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多用心,说话得体方暖心
著名企业家马云说:“傻瓜用嘴说话,聪明人用脑说话,智慧人用心说话。”人长了嘴巴就要说话,可若是不用心,随便乱说,则非但不能带来好的结果,还会伤害他人。用心说话,才能温暖人心。
好感难得,话要暖心须三思
说话的时候,人们大都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把问题解决好,把人际关系处理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因为没有想好应该如何说,结果话说得不得体,招来各种各样的麻烦。
有位姑娘早晨上班时在电梯前遇见了同事阮姐,打过招呼之后,姑娘看了看阮姐的打扮,说道:“哎哟喂,阮姐,你今天的衣服搭配得很别扭啊!你这身衣服和发型不搭啊!”结果阮姐因为那姑娘说的话,生了一天的闷气。
有位老人家在路上遇到邻居,打了声招呼,邻居问他去干什么,他回答说去看音乐剧。那邻居听了之后,说道:“嗨,这就是小市民趣味啊!有什么可看的呢?”
分手后,老人家走在路上,心头总不是味儿,嘴里则不断地念叨着:“什么叫小市民趣味?什么叫小市民趣味!”到了剧院门口,他想了好一会儿,最终没有买票,但心里始终有种不舒服的感觉。
假如你是阮姐,听到那样的话,心里会高兴吗?假如你是那位老人家,听到别人说你小市民趣味,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嘴里说不出好话没关系,但千万别没事往别人身上扎刺,让人讨厌。
所以,在平日里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言,不要出口太快。如果口不择言,那么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我们很可能被自己的不慎之言所伤,而自己还不知道呢!
《论语》有云:“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说,应该考虑清楚再行动。做事如此,说话也是如此,要三思而后言。说话之前要经过缜密的思考,这样才不至于说错话。
会说话的人,他们了解别人的心理和喜好,话说出口,能让人感觉很舒服。即便是原本不好的事,换一个角度去表达,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国画名家俞仲林先生画的牡丹闻名遐迩,有个人慕名买了他亲手绘的一幅牡丹图。谁知这个人的朋友来访看到后,竟大呼不吉利:“你看,这牡丹根本没有画完整,缺了一角。你不知道牡丹代表富贵吗?缺角岂不是富贵不全?”
这个人大吃一惊,连忙把画拿了回去,想请俞先生重画一幅。俞先生听他说完事情的经过,告诉这个人:“这幅画的寓意不是这样理解的。牡丹代表富贵,没有这么一边,就是富贵无边,怎么会富贵不全呢?”这个人一听,恍然大悟,十分高兴地把画带回了家里。
本来不太满意的事情,经过俞仲林先生换一个角度表达,就变成了满意。因为他知道,别人求画多数时候是为了讨个好彩头,若没有准备好的说辞,对方恐怕是不会买账的。你看看,这么一个“富贵无边”,立刻就让人欢天喜地。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注意,就很可能伤人败兴,引发误解,招致怨尤。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三思而后言”。
那么,说话之前都需要思考哪些方面呢?很简单,思考一下对方的身份,思考一下所处的场合,思考一下话语的轻重,思考一下对方的接受能力……总之,我们要确保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恰当的、合理的、不伤人的。
暖心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好感难得,恶感易成,所以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言,做到“三思而后言”。我们必须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一旦说错了话,对别人造成了伤害或导致了无法弥补的局面,那么想要收回就不可能了。
到什么山上,就唱什么歌
我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些话是不能说的,一定要注意。交谈时必须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交流气氛,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过牧童、和尚、乞丐,经历了很多的磨难,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富贵了之后,昔日的穷亲戚、穷朋友都来京城投靠他。这些人都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他们个一官半职。谁料到,朱元璋最怕的就是别人知道他的老底,翻他的旧账,因为这样会有损他的威信。因此,朱元璋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不过,有位儿时的好友能耐不小,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朱元璋不得不见上一面,谁知那儿时好友一见面,便非常不客气地说:“哎呀,朱重八,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我帮你顶着。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听着那位老兄喋喋不休越说越离谱,朱元璋脸色很难看,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大喝一声:“住口,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大放厥词,来人,给我拉出去斩了。”就这样,那人还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就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
贫困潦倒的朱元璋和登基为帝的朱元璋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即便是同一个人,当他的身份和地位改变时,我们的说话方式也要跟着改变。这就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看对象,否则很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甚至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由于交谈双方的性别、年龄、阅历、职业等有所不同,我们在交谈中经常会发现彼此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关注话题等。如果选择双方都不感兴趣或仅有一方感兴趣的话题,交谈只能不欢而散。所以,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与谈话对象的不同之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水平的不同。当我们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说话时,应该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这样对方才能听明白、听清楚;而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谈话时,则需要注意语言的润色和修饰,适当使用较为正式的谈话方式,这样才能让对方觉得谈话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水平。
第二,身份地位的差异。谈话对象往往有着身份、地位的差别,所以我们说话不能太过随便,而应该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比如,说话对象是个绅士,我们就要用绅士的说话方式来对待他。只有懂得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说话,才能更好地与其沟通。
第三,彼此关系的区别。通常情况下,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会有平等、上下、亲疏等不同关系,所以说话的多少、语气的轻重、话语的亲密程度等都应该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使谈话氛围和谐、融洽,使沟通卓有成效。一般来说,对于家人、朋友等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说话不必太过讲究,表达符合一般规范即可,但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则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技巧。
第四,性格特点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对方的性格特征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比如,对傲慢无礼的人,我们应该尽量简洁地说,正所谓“多说无益”;对少言寡语的人,我们应该直截了当地说;对直爽的人,我们应该做到坦诚地说;对有礼貌的人,我们应该做到谦逊地说;对粗心大意的人,我们可以把话分成几部分来说;对行动迟缓的人,我们要有耐心地说;等等。
第五,年龄大小的区别。对小孩或同龄人,说话要坦诚、亲切;对老人或师长,说话时要充满尊重,让对方觉得你这个晚辈懂礼貌、有教养。
总之,说话之前要察言观色,了解清楚交流对象再开口,这样才能保证说话的有效性。
暖心智慧
与不同的人交流,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最容易掌握的就是话题交流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选择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谈话内容,便可使双方在交谈过程中产生共鸣、彼此呼应。
直言快语,冷脸更冷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提倡直言快语的。因为直言快语的人率真,是非分明,不会模棱两可。从这个角度来说,直言快语是弥足珍贵的品质。但是,直言快语也要注意分寸。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直言快语是一把“双刃剑”。
有人觉得直言快语是真性情,但真性情是让你说真话,不是让你说难听的话。你可以吐槽朋友胖,但你不能说她“肥得像头猪”。调侃和侮辱是两回事,直率和轻重不分也是两回事。
在很多时候,当你想一吐为快时,你锋利的“语言之剑”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自己或他人。
有个人去喝别人家孩子的满月酒,宾客纷纷称赞白白胖胖的娃娃让人看着喜爱,而他偏偏直言快语地说:“这孩子以后会胖死。”结果被主人家狠揍了一顿。
这个人说的话不对吗?他说的是大实话,可是,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一句话,让人觉得晦气,明显是找不自在。
因此,与人交谈时,最好不要说晦气的话,让人不自在还是小事,说不定还会讨来一顿打。多说好听的话,讨个好口彩,能让我们更受欢迎,何乐而不为呢?那么,我们该怎样讨个好口彩呢?
很多人觉得自己说话没什么水平,其实每个人的表达能力都很强,只要转变一下思路就可以了。任何话语都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听上去让人感觉美好的,一种是听上去让人觉得不爽的。说出的话最终效果如何,就看你怎么说。
孔子对说话之道有一句非常精辟的总结:“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大意就是,可以同他谈论的话却不和他谈,这就会失去朋友;不可以同他谈论的话却和他讲,这就是说错了话。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做到既不失去朋友,也不说错话。
小雨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一次,一位朋友帮他做了点小事,他马上说了声“谢谢”。
朋友很奇怪地问:“大家都这么熟悉了,还用得着这么客气吗?你这样让我很不习惯呀!”
小雨说:“再熟悉,你也没义务对我好啊,你帮了我,让我很开心,这说明你仗义,说明你这人好,既然帮了我,我当然应该感激你,不能因为熟悉而不表示感谢,对吧?”
后来,朋友逢人就说小雨的好话。
哪怕是朋友之间,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少一点儿直言快语,因为朋友的心也是肉长的,也有情绪,也有好恶。虽然朋友之间因为了解会多担待一些,但有些东西也是冒犯不得的。记得,朋友的心也有伤不起的地方。因此,说话做事要注意别伤了对方的心。
即使是对最熟悉、最亲切的人,也要保持尊重和耐心。很多人对陌生人很有礼貌,对家人、伴侣或好友却极不耐烦,经常翻脸,因为觉得对方不会生气就认为无所谓。但是为什么不把你的温柔和体贴、你的快乐和美好留给最爱你的人呢?
如果你也是一个直言快语的人,请务必深刻地反思自己,并尽力在说话时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在对人方面,尽量少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人处事的不当,尽量少指责他人性格上的缺陷或弱点。要知道,那样做并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和对方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快语也不会产生多少作用,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坚固的堡垒,他的“自我”就藏在这座堡垒里面,你的直言快语恰好把对方内心的堡垒攻破了,让对方的“自我”无处藏身,对方当然会不高兴。因此,能不说就不要说,要说也不能直来直去,而要委婉曲折地说、点到为止地说,至于他听不听,那是他的事,和你无关。
第二,在对事方面,尽量少批评其中的不当。无论什么事,都是由人规划、由人做的,因此,批评事也就等于批评人。除非你力量超大、地位超高,否则直言快语只会给你带来麻烦。如果你的直言快语能够纠正别人的错误行为或者改变事实,那么带来一些麻烦倒还值得;如果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还是闭上嘴巴为好!
暖心智慧
关系越亲密,人们往往讲话就越直,有的甚至很难听,因为他们觉得和关系亲密的人没必要说话委婉。然而,直言快语是人际关系的致命伤。因为关系亲密而说话太直,很容易导致朋友变成怨敌。
话说得太满,事情不成人心冷
话说得恰到好处,人听了才会舒服。话说得太满,就难免出问题。古人云:“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赏到半开时。”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因为大醉不省人事,便不能体会饮酒的快乐;花朵完全绽放,则到了凋谢的时候。其实说话也是如此,需要留有余地,这样才会有回旋的空间。如果话说得太满,没有余地,则会带来很多麻烦。
有个人爱吹牛,一次聚会,他听一个朋友说要张罗一场盛大的婚礼,需要借用十几辆轿车,就主动表示:“你这事就交给我吧,我认识人,到时候给你弄几辆好车。”朋友听了很高兴,当即就把事情拜托给他了。他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你就放心吧,到时候你直接来开车就行了。”
婚礼前一天,张罗婚礼的朋友来了:“你看那轿车……”他恍然想起借车的事情,一拍脑袋惊叫:“哎呀,你看看……小事一桩,我马上打电话给你找车来。”说完,他开始打电话,然而找了好多人,都说车子自己要用不能出借。最后,他费尽了力气,也只借到了几辆而已,远远不够。没办法,他只好把实际情况告诉朋友,表示自己现在没办法弄到那么多车子。
朋友十分气恼:“你这人,怎么能这样呢?当初你拍着胸脯保证能弄到车,我还以为这事情真的没问题呢,现在事到临头了,你却跟我说弄不到车了。你这不是坑我吗?这事儿办不成,你倒是早点儿告诉我啊,也让我有个准备。现在弄得……”
他满脸羞愧地说:“你看这事弄的……都怪我,都怪我,真不好意思。”朋友懊丧地摇摇头:“你这人真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自此以后大家都不太愿意和他一起办事,担心他耽误事情。
说话斩钉截铁,不留余地,听起来好像底气十足,也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实际上很容易出意外。因此,我们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要给出承诺。
特别是对别人的托付,我们可以答应,但是不要轻易去“保证”说“肯定没有问题”,除非你真的非常有把握。我们可以说:“我尽量,我试试看,如果能够办成,我会给你回电话,你也找找其他的路子,免得万一耽误事情。”这样的话说出来,对方听着也舒服,同时也提醒了对方进行多手准备,以免事情办不成,落下埋怨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其实不仅在承诺的话里要注意留有空间,在其他一些场面上说话,也要注意有所保留,避免因话说得太满而对自己的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有的人喜欢说狂言、狠话,结果闹出一些尴尬的局面,无法收拾。
有个人因在单位里与同事之间发生摩擦,弄得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对那位同事说:“从今以后,我们之间一刀两断,再无瓜葛!”说完这话三个月后,那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因自己讲了过重的话,再见面难免尴尬,所以他只好离开,另谋他就。
可见,要少对人说狠话,多给人留余地。说话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否则就会溢出来;又像把气球充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
另外,在交谈过程中,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咄咄逼人。在进行商业谈判、辩论赛和法庭辩论时,采用咄咄逼人的姿态,可在气势上征服人心,但是在日常的交际场合中,若总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态度,则很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关于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在必要的时候,还是留点儿余地比较好。
如果你是个够细心的人,就不难发现,很多公众人物在面对记者提问时都偏爱用“可能”“大概”“或许”“尽量”“估计”等字眼,这些字眼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他们之所以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点儿空间,好容纳意外的发生;否则一旦把话说死了,结果却事与愿违,那就难以回旋了。
再比如,别人有求于我们,如果我们能帮上忙,当然要答应对方的请托,但千万不要向对方打保票,而应该代之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等字眼。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一来可以为自己留条后路,以防事情办不好而显得难堪;二来也无损于我们的诚意,而且更加显示出我们的谨慎,对方会因此更加信赖我们,即便事情最后没有做好,对方也不会责怪我们。
又比如,如果不慎与别人交恶,这时候千万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因一时冲动而说出“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之类的绝情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闭口不言,以防将来需要携手合作时没有后路可退。
水杯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再加入一些水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说话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出现意外而下不了台。人之一生说短很短,说长也很长,世间事恰如白云苍狗,变化很多,所以不要一下子把后路堵死了,这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说话要留有余地,尽可能不要把话说死、说满、说透。
暖心智慧
最好不要说“保证没问题”或“绝对没问题”,而应该代之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话。倘若我们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便没有什么问题;而倘若我们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对方也会因为对我们期望不高而用谅解代替不满。
得体表达是让人舒服的前提
话说得好,说得恰当得体,让人听得舒服,自然皆大欢喜。而话说得不好听,就会没人买账,还可能让人不高兴。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说什么“话糙理不糙”,与其埋怨对方不接受,不如多花点儿心思,修饰一下自己的表达。
比如,许多人排队等着使用打印机,这时候,一个人走到队伍的前面,对大家说:“很抱歉,各位能让我先打印吗?我赶时间。”这时候,大约有许多人都会很不满意。而如果这个人说:“很抱歉,能让我先来吗?因为我需要打印好几份文件,这些文件急着要用。”这个时候,同意让这个人先打印的人会立刻多很多。
可见,言辞得体、态度自然,表现出善意,才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受到他人的欢迎。相反,若话说得难听,必然不会有好结果。
比如,公交车上拥挤,售票员一般总会这样问:“还有哪位没买票?”如果换成这样说:“还有哪位没有买到票?”多了个“到”字,感觉就不一样。因为后一种表达中,售票员把乘客没买票的责任,归结为自己的服务没到位,这会使还没买到票的乘客感受到被理解;就是对企图逃票者,也是种善意的提醒。一句话,能使车厢充满温馨。
同样,菜场售货员看到顾客剥开大白菜的菜叶,就大声地叫喊:“不准剥菜叶!”顾客就会辩解:“谁剥了!谁剥了!你哪只眼睛看见是我剥了?”因此,常常会引发争吵。如果售货员能够换一种说法:“您好,小心了,这菜嫩,别碰落了菜叶,否则就不保鲜了。”把“剥”换成“碰落”,这意思就不同了,变有意为无意,从而流露出售货员对顾客的宽容和理解。
有个人乘飞机出差,到就餐的时间,空姐推着可供两种选择的食品车,询问旅客:“要饭还是要面?”这个人听了感觉很不舒服:心想怎么叫要饭?自己又不是乞丐。于是,就对空姐说:“小姐,如果你能够把‘要饭’改成‘吃饭’,这样说会更好一些。”
空姐听了乘客的话,愣了一下后恍然大悟,连忙点头说:“先生,您说得对,谢谢您的提醒。”自此,空姐的询问就变成了“吃饭还是吃面?”
有的酒店服务人员经常与顾客发生争吵,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谈吐不当。比如,有的服务人员在顾客结账的时候,会生硬地说:“您等一等,看看房间里有没有缺少东西。”顾客听了这话,心情肯定不会太好,“宾至如归”的感觉也没有了。
查房原本是正常的程序,其目的非常明确,但是这样对顾客说出来,好说不好听,等于把顾客当贼了。那么应该怎么说呢?“哎,先生,您请稍等,看一下有没有落下什么物品。”这样的表达,不但让人乐于接受,而且体现了酒店为旅客着想的服务态度。
语言表达总有提升的空间,不论你是多么不会说话的人,只要肯用心去思考,就能发现更好的表达方式。
比如,请人帮忙时,不要用命令的语气说话,如果加上“好吗”两个字,这样就变成了商量的语气了,对方会觉得更被尊重。
又如,“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看上去是很正常的一句话,其实是不妥的,因为它会有一种暗示:“你听懂了吗?”如果换成“我说清楚了吗”,这样就不是指责对方,而是自责了。意思是“如果我没有讲清楚,我可以再重复一次”,这是不是显得礼貌多了?
总而言之,表达方式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不一样。很多时候,不看你说什么,就看你怎么说。把话说得客气点儿,别人听着也就舒服一点儿。相反,若你说话不客气,则很容易引发纷争,不仅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同,还会带来更多麻烦,影响你的办事效率。因此,在说话之前,最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动一番脑筋。
暖心智慧
每一句表达,都有更好的选择,任何表达都有提升的空间。高情商人士绝不会停止语言表达能力的修炼,他们懂得精益求精,希望让自己的表达更加得体,让人感到舒服和温暖。唯其如此,才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支持,收获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