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技巧速查宝典(实例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行成于思毁于随——管理者与决策者的双重身份

有这样的两个员工:小李和小王,他们同时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作为新人,开始时他们两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即从公司的最底层干起。可不久小李就受到了公司领导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基层员工一直升到部门经理。而小王却始终还是原地踏步,无论是职位还是工资都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于是,在公司工作了一年之后,小王向总经理递交了辞职报告。在人事经理问及辞职原因时,小王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认为公司在用人方面是非常不公平的。为了让小王心服口服,打消抱怨的念头,经理对其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考核。

公司安排小王和小李分别对公司近期将要推出的一项活动提交一个方案。一个星期之后,两份完全不同的计划书摆在了经理的面前。小王做出的计划书只有简单的几页纸,内容包括了活动现场的安排,也想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创意。

而小李的计划书则是厚厚的一本册子,内容包括了前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活动现场的流程,并且针对现场流程可能产生的突发情况作了相应的预案,此外,对每一个工作步骤还给出了详细的预算,最后,还附上了自己的建议。经理叫来了小王,让他仔细研究一下小李的计划书。

这个案例的结果并不是小王毫无怨言地离开了公司,而是他终于意识到思考的作用与力量。本案例也同时提醒管理者在组织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即有着管理者与决策者的双重身份,决定着管理者必须在行事中谨言慎行,要时刻谨记“行成于思毁于随”。

正如英国的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所言:“你能学到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创造性的思考。不管你生来如何,经验和学习像是指路的明灯,能助你善用脑力。”

善思者才能获得智慧。每一个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而“智慧”这一词在管理学领域的基本含义是指管理者要拥有卓越的、超人的聪颖,这样才能够对所发生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并加以解决,从而实现组织效益的提高。

智慧不是凭空产生的,当然,也不是每一个管理者都是天才。虽然很多人认为智慧源于学习、源于实践,但是智慧更多的来源于思考,然后才能高瞻远瞩,敢为天下先。有了思考的力量,才会形成不凡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实现你的管理目标。

因此,可以说一个出色的管理者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他的远见卓识上,这就是思考的力量。作为管理者的你,很可能每天都要作出一些或大或小的决定,比如人员的任免、新制度的推行等,这些决定事关重大,常常关系组织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员工的切身利益。

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细致、全面的思考,你就很可能会面临“世界上什么都能买到,但是除了后悔药”的抱怨。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很多错误的决定往往都是在过于急躁的情况下作出的,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管理者如何培养这种品质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引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

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谨慎的思索是作为管理者实现步步为营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三思而后行不是瞻前顾后,也不是畏首畏尾。如果你希望自己作出的每一个决定在以后的工作中都能够经得起检验,都能够使你所在的组织更进一步,那么就要切记“凡事三思而行”。

(2) 把握时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经济与信息社会中,如果你在做出某一项决策的时候思虑过多,就很可能与机会失之交臂。这也就意味着管理者应该进行快速、高效、全面的思考,而不是思来想去。

鲍威尔指出,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只要掌握40%~70%信息就能够作出决策。如果信息量不足,就会面临较大的失败风险;而等到管理者掌握了完全充分的信息之时,作出决策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你的决策很可能因此而变得毫无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三思是为了更好地行动,如果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一思、再思地没完没了,久思不行,你的行为就不是思考,而是优柔寡断的表现,很多关键时机就会因此而错过。

(3) 每天都进行总结性与前瞻性的思考。思考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事情,很多时候,思想的火花往往在一瞬间迸发出来。

管理者的工作职责要求你必须时刻对组织的每项决策保持冷静、客观的分析,尤其是在执行一项时间期限较长的工作任务时,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被分配在每天的工作任务中,这时管理者就应该在每天的工作结束之前,对当天的工作状况进行基本的总结性思考,以便查缺补漏,适时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弥补和改进;同时,还应该对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以使你所在的组织能以最佳的状态向前推进。