
海外华文师资的构成具有区域性,移民较多的发达国家与非移民国家往往面临不同的问题,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师资,也会依学校的不同组建背景而有较明显的差异。东南亚和欧美的状况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多数研究以此二者作为主要对象。
关于东南亚华文教师问题,杨子菁(2003)、徐茗(2005)、徐子亮(2002)、李嘉郁(2008)等均有较为系统的研究,综合起来,主要观点如下。
东南亚华文教师队伍的构成,基本有如下几类:(1)以汉语为第一语言并长期从事华语教学,汉语水平较高,且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的老教师。(2)在海外出生成长的华人,即当地华裔教师,这是东南亚华文学校的主要师资力量。(3)当地的临时代课教师。多为华人,在找到理想职业之前,以当中文教师为过渡。(4)近年来的出国人员,他们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专业颇杂,缺乏师范或中文教育背景。(5)来自国内的专职教师,即我们所说的外派教师。目前,国内向海外中文学校派出教师的单位不断增加,派出人数也持续上升。
东南亚华文师资的问题:(1)师资匮乏、老化和后继乏人是东南亚各国华教界普遍面临的难题,严峻且短期内难以解决。(2)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在职教师(主要指全日制学校的在职教师)的兼职现象也较普遍,不符合教育的职业化要求,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或学历偏低,或缺乏中文和师范教育背景,或二者兼而有之,这在东南亚华文教师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3)教师间的交流不够。东南亚华人以祖籍地而形成不同方言人群的聚居区,内部各有会馆、同乡会、商会等社团组织,中文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同样有这样的地域特征。不同华人社区的教师缺乏沟通,不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
除此之外,东南亚华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的最大问题仍在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低,尤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严重欠缺。大部分教师只重视汉字教学和语法教学,轻视语音训练,忽视对学生运用汉语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上的种种表现足以证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职业要求来看,师资培训的重点无疑应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其次是必要的汉语知识和文化知识。
关于欧美地区华文教师问题,李明欢(2002)、高伟浓(2004)等有相应阐述。欧美地区的中文学校多以业余补习的形式出现,较少东南亚那样的全日制学校,在教师的来源上也与后者有着明显的不同。(1)职业型教师。为当地大中小学的专职教师,业务素质过硬。但这类教师数量很少且课时酬劳很高,一般中文学校和补习班无力聘任。(2)留学生型教师。学历较高,口语和书面语均较准确流畅,是目前中文学校主要利用和寻找的师资。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不能集中精力于教学。(3)打工型教师。无固定工作,同时有几份兼职,且一旦有合适工作便放弃教学。(4)华人社会推举的当地华裔教师。或因有教学经验,或因中文水平较高而被推举。他们都热心于华文教育,但大部分人有方言口音。(5)妈妈型教师。其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不一定很高,但生活稳定,对中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兴趣,与学生关系融洽。这一部分教师虽非专业专职,但其作用不可低估。(6)中国大陆和台湾来的专业教师。少数学校有条件聘请这类教师,其往往根据当地学生的祖籍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欧美地区华文师资的问题。欧美地区华文师资问题亦不容乐观,其症结仍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另有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其他问题。(1)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很多教师于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方面有明显的不足,同时在汉语本体知识和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方面严重欠缺。(2)兼职教师普遍,人员流动性大。(3)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业务交流。(4)师资缺乏、流失和后继乏人现象也还某种程度地在局部地区有所反映。
二 华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华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由于海外华文教育的特殊形势,也就对华文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金宁、顾圣皓(2000)指出,在思想素质方面,华文教师与从事其他教育工作的教师相比,在相当多方面需要体现出更高的水准。因而有学者提出,华文教师要热爱中华文化,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汉语言和中华文化的教育,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广泛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增进华侨、华人对祖国、祖籍国的了解,激发他们的深厚感情,扩大我们对外发展、交流的友好力量,以促进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与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而教师自己必须要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肯定中华文化的内在力量,主张以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基本取向,他们既要能看到华文日益提高的实用价值和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同时也愿意吸纳其他文化的精华。刘泰芳(2003)还提出,华文教师应具有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基于海外华文教育与华人社会的密切关系,还提出了华文教师应尊重家长、重视与华人社团的沟通等具体问题。
华文教师是教的专门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基础。郭熙(2007)指出,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普通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海外华语”知识、外语知识、语言教学理论。文化知识包括:汉民族文化知识、国情文化知识以及文学知识等。这里特别提出,(国内培养的)华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华文教师的政策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己”,要了解中国各方面的政策;二是“知彼”,要了解学生所在国的语言政策。“知己”是为了让外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友谊,提高学习兴趣;“知彼”是为了让华文教学工作开展得更顺利、更有效。为此,需要了解中国各方面的政策,具备一定的外事能力,而了解当前中国各个方面的大政方针,与国家的对外政策保持一致是具备外事能力的体现;还需要了解所在国的语言政策。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华文教师只有对所在国的语言政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对所在国的语言状况、华语在该国的地位、华语使用的状况和环境等有正确和清楚的认识,才能利用现有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出既不违背该国语言政策又符合学习者要求、体现学习者学习特点的华文课程,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华文教学开展得更顺利、更有效。
此外,华文教师还应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如中文信息处理。华文教师至少应学会使用一款中文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WPS等),用来编辑、修改和保存文本文档;应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出于教学工作的需要,还要学会输入拼音符号和音标符号的方法。另外,最好还能学会使用常用的表格处理工具Microsoft Excel。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华文教师应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与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最好掌握一种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如果不能制作多媒体课件,至少要学会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还应了解计算机语言教学应用模式等。
此外,华文教师还应具备必需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如承担多种类型教学任务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等。在教学理念方面,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正面的肯定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在交际中学习语言等。
三 华文教师培训
作为世界汉语教学的中心、华文教师的祖籍国和来源地,中国对海外华文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拓展,有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在有关华文教师研究诸问题中,有关教师培训方面的研究数量最多,成果最丰。李嘉郁(2008)、吴勇毅(2007)等对华文教师培训的目标与内容、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就华文教师培训工作的改进提出诸多建议。
目前,组办师资培训的主要机构是国侨办、国家汉办以及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另有一些地方政府、各大专院校及其他机构与海外华校和华教组织之间的交流。授课人员则以大学教师为主体,不过应海外的要求,来自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任课教师比例有所增加。
常见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开展远程函授教育。(2)以提供奖学金的方式资助海外华裔青年和在职教师来华进行学历教育或一至四年的系统培训。(3)派有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海外中文学校,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海外称之为督导。(4)派国内有关专家赴海外巡回讲学,或邀请华文教师来中国内地进行短期培训,一般为二至三周。
关于华文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组织协调。举办培训的单位并非出自一家,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未顾及内容的点面结合和程度的循序渐进,不利于教师培训的持续有效进行。(2)关于培训体系的充实与完善。目前普及性培训已有良好成绩,但缺乏专门对象培训、专门领域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3)现在的一般性培训较多,缺乏主题培训。(4)对学员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分层,进行分班培训。
对华文教师的培训要立足于几个最基本的事实:师资严重缺乏;现有教师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普遍偏低且相差悬殊;兼职者多且师资队伍不稳定;多数中文学校无法提供给教师长期、系统进修的条件;中文学校兼具多种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等等。此外,华文教育的特殊性也对教师有着精神层面的特殊要求,如在社会地位和薪酬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所应保有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奉献精神等。因而,华文教师培训应体现华文教育的特殊要求,着眼于解决教学和经营中所遇到的较为迫切的实际问题,以确定培训的原则、内容及渠道。
关于师资培训的原则。应侧重以下几点:(1)急用先学。所谓“急用”,具体而言,是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技巧,教材的甄别、编写和使用,以及如何备课写教案等内容。(2)实践性原则。应让学员在例子和讨论中消化所学的知识,使之能够“立竿见影”地掌握一些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3)立足本地。其一指立足培训本地教师,二指立足在本地培训。
此外,对于特殊类型的华文教师培训,如幼儿教师培训、华文学校负责人培训以及中国外派教师的培训等问题,郭熙(2007)等也进行了相关探讨,认为目前志愿者培训课程的设置比较合理,集训使受训教师在作为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志愿者培训是资格培训,与获得汉语教师资格直接挂钩,因此部分学员修读培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对付最后的结业考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初级考试”),并不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不需要考试的培训课程,往往就应付了事,甚至不去上课。因此志愿者的培训工作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关于海外华文教师培训的远景,李嘉郁(2008)、唐燕儿(2006)、马玲(2011)等从培训方式、组织规划等方面做了阐述,提出研发华文教师执教标准和培训大纲的具体设想。并认为,针对华文教育在当地的特殊性质,华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应考虑到当地的教育、教师之实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二者的协调一致。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华文教师培训的领导组织机构和实施机构。就国内而言,组织开展海外华文教师培训工作的政府部门及各院校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领导统筹机构,以及相对固定的培训承办单位和授课人员,并逐步建立起海内外华文教师培训和研究基地。(2)在对与教师培训有关的华文教育基本问题进行较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华文教师培训的标准和大纲,并逐步实行海外华文教师执教资格的认证。吴勇毅(2007)具体提出,应该尽快建立并出台我们自己作为汉语母语国的新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师职业标准(如果说以前的标准有缺点和不足的话,应尽快修改或修订)。这个标准或标杆的建立非常重要,建立时应尽量吸取世界各国所制定的外语教师(包括汉语教师)职业标准的精华,同时这个标准建立后,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和修改其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师职业标准的重要参考。而这个标准的建立又能为上文所说的“普训模式”设立一个培训标准,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找到与标杆之间的“差距”,使难调的“众口”奔着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去,同时也可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如果标准是有等级的,那么也可减少目前的重复培训现象,使每次培训都能上一个台阶。有了标准以后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大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3)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争取使我们的华文教师培训资历得到当地教育系统的认可,更加充分地调动华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之能够持久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4)发展网上远程培训和函授培训。尤其是在东南亚部分国家与地区,由于地理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学员的学习主要通过文字教材而非网络或其他多媒体音像教材来进行。因此,文字教材在远程华文师资函授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唐燕儿(2006)还提出了远程华文师资函授教材编写诸原则,即方便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交互性原则、易读性原则及试用性原则。(5)在加大短期培训的基础上,今后要更注重培养学历生,多设立一些各种专门的培养项目,培养新一代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高层次的汉语/华文教学人才,培养世界各国汉语/华文教学的接班人。这是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以及传承华侨华人祖(籍)国语言文化的根本。
四 华文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华文教育专业的设置主要目标还是旨在解决培养合格的海外华文教师的问题,特别是按照前文所述的华文教育的语言教学师资问题。马跃(2007)认为,从课程计划的内容和基本的培养目标来看,华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是针对培养华文教师的需求,目前这种设置应该可以基本满足培养海外华文教师的需求。也就是说,在面对师资匮乏、缺乏合适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等诸多矛盾的时候,师资培养成了主要的矛盾。解决了师资培养的问题,有了合格的师资,其他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郭熙(2009)认为,国内的华文教育专业,实质上是一种华文师范专业,而华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实际上也应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范生。华文教育专业以培养华文师资为主要目标,应具有以下几个属性:专业性、师范性、应用性。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自己的毕业生必须具有如下能力:很强的华语能力,这是前提;一定的语言分析能力;适应不同需要的语言教学能力;组织教学和其他学生活动的能力。上述要求决定了华文教育专业首先要把语言能力的提高作为最基本的训练、学习内容。
关于如何建设好现有的华文教育专业,应做好如下工作:(1)进一步就华文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目标进行认真研讨。要透过“文字”的荧惑,从任务出发,不是从名称出发,厘清华文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关系。(2)认真总结国内现有的办学经验,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现有方案和实际需求的差距,通盘考虑,修订出更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有针对性的专业教材。(3)探讨建立独立的华文教育硕士专业评估体系,使它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4)在教学管理上,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增加灵活性,以便不同水平的学生调整计划,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改变入口不同而强求出口相同的不切实际的做法。(5)把华文教育本科专业的后续教育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在硕士培养方面,目前已经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中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的方向,但这只是当时在特定条件下的应对措施;应该尽快建立真正的华文教育硕士专业,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吸取以往的教训,基于目前的学科体制,华文教育硕士专业宜归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不宜归入教育学学科。
五 余论
华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华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不同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师和国外正规院校汉语教师的培训,应有其特定的目标、渠道、原则、内容及策略。华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问题也往往非仅业务部门所能解决,尚需各国政府、华人社团及教育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现有的研究几乎全部来自国内从事华文教育的院校,故而在研究的角度、方法和视野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各国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方针,尤其是主流社会汉语教学状况的考察,以及对当地华人社会之语言、文化生活状况的深入探析应是华文教师培养与培训研究不可缺少的背景。在诸如教师素质、执业标准乃至培养方式等问题上,来自社会学、华侨华人学视角的研究,定会有助于我们对此问题形成全面的、立体的认识。此外,在研究的地域分布上,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有关东南亚和欧洲、北美的成果占到绝大多数。这些都是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