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金融科技与货币重构(新金融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主权货币背后的国家竞争

1.2.1 美元霸权的君临天下和货币扩张

国际货币体系历经了百年变迁,最为重要的是信用本位的确立。通常货币体系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金本位制、美元代行世界货币职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牙买加体系,即美元、欧元等多种货币相互竞争充当世界货币。从1943年国际社会承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美元地位便一骑绝尘,将其他储备货币远远抛在身后。总的来说,美元霸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本积累、资本输出、权利和义务脱钩。美元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历史和现实,是美国国家信用在国家间、市场间竞争并证明了美国国家信用的软硬实力的结果。或者说美元的地位,既是政府选择,也是市场选择。(钟伟,2001)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J].国际金融研究,2001(4):8-13.

 

1.资本积累

1865年至“一战”爆发前是资本积累的主要阶段。美国内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在美国普及,经过西部大开发以及州际铁路建设,美国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

事实上,从1894年开始,美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之前的海上霸主英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1914年“一战”爆发时,美国经济总量已占据绝对优势,超越了老牌强国英、法、德三国经济规模的总和。从经济总量来看,这时候的美国无疑已经是世界经济霸主。但是欧洲诸霸主称霸全球几百年,世界经济政治体制均置于其指定的框架下,美国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依然不及老牌霸主。此时,连续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在全球布局提供了机会。

 

2.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阶段主要存在于1914—197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严格来说,美国的资本输出始终在进行,但由于美元在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存在方式截然不同,我们将1976年作为分界点。

美国资本输出阶段主要包括战时资本输出(包括“一战”和“二战”)以及战后资本输出。其中,战时资本输出主要依靠战争费用和战争赔偿所导致的巨额债务输出,而战后资本输出主要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外放款,后续石油美元的出现也加快了这一进程。

(1)战时资本输出

早在19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一,但直到“一战”爆发,美元才逐步取代英镑,一跃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此时美国的策略主要是利用远离战场的优势,为战争双方提供武器军火,使美国成为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债权国。“一战”结束时,战争的摧残使英法等战胜国欠下美国巨额的债务,其他国家则更甚,美国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家。此时,美元完成了初步的资本输出。

1933年前,规模巨大的海上贸易、领先的工业和广阔的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充足的黄金储备,其强盛的综合国力使英镑保持坚挺。1933年后,随着英国和美国先后放弃黄金的自由兑换,一些欧洲国家也随之跟进,金本位制开始逐渐崩溃。两次世界大战后,西半球诸国的国力对比发生变化。由于主要战场远离美国本土,所以美国在“二战”期间得以扩大生产并大发战争财,而欧洲各国的经济在此期间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欧洲各国在战后需要从美国大量购买重建的必需品,而进口美国商品的需求带来了各国对美元的巨大需求。但此时欧洲各国经历战乱,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国际贸易严重逆差,黄金储备告罄,没有足够的外汇用来进口美国产品。与此相反,美国在“二战”前期保持中立,战火没有燃烧到美国本土,美国趁此机会大力发展军工,出口军火到战火纷飞的欧洲,积累了大量的外汇。这些财富被用来发展本国经济,迅速和欧洲诸国拉开了差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超过其他所有国家黄金储备总和。与此同时,大量的美元流入世界各参战国,成为必不可少的国际货币。

(2)战后资本输出

1943年,“二战”结束前夕,各盟国开始考虑战后重建计划。为了扩大贸易、稳定汇率和恢复发展,各国开始承认由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此过程中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战后重建分别提供短期和长期资金支持。但事实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经济实力为依托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史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全球性金融货币体系协议。尽管人们习惯性地将布雷顿森林体系称为“金本位制”,但这并不妥当,该体系是虚金而实美元的体系,对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美元体系的确立有很大贡献,黄金在其中只是扮演了过渡性的角色。或者说,美元所包含的国家信用最终战胜了黄金所代表的贵金属信用。

“双挂钩”机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所在,主要包含两点:一是确定美元是唯一与黄金直接挂钩的货币,规定黄金官价为35美元/盎司;二是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安排——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其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1%间浮动。为维持法定汇率,各国需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至此,美元地位已与黄金地位基本等同,成为名副其实的储备货币,美金的称谓由此而来。“双挂钩”机制的核心在于虚黄金而实美元,使美元能够以黄金的名义君临天下,但这不是货币演进的本质,其本质在于,以美国的国家信用为背书的美元信用本位体系,比使用黄金实物或者黄金兑换券要好得多,因此布雷顿体系带有明显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从该制度建立开始到2017年,以美元计算的黄金累计上涨约35倍,年化复利约5%。考虑到黄金的保管和兑换成本,以及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我们只能说,美国的国家信用优于黄金,这是导致信用货币体系确立至今无法动摇的根本。

在美元获得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后,后续的马歇尔计划为美元输出到全球提供了宣泄的出口。美国迅速崛起的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出口诉求,为了保证本国经济发展以及战后的经济霸权,美国决定对欧洲各国进行援助,为欧洲提供美元以进口美国产品,这就是后来的马歇尔计划。战后的欧洲千疮百孔,经济面临崩溃,加之西欧各国对苏联心怀恐惧,担心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演变成革命,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欧洲各国迅速表示接受。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元在全球货币领域迅速铺开,成为事实上的第一国际货币。在马歇尔计划结束后,欧洲各国经济基本恢复元气,并迎来了20年空前的高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石油美元在多次石油危机中诞生,美元成为几乎100%石油的计价货币,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大宗商品,赋予了美元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将美元与石油挂钩,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得以加强,其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周期。从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信用货币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基于国家信用的主权货币代行世界货币的第一阶段,以基于区域货币或者区域支点货币代行世界货币的第二阶段,以及超越主权国家的超主权货币或者数字货币的第三阶段。

 

3.权利和义务有所脱钩

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迅速获得了霸主地位,但“双挂钩”给予美元特权的同时也对美元进行了约束。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却使美元成为一种可以肆意攫取国际铸币税,而不必履行国际义务的货币。

在学界,铸币税被认为是货币国际化带来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好处。铸币税,简单来说就是发行货币所带来的收益。在金本位制下,黄金所代表的价值即其本身价值,而对于纸币来说,其代表的价值则远远大于其成本。货币的印刷者(一般是政府机构)因此获得巨大收益,这也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因此,当一种货币在法定区域内被接受并使用时,印刷者便能获得铸币税收益。当这样的范围扩张到全球后,铸币税的收益是极其巨大的,美国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但是,美国在获得铸币税的同时,也要承担另外两项义务:一是各国要求兑现黄金时,无条件满足兑现要求;二是当各国需要足够美元用以国际清偿时,美国需提供足够的美元。而这两项却是美国无法长期完全履行的义务。

根据特里芬(1960)提出的特里芬难题,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美元必须保持币值坚挺,这要求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而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清偿需求,美元被迫源源不断地流入海外并沉淀到其他国家,这将导致美元币值受到挑战。因此,单一的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最终会陷入特里芬难题而难以持续。

事实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元价值开始逐渐与黄金脱钩。“冷战”期间,美国为了保证资本主义阵营的军事安全,与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军备竞赛。在国内,美国增加军费开支,并且对阵营内成员国进行巨额的军事援助,巨额的军费支出造成了美国贸易逆差。1958年,欧洲10国延期完成了马歇尔计划中附带的条款,其中要求各国货币可自由兑换。自此,美元短缺的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再加之美国持续贸易赤字,美元的信用遭到质疑。越南战争时期,美国黄金储备已不足以清偿其美元债务,国内失业、通胀纷至沓来,国际贸易收支严重失衡。在此压力之下,美国于1971年8月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并施加10%的进口关税以防止美元继续外流。之后一系列挽救措施均告失败。自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此后,各国在汇率安排和黄金地位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次协商,终于在1976年签订了牙买加协议。此协定放弃了固定汇率制,使多种汇率制度合法化,废弃了黄金的货币地位并提高了特别提款权的储备地位。由此形成的牙买加体系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主权货币之间的竞争,使国际投资和贸易主要集中使用五六种信用货币、大国汇率自由浮动、小国货币相对盯住成为潮流。

我们看到,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美元丧失了国际“法定”储备货币的地位,但美国也从此不必再承担任何额外义务,其货币政策空间得到极大的释放,铸币税的攫取变得更加无节制,使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坐享来自世界各国的产品,而美国所做的仅仅是开动印钞机而已。伯南克任美联储主席时曾说:“负债有什么问题?负债没有任何问题,使劲儿地花钱,我们来为你印钞票。”根据数据显示,到1999年欧元区建立之前,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达到其峰值的71%。

1.2.2 美元霸权面临的多重挑战

虽然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一直处于金字塔顶端,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其他潜力货币已经开始不断挑战美元的地位。根据克鲁格曼(Krugman,1984)Krugman P R.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Dollar:Theory and Prospect[J].Exchange Rate Theory & Practice,1984,133.的研究,美元体系正面临着之前英镑体系没有面临过的问题——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驱使各国的储备货币逐渐分散化,这种力量使原本以美元为主的单一国际储备货币体系逐渐解体。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开始合法化,使储备货币多元化成为可能,因此极大地促使了各大国进行货币国际化。

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直接体现在美元储备在全球储备中占比的下降。1999年欧元区建立之时,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71%,2010年年底,该比例已降至61.84%。与此相对,欧元储备从1991的17.9%上升至2010年年底的26%。从两者变化幅度来看,欧元侵蚀了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但2010年后爆发的欧债危机使欧元地位受到挑战,而美元并没有能借此机会收复失地。从2012年开始,澳元和加元加入国际储备货币竞争行列。

总体来讲,从1999年至今,除美元和日元地位有所下降,其余储备货币的地位(尤其是欧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国际货币格局隐约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变化,美元仍是最为重要的世界货币,欧元、人民币等非美元货币也有一定发展并在各自区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一超多强”的背后,也反映出国家实力的变迁。而这些大国货币均处于进一步向电子货币发展,主要央行清算体系不断紧密连接的进程之中。如果美国的国力和维持既存国际安全和经济秩序的能力继续弱化,则美元的地位也将受到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